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简史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12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基解密是新生事物,但是人类对秘密的渴望及探求却不是。根据古希腊传说,迈达斯国王的理发师看到国王长着一双驴耳朵的时候,无法承担独自保存秘密的压力,跑到河边芦苇丛旁边挖了个洞将这个秘密讲出来,每当风吹过,芦苇都会说出这个秘密。
  大权在握者都倾向于如迈达斯那样,将一些问题,尤其是关于军事、外交的问题保密。但是几个世纪以来,也一直有如朱利安•阿桑奇那样的人,认为保密本身是错误的。没有哪一方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作为掌权者的精英必然稍胜一筹,而要求公平透明的声音则被压制。我们即将目睹的,是又一场针对政府信息不透明的反抗行动被镇压,还是将引发更长、更深远的革命,尚不得而知。
  在19世纪之前,当外交事务成为极少数几个人的权力时,秘密交易屡见不鲜。外交官应当对自己服务的政府坦白,而长期约定俗成的规矩也认为政府不应该私自查看外交人员的任何信件和包裹。但无论如何,两方从来没有停止互相窥测。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法国外交大臣塔列朗从其他代表的废纸篓里找到了关键信息。秘密总是因为各种原因被泄露,但是基本上这些掌权者,都不希望秘密被公之于众。
  直到最近仍然如是,尽管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更容易复制信息的时代——因为打字机、复印机、扫描仪以及电子文本的出现。尽管关键材料,政府可能只有一两份手写本。他们认为锁在柜子里就安全了,但是不然。关键条约、重要战争计划,在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等的小说里总是被盗的第一目标,如阿桑奇这样的无政府主义者威胁要向公众披露其内容。
  有一个人或可以被称为阿桑奇的“精神祖先”——在透明政治方面——列夫•托洛茨基。在1917年布尔什维克获得政权后,新的人民政权到处寻找外交档案,并且发布沙皇俄国签订的各种秘密条约,包括如何瓜分土耳其,如何引诱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对抗同盟国。这些秘密一旦公之于众,引起了人们很强烈的对“旧政治”的厌恶,并认为正是这种“旧政治”导致了战争。
  这样的认识也许多美国人感同身受。包括总统伍德罗•威尔逊。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十四点原则”作为“建立世界和平的纲领”,其中第一条就是“签订公开和约,杜绝秘密外交”。但是当他动身参加巴黎和会时,他及其同仁几乎马上就背弃了自己的原则。而他的继任者更是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的会议中,罗斯福用点头和眨眼让斯大林明白,美国不会反对苏联在东欧和中国的扩张。
  维基解密告诉我们,外交的本质仍然未变,与其说是关于如何制定重要政策,还不如说是人性的角力。而从国王到政客,他们似乎从来没有改变过。在20世纪,很多政府起草了法律和规章,对政府文件进行分类,规定如何进行解密。而在维基解密的时代,即使这样的规定看起来也过时了。我们现在就能得到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一手材料,而不是几十年后。我们的反应又是如何?责怪阿桑奇?退回用鹅毛笔和复写纸的时代?这些估计都不会发生。但是维基解密一定会引起社会的变化,可能再也没有人敢不计后果的撒谎了。
其他文献
1911年,清华学堂成立。  对于自1901年以来就实行新政改革,兴办新学的晚清帝国来说,这实在算不上什么大事。十年改革期间,帝国各地政府兴办新学五万余所,招收新生逾一百六十多万人。清华学堂区区二三十名教师、三四百名学生,不过是其中的沧海一粟。  但就是这么一所不起眼的新学堂,竟然和之后中国的命运紧紧勾连在一起,成为推动中国革新不可忽视的力量,不可不谓是一个传奇。  清华学堂诞生之初,就显现出不同
期刊
