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农民的歌 演农民的事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寿文化馆曲艺队成立于1979年6月。队员大多是县内的回乡青年,农忙时回乡务农,农闲时集中从艺,40年来走遍了重庆及周边的山山水水,在重庆地区算得上小有名气。
  当时,重庆乡村周边交通不便,曲艺队每次下乡演出,队员们白天顶着炙热的太阳走,晚上披着皎洁的月光行。尽管太阳晒得脸油黑发亮,石板磨得脚又痛又痒,有时还遭蛇虫咬伤脚,荆棘划伤膀,但队员们还是咬紧牙关,翻山越岭把曲艺送到农村院坝。演出的场地也是“随行就市”——白天用农民的饭桌搭舞台,晚上就把煤油装在竹筒里做成火把当灯光,三用机配高音喇叭是舞台音响,两根竹杆支起幕布演出的地方。但即使如此,曲艺队的演出还是广受欢迎,无论阴晴冷暖,曲艺队的演出现场上总是坐满热情的农民朋友。
  长久下来,农民朋友都说,曲艺队的每次下乡演出,女队员背的背篓里装的是农民的歌,男队员担的挑篮里装的是农民的戏!他们台上唱的是农民的歌,演的是农民的戏,台下喝的是农民的水,吃的是农民的饭,睡的是农民的床。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我们最喜欢这样的曲艺队!”
  金杯银杯不如农民朋友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农民朋友的夸奖。曲艺队由此更坚定了为农民服务的根本遵循,队员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作品的创演中。
  车灯《雷锋精神代代传》,荷叶《劝赌》,金钱板《小菜打仗》,清音《新事新办》,花鼓《回娘家》,相声《错别字》,盘子《三个媳妇争婆婆》,扬琴《喜旺闹家》等,都是曲艺队熟稔、农民朋友熟知的节目。这些节目多数是队员创作,以宣传雷锋精神、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移风易俗、勤俭节约和改革开放成果为主,歌颂了新人新事新思想,鞭挞了坏人坏事坏习惯。农民朋友对这些节目赞不绝口,有的对照内容反省自己,有的照着内容教育子女,有的作为榜样孝亲敬老,还有的作为家风传承,在老百姓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原长寿县太平公社灯塔大队年轻媳妇张某,对婆婆又凶又恶,从没让婆婆上桌吃过一顿饭,从没给婆婆缝过一件衣、买过一双鞋,甚至从没喊过一声妈。1981年2月,她在看过曲艺队表演的《三个媳妇争婆婆》时,竟感动得边看边流泪,当晚端着一盆热水给婆婆洗脚,第二天又拿了根干谷草量了婆婆鞋子的尺寸,到街上买了一双新鞋給婆婆穿上,婆婆当时又惊又疑,“你今天是啷个啦哟?把哪个人的新鞋给我穿起做啥子哟?”儿子则高兴地说,“妈,铁树开了花,马儿长了角啦。你儿媳妇说看了那个戏,要好好孝敬你。”婆婆顿时眉开眼展,笑得嘴都合不拢。第二年,张某就被公社评上了孝顺儿媳妇。
  1984年3月,曲艺队在原南川县新庙公社的演出刚结束,公社杨书记就找到曲艺队李队长,“你们结合我们当地的情况演的节目很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我们公社17个大队,每个大队演3场,演完后到公社结账,行吗?”李队长当时就答应下来,一个大队接一个大队,每天三场不掺水分的表演。演出期间,总有一群年轻人帮着清理舞台、收拾东西,并送到下一处演出场地,51场演出场场如此。面对曲艺队的疑问,他们说,“安逸,过足了戏瘾!”最难忘的是第3天,一大早,演出大坝上观众站了黑压压一片,曲艺队在地上用石灰划了块地当舞台,后面的观众就大声吼,“主任,我们看不到哟。”纷纷往前挤。主任一看就急了,这万一出了安全事故这可不是小事!突然,一辆山城牌大货车鸣着喇叭开到用石灰划的舞台上,观众们一看气愤极了,有的大声吼“人家演戏的地方,你开来耸起做啥子?”司机把车箱拦板放下问主任,“在车上演戏要得不?”观众一下回过神来齐刷刷地放开喉咙吼,“向师傅学习!向师傅致敬!”口号声把树林里的雀鸟震得叽叽喳喳满天飞,演员们感动之余,很快写了一段唱词赞扬了司机的奉献精神,全场掌声雷动。演出结束后,司机又主动送队员们到下一处,李队长乐呵呵地问司机,“小师傅今天是相亲吗啷个的哟?一身香喷喷的?”司机说,“哪是啥相亲啰,上午来晚了点,站到最后头,遭挤到山茅坑里去了,回家把衣服裤儿换了,把媳妇的香水喷了点在身上,忽然想起在我车上演戏大家不是都能看见吗?要不是滚到山茅坑头,还没想起把车子开来当舞台演戏哟。”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在农村,就是要“唱农民的歌,演农民的戏”,台上才立得稳、台下才传得开、过后才记得住。

