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说,赠送礼物的习俗起源于远古先人们的祭祀活动。先人们在祭祀时,把最好的东西敬献给神,以此感谢神的庇佑,感谢神让人类获得了足够的食物,获得了种族的延续。这种祭祀活动是庄严而神圣的,敬献是通过一套严整的仪式来完成的。
细细想来,祭祀活动表现为感恩(情感)——仪式(行为)——祭品(物品)的有机组合,祭品便是人类为表达感激之情,献给神的礼物。现代社会中,亲人、朋友之间赠送礼物便是传承传统的祭祀文化而来的,表达了对亲朋好友的感恩和祝福。
礼物,“礼”在先,“物”在后。“物”是“礼”的载体,而“礼”是内心情感的表达。无“礼”不赠“物”,无“情”不表“礼”。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礼物更是包含了浓浓的爱意。
父母的爱之礼
一般情况下,父母会选择与成长有关的物品当作孩子的礼物,例如绘本、书包、照片集等。这许是因为父母具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所需要的物品给孩子当作礼物。而操持家务和抚养孩子也让父母变得实际,自然而然地将礼物等同于物品,特别是孩子生活上和学习上所需的物品。这些物品承载了他们对孩子成长的心愿和关怀。
父母对孩子的爱常常是无言而深沉的,生活的琐碎与艰辛常常迟钝了他们爱的言语,僵化了他们爱的表达。面对孩子,来一场爱的“仪式”,哪怕只是抱抱孩子,并对孩子说我爱你,也常常让父母觉得尴尬,有口难开。
于是,大多数父母向孩子表达爱的方式就成了那悄悄放在孩子床头的礼物。用这份礼物表达与孩子一起相处的快乐,表达不能常陪伴在孩子身边的遗憾和内疚,表达他们的思念、爱恋与疼惜,表达他们的希望、祝福与寄托。
父母的爱之礼似乎承载了太多的东西,爱的愧疚,爱的疼惜,爱的期望……父母送孩子礼物时的情感是复杂的,留于心中一直未亲口说出的爱也寄托于此。而孩子,你能明白父母在礼物中所寄托的希望和对你的心意么?
孩子的爱之礼
如果让孩子为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等亲人准备礼物,他们会准备些什么呢?我们对这个问题十分好奇。在一个小范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孩子的礼物是各式各样的,充满了童真和创意。而对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更有一种淋漓尽致的畅快:有的孩子会把父母最喜欢的东西变成一幅画;有的孩子会把美好的祝愿装在信封里;有的孩子要给父母讲快乐的故事;有的孩子要给父母唱一首幸福的歌;有的孩子要用小兔子、小青蛙、小熊等不同的声音来给父母说“我爱你们”;还有的孩子要用积木为家人搭建漂亮温馨的房子……
相比于成人,我们惊叹于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礼物,我们惊叹于孩子们这多种多样表达爱的方式。也许这源于孩子们力量的弱小,他们不能像父母一样通过劳动获得所需要的东西。但他们赋予礼物的浓浓爱意,他们勇于表达浓浓爱意的方式,值得成人学习。
父母对孩子的传情达意,浓缩而内敛。而我们担忧的是,对于接受礼物的孩子而言,这样的方式能让孩子感受到礼物中所承载着的情感和心意吗?父母能通过礼物与孩子达成良好的情感交流吗?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再让我们看看孩子的方法,他们用各种方式,迫不及待地来到父母身边,恨不得大声地说出自己对他们的爱。这样的情感表达是外显的,也是有效的,直接向父母传递了他们的爱。同时,父母的笑容和肯定又使孩子觉得自己做的是有助于父母的事(能给父母带来快乐、能抚慰父母的辛劳等),是有意义的事。在这个过程中,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也往往是深层的、有效的,这是一种共同的“陪伴”。
最好的礼物是陪伴
把“父母”、“礼物”、“孩子”这三个词放一块儿,我们会很自然地将其连成一句话:“节日里,父母把礼物送给孩子。”或者,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一个场景:父母在一旁微笑着,期盼看到孩子打开礼物时惊喜、快乐的表情。当然,总把“礼物”放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似乎阻隔了二者的血肉联系和天然情感,有时候也会觉得不自然。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好的礼物呢?我们会把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关怀、体贴、爱护、照顾(如亲吻、抚摸、拥抱、接送孩子上学、准备营养早餐、为孩子买衣服等)当作礼物吗?很多人并不将这些看作礼物,但这些恰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礼物。
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看,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活动是给孩子成长最好的礼物。共同活动就是一起去经历、一起去体验、一起去创造、一起去表达。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情感、行为等相互交融,彼此影响着对方,这有利于孩子感受能力、表达能力、移情能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同时,共同活动也能增加父母对孩子的了解,可以指导孩子某些天赋能力的发展。这种共同活动便使父母“陪伴”着孩子,这不仅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的“陪伴”,也是心理和情感上的“陪伴”。
陪伴是送孩子上幼儿园,注视着孩子走进班级;是与孩子一起玩玩具,做他感兴趣的游戏;是孩子有十万个为什么,你都耐着性子陪他寻找答案;是孩子说的每一句话,你都在认真倾听;是跟孩子一起欣赏黎明与黄昏的美景,看云卷云舒,看繁星满天;是一起倾听风吹过树木,绕过墙角的自然之声;是一起感受雨点打在脸上的清凉和光脚走在沙滩的惬意;是一起沉思雪的由来和花香的秘密……“陪伴”就是一起成长,是成长道路上最好的礼物。
