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散文小辑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xido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鹃
  杜鹃是一种复杂而有意味的鸟。
  据说,非洲的大斑杜鹃大多有寄巢而生的习惯,将自己的蛋下在别人窝里,让人家把它孵化出来,羽翼丰满以后,这种鸟还会把它带走而去认祖归宗。这样狡猾的杜鹃,在俄罗斯也不乏其类,而且更胜一筹。它们不是把自己的蛋下进一个窝,而是多个窝,一个窝只寄养一个蛋,从而保证最大的存活率。当然,寄生蛋的大小、形状、色泽与别人家窝里的原生蛋要基本类似,否则就要被识破而有扔出之虞。
  就是这么一种鸟,狡黠而不乏智慧的鸟,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在印度,有一种杜鹃,叫作查度卡杜鹃,这种杜鹃只饮雨水而生,只在雨天歌唱。如果久旱无雨,查度卡杜鹃便大量死亡,不再展现它们美妙的歌喉了。查度卡的杜鹃为什么要采取这种生存方式?我没有研究不得而知。或者那里的杜鹃未必是这样,只不过是,犹如庄周先生推崇的凤鸟那样,非碧梧不栖,非清泉不饮,更多是一种狷介的象征罢了。
  去年八月,我的几位学生从外地来京开会,我陪同他们参观位于宫门口的鲁迅博物馆。在老虎尾巴———他们都是第一次来到这里,观看得十分仔细,虽然不过是一床、一桌、一椅而已。桌上摆着一方古砖、一只旧砚和一盏深绿色的玻璃油灯。西面的墙壁悬挂一副对联,上句是:“望崦嵫而勿迫”;下句是:“恐鹈鴂之先鸣”。“鹈鴂”也写作“鶗鴂”,也就是杜鹃。这种鸟喜欢在暮春鸣唱,因此杜鹃一叫,百花便凋零了。鲁迅先生所集的对联出自《离骚》,一句是“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再句是“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崦嵫”是传说中的神山,太阳每天回到那里休息。“羲和”是为太阳驾车的御夫。大意是,我命令驾车的羲和,降低车速,不要向日落的神山迫近;我真的担心,如果鹈鴂鸣叫起来,众芳便要告别春天了。
  看着这副对联,大家都没有说话而各自思忖心事。一年多的月光银河一般,叮叮咚咚地流淌过去了,在渐次模糊的记忆里,今天却蓦然出现了老虎尾巴里面的对联和对联里面的杜鹃。与印度杜鹃的狷介不同,中国的杜鹃展示了更多的家国情怀。在唐诗是“沧海月明”、“望帝春心”,在宋人是“更哪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将军百战身名裂”、“满座衣冠似雪”。辛弃疾的杜鹃真的是心潮奔涌而悲愤难抑!这样的杜鹃自然是查度卡所不能承受的。
  书写鲁迅集句的人叫乔大壮,是鲁迅在北洋政府时期教育部的同事。1927年,他曾去南昌协助周恩来工作,后来返回北京。1935年,被徐悲鸿延聘为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讲授“印艺”。1948年2月,许寿裳被害于台北家中,乔大壮知道了以后哀伤不已,他的悼诗中有这样两句:“门生搔白首,旦夕骨成灰。”对此,台静农解释说:他是许寿裳“在京师任教时的学生,故自称门生”。至于“旦夕骨成灰”一语,“也不是偶然说的,他在台北古玩铺买了一个琉球烧的陶罐子,颇精美,曾经指着告诉朋友:‘这是装我的骨灰的。’这本是一时的戏言,后来才知道他心中早有了死的阴影。”知道了乔大壮的人生经历,再想想老虎尾巴里面的联语,“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这样的杜鹃,似乎又不仅仅是上面所述,从而具有了另外质地。
  乌鸦
  20世纪70年代,我工作的单位在长安街的西南方向,因此经常穿行长安街回家。那时下班后经常开会,当然也有例外,但即便不开会,在冬季,路经长安街时也已是黄昏,飘荡着灰白、冰冷的雾霭,而这时乌鸦,一只、两只,继而一群、两群,从遥远而幽明的天际,仿佛黑色的潮流向长安街涌来,一瞬间把天空染成了乌鸦的颜色。