  据不完全统计,在1979年至1985年期间,曲艺队下乡演出约6520场次,观众约652万人次,曲艺队收获满满, 在1983年重庆市曲艺大赛中,舒启容编导的四川盘子《小厂长周妮娜》获一等奖;1983年10月20日《四川农民报》、11月15日重庆群众艺术馆《群众文化活动简报》第119期、11月24日《四川日报》和《重庆日报》都相继报道了曲艺队的事迹。
  20世纪90年代,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川渝曲艺一度萧条。尽管如此,曲艺队员余书成、韩德露等仍然带着荷叶、花鼓穿梭在川渝两地的农村、学校演出,坚持守望着这个阵地。农民朋友、学校师生送的2350余封感谢信见证了他们的功劳,丈量了他们的足迹。
  观众心中有本账,记的都是曲艺队无私的奉献。
  2017年,78岁的余书成在古镇演唱了荷叶《劝赌》,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2019年,76岁的韩德露在区脱贫攻坚进村演出中表演的花鼓《长寿农家乐》,让现场干部群众赞不绝口。
  2005年,长寿文化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05)18号文《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精神,把原曲艺队员又组织起来,一手抓保护传承、一手抓改革创新,把从前的有偿演出变为现在的无偿送戏下乡,把从前的注重演出收入变为现在的专心艺术传承。如今在80岁的余书成、76岁的韩德露、73岁的董胜英、75岁的欧晓丽等老队员的悉心培养下,长寿区曲艺人才数量有了稳步增长,节目和演出质量也有了一定提高。
  树叶绿了又黄,燕子走了又来。队员们送走了40个春夏秋冬,到人民中去,扎根基层,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个信念始终没有变,他是曲艺队成长的根、发展的魂、壮大的本,让农民朋友在欢歌笑语中得到教育并感受时代的沧桑巨变,是队员们一生难以割舍的情怀。2015年春节,区文化馆送戏到葛兰镇,队员们又演出了四川盘子《三个媳妇争婆婆》。刚结束,一个70多岁的老太婆走到后台,拉着演员陈某的手激动地说,“妹子,这个节目四十年前我看你演过,那阵我还是年轻的儿媳妇出了名的恶鸡婆,看了这个节目成了孝顺儿媳妇,领导还派我到处作报告。从那以后,孝顺儿媳妇、五好家庭硬是越来越多哟。我们就爱听这样的歌,看这样的戏。”农民朋友的高度赞扬,成了队员们对曲艺抹之不去延绵不绝的眷恋。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在农村,就是要“唱农民的歌,演农民的戏”,台上才立得稳,台下才传得开,过后才记得住。
其他文献
1980年春,法国学者罗伯特·如尔曼在南京听了康重华的《三国》之后,表示“得到了艺术与诗的享受”。而俄罗斯学者李福清在《〈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中文版自序里说,他的这本书“只限于研究书面上的民间作品,如《三国志平话》及现代的说书,包括北京的评书、扬州的评话,还研究苏州的评弹及民间传说”。他所依据的研究资料,就是扬州评话康重华的《三国》、苏州评话张国良的《三国》等。由此观之,康派《三国》对“三国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自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宣告后,70年来,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國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创造了举世惊叹的人间奇迹,以强劲的英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70年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昂扬征程中,曲艺事业的发展认真贯彻党的文艺政策,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
期刊
第三届中华曲艺港澳情展演系列活动在澳门举办  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10月28日至30日,由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宣传文化部指导,中国曲艺家协会、广东广播电视台岭南戏曲频道、中国戏剧曲艺家(澳门)联谊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华曲艺港澳情展演系列活动在澳门成功举办。本次活动包括展览、展演、研讨会、进校园交流等子项目,为澳门同胞集中展现了近年来曲艺事业发展的喜人成果。(曲讯)中国曲协在四