细细想来,祭祀活动表现为感恩(情感)——仪式(行为)——祭品(物品)的有机组合,祭品便是人类为表达感激之情,献给神的礼物。现代社会中,亲人、朋友之间赠送礼物便是传承传统的祭祀文化而来的,表达了对亲朋好友的感恩和祝福。
礼物,“礼”在先,“物”在后。“物”是“礼”的载体,而“礼”是内心情感的表达。无“礼”不赠“物”,无“情”不表“礼”。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礼物更是包含了浓浓的爱意。
父母的爱之礼
一般情况下,父母会选择与成长有关的物品当作孩子的礼物,例如绘本、书包、照片集等。这许是因为父母具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所需要的物品给孩子当作礼物。而操持家务和抚养孩子也让父母变得实际,自然而然地将礼物等同于物品,特别是孩子生活上和学习上所需的物品。这些物品承载了他们对孩子成长的心愿和关怀。
父母对孩子的爱常常是无言而深沉的,生活的琐碎与艰辛常常迟钝了他们爱的言语,僵化了他们爱的表达。面对孩子,来一场爱的“仪式”,哪怕只是抱抱孩子,并对孩子说我爱你,也常常让父母觉得尴尬,有口难开。
于是,大多数父母向孩子表达爱的方式就成了那悄悄放在孩子床头的礼物。用这份礼物表达与孩子一起相处的快乐,表达不能常陪伴在孩子身边的遗憾和内疚,表达他们的思念、爱恋与疼惜,表达他们的希望、祝福与寄托。
父母的爱之礼似乎承载了太多的东西,爱的愧疚,爱的疼惜,爱的期望……父母送孩子礼物时的情感是复杂的,留于心中一直未亲口说出的爱也寄托于此。而孩子,你能明白父母在礼物中所寄托的希望和对你的心意么?
孩子的爱之礼
如果让孩子为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等亲人准备礼物,他们会准备些什么呢?我们对这个问题十分好奇。在一个小范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孩子的礼物是各式各样的,充满了童真和创意。而对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更有一种淋漓尽致的畅快:有的孩子会把父母最喜欢的东西变成一幅画;有的孩子会把美好的祝愿装在信封里;有的孩子要给父母讲快乐的故事;有的孩子要给父母唱一首幸福的歌;有的孩子要用小兔子、小青蛙、小熊等不同的声音来给父母说“我爱你们”;还有的孩子要用积木为家人搭建漂亮温馨的房子……
相比于成人,我们惊叹于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礼物,我们惊叹于孩子们这多种多样表达爱的方式。也许这源于孩子们力量的弱小,他们不能像父母一样通过劳动获得所需要的东西。但他们赋予礼物的浓浓爱意,他们勇于表达浓浓爱意的方式,值得成人学习。
父母对孩子的传情达意,浓缩而内敛。而我们担忧的是,对于接受礼物的孩子而言,这样的方式能让孩子感受到礼物中所承载着的情感和心意吗?父母能通过礼物与孩子达成良好的情感交流吗?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再让我们看看孩子的方法,他们用各种方式,迫不及待地来到父母身边,恨不得大声地说出自己对他们的爱。这样的情感表达是外显的,也是有效的,直接向父母传递了他们的爱。同时,父母的笑容和肯定又使孩子觉得自己做的是有助于父母的事(能给父母带来快乐、能抚慰父母的辛劳等),是有意义的事。在这个过程中,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也往往是深层的、有效的,这是一种共同的“陪伴”。
最好的礼物是陪伴
把“父母”、“礼物”、“孩子”这三个词放一块儿,我们会很自然地将其连成一句话:“节日里,父母把礼物送给孩子。”或者,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一个场景:父母在一旁微笑着,期盼看到孩子打开礼物时惊喜、快乐的表情。当然,总把“礼物”放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似乎阻隔了二者的血肉联系和天然情感,有时候也会觉得不自然。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好的礼物呢?我们会把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关怀、体贴、爱护、照顾(如亲吻、抚摸、拥抱、接送孩子上学、准备营养早餐、为孩子买衣服等)当作礼物吗?很多人并不将这些看作礼物,但这些恰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礼物。
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看,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活动是给孩子成长最好的礼物。共同活动就是一起去经历、一起去体验、一起去创造、一起去表达。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情感、行为等相互交融,彼此影响着对方,这有利于孩子感受能力、表达能力、移情能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同时,共同活动也能增加父母对孩子的了解,可以指导孩子某些天赋能力的发展。这种共同活动便使父母“陪伴”着孩子,这不仅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的“陪伴”,也是心理和情感上的“陪伴”。
陪伴是送孩子上幼儿园,注视着孩子走进班级;是与孩子一起玩玩具,做他感兴趣的游戏;是孩子有十万个为什么,你都耐着性子陪他寻找答案;是孩子说的每一句话,你都在认真倾听;是跟孩子一起欣赏黎明与黄昏的美景,看云卷云舒,看繁星满天;是一起倾听风吹过树木,绕过墙角的自然之声;是一起感受雨点打在脸上的清凉和光脚走在沙滩的惬意;是一起沉思雪的由来和花香的秘密……“陪伴”就是一起成长,是成长道路上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