  近年,关于北京的乌鸦再度引起关注,有细心人做过调查,说是北京的乌鸦在傍晚的时候,从北郊一带向南飞,穿过故宫金黄的屋顶以后,便落在长安街两侧绿化带的杨树上。有时一株树上栖有数十只,黑压压的仿佛沉重的心脏,悸动在夜光幽寂的暗影里。鸟类学家解释,乌鸦白天去北郊垃圾场寻找食物,夜间在长安街两侧的树木上睡眠,所以如此,是城市热岛效应的结果。
  是这样吗?我没有调查,也不是鸟类学家,难以发表意见。但有一点我是知道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乌鸦往往成为战争中的文学意象。年轻时读汉乐府中的《战城南》,知道了乌鸦吃腐肉,阵亡的士兵无人掩埋,暴露的遗体要被乌鸦吃掉,而这样的诗句自然催人泪下:“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请替我们对乌鸦说:“在饱餐之前,悲鸣几声吧!没有人将我们埋葬,我们哪能从你们的口里逃掉呢?”而李白同题的“乌鸢啄人肠,衔飞挂上枯树枝”,描绘的场景虽然更为凶残,但震撼心曲的力度却减弱了几分。这自然与乌鸦无关,因为同是乌鸦,在西人的圣典中却是另一种形象。
  在《圣经》中上帝造人,但是不久上帝便后悔了。上帝见这些人终日所思“尽都是恶”,心里很是忧伤,决心将他创造的人,包括昆虫走兽飞鸟统统除掉。只有诺亚是个好人,应该留存,于是命令诺亚用歌斐木造一只方舟。方舟长三百肘,宽五十肘,高三十肘,里外涂抹松香。方舟要留透光的地方,这个地方要高一肘,门要开在方舟的旁边。方舟要分上、中、下三层,每层要分出若干单间。从肘部到手指尖的长度为一肘,旧约时代一肘约为44﹒5厘米,新约时代一肘约为55﹒5厘米,折中按50厘米计算,则方舟大约长150米,宽25米,高15米,是一艘很大的船了。上帝对诺亚说,“我要和你立约”,你和你的妻儿要进入方舟,凡是有血有肉的活物,每样两个,一公一母,你也要带进方舟,“飞鸟各从其类,牲畜各从其类,地上的昆虫各从其类”,都要进入诺亚的方舟以保存性命。
  洪水在大地泛滥了40日,水势浩荡比岹峣的山峰还高出十五肘,所有的生命都被淹没了。150天以后,洪水慢慢消退。七月十七,方舟停靠在亚拉腊山上,十月初一,山尖露出来了。过了40天,诺亚打开方舟的窗户,把一只乌鸦放出去,“那乌鸦飞来飞去,直到地上的水都干了。”诺亚再放出去一只鸽子,看看水从地上退了没有。但水没有退,鸽子寻觅不到落脚的地方,便飞回方舟,诺亚伸手把鸽子接了回来。七天以后,诺亚又一次把鸽子放出去,晚上鸽子飞回来了,嘴里衔着“一个新拧下来的橄榄叶子”。诺亚就知道大地上的水退了。又过了七天,诺亚再把鸽子放出去,“鸽子就不再回来了”。   诺亚的方舟停泊的亚拉腊山,今天译为阿拉勒山,位于土耳其与亚美尼亚两国之间,土耳其人声称在那里发现了方舟的遗骸,是真是假,有不同说法。近日观看索契冬奥,也有一种说法,那一带是高加索山脉,也曾经是方舟的所在地。对这些,科学家都斥为虚妄的言论,而我所关心的却是乌鸦,为什么第一次,诺亚要把乌鸦放飞出去查看水势,而不是鸽子或者其他鸟类?既然洪水未退,乌鸦为什么不再飞回方舟,它到哪里觅食呢?这当然属于上帝之谜,而给我们留下了玄想的空间。
  关于乌鸦,伊索与拉封丹寓言也有两个说法,智慧的与愚蠢的乌鸦。对于后者我颇持怀疑态度,我相信这与乌鸦无关,而是人造的谎言,乌鸦哪儿会这么蠢!我曾经读过一则文章,说是对于核桃等有外壳的坚果,乌鸦的做法是将其从高处抛到公路上,借助行驶中的汽车而将其碾碎,之后啄食里面的果实。而生活在新喀里多尼亚群岛的乌鸦甚至还会使用工具。据英国《科学》杂志刊载亨特博士的研究,这些乌鸦将植物的叶子加工成细长形状,用它将藏匿在树木洞穴的昆虫驱赶出来,然后将其吃掉。对于这样的乌鸦,亨特博士的结论是,“乌鸦的智慧已然达到了石器时代人类的水平”。为什么会是这样?日本的杉田教授曾经解剖过17只乌鸦的大脑,其平均重量大约是10克,几乎是鸡大脑的3倍,而脑细胞的密度也截然不同,在乌鸦的大脑皮质中,有四至五层的神经纤维,当处理信息的时候,每一层神经纤维都可以分担任务。这样的乌鸦怎能不聪明!
