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历史插图 激发学习兴趣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aodezuz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笔者结合几十年来的教学实践,浅谈两点在课堂教学中巧用历史插图,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导入的方法,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如:在教《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我认为:这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在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但他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那个时期。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我板书课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象英雄刘胡兰,受到了世世代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象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刘胡兰》、《秦桧》的插图。进而激励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就应懂得怎样做人。我们应当做象刘胡兰那样的人,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气节,将来才能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 。如《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为起到这个作用,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往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作者通联:402372重庆市大足县珠溪中学)
其他文献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大纲推荐的80首背诵篇目,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词句优美,韵律和谐,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古诗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巧妙利用时间    学校7:25早读,我一般7:10就到,到校后先进教室和学生一块早读。学生知道我的习惯,都愿意提前到校和
期刊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下列词语:衰竭、山涧、崩溃、禁锢、喀嚓、驯服。  2.理解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懂得春水充满生机的热情,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感受春潮的气势磅礴和春天不可抗拒的力量,学习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和春天到来时作者的喜悦心情。  2.能用自己的话
期刊
一.解决语言积累不够的问题    1.依托朗读培养良好语感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它和语文教学一样,重在反复读,反复练,从而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朗读是巩固旧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美的语音、语调、语感的好方法。谈到朗读,教师们用得最多的方法就是分角色朗读了,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如下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①跟录音机读  录音机里发出的是纯正的且极富有童趣的原版录音
期刊
自读课文旨在巩固和扩大学生课内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在自读课文中,有的学生过目的字数不少,读的速度也挺快,但问他有什么收获,他充其量能把书中情节或道理复述一遍,并无心得。他读的时候,的确很沉迷,而且很陶醉,但掩卷之后,文是文,他是他,既无所悟、无所感、无所疑,也不能借读来的知识帮助自己更好的知人、识世、通情达理。  这其中缘故就是
期刊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因此,教学中要从数学学科的特性和小学生的接受心理出发,注重教学环节的创新。那么怎样才能教好小学数学,使学生全面发展呢?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看法。    一.适当使用教具,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小学生心里特点和认识规律,实物教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如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因为这是新的运算知识,学生以前只学过加法和减法,乘法对他们来说是很难想出它的意
期刊
多媒体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如今,随着教育事业的日新月异,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多媒体走进英语课堂,为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我国目前的英语课堂中,多媒体的应用无疑为学生创造了最佳的外语学习环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新课的导入更简洁
期刊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中应该从学生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紧紧抓住课堂上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每一次尝试,用真挚的爱心包容错误与过失,巧妙地将课堂上的意料之外事件转化为意料之中的育人,让每一个孩子的素养发生着悄悄地“革命”,此时你可以聆听到学生成长的声音。那么,我们如何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
期刊
这是一首惜别恋人的爱情诗,全诗以首句“别”字为通篇主眼。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将曹丕《燕歌行》“别日何易会日难”句翻易成“相见时难别亦难”,谱成千古绝唱。  乐聚恨别,人之常情;离亭分手,河桥洒泪,——这是古代所常见描叙的情景。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首句是此诗题旨,而“别亦难”三字是全诗主眼。曹丕“别日何易”之“易”是与“会日难”之“难”相对而言,意谓天
期刊
“典故”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其典故意指过去的礼仪制度,与今意不同。用典,在古代叫“用事”。广义的典故,指“典例故实”,狭义的“典故”,则专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国学中的典故,可分为事典和语典两大类,即所谓的“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两类。    一.语典    宋人叶梦得《石林诗话》说:“读古人诗多,意所喜处,诵忆之久,往往
期刊
中学生小小文具盒里有着许多文具,如:钢直尺、塑料尺、铅笔、圆珠笔、钢笔、橡皮擦、铅笔芯、小刀,三角板、等。这些小小文具盒里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可以用来设计做很多物理小实验。可以说小小文具盒就是一个小小实验箱,现举例说明。  一.钢直尺、塑料尺。探究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用一根30cm的钢直尺或塑料尺紧压在桌面的边缘,使它们伸出桌面的长度约为全长的3/4,拨动它伸出的端部,听它们发出的声音,观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