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之后

来源 :艺术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gyao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能听到吗?
  你问为什么要记下这些?
  是啊,为什么呢?好像并不是为补偿少年时被中止的发明幻想。还是和电影有关吧。多半是奢望——在有生之年赶上另一个新时代(之前是数码摄像机的出现):从演员到场景,都由电脑虚拟设计而成,凭一人足以完成一部电影。
  你先看这里:
  从音乐、绘画、舞蹈、雕塑、建筑、戏剧、文学到电影,之后是全感。全感是……
  抱歉,错了。应该是这儿:
  若干年后,你进入全感舱(全息交互感应舱)……不,实际上你只能待在其中,根本无法离开它而活下去。外面是环境极端化的某星球,或是原始资源早被消耗一空的地球。
  交互感应装置可以把你的虚拟化身与你的行动、意识同步起来,它会代表你出现在一个公开的虚拟世界中。同时,你将通过它得到无异于真实的全部感官反馈。
  你可以品尝地球时代的各种佳肴,味觉与嗅觉的体验完整无缺。只是吞咽进去的,是健康系统根据你的状态调制而成的营养素。它们可能不再来自于植物或动物。
  你也可以參观画廊,并在进入前选择是否会遇到他人。在那里,一幅古典绘画引起你的关注。情感及思绪的变化信息传向周围。一些有着相似感受的人会因此加入到知觉共鸣圈内,这让精神体验变得更为强烈。
  是啊,艺术终于实现了无阻碍地传播!没有地缘、没有商业、没有政治。
  只要人们愿意,大可依此设想下去。还可对那时异化的生存方式、对身体及伦理道德的蜕变表达不屑或非议。
  不排除一种可能,到那时,婚姻、家庭、族群乃至国家都成了历史概念。人类的数量变得稀少,为私利而起的冲突也在减少。人们适应了用富有精神性的活动来改善彼此的关系,并普遍认同一种独自且保持距离的生活方式。
  对,我们确实不必太过担忧或寄望于人类未来的命运。从过去望见未来,不妨想想坐马车的人。若提前置身于飞越云层、穿梭海底的机器中,该有怎样的诧异呢?
  在未来,有一项活动也许会占据许多人一天中的多数时光,暂且叫全感吧。它的起源正是在今天仍处于污名化中的电子游戏。
  还是先让我再解释下全感舱吧。
  想象一下,你悬浮在透明云体的包围之中,也就是置身于无数双向信息触发点所构成的场内。
  这个念头最早来自二十年前的西藏。还记得吗,当初我是怎样机缘巧合地当上了录音师。新奇感还没消失,就被高原特有的风声搞得近乎崩溃。上午静如真空,下午却像掉进混凝土搅拌车的大滚筒。我不停寻找避风处,一个草垛、一道沟坎,甚至撑起衣襟做挡风墙。然而收效甚微,无休止的风声几乎毁掉了所有声源。
  在拍摄现场,我知道导演一定是在不停祈祷——出现吧,出现吧!而我在一旁求告的是——停下吧,停一下!
  我开始设想一种能消除风声的拾音器,像手电光那样投射到声源处。而声源就相当于震源。你可以把声波想象成浮在空中的无数细小晶体吗?只要把它们变化的数量和布局,复制了再做还原,就能得到完美的原声了。当然,用什么做载体、如何绕过路上的障碍、以及怎样分拣所需信息……不得而知。
  全感舱就是类似的拾取、还原装置。不但处理声音,还有全部的感官信息,甚至是意识。
  现在,我们可以假想进入全感的情形了。
  首先选择脚本,写实的、历史的、魔幻的……
  你可以作为关键人物,参与并左右重大事件的走向。也可以做闲云野鹤,看天看地,看人看事。
  你可以体会生老病死过程中的所有,但不会有真的伤害发生。
  你可以让时间暂停,以便下次回归时接续上。也可以遵从让人类永远臣服的时间性,再次踏入之前的场景,见证物是人非。
  你可以扮演任何现成的角色,或者走一条独有的路。
  那么,谁来规定对白?谁来引导你的命运,并让你的遭遇变化多端呢?
  全感应当有编剧或导演。但,需要为每位参与者分别配上作者吗?人脑能应对即时演变的事态的繁杂性吗?参与者能像职业演员那样维护剧情的连续及完整吗?