  这当然是对乌鸦的科学研究,而我感兴趣的还是文学中的乌鸦意象。施蛰存老先生写过一篇关于乌鸦的散文,说乌鸦的啼声是深沉哀怨的,尤其是在黎明、薄暮或者午夜时啼叫的乌鸦,格外引起人们的厌恶。他说,总有人会记得美国诗人爱仑坡所写的那首有名的《咏鸦诗》吧,“这首诗的好处不是人人都知道是在它的悲哀协韵么?从这匹乌鸦的哀啼,诗人找出Nevermore这个字来,便充分地流泻出他的诗意的愁绪。这不是诗人认为鸦啼是很悲哀的明证吗?”何况诗中的背景又正是景色凄寂的冬季寒宵,有一只乌鸦前来造访,以绅士的风度栖息在房门上方“苍白的帕拉斯半身雕像上面”,其“眼光与正在做梦的魔鬼眼光一模一样”,这样的一只乌鸦,难免不让人感到哥特式的惊悚,岂止是厌恶与哀愁呢?
  然而,尽管如此,施蛰存认为,听了鸦啼而浮起悲哀之感,并不是大家都认可的事情。譬如,在上海这种地方,“挟美人薄暮入公园,在林间听不关心的啼鸦,任是它如何的鼓噪”,又岂会感到一丝愁绪?当然,如果不是这样的环境,而是在黄昏逐渐点染微云的薄明,归巢的乌鸦“呀———呀”地聒噪,所谓“天际烟暝鸦凌乱”时,还是多少要引起对故园的思念与些许惆怅吧。当然,这也要因人而异,比如,在清少纳言的笔底便会浮涌出另一种意绪。她在一篇描述四季之美的散文中说,春天是破晓时最好,渐渐发白的山顶,有紫色的云彩微细地横飘在那里;夏天是夜间最好,月色的皎洁不用说了,即便是“许多萤火虫到处飞着,或只有一两只发出荧光点点”也是很有意思的;秋天则是傍晚最好,夕阳西下辉煌地照着,到接近山边的时候,“乌鸦都要归巢去了,三四只一起,两三只一起急匆匆地飞去,这也是很有意思的”;冬天是早晨最好,下雪的时候不必说了,有时虽然没有雪,但大地落满洁白而寒冷的霜,也是满有意思的。而在三月三日,这一天,要阳光和煦,“把开得很好的樱花,长长地折下一枝,插在大花瓶里”,“穿了樱花外衣的人,或是来客,或是弟兄们,坐在花瓶近旁,说着话,实在是有兴趣的事情。”而这时,樱花的折枝散发新鲜的清凉气息,与这样的樱花相连,连带着叫人讨厌、恐惧的乌鸦也是美丽的,叫人欢喜了。樱花是美丽的,乌鸦也是如此美丽呀!
