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及途径浅析

来源 :教育探索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连续的精神状态和行为风格,是一个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校园文化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活力和灵魂,它对校园中每一个人的影响和制约正好与管理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等功能相吻合。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铸造新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特征;存在的问题;建设途径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way of the connotation
  Shi Jian-yi,Yan Guo-zhi, Wang Tai-an, Mao Xiu-min
  Abstract: The campus culture is a school after a long-term unremitting efforts to form a relatively stable for the mental state and behavior style, is a school material and spiritual wealth of collectively. Campus Culture to cultivate not only the sentim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norms of conduct, but also to stimulate all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on school goal, the criteria for identity and sense of mission, a sense of belonging, a strong sense of solidarity, cohesion and collective sense. A school campus culture is the vitality and soul of its campus in everyone's influence and control precisely the direction and management, cohesion, encouraging, in line constraints, and other functions.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s to build a harmonious campus casting new school management model of moral education the prerequisite and basis.
  Key words: Campus Culture; campus cultural identity; existing problems, building channels
  
  校园文化是当今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有意倡导的教育氛围,往往是在有意识的设计、精心策划甚至包装的过程中形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和物质文明水平的提高,校园文化以其潜在而又巨大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这里,结合我校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和思考。
  一、校园文化的定义
  校园文化的定义,曾在我国教育界引起广泛的讨论。一般称之为“隐蔽课程”。笔者认为: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连续的精神状态和行为风格,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的形成应是物质环境和精神生活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其中,物质文化是校园的表层结构,而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校园文化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活力与灵魂,它对校园中每一个人的影响和制约正好与管理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等功能相吻合。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铸造新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的前提和基础。
  二、校园文化的特征
  一是独立性。校园文化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产生,又在特定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发展而成的概念,既有广义上的共性,又有校际之间的差异。因此,无论从地理上还是历史上都融合了自身进程中的不同色彩与不同精神物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我们常说的“哈佛精神”、“北大精神”就凸现了校园文化独立性的这一特质。
  二是扩散性。一种稳定的校园文化总是以其独特的方式向外界传递、渗透着它的精神、思想、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通过学校师生将它的文化在与世俱进的社会大潮中一代一代的融合传递下去,并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周围的人们。无论你接受与否,它都在你身边存在着,这种潜移默化、滴水穿石的功效,也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三是长期性。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一种短期行为,它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繁荣乃至再生的漫长过程。没有历史的学校是形成不了校园文化的。这种文化的形成应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逐步为社会所接受、认可,并体现其特有的社会价值。
  四是从属性。校园文化的载体是学校,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学校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因此校园文化同样脱离不了大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正是由于从“属性”的这一特点,才能不断给校园文化注入了盎然的生机与活力,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三、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校园文化建设流于表面,缺乏深度。 一是对校园文化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以为搞个艺术节、文化节便是具有校园文化了;二是由于急功近利,只顾轰动效应,搞“政绩工程”。这是当今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继承性和连贯性。 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也应是一个学校的立校之本,这需要一代代的师生、一任任的校领导的共同的努力。一个学校的立校宗旨、政策和原则应在学校的管理者手中代代相传,不断完善,不断创新,这才是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当今突出的问题是一任校长一个样,任职三年便走人,想在三年的任期之内见成效,是非常困难的。
