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陆氏兄弟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vef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州陆氏,皕宋楼主人陆树藩、陆树声昆仲,在1907年,曾将皕宋楼藏书卖给日本静嘉堂文库,此举遭到国人一致谴责。当此之时,尚在清朝统治时期,树藩为朝廷命官,拿着朝廷俸禄,竟将儒家文化经典出售于外邦,无论其生意受挫资金周转不灵等何种原因,终究为士人所不能接受。而其父陆心源,光绪十一年(1885)曾向朝廷国子监捐书一百五十部、二千四百三十三卷,授奉直大夫。光绪帝召见于勤政厅,称其“著作甚多,学问甚好”。陆心源一生藏书十五万卷,皕宋楼藏书大部分为其所收藏。据传,陆心源因为藏有宋版书二百本,因此将藏书楼取名皕宋楼。
  陆树藩(1868—1926),字纯伯,号毅轩。归安人,陆心源长子。光绪十四(1888)年,因其父捐书有功获赏国子监学正衔,次年中举。光绪十八年(1892)钦加侍读衔,后任内阁中书本衙门撰文、会典馆校对等职。光绪二十三年(1897)任户部郎中,戊戌变法后弃官从商,经营振纶洽记丝厂,后失敗。因为陆树藩一直在外做官,湖州皕宋楼藏书基本由其弟陆树声负责管理,许多藏书上均钤有“归安陆树声叔桐父印”,书籍出售时装船点数也全部由其负责。据从日本静嘉堂书库考察归来人士称,书库珍本有陆树声钤印。
  陆树声(1882—1933),字叔桐、叔同,陆心源第三子,邑庠生。历任江苏宝应统捐局总办、扬州堤工局总办,民国后与人合伙在上海开办证券交易所。陆氏兄弟长期在外,湖州皕宋楼藏书疏于管理,因此有破损、遭虫蠹蛀等现象。
  陆氏兄弟书籍出售外邦以后,因遭国人唾骂,陆树藩因此而辞职。民国时期,陆氏兄弟已经搬迁至沪上居住,许多信息鲜为人知。近读刘承干日记,发现其中有许多关于陆氏兄弟的信息,现摘录其中部分以飨读者。
  1912年,陆树藩在苏州联合富绅一起创办“苦儿院”,收留因为贫困遭遗弃的孩子,陆担任院长一职。此项慈善活动一直延续到1926年陆树藩过世,然后由其他富绅坚持。
  刘承干《求恕斋日记》1926年农历八月初六记载:三时,苏州苦儿院借此间开会,自院长陆纯伯观察逝世,所有院事急需整顿。先期姚达生来此商酌,重行组织董事会,由予与沈季璜、杨千里具柬相邀,本来尚有陆仲英曾允列名,今仲英亦殁,只好三人出名。是日到者为贝哉安(名理泰,吴县人,上海银行行长)、孙洵刍(名泰圻,无锡人,向为湖北候补道,现在上海办丝厂),又潘璧臣之代表卢伯寅(名国栋,吴县人,为苏属盐公堂伙友),达孙亦在。先将董事会章程修改好,乃推董事长。公众举余,余再三谦让,谓璧臣先生年高德劭,且系苏人,应推彼为领袖,若余人微员轻,绝不敢占。伯寅谓,来时璧臣曾关照,如蒙推举,决计不就。余不获辞,乃允继推院长。公举贝哉安,哉安再三辞谢,云,苏垣慈善机关从前担任不少,今已概行辞退,就此舍彼,亦说不过去。况年逾六十,精力日衰,儿辈力劝休养,若竟就此,非特无以对乡党,并且无以对儿曹。辞意恳切,未能勉强。因修改章程,……约明日再开会。
  初七日记载:……院长一席,由达生暂权到年,所少经费,岁前约计三竿,余垫一竿,余则四人分垫。议定后略谈即散。
  读日记知晓,陆树藩曾经担任苏州苦儿院院长一职,多年坚持非常不易。大家都不愿意担任院长,因为一旦担任院长,自然要对院里的事情负责,而苦儿院的经费全部依赖社会捐助,当时处于经济萧条时期,能够出钱的富绅也非常稀少,所以院长不是好当的。日记中所说,所缺经费“三竿”,不知道“三竿”是什么数字,当时刘承干独自承担了一竿,即是大部分的经费。
