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打抱不平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uan415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好,我是新青年,“阿里云”王坚。
  我在阿里巴巴做的事情应该是最受争议的。只不过我是当事人,所以就变得最受争议了。这件事情对阿里巴巴来说,确实是非常不寻常的。但是回过头来看,我觉得这也是阿里巴巴创新的地方。
  成立“阿里云”的时候,其实我是不太想用这个词的,当时想用“通用计算”这个词。其实,当计算机在里边计算的时候,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通用。可那时候,你认真想一下,如果叫“通用计算”,大家真觉得你更加像一个骗子,对吧?所以,反正已经有“云计算”这个词了,就用了这个词。所以对我来讲,“云计算”就是“通用计算”,让计算可以用到更多大家不可想象的地方,这是真正的目标。我们说,到底“阿里云”是“云计算”,还是“云计算”是“阿里云”,还是有很重要的差别的。当然,我们定了个目标,就是“云计算”是“阿里云”。这只能代表美好的愿望,我觉得我们会永远奔着这个目标走。
  我一直觉得,在整个“阿里云”的发展过程当中,它的每一个阶段,客户不一样,给客户带来的价值也不一样,倒过来,客户给我们带来的价值也不一样。所以,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故事。对我来讲,每个阶段的故事都是刻骨铭心的。比如说,在陕西安康,那样一个地方的一个铁路工务段也用了“云计算”。用我的话来讲,只有当这些地方都用上“云计算”的时候,才算是真正通用的计算。那个时候,这个世界才真正发生变化。所以,从我个人角度的话,我觉得那里用“云计算”更让我兴奋,因为它是真正变化的开始。就像当我们看到每个村都通电的时候,才是老百姓生活真正改变的开始。
  我也蛮欣慰的,在很早的时候,“云计算”就到了像陕西安康这样的地方。后来因为有了“云计算”,他们也慢慢开始用北斗来做滑坡的监测。所以我觉得,这是我可以看到的不同用户的价值,而不只是用的人多少而已。它其实带来了很多根本性的变化。举个例子,他们刚开始用“云计算”的时候,有一些上面下来的文件,还不是普通的学习文件,比如说,跟列车的发车班次,跟安全需求有关系的文件,他一定要传达到第一线的铁路工人那里。过去靠什么?就是靠他们到了站里,然后站里把它打印出来,再派人送到2000公里的某个地方。有了“云计算”以后,他们第一次可以用手机就看到这个东西了。所以,它把信息到达一线工人的及时性,大大地提高了。我觉得,这一点不但减轻了送信人的负担,实际上还保障了这些铁路工人的安全。特别是它下面的一个小站,叫巴山车站。你去过以后就会知道,这个世界其实跟你在城里想象的还是不一样的。所以,只有那个地方改变了,这个世界才真正发生了变化。后来,北京、上海用“云计算”对我来讲已经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了,可能安康巴山车站那个地方用“云计算”,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但是“云计算”要变得规模化,真正变成“通用计算”,还是在电的早期,这是我自己的理解。所以,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其实技术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成熟。等要到这个规模的时候,它又会带来很多新的研究问题。
  “阿里云”也经历了这个过程。“阿里云”在写“飞天”第一行代码的时候,今天大部分的“云计算”系统是不存在的。沒有人替你做这件事情,所以你只能这样做。
  我一直提技术自主的原因,不是因为别人做得好,你赶不上别人,所以回过头来说我要技术自主,不是这样的。而是说,在今天这个迭代的过程中,没有人替你迭代,如果你要往前走,就只有自己去。但是这个迭代,如果我们能完成得更好,那就会往前走一大步。我感觉,中国现在有很大的机会。我们这次迭代,会比世界上其他的地方做得好,这跟中国今天的发展,自己本身的发展水平是有关系的。
  中国的一些城市也发展到一个瓶颈了。你会发现,其实今天的城市使用资源的效率是非常非常低的。也就是说,我们大部分的水是被浪费掉的,其实大部分的地也是被浪费掉的,尽管我们的地很紧张。那么,今天要引入一个新的机制,我把这个机制叫“城市大脑”。只是这个“城市大脑”为什么跟“云计算”有关系?因为城市大脑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就是要消耗计算。
  假定这个城市的规模不变,老百姓的需求不变,我觉得有了计算,又有“城市大脑”,我们可能只要今天1/10的水、1/10的电、1/10的土地就足以来支撑它的发展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拿那多出来的90%的资源,来想想怎么创新。那么,这个城市才会真正变成绿色的、可持续的。到2050年的时候,汽车会不会有,我不知道。我觉得,那个时候每一辆在路上跑的汽车,经过每一个路口的时候,其实都是被算过的。
  我大概是中国最早做“863计划”的人之一,我们是很有运气的。如果没有中国改革开放,我是提不出“城市大脑”的。而“城市大脑”这件事情,我觉得只有在中国才可以提出来。但这也给全世界提了一个问题。中国已经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实际上会让我们产生非常多原始的、根本的,可能在世界其他地方没有想到过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一旦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的话,其实也帮助世界其他地方解决了这些难题。