  3.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立体性。不可否认,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从某一个特色入手,然后带动整体建设,这就势必要全面规划。在建设内容上,可以将某一个特色活动进行延伸和创新,开发它的“系列产品”,这样校园文化才初具规模。在手段上,应尽量把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渗透到其他各个活动中去,如黑板报、墙报、校刊、广播以及各种班队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展开立体建设。当前部分学校正是由于内容和手段的单一,才导致长期以来还未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这样的校园文化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会被逐步淘汰出局。
  4.物质文化建设迅速推进,精神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学校精神文化是最为核心的,制约着整个校园文化的发展水平。目前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最大的难题就是构建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就物质文化而言,各校校舍越造越漂亮,校园建筑的造型与空间布局越来越讲究,校园现代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校园的美化绿化净化也做得越来越好。固然,物质文化也能折射出精神状态,但作为精神文化的集中反映,各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离现代教育对学校的要求还有不少距离。无视学生主体发展的应试教育仍很有市场,艺术教育,劳技教育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落实到口头上、笔头上的较多,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的却甚少,这些无不显示出文化观念的滞后。
  5.“校园人际关系文化”往往得不到重视。 学校的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有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个人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排除和避免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更好地完成学校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这正好与十六大提出建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相一致。因此,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的东西,它必须依赖于各种载体或途径来体现,并作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并使之产生有形无形的教育作用,形成强大的育人功能。根据近年来建设校园文化的实践,我认为,要建设并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校园文化,必须从以下几个途径做好工作:
  1.以硬件建设为载体、美化育人环境。 绿化美化净化校园是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要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渗透在校园各个角落的一种精神力量,它无处不在,无处不含,它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校园内外种种独特情调和氛围的熏陶。一处理想的校园,不仅要求建筑的布局合理,各个部分排列有序,而且要求把植树、栽花、种草的地方组织充分利用起来,按照校园的总体规划,根据校园内地形、地貌进行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设计,使之成为匠心独具,寓意深刻,既映人眼目,又沁人心脾,一景一处都能给人以启迪的育人佳境。建设成为绿树成荫,枝繁叶茂,恬静优雅的环境。
  在2005年11月份长沙举行的新课改观摩研讨活动中,笔者有幸走进位于长沙市清水塘路的长沙市第一中学,给人的第一个感觉便是该校布局设计极富天工之巧。引人注目的逸夫教学楼前是视野开阔的青草坪,教学楼的东北角是大型会议厅建筑物,在西北角栽种香溢四季的桂花树群,形成不对称中的“对称”,体现了自然的均衡之美;自然的生态之美;“岁寒三友”(松、竹、梅)和茶花园以及桂花种植区等处的地面,造成高低起伏的山坡之势,既便于爽水,又利于植物生长,又显示出一种自然的形态之美;“桂花园”内的桂花树与“春华园”、“秋韵园”种植的梨、李、桃以及银杏树,都是大小高矮不一,聚散开合各异,层次鲜明……漫步校园,无论是大的格局,还是小的景点,无论是大气磅礴的教学楼,还是宽敞整洁的操场,无论山坡草地,还是树木花带,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处处感受到了“隐性教育”所萌发的馨香。城区五初中范围不大,但近年来,我们也很注意在向这方面发展,现在校园绿化面积已达5000余平方米,名贵植物花草百余种,校园内绿树成荫、竹香阵阵、花草怡人、赏心悦目。
  2.精心设计,净化教室,形成校园高雅的“班级文化”。 教室是教师工作、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对教室内外环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认为这是净化学生心灵,形成优良教风与学风的主要环境。因此,城区五初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特别提出了“班级文化”这个概念。除了追求室内标语摆放的规范效果外,还刻意突出了“以雷锋精神兴校育人,建立人际之间和谐关系”的育人理念,每个教室正面以学习雷锋精神(“钉子”精神,助人为乐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创设文明班集体为主内容的醒目标语,在校园,教师办公室、会议室、图书室等场地也布置了与室内用途相适应的宣传标语,创设了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
  3.以橱窗、校报为载体,积聚文化底蕴,发挥育人功能。 黑板报、墙报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校把美化校园环境,构建“一面会说话的墙壁”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除了办好每班一块活动板面,定期制作“班级之窗”及每半月一次班级黑板报外,创办了四版四开的校报《五星报》。由四位教师和部分喜爱写作的学生当编辑、记者,利用星期天、晚上等业余时间编辑出版,每月1~2期分设“要闻版”、“校园生活”版、“学生习作”版及“文苑荟萃”版二十多个栏目,每期发行到各位家长及师生手中,使之成为连接学校、师生、家长的一个纽带,成为实施和谐教育,建设校园文化的一块阵地。创办三年多来,各方反应极佳,声誉日隆。
  4.以舆论导向为载体、形成优良校风。 利用宣传网络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是校园文化建设最便捷的途径。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层次较高、理论色彩浓厚、信息服务便捷的优势,通过现代化的媒体或手段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向优雅、高尚的格调发展,让催人向上、严肃活泼的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近年来,城区五初中建立了校园广播站,斥资开通了校园局域网,大力宣传并倡导“实行和谐管理,强化和谐教育,建设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生活”的办学育人理念,得到了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并已经成为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不懈追求和一大亮点。构建和谐氛围,创造和谐生活成为我校文化品位的不懈追求。
