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课堂训练形式的多变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让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发现或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这种创新必将为学生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所以要让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恒于创新。
  一、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代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语文课堂教学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强化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把听、读、说、写、思、练、讨论、课外活动等,作为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首先,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和谐关系。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以及学生间情境活动与认识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融洽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催化剂。“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创造一种真诚、接受、理解的气氛,使学生从真实的自我面具中走出来,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
  其次,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互动的合作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学习,可以在班上形成一种研究问题的气氛,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相互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想法讲给同学听,再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数学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指出,应该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不同的发展,由于目前山区实行的是大班化教学,学生水平差异较大,教学的弹性也大,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采用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方式。
  二、课外延伸,培养创新思维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它能使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激发创新意识。如果确实能做到课文和课外读物紧密结合,必然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课外延伸,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现在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现象,仍困扰着语文教学工作者,使教学效率不高。树立大语文观,形成课内外相衔接的语文学习网络,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语文课堂教学,第二个层面是其他各科教学及各种课外活动,第三个层面是家庭和社会。
  语文学习并不等同于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课堂教学是第一渠道,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的各种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以及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切实抓好课外延伸这块阵地,通过各种活动去扩大知识领域,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让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从而形成各种技能技巧。
  三、点拨引导,培养创新精神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再只是教学计划或方案的忠实执行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主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既能训练思维和发展智力又能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钻研主体教育的理论,把握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更要求教师在“善导”上要狠下功夫。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根据课上情况适时引导、点拨、提问,引导学生品味文字背后的意味,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協调发展。
  四、积极评价,培养创新能力
  积极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评价,及时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评价就是一根指挥棒,要指向创新的方向,评价结构应该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学习的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和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
  总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就是要用心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适时地点缀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真心给学生正确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认真研究古代节日风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移风易俗,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节日与节俗的意义  节日是相对与日常日子而言的,它是古人通过对天候、物候和气候的周期性转换的观察和把握而约定俗成的;节庆民俗则是与农业文明的发生、发展同步萌芽出现的,最终形成了一系列适应自然环境、调谐人际关系、传承文化理念的禁忌、
期刊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起点,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的目的,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快更有效的传授给学生知识,并能让学生牢固的掌握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有句名言:“
期刊
教学实践活动,实际上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特殊的人际沟通活动,是师生之间对知识、技能和情感的传递与接受动态过程的统一。要提高教学效果,对教师来说,除自身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教学技巧外,加强情感教育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情感教育在培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新人的过程中具有的功能、作用及其实施的方法,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一)情感教育是智力发展的精神动力。  原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对
期刊
“任务驱动型作文”是受近年来风行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启发而提出的,这种教学方法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意义的建构。  一
期刊
201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再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如何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阶段青少年教育中那种重物质轻精神、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成才轻成仁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青少年在所谓的现
期刊
作为语文教师,教学生写作,常常会脱离课本,舍近求远地教学生这样那样的写作技巧,孰不知,最好的写作范本往往正是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而阅读与写作又是语文学科中的主体内容,它们互为条件,相辅相承,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离开阅读学写作,或离开写作学阅读,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特别是对于刚上初一的学生,教师更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学会模
期刊
经过五千年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虽历经沧桑,仍遗存华章,哺育华夏,福及人类。中学阶段诵读国学经典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经常诵读国学经典,能够对学生积词累句、品味优美佳句、培养良好的人文情怀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意义重大。  一、在诵读中感悟国学
期刊
班主任是班集体工作的组织者,是班集体工作的执行者,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带领者。一个班集体的管理成功与否,与班主任的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班主任的工作多、杂、繁、重,要想做好,那非得有一定的方法与技巧。那么,怎样才能做好班主任的工作呢?  一、班主任应该是个释家  要想将班主任工作当作是一份事业,而不是一份职业,班主任就应该充满对学生的爱,就像释家一样普渡众生,博爱仁德,这样学生才会乐于接近班主任
期刊
《学习的革命》一书指出:“未来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者,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不会阅读,就不会学习,因而提高阅读能力是未来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学习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判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 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语文教学就应该激发学
期刊
多少年来,语文教学效率的问题备受关注,也因为效率问题而引发过多次的教学改革,可效果却不容乐观。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教委开始正视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委托地方上组织实施“全国初中三年级语文教学抽样调查”,结果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总体成绩均未达到及格线。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中提到:“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个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文章里还说:“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