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礼物是陪伴

来源 :幼儿教育·家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58924650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说,赠送礼物的习俗起源于远古先人们的祭祀活动。先人们在祭祀时,把最好的东西敬献给神,以此感谢神的庇佑,感谢神让人类获得了足够的食物,获得了种族的延续。这种祭祀活动是庄严而神圣的,敬献是通过一套严整的仪式来完成的。
  细细想来,祭祀活动表现为感恩(情感)——仪式(行为)——祭品(物品)的有机组合,祭品便是人类为表达感激之情,献给神的礼物。现代社会中,亲人、朋友之间赠送礼物便是传承传统的祭祀文化而来的,表达了对亲朋好友的感恩和祝福。
  礼物,“礼”在先,“物”在后。“物”是“礼”的载体,而“礼”是内心情感的表达。无“礼”不赠“物”,无“情”不表“礼”。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礼物更是包含了浓浓的爱意。
  父母的爱之礼
  一般情况下,父母会选择与成长有关的物品当作孩子的礼物,例如绘本、书包、照片集等。这许是因为父母具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所需要的物品给孩子当作礼物。而操持家务和抚养孩子也让父母变得实际,自然而然地将礼物等同于物品,特别是孩子生活上和学习上所需的物品。这些物品承载了他们对孩子成长的心愿和关怀。
  父母对孩子的爱常常是无言而深沉的,生活的琐碎与艰辛常常迟钝了他们爱的言语,僵化了他们爱的表达。面对孩子,来一场爱的“仪式”,哪怕只是抱抱孩子,并对孩子说我爱你,也常常让父母觉得尴尬,有口难开。
  于是,大多数父母向孩子表达爱的方式就成了那悄悄放在孩子床头的礼物。用这份礼物表达与孩子一起相处的快乐,表达不能常陪伴在孩子身边的遗憾和内疚,表达他们的思念、爱恋与疼惜,表达他们的希望、祝福与寄托。
  父母的爱之礼似乎承载了太多的东西,爱的愧疚,爱的疼惜,爱的期望……父母送孩子礼物时的情感是复杂的,留于心中一直未亲口说出的爱也寄托于此。而孩子,你能明白父母在礼物中所寄托的希望和对你的心意么?
  孩子的爱之礼
  如果让孩子为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等亲人准备礼物,他们会准备些什么呢?我们对这个问题十分好奇。在一个小范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孩子的礼物是各式各样的,充满了童真和创意。而对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更有一种淋漓尽致的畅快:有的孩子会把父母最喜欢的东西变成一幅画;有的孩子会把美好的祝愿装在信封里;有的孩子要给父母讲快乐的故事;有的孩子要给父母唱一首幸福的歌;有的孩子要用小兔子、小青蛙、小熊等不同的声音来给父母说“我爱你们”;还有的孩子要用积木为家人搭建漂亮温馨的房子……
  相比于成人,我们惊叹于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礼物,我们惊叹于孩子们这多种多样表达爱的方式。也许这源于孩子们力量的弱小,他们不能像父母一样通过劳动获得所需要的东西。但他们赋予礼物的浓浓爱意,他们勇于表达浓浓爱意的方式,值得成人学习。
  父母对孩子的传情达意,浓缩而内敛。而我们担忧的是,对于接受礼物的孩子而言,这样的方式能让孩子感受到礼物中所承载着的情感和心意吗?父母能通过礼物与孩子达成良好的情感交流吗?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再让我们看看孩子的方法,他们用各种方式,迫不及待地来到父母身边,恨不得大声地说出自己对他们的爱。这样的情感表达是外显的,也是有效的,直接向父母传递了他们的爱。同时,父母的笑容和肯定又使孩子觉得自己做的是有助于父母的事(能给父母带来快乐、能抚慰父母的辛劳等),是有意义的事。在这个过程中,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也往往是深层的、有效的,这是一种共同的“陪伴”。
  最好的礼物是陪伴
  把“父母”、“礼物”、“孩子”这三个词放一块儿,我们会很自然地将其连成一句话:“节日里,父母把礼物送给孩子。”或者,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一个场景:父母在一旁微笑着,期盼看到孩子打开礼物时惊喜、快乐的表情。当然,总把“礼物”放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似乎阻隔了二者的血肉联系和天然情感,有时候也会觉得不自然。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好的礼物呢?我们会把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关怀、体贴、爱护、照顾(如亲吻、抚摸、拥抱、接送孩子上学、准备营养早餐、为孩子买衣服等)当作礼物吗?很多人并不将这些看作礼物,但这些恰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礼物。
  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看,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活动是给孩子成长最好的礼物。共同活动就是一起去经历、一起去体验、一起去创造、一起去表达。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情感、行为等相互交融,彼此影响着对方,这有利于孩子感受能力、表达能力、移情能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同时,共同活动也能增加父母对孩子的了解,可以指导孩子某些天赋能力的发展。这种共同活动便使父母“陪伴”着孩子,这不仅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的“陪伴”,也是心理和情感上的“陪伴”。
  陪伴是送孩子上幼儿园,注视着孩子走进班级;是与孩子一起玩玩具,做他感兴趣的游戏;是孩子有十万个为什么,你都耐着性子陪他寻找答案;是孩子说的每一句话,你都在认真倾听;是跟孩子一起欣赏黎明与黄昏的美景,看云卷云舒,看繁星满天;是一起倾听风吹过树木,绕过墙角的自然之声;是一起感受雨点打在脸上的清凉和光脚走在沙滩的惬意;是一起沉思雪的由来和花香的秘密……“陪伴”就是一起成长,是成长道路上最好的礼物。
其他文献
美术活动符合幼儿的天性,通过美术活动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客观事物,促进幼儿思维等方面的发展。幼儿从小对撕纸非常感兴趣,撕和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游戏,想怎么撕就怎么撕,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用各种彩纸和广告纸撕出的人会是什么样子?孩子心目中爸爸和妈妈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可以鼓励幼儿大胆想象,通过撕贴、添画等手法,创作作品。  绘画目的  1. 能用撕一撕、贴一贴、画一画的方法创作出各种各样的人。  2.