  民国建立后,陆树藩居沪上,跟湖州一批丝商交往密切,如191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淞社在上海徐园成立,出席者二十二人,首次参加淞社的湖州人有五位,为周庆云、刘承干、吴昌硕、陆树藩、张均衡。后来周庆云编《淞滨吟社集》中也有陆树藩的诗作,但从有关记录看,他参加的次数非常稀少。
  刘承干日记还记录了陆树声儿子结婚时刘承干和一些朋友赶去赴宴的情况:
  1922年农历正月二十四日:至钧和里陆叔同家,贺其三子完姻之喜……与晓霞(徐晓霞)出至叔同家夜饭,同坐者姚慕莲、徐冠南、谢纯祖、张叔驯、纯伯叔同昆仲。
  陆叔同收藏许多珍贵字画,民国初期,珂罗版印刷技术传至沪上,陆叔同在上海国华书局支持下,将所藏古画用珂罗版技术印刷,有《名人扇集》出版,内有明代谢时臣、查二瞻、杨升庵、项圣谟以及清郑板桥等诸多名人字画。册上标明“吴兴陆叔同氏珍藏名人扇集”。
  春节,陆氏兄弟也跟湖州丝商朋友互相拜访。刘承干日记里也都有记载。
  陆树藩过世以后,其家贫,办丧事差钱。其子向刘承干借钱,刘承干慷慨允之。《求恕斋日记》记载:“一九二六年农历六月十四日,至甲秀里吊陆纯伯之丧(昨日辰时病故),与叔同及姚达孙谈。”
  十八日:徐仲书来,谓纯伯之二子颂橘、君毅,托其来向余暂借洋五百元,以月内欲出丧用也。据云,本向乃叔叔同借,叔同谓,欲伊垫款,须将纯伯之书画古玩存在伊处,然后肯借,否则不能。颂橘、君毅于纯伯故后,书画箱上均加封条,万不肯将各物存在叔同处。故特托其来向余商恳。仲书细述纯伯家事,余闻而寒心,慨然允之。
  二十六日:以纯伯出丧,至甲秀里送殡。至则灵柩已出,遂至湖州会馆一拜,送客寥寥。人情势利,大抵如斯。自甲子秋,江浙战事起,后该会馆为军队占据,此后余未到过。有汪伯勤者(湖州人,在商务印书馆办事,借寓在会馆中),导余至各处阅看,所有殡房统间专间均已停满。此次时疫流行,贫苦者日来数具,几致无地可容,停在寿材间中者有之,若专间实在无法可想,纯伯已与人合一间矣。
  想纯伯当年也曾经有过辉煌,曾经官户部郎中、苏州候补道。因为不善经营,将古籍出售外邦,后至生活贫困至此。
其他文献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球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许多海外华人纷纷归国;与此同时,对中国留学生的录取则大幅收紧,许多国家高校的国际学生招生数缩减,这无疑造成了种种疑惑。这个世界将向何处去?高等教育将伊于胡底?在此情势下,有人认为国际格局重新洗牌,世界已开始或即将开始“逆全球化”,世界高等教育格局及其国际化进程亦将发生大逆转。  正如著名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中所言,疫病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参
一  中国现代民俗学萌芽于“五四”时期北大歌谣征集活动,但真正壮大并开花结果,却是在1927—1933年的广州中山大学,也有学者称这一时期为解放前民俗学发展的全盛时期。广州中山大学在二三十年代成为现代民俗学研究的第二重镇,聚集了顾颉刚、容肇祖、钟敬文等一批学者,创办了专门的研究学会——“民俗学会”,并出版有《民俗》周刊、“民俗学会”丛书等刊物、著作,为民俗学发展培养了许多年轻的人才。“民俗学”的学
钱锺书晚年致苏正隆函有云:“台湾为弟旧游之地,尝寓草山一月……”这是其本人唯一一次谈到自己1948年的台湾之行。学者林耀椿循此线索,查访资料,撰写了《钱锺书在台湾》一文。原来,钱锺书是跟随国民政府教育部文化宣慰团一同赴台的,其间还做过一次学术演讲。相关活动,当年《自立晚报》上有连续报道,演讲记录稿也全文刊登。在此,我想追问的是:钱锺书为什么会有这次台湾之行?除了参与公务,他私下还有哪些交往?他对台