从一个庄稼汉到天国“弼天豫”,再摇身一变为清军悍将,程学启逢战请先,杀太平军比当年杀清军还要凶猛。可是,一到半夜时分,他就痛苦得几欲自杀。    这一刻,程学启决定立即投向曾营,叛离天国。  他的上司叶芸来派来的那8名太平军战士就在面前,他们手持令牌命程学启进安庆城去见叶芸来。这情势下,程学启想,也许自己与湘军暗谋之事败露了。  还需几日才到与湘军里应外合之时,叶芸来这样一逼,看来是等不到内应曾氏
期刊
在以柯南·道尔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失落的世界》中,野性的丛林美女维罗尼卡很张扬地穿了一套兽皮做的比基尼装。这也许还说得过去,但是现在如果你在英国或美国穿兽皮做的衣服,很可能会像《欲望都市》里的萨曼莎一样被人泼得满身红色油漆。    被刺激的需求  人类自古以来就穿戴兽皮,但是从来没有像20世纪上半叶这么疯狂过。自从1670年,英国人在美洲设立了哈德逊湾公司之后,毛皮贸易不断增长。正如卜正民在《维梅尔
期刊
首先让我做个假设:如果梅贻琦先生穿越时空来到今天,身为一位大学校长,他将如何管理一所大学?或者换个说法,作为一个卓越的教育家,他将如何在追求数量的时代里,造就有质量的人?为了解答这个虚拟问题,有必要整理一下梅贻琦先生的教育理念。  他的教育思想可以说是实用的,同时又是超越实用的。他所定下的清华大学教育方针,可谓简洁之至,即“造就专门人才,以供社会建设之用”。与此关联的是,他很看重学校对学生的职业指
期刊
1909年8月,游美学务处(清华前身)在北京史家胡同招考了第一批学生,从630名考生中录取了47人。这里面,有后来成为清华校长的金邦正、梅贻琦,还有化学家张子高(张准)、生物学家秉志等人。  游美学务处是清政府专设的选派留美学生的机构。《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作为“八国联军”参战国之一,分得3200万两(合2400多万美元)的赔款,后来美国又将一千多万美元逐年退还,用以选派中国学生到美留学。  这
期刊
自由、独立之现代之风骨,在大学精神衰微的当代,仍是一个教育古国的大学之道和文明之光。大师云集,学术灿然,人才辈出,清华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辉煌的坐标。1929年,陈寅恪为王国维撰写纪念碑,铭文里说:“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清华人的精神、风骨的形成,伴随着中国政治、社会和生活方式的激变;考察它形成的情境和路径,正是百年中国不绝如缕的人文源流和现代梦想。
期刊
收回利权而创招商局,诚恐官办难久,海警易停,则分商包办可也。——汤寿潜    1910年8月23日,群情高涨的浙江保路绅民被来自北京的一道上谕彻底激怒了,在他们眼里十分勤勉、称职的浙路公司总理(总经理)汤寿潜,竟然被清廷严词革职了。    在担任浙路公司总理之前,汤寿潜早已作为东南互保的筹划者和立宪运动的领袖而名动天下。在清廷的眼里,他一直是个棘手的角色,因为他总是站在江浙绅民一方,事无巨细都与清
期刊
2000年的一天,英格兰东北部诺森伯兰郡阿伦维克镇巴特书店的店主曼利(Manley)先生在翻开一箱旧书时,被箱底“一张折叠起来的硬纸片”吸引了,他打开它,发现那是一张红色的旧海报,印着五个单词:“Keep Calm And Carry On(保持冷静,坚持向前)”,单词的上面是一顶王冠。    曼利先生不知道这张海报的来历,他把它拿给妻子看,俩人都认为它非常棒并且决定把它张贴在书店中。很多人看到这
期刊
2010年夏日的一个清晨,邓惠双老人推开木门,挪着小脚,走上了屋后的青石板路。山上几天前下了场雨,有点凉意,路边的指甲花开出一丛丛粉红色的花朵,再往前有几个大石包,上面的菩萨,邓惠双是再熟悉不过了。    黄金村八组坐落在四川省丹棱县城以西一个小丘陵上,小地名叫郑山,村里有几块硕大的石包,上面雕刻着一龛龛不知年代的佛像。邓惠双还记得,六十年前她从邻村嫁到这里,那些菩萨的眼睛、鼻子还清清楚楚,不知何
期刊
1946年10月10日,静寂荒凉的清华园,一下子热闹起来。自从1937年秋离开秀美的清华园,师生们再度聚首于此,举办复校开学典礼。  自从5月份着手复员,至10月开学,五个月中,西南联大三校师生及眷属四五千人,间关万里,自西南边陲迁回平津,清华师生有二千左右。六年前,他们的校长梅贻琦曾把清华比喻作风雨飘摇之秋的一艘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驾驶者唯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此时虽有长夜漫漫之感,但相信不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