期刊
近日,中国曲协在充分调研、全面了解曲艺发展现状后,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基层曲艺工作不断向前的指导性意见,《中国曲艺家协会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层曲协工作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就是一项阶段性成果。作为协会工作的重要抓手,中国曲协会员是全国曲艺队伍的重要骨干,是社会主义曲艺事业的中坚力量,就会员工作情况,结合该《方案》,中国曲协有关负责人接受了《曲艺》杂志记者的专访。  《曲艺》杂志 :会员工
期刊
苏州评弹是谁,苏州评弹从哪里来,苏州评弹往哪里去,这是三个关于苏州评弹的终极问题。苏州评弹从哪里来,苏州评弹往哪里去,讲的就是评弹的源与流,即评弹传承的历程,其间始终贯穿着一个苏州评弹是谁的问题。溯流穷源我们才能明了苏州评弹是谁,源流之间有着质的规定性,沿流求源是苏州评弹保持自己的艺术特色,并加以传承的要旨。坚守苏州评弹的本体,我们的传承才能生生不息,日新而不逾矩。道理虽然很清楚,但是现实却不容乐
期刊
翻开由中国曲艺家协会、辽宁科技大学组织编写,孙立生先生编著的《中华曲艺艺谚艺诀和专业术语》时,无比兴奋,倍受鼓舞。该著作包罗万象,涵盖曲艺审美、曲藝创作、曲艺表演、曲艺传承、职业操守等方面内容,凝聚着心血和汗水的艺谚艺诀,根植于生活,通俗易懂、活泼清新、真挚朴实,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一以贯之传播了中华深厚的传统文化基因,既有价值取向、审美追求,也有艺术观念、业内门道,更有生存之道、发展谋略、市场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艺术需要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文艺创作的内在规律,明确回答了社会主义文艺“依靠谁”“为了谁”这一重大问题。中国曲协在充分调研、全面了解曲艺发展现状后,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基层曲艺工作不断向前的指导性意见,《中国曲艺家协会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层曲协工作指导方案》(
期刊
在扬州评话发展史上,至晚在清乾隆年间,《三国》书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晚清时期,特别是咸丰、同治年间,评话《三国》出现了新高峰。扬州《三国》评话艺人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各自的传授系统,其中在李门传授系统中,号称“八骏”之一的康国华造诣最高,成为康派《三国》的开山鼻祖。康国华传艺康又华,康又华又传康重华,经三代打磨,康派《三国》已经成为扬州评话界乃至中国曲艺界的瑰宝。  略品康派《三国》,表演技法丰
期刊
由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巴中市巴州区人民政府出品,巴州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演出的大型红色经典曲艺剧《望红台》自2016年演出后,受到了广大观众和业内专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喜欢和赞誉。这部融曲艺、巴州区的革命故事、歌舞等因素为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曲艺剧,形式新颖,立意高远,让观众在享受艺术带来的美的感受的同时,也让我们对那段红军到来之后老区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红色记忆,有了一种切身的感受。2019年 8月
期刊
曲艺艺术可溯之源十分悠久,衍生的曲种繁多,特点不一,由于产生和波及的范围之广,因此它的地域性艺术特征十分明显。新时代,曲艺传承发展与文学创作尤为重要,举办较大规模的曲艺赛事活动或展演活动为其注入了新的前进力量。近日,秉承“艺术走进大众、大众共享艺术”的宗旨,山东省文联联合德州市有关单位在第十二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期间,举办“首届山东省曲艺大赛”,旨在发现和培养山东省的曲艺创作和表演人才,展示山东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