  5.以校内外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生活,浓化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文化成为创办特色学校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既有它的特殊性,又有它的危害性。近年来城区五初中采取横向联合(校际合办、级段合办),纵向垂直(从学校到班级,从班级到个人)的方式,通过举办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特长作品展览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发展特长,从而达到因材施教,早日成材的教育目标,从2001年到现在,学校已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特长生50多名。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发展历史的长期积淀,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终极目的只有两字:“育人”。愿广大教育工作者携起手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培养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素质型人才,做出新的不懈的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2-01-09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中学生正处于个体意识形成的初始阶段,是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知识的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时代赋予的要求,也是广大家长对学校的期望。一个良好的班级会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健康成长。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班级的教育管理上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推陈出新,勇于探索,构建出适合班级实际情况的新管理
期刊
摘 要:职业学校必须构建教学层面校企合作管理机制,推进多层次、全方位校企合作样式的进一步探索和实践。通过制度的约定性和导向性使学校的校企合作活动不断融入企业的管理和文化特质,促进学校的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内涵要素  Teaching school level enterprise management mechanisms   and the conno
期刊
摘 要:学校精神是学校独特风格的体现,是学校文化植根历史、体现现实、引领未来的集中表现。培育学校精神,必须立足学校的实际,继承学校的优良传统,体现时代发展要求。  关键词:学校精神;优良传统  Fostering school spirit, improve school grade  Xu Guang-hua  Abstract: School spirit is the embodiment
期刊
一、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  1.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长期以来,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学生一般不被允许发出信号,他们要听从教师的指令,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求自己的行为和要求要被学生接受和执行,一旦遭到拒绝会倾向于用各种方式包括消极的方式达到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地位难以得到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小小足球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歌曲基本节奏,能灵活运用休止符。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并能主动参与音乐表现。  情感目标:感受音乐与生活的关系,增强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  在歌唱教学中注意歌声的整齐与表情,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难点:  歌曲有一定的长度和难度,
期刊
以生为本,实现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学校管理追寻的基本目标。我校针对农村重高的实际情况,持续探索生本德育管理、生本教学管理、生本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规律和具体策略,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的品质,丰富了教师德育和教学的智慧,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增添了学校的生机和活力。    一、生本德育管理:崇尚道德自主发展    生本德育是指以学生为教育本
期刊
摘 要:现代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十分重要,并且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得更加完美,从而培养更好的创造型人才。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Talking about family education  Xiang you-zhi  Abstract: Modern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
期刊
摘 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自从哈市学习回来,我深深的被继虹小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所吸引。在课改的大潮中,我要把这种合作学习方式用到我的课堂!于是,我开始了不懈尝试……  关键词:问题的提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围绕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发展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阐述。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提倡运用“快乐学习法”,要求语文教师要把课上得“好玩”一些,让学生喜欢。文章运用了同级同科同课的两个教学实例进行比较,从而说明了这一观点的存在价值。二是提倡“成功体验法”。文章先肯定了“成功体验法”是一种让儿童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和发展的最佳方法,随后鼓励教师从四个方面去设计、尝试:
期刊
摘 要:学生进入高三后,心理压力很大,只有做好学生的心理调节、做好学生的学习辅导工作才能帮助学生平稳地度过高三一年,考上理想学校。  关键词:自信;名言名句;目标;用心;均衡;保强促弱;竞争对手    How to help high school students smoothly through the third grade  Zhang Lan-yin  Abstract:The En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