试析刘亮程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xb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的刘亮程以其动人的笔触描写了新疆一个普通的村庄,情思悠远,意蕴深刻。而其文字中所蕴含的生命意识一直为人所称道。他的成名作《一个人的村庄》中有两篇文章被选入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以下就从入选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和《寒风吹彻》来分析刘亮程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命意识。
  所谓的“生命意识”是指个体对于一切生命的体悟和关注。刘亮程具有比较强烈的生命平等意识,在他的笔下万物有灵。在离开村子时对草、对土墙、对房子一一嘱咐交代。在考量自己一生时会同时虑及一只公鸡、一条黄狗甚至一缕照在门框上的阳光。在刘亮程的世界里,人与一根草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自然的产物。王国维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就其区别来说,“无我之境”强调物我交融,情感表达比较含蓄委婉,呈现出一种优美平和且富有余韵的美学特征。这里所谓“无我” 就是“我” 即是“ 物”,“物”是一个个不同的“我”,这其实已经深得老庄精髓了,与庄生梦蝶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此引出的命题就是,人本就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因为相处的前提是人与自然平等的独立地位。然而人与万物一样,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只能仰望、敬畏自然。带着这样的眼光去看世界便会达到物我交融的审美境界。这种独特的视角也就是刘亮程一开始便能引起文坛关注的原因之一。
  刘亮程始终带着平等的意识去关注、思考生命,与史铁生关注生命的苦难与面对挫折不同,刘亮程关注的是个体生命的归宿。“一个人在大雪的冬天,围抱着火炉,用冰冷的手抚摸自己的一生。”寒冷的冬天对于作者而言不仅是一次受冻的经历,还有对未来的忧虑。
  何止是关注自己,作者关注了冻死的老人、等待“天热”的姑妈、辛劳的母亲。寒冷在老人身上是困苦的生活,在姑妈身上是抹不去的孤独,而在母亲身上是无法抗拒的时间流逝。他们都在寒冷的冬天被寒风吹彻。总结起来,其实作者要表达的是一种生命渺小,面对自然规律的无奈感,就像陈子昂长长的一声叹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一切都能算作是作者“今生今生的证据”,那么生命为何需要证据?证据是要证明人正活着或者曾经真实地活过,这所有的证据都是作者情感的載体,寄托着对过去的怀念,是人精神的归宿,而保存承载着生命印记的每一件事物都是对生命的尊重。
  刘亮程关注的不只是活着,还要诗意地活着。所以在他的笔下有对过去的生活极力的歌颂,这个普通的村庄有恒久明亮的月光,有漫天的雪花,有拉着牛车缓缓而行的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幅图景不正像儒家的理想国吗?然而当许多读者走进这个村庄时发现现实并不如此。其实正如许多游子一生思念故乡却不愿回故乡是同一个道理,这里的村庄是诗意栖居的一个理想化身。所以它只能存在于人的记忆中,并且将一直处于消逝之中,就像你找不到那片世外桃源一样。这是中国文人对于“如何活着”的一个恒久的梦,是对生命应该如何存在的艺术探索。
  刘亮程是作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农民,在勾画理想生活的同时不免充满面对现实生活的焦虑心态。所以在文中他不止一次地抚摸曾经的伤痛,对一块冻坏的骨头、对寒风中的亲人甚至对坍圮的土墙。他的焦虑源于离开土地的农民内心的不安感, 源于理想和现实的不对称,或者说是主观想要逃离却发现身心已经在乡村扎根的矛盾。这就是所谓的文化乡愁,而从深层意义上来说,这是生命的错位。这种错位进一步加大,便会产生对未来的忧虑:一方面作者认为“生于斯,长于斯,必葬于斯”;一方面又意识到其实自己不可能再回到自己笔下的乡村和自己记忆中的生活,最终只能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刘亮程的生命意识不仅从个体到群体,而且从人扩展到万物,对一切平等生命的尊重,这是作者对于生命的定义。不仅饱含对过去的怀念,而且有对现实的焦虑以及对未来的担忧,这是对生命如何存在的理解。故而刘亮程被称为“乡村哲学家”。
  那么,刘亮程的作品于高中学生而言意义何在呢?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然而,困守在学海中的他们没有时间去思考人生;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他们也没有途径去了解世界;生活优渥的他们没有必要去探索生命的意义;在现代化城市中长大的他们也没有兴趣去体味自然。刘亮程适时地带来一剂良药,能让学生在书本中窥见一片乡村,从流淌的文字中学会人与自然相处的奥秘,从而习得生命意识,而这个意义远远高于分数的获得。
  因此,我们需要去功利化的语文教学,即去除考试指挥棒对课堂的影响,以文本为媒介沟通作者与学生,以课堂为载体让刘亮程的生命意识灌溉心灵。教师除了传授分析文本的技巧外,更需要去挖掘文本的意蕴。就这两篇文章来说,显然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得出文本内涵,通过拓展延伸使其感受生命意识才不算暴殄天物。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对于自然万物乃至一切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并且尊重生命,这才算功德圆满。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南莫中学(226681)
其他文献
随着语文在高考中权重的增大,师生对高考作文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材料作文成为高考作文最热门的题型,成了重头戏,那么如何提高“材料作文”的得分呢?  一、抓住关键,找寻文眼  从当前的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来看,短短的材料或“夹叙夹议”,或有所暗示,都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思考性。为此,我们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必须对材料作文的材料进行解读,首先通读,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材料的观点句、总结句、中心句往往是
诗词中的景物描写是复杂多样的。下面笔者具体辨析几组考生在鉴赏中经常混淆的景物描写手法。  一、烘托(衬托)/渲染  烘托(衬托)主要指用乙物来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根据甲物和乙物的关系,烘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正衬是指用相同性质或特点的事物来衬托。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花红”,颜色
在高中英语语法的学习过程中,通常会遇到省略现象。由于省略句本身就是一个重要考点,再加上部分学生容易搞混淆省略句的正确用法,因此加强对省略现象的分析与探究很有必要。
当今社会环保的概念深入人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纷纷变废为宝,把材料、物资及能源进行再利用、加工,这一现象日渐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也特别提倡环保教育,
“世界,因各种各样鲜活的生命而变得美丽可爱。今天,我们将走近夏衍笔下的《野草》,去感受它的生命魅力。”翻开北师大版小学语文12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生命,《野草》是其中的首篇
在中职的教学活动中,生物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是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精华的重要学科之一,对于学生的日后发展有着奠定基础的重要作用,而对于学生的生物能力培养来说,其是在学
在日常的诗词教学中,许多教师不厌其烦地教给学生一些解题技巧,忙得不亦乐乎,看似很有成效。但当把学生领到考场上练兵时,答题得分率全卷最低。究其原因,教师虽然教给学生许多解读诗词的方法,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读懂”诗词这个难题。试想,连诗词的基本内容都无法读懂时,学生只能乱答题,糊弄了事,分数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要想优化古诗词教学效果,答好诗词鉴赏题,进而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读懂古诗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
通过班上一位学生的特殊情况,作为班主任的我,想当然地想通过自己的一份比平常学生更多的呵护,以为就可以能够更好地保护好这位学生,然而,却令我取巧弄拙,适得其反,从而让我
春去秋来,花开花谢,这已是他驻守乡村讲台的第35个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