  银雀山庄
  北京有两种喜鹊,一种是山喜鹊,一种是灰喜鹊。山喜鹊的头、颈、背、尾皆黑色,胸部与腹部白色,翅膀的边缘也是白色的。灰喜鹊颜色发灰,翅膀和尾部的羽毛为蓝绿色泽,个儿头比山喜鹊要小些。
  在我居住的亚运村附近,近年喜鹊极多,原本只有一种山喜鹊,后来见到了灰喜鹊,但数量远比山喜鹊少。我不知别人怎样,就我而言,还是喜欢山喜鹊,黑白晶莹,透泄出一股逼人的喜气。在中国的习俗里,喜鹊是“喜”文化的象征,如果喜鹊在梅花的丛林里飞舞,便意味是喜上眉梢。喜,是喜鹊;梅,是眉梢,泱泱的喜气已经扑到眉毛上,该是让我们多么欢喜的事情。在传统的工艺品中,这样的图案是经典图案。而且,梅花一定要饱满绽放,喜鹊呢?可以是一只,也可以是多只,如果是十二只,便是月月见喜;如果是三十只,便是天天见喜。如果天空里画的是喜鹊,丛林里奔跑的是獾———一种比狗略小的犬科动物,便意味着“欢天喜地”了。当然,还有另一种表现手法,与喜鹊不同,喜鹊在飞翔过程中,我们难以用眼睛观测到它的翅膀在气流之中的变化,蝴蝶就不同了,因为体量轻微,即使在平稳的气流里,翅膀也是战栗闪烁,纤巧的身姿上下翻飞,十分美丽。而我们在愉悦的时候,心境也是不稳定的,与蝴蝶的飞翔姿态相近,这样,蝴蝶便成为极好的欢喜的寓意。我曾在拍卖会上见到一只粉彩梅瓶,画满了蹁跹的蝴蝶,我请管理员把它“请”出来,摩挲着感到一种充塞天地的欢喜,通过我的手指向我的心扉奔涌而来。
  2008年夏天,北京举办了夏季奥运会,为此在北顶村兴建作为主会场的鸟巢,我居住于附近,便有了时时谛视的机会,看着鸟巢一天一天钻出地面,仿佛是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那样的心情是慈爱期盼的。一天,围绕鸟巢的蓝色围挡突然打开了,人们欣喜地走进去,看看那里有什么变化,原来的杨树都在,树枝上的鸟巢也还在,架设在浅灰色的枝干上,鸟巢是黑色的,映衬蔚蓝的穹宇,仿佛雕镂出来的那样精细深刻,而那只大鸟巢,还没有完全造好,正处于收尾阶段,两只鸟巢并列在一起,怎么看都有一种说不清的情调。后来,鸟巢造好了,怎么看,依我的眼光更像是北京人养蝈蝈的笼子,与真实的鸟巢相差远矣。至少缺少屋顶,而喜鹊的巢是有屋顶的,可以遮蔽垂落的雨雪,不会被来自上苍的泪滴濡湿。鸟,怎么可以不珍视自己的羽毛呢?
  关于喜鹊营巢,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分析北京高校里喜鹊巢址的分布情况。作者观察了高校内318个喜鹊巢,得出结论是,喜鹊营巢时,选择的主要树种是毛白杨、加拿大杨、国槐与洋槐,因为这些树都是高大乔木,可以为喜鹊巢提供十米以上的高度,这自然为喜鹊所高兴———可以采取高蹈的态度而远离红尘,至少在休息的时候,少些骚扰吧!   春天是繁殖季节,鸟儿们,包括喜鹊,也要进入繁殖期,要为自己即将出世的宝宝准备爱巢。雄喜鹊个儿头大,体力好,负责运输,衔来粗枝,与雌喜鹊一起,在三根树杈上搭好巢的底部,这便是房子的基础了。根据鸟类学者的观察,喜鹊巢的底部大约有25厘米厚,第一层是基础,由杨树、槐树和柳树的枝条交织叠压;第二层是一个“柳筐”,用垂柳柔嫩的枝梢,盘绕成筐的形状;第三层,是一个“泥碗”,用河泥涂在“柳筐”里,“碗”壁上按满了深深的爪痕,这显然是喜鹊用嘴衔来河泥,一块一块堆积上去,再用脚趾踩踏按平;第四层,也就是最里层了,是宝宝睡眠的床,有棉絮、芦花和鸟的羽绒,是喜鹊自己的羽绒吗?
  我原以为喜鹊与乌鸦的巢是一样的,是一个没有盖子的“碗”而已。后来知道了,不是。喜鹊的巢有“顶”,而且与巢的底部一样,也很结实,有横梁,有支架,枝条紧密,屋顶厚重,宛如一个卵形而有盖的“罐子”。这样的巢,与我家附近没有盖子的巢相比,在建筑工程学上,喜鹊,鸟与人,谁的理解更接近事物的本质?至少,对于没有盖子的巢,喜鹊先生肯定不会作为蓝本,先进怎么可以向落后学习呢?
  2007年,我在北京郊区怀柔买了一套房子,周末有时开车去那里面居住。高速路两侧是宽阔的绿化带,最多是杨树、柳树和椿树。柳树在我的印象中是旱柳,一种枝条向上挺立的树种。椿树便是臭椿了,也就是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的“樗”,是一种不堪大用的树种,然而这种树,在降霜的日子里,却可以像魔术师一样把叶子变得赪红。杨树则至少有三种,山杨、毛白杨与加拿大杨。山杨不多,最多的是毛白杨与加拿大杨。这三种杨树,前两种,山杨与毛白杨都有光滑白皙的树皮,属于杨树中的白杨派;后一种,树皮黑褐,属于黑杨派而与白杨派无关,无论哪一种,白杨派与非白杨派,都受到喜鹊的追捧。因为,它们高耸壮硕,青翠阔大的树冠足以将它们的小房子隐蔽起来,但那得是夏季———雨水与阳光充足的日子里,而在叶子脱落的冬季,便赫然暴露出来。一般而言,一株树一个巢,但这也不绝对,我曾经看到,在一株高大的加拿大杨上,至少构建了三个喜鹊窝,从上至下,别墅式的,间隔错落,仿佛精致而有味道的小型山庄,喜鹊的巢原来可以这样布置呀!