那天,我对儿子说:“你不能看电视了,已经看了半小时,该休息一下。要不小孩子患近视戴眼镜很不好看的。”  隔天,儿子从幼儿园回来就马上奔向电视。我怒目,他笑嘻嘻地说:“妈妈,我们幼儿园有一个女孩子也戴眼镜的,我觉得她很好看。”  曾看过对七八十岁老人做的一个调查,调查显示,大部分人觉得此生最遗憾的事情是没有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只有小部分遗憾自己此生挣钱不足。  很多时候,父母的期待,
我一直在想,父母跟孩子之间的关系真是奇妙无比,像我与女儿小泥,有时可以相亲相爱、亲密无间,有时又可以争吵、气愤、斗智斗勇,像水火不容的人——两代人血脉相连得把爱怨都发挥到那么淋漓尽致。  然而那么感性的爱意,到底不利于教育。这些年来我总结出,我与小泥最佳的关系是:做孩子的朋友,又不仅仅是朋友,做孩子的老师,又不仅仅是老师,做孩子的父母,又不仅仅是父母。  我把朋友放在第一位。别高高在上,自以为是,
  
前不久,在河北康保县做家庭教育课题问卷调查时,听到不少人提及该县的清华学子盛一苒——他俨然一个传奇人物,那里许多人都能说上一段他的故事,诸如:7个月会说话,1岁多能背诵许多古诗和儿歌,2岁能讲很多故事,4岁入小学,9岁上初中,12岁参加中考,居然拿了全县第三名,15岁被保送清华大学……  这些故事着实引起了我的注意,不过,脑际也闪出这样的疑问:康保,这个位于古代金长城遗址上的“边塞”小县,与辽阔的
材料工具:  树叶、卷刀、纸、不干胶、丝带、胶水
孩子读的书,要让孩子自己去选。因为新手父母不一定能准确把握孩子的喜好,挑的书孩子不一定爱读,而父母认为不合适的图书说不定孩子却很喜欢。早早1周岁不到时,早妈的同学送了一套《噼里啪啦》,当时早妈还跟另一位妈妈讨论过此书,都觉得太花哨了,于是雪藏了很长一段时间。有一天,早早发现了这套书,拿出来看了一遍又一遍。他喜欢里面的缤纷色彩、可以揭开来看的贴页,还有他能理解的生活场景等内容。读得多了,不但书的内容
每当开学前,但凡家里有即将入小学就读的孩子家长,聚在一起就会发出各种感叹,传递着对孩子是否适应小学学习要求的焦虑。  在很多家长眼中,孩子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生活,首要的标准就是能够跟上小学的学习内容和难度。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家长往往将幼小衔接理解为“学习知识衔接”,就希望孩子在大班开始,学习本该在小学学习的内容,如拼音、算术等:部分家长还会利用假期,把孩子送进专门的学前班。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让孩子
有些牛奶盒被遮住了。推斷一下:为了垒这架飞机,我们用了多少盒牛奶?
肥皂小赛艇  【想一想】  妈妈:“宝贝,用剩下的小肥皂不要扔掉哦!”宝宝:“妈妈,你要干吗?”妈妈:“做只小船给你玩呀!”宝宝:“妈妈,肥皂船能开吗?会化掉吧!”妈妈:“那我们试试看吧!”  【做一做】  材料与工具:肥皂一小块、火柴一根、水盆一个、小剪刀若干  1.把火柴的一端从中间劈开(劈开的长度约占总长度的四分之一)。  2.在火柴的劈缝里镶上一小块肥皂,“肥皂小赛艇”就完成了。如果你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