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第一批十种图书出版了,希望这套书的出版能带动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活动进一步开展。这十种书,我想谈谈《论语》。《论语》是儒学最重要的基本经典,它包含了儒学思想的全部基因。不读《论语》,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传统上,它是中国人必读的书,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今天要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论语》是首选的入门读物。
读《论语》要学什么?学做人的道理。关于《论语》的中心思想,流传千年的一句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许多人都认为《论语》的核心内容讲的是政治思想、政治哲学,是历代统治者用来巩固其统治的学说。其实《论语》的中心思想是讲做人的道理。对《论语》精神最好的概括,是《大学》所说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也是整个儒学的核心思想;全部儒学,它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都在于人的提高和完善,也就是以修身为本。
《论语》提出的做人的道理、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精神面貌,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培育了无数志士仁人,支撑了民族的发展。世代传颂,家喻户晓,代表着民族精神的一些名言,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國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正是《论语》倡导的为人之道的集中体现,都可以在《论语》中找到它的源头。
文天祥抗金被俘后,坚拒元人的劝降,被监禁多年。就义后人们在他腰带上发现他的最后遗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憾。”他一生读孔孟的书,所学什么?就是成仁取义这样的人格追求。经过毕生努力修养,最后做到了,“庶几无憾”。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的顾炎武说:“愚以为圣人之道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已有耻’。”这些先贤学《论语》等经典,都是把孔子《论语》思想当作自己立身的指南,毕生追求、践履,成就了他们的一生。孔子《论语》的思想,也就通过他们一生的事迹和这些名言得到传承、表现。
《论语》为人之道的思想,也渗透到中国普通人的生活中,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民族的文化传统。举个小故事来表明这一点。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有一位将军,退休后住在纽约。他是个单身汉,家里雇有佣工。这个将军脾气不好,对佣工常常不是打就是骂,所以他家里的用人都做不长,经常更换,后来换了一个中国人。这个人叫丁龙,山东人。时间不长,丁龙受不了将军的打骂,也走了。不久,有一天将军家里发生火灾。正当这位将军非常狼狈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丁龙也在那里帮助救火。将军很奇怪,说,你怎么又跑回来了?丁龙就讲,我现在是不在你家做帮佣了,可是你家里有困难,我就应该来帮助你啊。丁龙说这就是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是孔夫子教我们的忠恕之道。这位将军非常吃惊地说,你真有学问,两千多年前孔夫子的教导你都懂,很了不起。但丁龙说我不识字,是我父亲告诉我要这样做的。将军又说了,那你父亲一定是个很有学问的读书人。丁龙又说,我父亲也不识字,这是我祖父告诉我父亲这样做的,我们家祖祖辈辈都不识字,这些道理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原来他们丁家只是世代耕地,却一代代传承,都讲孔夫子的道理。将军不禁肃然起敬,还是把丁龙留下来了,继续帮佣,一直做到去世。丁龙临终前把自己积攒的一点钱,留给了将军。丁龙去世以后,将军就拿这笔钱,再加上几乎是自己的全部家产,拿给哥伦比亚大学,让他们办一个研究中国文化的讲座,讲座的名字就叫丁龙讲座。这是美国第一个专门以研究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讲座。这个故事生动地表明,《论语》的思想已经渗入中国普通人的生活,代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生活的准则,民族的文化传统。
总之,《论语》所提出的思想,为中国人的人生指出了方向、道路。它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精神品格,培育、凝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这是《论语》思想的意义所在。今天我们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中心的内容也就是孔子《论语》所讲为人之道。学习传承中华文化,中心内容是学做人的道理。希望“读《论语》,学做人”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人人都来读《论语》。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丛书,袁行霈主编,首批十种:《周易》《尚书》《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管子》《孙子兵法》《史记》,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二0一七年版)
读《论语》要学什么?学做人的道理。关于《论语》的中心思想,流传千年的一句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许多人都认为《论语》的核心内容讲的是政治思想、政治哲学,是历代统治者用来巩固其统治的学说。其实《论语》的中心思想是讲做人的道理。对《论语》精神最好的概括,是《大学》所说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也是整个儒学的核心思想;全部儒学,它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都在于人的提高和完善,也就是以修身为本。
《论语》提出的做人的道理、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精神面貌,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培育了无数志士仁人,支撑了民族的发展。世代传颂,家喻户晓,代表着民族精神的一些名言,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國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正是《论语》倡导的为人之道的集中体现,都可以在《论语》中找到它的源头。
文天祥抗金被俘后,坚拒元人的劝降,被监禁多年。就义后人们在他腰带上发现他的最后遗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憾。”他一生读孔孟的书,所学什么?就是成仁取义这样的人格追求。经过毕生努力修养,最后做到了,“庶几无憾”。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的顾炎武说:“愚以为圣人之道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已有耻’。”这些先贤学《论语》等经典,都是把孔子《论语》思想当作自己立身的指南,毕生追求、践履,成就了他们的一生。孔子《论语》的思想,也就通过他们一生的事迹和这些名言得到传承、表现。
《论语》为人之道的思想,也渗透到中国普通人的生活中,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民族的文化传统。举个小故事来表明这一点。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有一位将军,退休后住在纽约。他是个单身汉,家里雇有佣工。这个将军脾气不好,对佣工常常不是打就是骂,所以他家里的用人都做不长,经常更换,后来换了一个中国人。这个人叫丁龙,山东人。时间不长,丁龙受不了将军的打骂,也走了。不久,有一天将军家里发生火灾。正当这位将军非常狼狈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丁龙也在那里帮助救火。将军很奇怪,说,你怎么又跑回来了?丁龙就讲,我现在是不在你家做帮佣了,可是你家里有困难,我就应该来帮助你啊。丁龙说这就是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是孔夫子教我们的忠恕之道。这位将军非常吃惊地说,你真有学问,两千多年前孔夫子的教导你都懂,很了不起。但丁龙说我不识字,是我父亲告诉我要这样做的。将军又说了,那你父亲一定是个很有学问的读书人。丁龙又说,我父亲也不识字,这是我祖父告诉我父亲这样做的,我们家祖祖辈辈都不识字,这些道理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原来他们丁家只是世代耕地,却一代代传承,都讲孔夫子的道理。将军不禁肃然起敬,还是把丁龙留下来了,继续帮佣,一直做到去世。丁龙临终前把自己积攒的一点钱,留给了将军。丁龙去世以后,将军就拿这笔钱,再加上几乎是自己的全部家产,拿给哥伦比亚大学,让他们办一个研究中国文化的讲座,讲座的名字就叫丁龙讲座。这是美国第一个专门以研究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讲座。这个故事生动地表明,《论语》的思想已经渗入中国普通人的生活,代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生活的准则,民族的文化传统。
总之,《论语》所提出的思想,为中国人的人生指出了方向、道路。它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精神品格,培育、凝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这是《论语》思想的意义所在。今天我们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中心的内容也就是孔子《论语》所讲为人之道。学习传承中华文化,中心内容是学做人的道理。希望“读《论语》,学做人”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人人都来读《论语》。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丛书,袁行霈主编,首批十种:《周易》《尚书》《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管子》《孙子兵法》《史记》,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二0一七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