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自读课文中指导学生读中有思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lw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读课文旨在巩固和扩大学生课内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在自读课文中,有的学生过目的字数不少,读的速度也挺快,但问他有什么收获,他充其量能把书中情节或道理复述一遍,并无心得。他读的时候,的确很沉迷,而且很陶醉,但掩卷之后,文是文,他是他,既无所悟、无所感、无所疑,也不能借读来的知识帮助自己更好的知人、识世、通情达理。
  这其中缘故就是只读不思。那么,如何在自读课文中指导学生读中有思?
  读书之道,首先要入文,不要只看故事情节或以了解表面意义为满足,浮在文的面上,要登堂入室而不是隔岸观花。但光会入文而不会出文,还不算会读书,入文是手段,出文才是目的,正如正确“面壁”是图“破壁”一样。入文后不宜入迷,太迷则是书呆子,在文章中忘记了自己,也就失去了自己,取消了自己,错悟了自读文的本意。善读者能入而不迷,在陶然中有清醒;既师书,又役书,既做书的奴隶,又当书的主人。入文之前和出文之后的自己,在知识的体重上也许不再是一模一样的自己,但毕竟得保有自己。读完一段一篇,回到现实或联系自己,掩卷深思回味时,会“浮想联翩”,也就是常说的“读后感”,亦被文章中情理所触发的思绪。
  如指导学生学习世界著名科学家玛丽•居里写的《我的信念》时,首先,让学生们读文一至两遍,然后,说一说自己从文章中了解了哪些主要内容?这样,学生们就抓住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的联系。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朗读,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品味语言的质朴,理解词语的含义。再以课后练习为纲,组织讨论,适当点拨。在利用学生热烈讨论之时,把在预习中要求学生查找收集的有关居里夫人的材料,或将教参的有关资料出示在多媒体的屏幕上,让学生参阅。最后,让学生总结,着重指出:总结时围绕着“作者认为,做事情需要有怎样的精神?”那么,“居里夫人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思,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就被学生你一言和我一语地总结出来了。思考的成果就是读后感。有的学生在读后感中这样说,“居里夫人做事情有毅力、有信心,最后成功了。我做事情就缺少毅力、信心,所以许多事半途而废。我要从现在开始,向居里夫人学习。”这就是思考的成果。的确,居里夫人作为一位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
  所感所思,如果只拘泥于文章,则有“读”而无“感”;如果全撇脱了文章,则所“感”不是来自于“读”。所谓读书心得,是读书与心得两者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要超出文章去思考,又不脱离文章去思考,也就是超而不脱。
  把这些边读边想的感、得注入书中,就是眉批或夹评,写成分则的小段,是谓札记。读完全文,作通盘考虑,理清矛盾,抓住重点,整理成文就是读书的心得。
  把自己置于文章内,又把自己从文章中拔出;用活生生的现实去检验文章,又用文章中所云去反馈生活。出入于书本和现实之间,把书中的意蕴和自己的想法加以对比、延伸、补充、开掘,就能使自己得到感化,得到纠正,或者发生异议。如《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自读时,让学生注意诗中描写的景物,并进一步点拨:生动表现出有情的蒙蒙细雨随着微微的春风,在夜阑人静之时,偷偷地飘入夜空,无声无息地润泽成物的情和状,精确而传神地刻画了这特定的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这种独特的感受是与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分不开的。又如《钱塘湖春行》中的“水面初平云脚低”“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诗句中“脚、乱、没”等字虽然用得传神,但凭口头指导,学生也难以思考出它的意义。于是,阳春三月,风和日丽,带领学生到户外去观察小河里有水、春草、春花,在细雨如烟的日子,到田野去感受春风春雨,并且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启开学生感情闸门,分析作品的感与情,唤起学生的共鸣,从各个侧面整体感知大自然的物象,领悟自然美,也就水到渠成地写成了鲜活的春。
  怎么读,怎么想,怎么写,是写读书笔记“流水作业”的三步,任何一步都不能省略,而后一步是前两步的书面效果。不读不想而硬写,犹如搞无米之炊。但有好米而煮成烂饭或糊饭,也是一种自我辜负。
  文章是思考的材料,读是思考的前提,导是思考的渠道,读后感是思考的成果。因此,在自读课文中指导学生读中有思是学好自读课文的重要途径。
  (作者通联:331200江西樟树市武林中学)
其他文献
提笔写文章,写篇好文章,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我们初涉写作的小学生呢?他们从大量的识字阶段初步接触作文,感觉到有些茫然、吃力且不知所措,这是一种极正常的现象。这时候,如果我们给这些初涉习作的小学生讲作文的章法和技巧,他们很有可能就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那么,究竟如何让初学作文的中年级学生尽快和作文牵手,我觉得让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一、从课外书中感受不同文章的
期刊
新课改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所谓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怎样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习是学生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
期刊
【摘 要】本文拟通过语用策略、元语用意识、目的-意图原则等,对《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第二自然段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进行语用分析,以此反映具有语用意识的对话设计有助于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的刻画与塑造。  【关键词】目的 意图 策略 元语用意识     一.前言    虽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以下简称《三》)是一部演义历史小说,其作为历史考证的价值远比不上正史《三国志》,但其妙趣横生的通俗化的描写令
期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做“主人”的能力。而语文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切实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    一、在启疑、激趣中让学生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
期刊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其中自身的理解分析尤为重要,他不能简单记忆模仿,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从而使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形式。本人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立足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总结出“分析、联想”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作用明显。    一 分析    分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源泉。现在中学生毕业以后,如若考不上大学的,大部分要靠自
期刊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在现代社会,阅读是一项极重要的能力,因为几乎所有的现代信息都要通过阅读来获取,尽管计算机已十分普及,但计算机并不能代替人阅读,相反,它更有赖于阅读……阅读成为人类的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即自主学习。学生的阅读也应该是一种自主阅读,即在阅读作品实践中,自由选择阅读指向, 根据自己的体验感受,作出自己的分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新月异,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与新的手段进入课堂,霎时间,语文课变得形式多样起来。但是,细细回味,总觉得如今的语文课缺少了些什么?众所周知,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彩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像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享受语言的魅力。在教学
期刊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大纲推荐的80首背诵篇目,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词句优美,韵律和谐,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古诗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巧妙利用时间    学校7:25早读,我一般7:10就到,到校后先进教室和学生一块早读。学生知道我的习惯,都愿意提前到校和
期刊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下列词语:衰竭、山涧、崩溃、禁锢、喀嚓、驯服。  2.理解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懂得春水充满生机的热情,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感受春潮的气势磅礴和春天不可抗拒的力量,学习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和春天到来时作者的喜悦心情。  2.能用自己的话
期刊
一.解决语言积累不够的问题    1.依托朗读培养良好语感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它和语文教学一样,重在反复读,反复练,从而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朗读是巩固旧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美的语音、语调、语感的好方法。谈到朗读,教师们用得最多的方法就是分角色朗读了,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如下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①跟录音机读  录音机里发出的是纯正的且极富有童趣的原版录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