陈衍是同光体诗派代表人物,汪辟疆撰《光宣诗坛点将录》把他列为“一同参赞诗坛军务头领”,位属“地魁星神机军师朱武”,词曰“取威定霸,桐江之亚。《近代诗钞》,《石遗诗话》”。  陈衍的著作,自然以《石遗室诗文集》、《石遗室诗话》、《近代诗钞》、《元诗纪事》、《辽诗纪事》、《金诗纪事》、《宋诗精华录》为重,但翻阅其嫡孙陈步编选的《陈石遗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我在这部厚厚的三卷本里,看到不起
王阳明的思想无所不包,他对科学技艺等学问也有所思考,并呈现两种不同的态度。一、道优先论下的科技为末的思想  古人喜欢从整体思考问题,所有事物在整体中的位置就比较清晰。那么类似科技的存在处于什么位置呢?  在“拔本塞源”论中,阳明对知识技能有一个定位,他说:  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天下之人心,其始
一  “用血从荆棘上换取玫瑰,有灵犀自花唇上听得花叫。”这是诗人赵国泰对“玫瑰诗人”彭邦桢的评介。  彭邦桢祖籍湖北黄陂,1919年生于汉口,黄埔十六期毕业。他,青年投笔从戎,中年负笈去台,以“彭老大”蜚声诗坛;壮年中西合璧,与美国“黑珍珠”共掌世界诗坛“帅印”,并以一首《月之故乡》诗歌风行世界!他与中国远征军的渊源,先得从中国抗战的生命线——滇缅公路说起。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相继占领了中国
宝牯佬是民间对邵阳人的称呼,意指邵阳人像牛一样耿直、憨厚、刚烈。我一直认为宝牯佬的“牯”,是牛牯的“牯”,即性烈雄健的公牛。儿时牧牛,常见两条公牛“顶架”红了眼,牛尾紧夹,牛身如弓,气喘如吼,地动山摇,旷日持久,很多时候只能用长竹竿绑上草把点燃伸过去熏,它们才可能休兵罢战。宝牯佬做人做事的“牛脾气”上来了就是这样子。“呷得苦、霸得蛮、耐得烦”,宝牯佬的脾性是最典型的湖南人性格。  邵阳古称邵州,南
盛昱是清末学者、名士、藏书大家,以风雅不羁、惜士爱才、藏弆美富名动海内,为士林称善,令誉孔彰。其意园郁华阁中,孤本异籍列架插签,琅编秘籍所积充牣,以考订金石书画收藏自娱。盛氏生前,意园之中时有戚好朋旧,诗酒雅集,谈书论艺,赏析旧籍,浮生快聚,极友朋之乐。不幸,盛氏世寿不永,遽归黄壤,后嗣不能绍承先绪,难以继守,箧藏斥卖殆尽,遗物骤散。所幸不少珍本古椠被嗜古耽书、邃精版本的藏家收贮,青缃故物,流传至
明朝末年是一个严酷的时代,政治腐烂,经济崩溃,流民四起,边关告急;明朝末年又是一个奢靡的时代,从贵族到平民都充满了玩世不恭的精神。帝国的北都北京愁云惨淡,帝国的南都南京夜夜笙歌,一方面处处透露着末世败亡的气息,另一方面则是穷奢极欲、醉生梦死。满族的金戈铁马撞击帝国长城的声音已经隐隐在耳,中原流民对帝国的反叛之火亦渐成燎原之势,当此“天柱欲折,四维将裂”之时,似乎人人自知不免,却又人人无力回天,索性
西南欧的仲春刚过就有了初夏的感觉,罗卡角的阵阵海风缓释不了午日阳光的灼热。导游说,每个到葡萄牙游览的旅客,罗卡角是必选景点之一,因为这里是欧洲的“天涯海角”,欧亚大陆的最西端,是远航水手对陆地的最后一瞥。但我要说,千百年来,荒凉、孤寂的罗卡角与葡萄牙的两个历史巨人相连后才一跃成名、名扬寰宇。这就是恩里克王子与诗人卡蒙斯。  公元十二世纪中叶,葡萄牙建立了当时欧洲第一个统一、独立的君主制国家,且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