  还是说上面那篇,论述北京高校喜鹊巢址的文章,根据作者观察,喜鹊的巢距以十米为半径,就是说,在十米之内只有一个喜鹊巢。而且,即便在同一个高校,区域(教学区、生活区、绿化区)不同,巢址的数量也不一样,在可以忍受的嘈杂的范围里,食物的来源是决定因素。但这是在高校,在高速公路两侧,那儿的喜鹊,它们的巢有时却相距很近,巢的数量可以用树的数量计算,有一株树就有一个巢,树木像散兵线一样站立,喜鹊的巢也就像散兵线一样排开,它们是以树之间的距离为半径,接邻而居,何需十米距离?城与乡,生活在不同区域里的族群,二者的区别,在喜鹊的家族里,也被贯彻到底。
  去年春节期间,我和妻子去汤河口,沿白河峡谷旅行。天气冱寒,河床还没有解冻,只是在靠近公路的地方,冰层有些灰暗,肌理不那么紧致光滑。在河床大拐弯的地方,生长着一片茂密的森林,树枝纤长柔密,在幽暗崖壁的背景里,泛射出圣洁的白色光芒。我和妻子都很惊喜,是什么树呢?我们停下车仔细辨认,原来是毛白杨,突然想到,在这仙境一样环境里,会不会有喜鹊,有喜鹊的房子呢?这时候如果有几只喜鹊,从我们头顶掠过,由于山谷里光线的缘故,它们的颜色,黑与白兴许不会那么分明,而呈现出一种朦胧的银色?如果是这样,这样的喜鹊与这样银色的森林,它们的巢也应该是银色才好,这样,便可以在它们的栖止之处树立一块蓝色路牌,用白色的粉笔写下“银雀山庄”四个肥胖大字,同时在上面注明“非对外开放单位,请勿惊扰,谢绝拜访”,如果是这样,该有多好。
  附录:
  喜鹊的巢为直立卵形,大型的高80厘米,直径60厘米,一人难以合抱。巢顶的厚度有30厘米。巢的侧面开一个圆洞,喜鹊便从这个圆洞出入。喜鹊制巢的材料当然是树枝,直径在一厘米到两厘米左右。这些树枝虽然长短不一,但交错编搭,非常牢固,单独抽出一根都很难。近日在网上读一篇报道,说是天津河东区园林绿化队工人清理树木时,发现了两个直径大约50厘米的喜鹊巢,竟然是用大量的铁丝制成的。报道还说:“令人称奇的是,喜鹊窝拎在手中沉甸甸的,而且使劲抖了几下都没散架,粗略地称了一下重量,发现两个喜鹊窝都超过了10千克。铁丝编成的喜鹊窝,引来了路人围观,人们一边称奇,一边戏称其酷似奥运场馆‘鸟巢’。”
  据说,在日本东京有一种色彩鲜艳的巢,是用衣架编制的,但那是乌鸦窝,与喜鹊无关。
  责任编辑:子非
其他文献
2015年国庆节前夕,我从广东阳西的建筑工地出发,相约与妻在贵州玉屏火车站会合,一同回乡参加泽维兄令郎的花烛之喜。  妻从内蒙古通辽的家中启程,历经三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劳顿,到达玉屏车站已是下午三点多钟,从妻的神色看,虽历经长时间旅途,仍精气爽朗,让我牵挂的心一下落了地。自打妻离开家,我就短信不断,了解她一路的行程情况,我知道妻有晕车的毛病。  战友胜佑兄驾车前来玉屏迎接我们。与胜佑也有十多年没有见
期刊
拜谒应天书院,作别“应天大讲堂”,一位年过六旬的文史专家认真地说:“你们看文化,到了商丘,不去芒砀山,是件遗憾的事情。”  芒砀山,一座浸泡在汉民族历史文化中的小山,《史记》《水经注》均有记载。像古埃及的金字塔群、北非撒哈拉沙漠的“火神火种”壁画、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百慕大三角区、玛雅文明遗址等世界奇观一样;也像中国的西安兵马俑、湖北神农架野人足迹一样,芒砀山位于神秘的北纬32°区域,一脚踏四省
期刊
安丰,苏北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一座与苏南名镇风格迥异、文史内容独具特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据最早的文字记载,安丰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在明清时期,由于盐业极盛,曾经名冠“淮南中十场”之首。  安丰,濒临于黄海之滨的这一年轻而又古老之地,成陆于汉代,古称小淘浦、东淘,寄寓东去淘金之意。东晋时隶属于海陵郡宁海县,建镇在唐开元盛世。北宋年间,范仲淹在西溪任盐官,筑成捍海堰(今范公堤)后
期刊