  不管这个世界怎样,不管你愿不愿意,世界还是把所有未来的问题,留给了年轻人。所以,年轻人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对未来充满信心。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未来是属于他们的,过去不是。
  摘自新华网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
其他文献
湖南卫视《少年说》节目中,初一男生付轩昂当着同学和妈妈的面,吐槽自己的妈妈以社会实践课为借口,每天逼迫他做家务,写完作业还得刷碗、擦地、择菜,并学会了焖饭、煮粥、拌凉菜。他认为自己只是个十几岁的小孩子,应当以学习为重,学校布置的社会实践,而不是家务实践,所以强烈要求妈妈不要再逼迫他做家务。  面对儿子意欲逃避做家务,妈妈在现场斩钉截铁地回答:“不可以!”一口打消了他的念头。妈妈解释说:“因为家务是
如果一个人握住昨天的成功不放,就会无法充分享受今天,因为成功不会再光顾躺在桂冠上休息的人。事实上,与失败相比,有时候成功对我们的阻碍更大。  我在弗农小学的六年制学习成绩优异,被校方举荐升入梅伍德公学读中学。但是在同学们的赞誉声中,我迷上了看电视,我的房间里总是回荡着来自电视影片《马车队》《沙伊安部落》中的枪声和马蹄声,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我的母亲懂得如何帮助儿子成为有用之材。一天下午,母亲携我
生活在瞬息万变的年代,我欣赏那些在庸常俗世逼迫下仍能从容做自己的人,他们内心深处栖息着优雅的灵魂。如见深巷人家用木桶慢慢蒸煮出的米饭,颗粒饱满雪白,舌尖碰到,香糯又富有弹性。盛上这一碗,才知人间烟火气也可以如此清冽。  偶然得到葉嘉莹先生的书,一位德才兼备的女子,活到90多岁,仍在平平仄仄中优雅笃行,一颦一眸都像是秋日下的江河,娴静,安然,又不失广阔。在这浮躁时代,守得住清贫跟寂寞的人太少。大家都
1985年5月,我爸因工作的关系赴西安,拜访了路遥。  陕西作家协会的古屋,分东院和西院,路遥住东屋,大檐出厦的那种。路遥抽烟,抽得还挺迷,胖胖的中等个,三十多岁的样子,进城的文人发型,穿一双蛤蟆皮鞋。进门左首,北墙上挂了一副秦兆阳的字,立轴,大概是路遥中篇处女作《惊心动魄的一幕》的渊源吧。路遥之前和贾平凹、陈忠实等刚当选了省作协副主席,前不久还进了省作协党组,身外之物,在路遥这儿没有明显表现,起
钟南山朴素的家和满满一屋子的奖杯奖章引起热议,老式的碎花沙发,墙壁上挂着钟院士和重要领导人会晤的合影。但引起大家关注的,是桌子上看起来分量十足的奖杯,居然装满了水果。  关于这个奖杯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钟南山和夫人李少芬女士的相识是一场缘分,两人家中的长辈都认识,但是他们二人并不熟。那时还在北大读书的钟南山经常去看望自己的姨婆,而李少芬也常去看自己的姑婆,巧的是两人的姨婆和姑婆是闺蜜,时间久了,在
林徽因一直希望儿子梁从诫可以考上清华的建筑系,把建筑学发扬光大。虽然对建筑并不感兴趣,但梁从诫还是听从母亲的话报考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然而成績出了以后,梁从诫落榜了,林徽因很失落,也很疑惑,不相信平时成绩优异的儿子会落榜。于是她坚持要查阅试卷,发现试卷上有好几道简单的题是儿子故意做错的,而且试卷反面还写有一行小字:“我对建筑学没有兴趣,我喜欢历史。”  原来,梁从诫喜欢的是历史,考试当天,梁从诫灵机
我住在得克萨斯大学城,一个星期六的上午,我们吃喝完毕,注意到有个人站在大楼前,可以看出他是个无家可归的人。他的衣服破破烂烂的,看起来他像是要进去,买一杯咖啡,因为每年的这个时候都很冷。他一定没有足够的钱买东西吃。我记得不是太清楚,因为那并没有打动我。  接下来我记得的是一条狗,走到大楼前。作为爱狗人士,我注意到那是狼和德国牧羊犬的混种。我可以分辨出那是一条雌性犬,因为能看出它一直在喂小狗。它急需吃
问心,才能无惑  德国人卢安克毕业于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他在中国广西的大山里支教10多年,辗转多处山村,写有《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一书。在广西的大山里,他过着拉牛耕田、挥锄种菜的简单生活,把支教作为人生乐趣。  央视记者柴静知道卢安克的事迹后,和大多数人一样心中疑惑不解,一个外国人放着好日子不过,跑到穷乡僻壤干啥呢?带着这个疑问,柴静去采访他,柴静问:“当时你是为了什么?”卢安克
那天,我下班回来得很晚,邻居王婶来了,还拎着一个袋子,说:“你父亲来过了。”我打开一看,是几把小白菜,还有土豆和南瓜,把它们放到了一边,也没有吃。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喝得醉醺醺的。那时我贪玩,在班里是个中上等生,所以经常挨他的打。母亲会过来劝阻,他又把母亲打了。我那时一看他喝酒就害怕,母亲经常偷偷地流泪,后来就生病了。几年后,虽然我上了大学,但对父亲却没有丝毫的感激。前几年母亲去世了,我把责
老同学:  作为新生,我刚才参加了新生开学典礼,校长讲了学校近30年来的辉煌历史,勉励我们在改革的征程中,莫让年华付水流,要努力攀登科学高峰,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我于是心潮翻滚,就给老同学写信聊一聊。(40年前,录取我们的中专为我们举办过开学典礼吗?我毫无印象。反正在我所就读的农村戴帽学校,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没见过什么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新中国的教育之路就是如此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就是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