宝塔就站在我老家的后山顶上。  站在山脚下,远远望去,你一定会肃然起敬,这哪是塔啊,分明是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传说,南宋末年,县令在全县征集能工巧匠,花了几天几夜,精心挑选了好几百名匠师,历时整整两年的时间才建成了这座宝塔。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项巨大工程,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走到塔前,你一定会被它的气势所征服。一千多年风沙尘埃的雕琢,一千多年雨雾雪水的滋润,每一块石头都是那样的沧桑、古朴,
期刊
在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我扔下一大堆家务事,提着简单的行囊到了喜鹊鸣叫的地方———茶岔溪。  鸟语花香茶岔溪  “桃花流水,福地洞天”。恩施最南端来凤百福司镇的新安村,成片的油菜花,房前屋后粉的桃花、杏花,白的李花、梨花,还有樱花、紫堇花……一簇簇,一片片,一团团,有的妖娆,有的妩媚。刚进村口,就听到竹林里喜鹊叽叽喳喳热闹叫个不停。彭兄一声口哨,村口的黄狗、黑狗不但不汪汪,还箭一样飞来,摇头摆尾,迎
期刊
摘 要:为分析不同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的适用性,以南京市不同功能区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PXRF法测定重金属Cr、As、Ni、Pb、Zn、Cu在不同功能区土壤中的含量。利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地质累积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污染水平评估。结果表明: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地质累积指数法的评价结论完全一致,其污染程度为Cr>Pb>Zn>Cu>Ni>As。污染负荷综合指
期刊
已经没人能记起什么时候就有了这条巷子,相传是明朝的一位县令大人下令用青砖铺设它。  斑驳的痕迹诉说着时光的久远。巷口的石碑上,字迹已快与石块混为一色。千蹄万印给巷路平添的是凹凸有致,光和影的合作,让你分不清哪是低洼,哪是平坦。青石的颜色也颇有意蕴,当着风口的砖块,已被划成了灰黑,而房檐下无阳的一隅,早已覆满了苔藓,辨认不出是砖青还是藓青。巷的西边,多的是低矮的土房,所以,尽管悠长,却不幽暗。放眼望
期刊
少小离家赴台留美 从事人类遗传研究  1947年,陈士翰在平阳水头中心小学毕业后,家乡再没有适当中学可念。当时台湾教育比较发达,工作机会也较多,1947年初开始在台湾任教小学的父亲陈尚策(1907—1994),建议儿子去台湾继续读书,享受中学教育。1948年1月,12岁的陈士翰和17岁叔叔陈尚贤离开平阳水头,在鳌江匆匆起身坐上一艘二百多吨的人、货混装的渔船赴台湾基隆。此后64年从没返乡,只有把家乡
期刊
提起淮安,人们自然会想起韩信,想起梁红玉,想起吴承恩,想起关天培,想起周恩来……一连串闪光的名字,一个个名人、佳人、伟人,耳熟能详,难以忘怀。  然而,水是文明的载体,淮安始终与水联系在一起。历史上的淮安,因淮河而得名,因淮水而得利。  隋炀帝是位雄心勃勃而极具智慧的帝王,他决定挖凿南北大运河,干脆把东西南北都用水连起来,变成一个大水系。在此之前的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位帝王能有他这么大的气魄。 
期刊
我个人看,散文真能说得上是千人千面,每一个人,他的性格、气质、经历、际遇,包括喜怒哀乐,都是不大一样的,因此散文在表达这一点上,也是不尽相同的。如果说我们喜欢某一个人的散文,那说明你恰巧跟他的人生经历、生活经验、价值观念有共同之处。散文写作跟小说、报告文学、诗歌写作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当代,包括近现代,包括从远古的文学作品里面,从古《诗经》开始,为什么历朝历代的那么多人油然地从内心喜欢它?散文最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