  有一阵,深入到细节的遐想让我感到了无解,再加上无法预知科技的支持,只好将问题抛回给那些未来人。
  说起来,这不过是两年前的事。
  最近,一些消息让已被淡忘的“未来”重新被拉近到眼前——VR出现、AI完胜所有人类棋手。以及,AI开始深度自我学习,科学家们在尝试用意识控制物体……
  对我来说,值得关注的是:全感的设计与此时的艺术创作还有多少联系?艺术的目的似乎也将被改变。
  更该关注的则是参与者,那些原本出现在传统艺术活动中的被动的接受者。
  电影作为艺术如今已无人质疑,尽管在文学强大的哺育下仍谈不上完全独立。人们体会、谈论电影时更倾向于借助固有的文学方式。唯有少数创作者才意识到,电影的成年期已至。
  多数人对电影脱离文学而独自生长的渴望无动于衷。这就意味着,我们还需要付出更多的等待与努力,直到人们转变观念。让他们从被动的观看,转为主动参与。让他们将自己的生命经验和情感记忆,积极地加入进电影的释放过程。
  电影创作者需要做的是,营造另一种特殊的时间场。弱化作者的诉求,放弃文学化的线性情节与有限主题。电影应抵达一种无法由语言来转述或重铸的境地。成为一段有别于聆听与阅读的,仿若清醒梦境的时光。
  这会是新的、等待探索的秘境吗?也许是早已有人走过的路,只是被茂密的植物遮住了。无论怎样,有一个目标要坚定不移地追求下去。就是,让电影成为电影。
  与此同时,在几乎无法察觉的地方,游戏被推举为继电影之后的第九艺术。大概除了游戏从业者,很少有人会正视和认同这一点。遥想当年,电影被发明不久后的境遇,也大抵如此吧。
  还记得你曾引述过某位预言家的话吗: “0和1是魔鬼的咒符,它将以此毁灭世界。”好像是2000年前后,整个作家的世界都在为该不该用电脑替换掉纸笔而沸沸扬扬。
  低俗放纵,沉迷颓废,逃避现实,精神鸦片……这都是与游戏有所关联的词汇,看起来仿佛那个魔咒还在加剧。
  而在我看来,试图唤醒并拯救那些游戏者,与让制作者放弃逐利都是近乎无用的努力。相似的情形一定也在其他时代同样存在着。关心人类精神建设,肯舍弃名利的创作者,从来也不多见。
  值得欣慰的是,仍有青年在源源不断地加入进来。他们不忌制作品质的粗陋,一心追求着艺术与自由的表达。巧合的是,他们也称自己为“独立作者”。他们……
  你在听吗?
  喂,你还在吗?
  喂,喂!
  我的网断了吗?
  ……
其他文献
虽然说“世纪”纪年有着后设人为的性质,但中国文学自进入21世纪以来,其发生的变化在在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这一变化是全方位的,其既体现在传统文类体裁的突变、创作主题和题材的拓展,以及表现手法的创新等方面,也体现在文学格局的分化、文学生产传播方式的巨变和“文学性”命题的凸显等各个层面。从文学发展的历时性角度看,20年的历程,正好是观察、总结和回顾的有利时距,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文学新变的各种迹象和
期刊
田雨萌:我们从头谈起,张老师。您自2005年开始参与儿童剧舞美制作,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回顾这十多年的经历,您认为儿童剧和其他戏剧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儿童剧制作最困难的地方在哪里?  张庆山:儿童剧作为戏剧的组成部分,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以儿童这一特殊年龄段群体为主要受众,因此而得名。在剧本内容、呈现方式及戏剧功能各方面都离不开儿童的审美要求。从黎锦辉《小小画家》(1926)开始,到抗战时期各种儿童剧团
期刊
木 朵:要了解一位作者写作的底蕴,或迅速判断他属于一个怎样的弄潮儿,可以通过这么一个中介来达成:他的私淑对象是谁?——根据他对先贤的选择,他的读者可以断定他的品位;而“品位”正是一溜登堂入室的台阶。结合《致导师》和《老子、博尔赫斯和我》这两首诗来看,你的导师远及老子,近推博尔赫斯:这两位先贤通过选择你这个隐形弟子再一次现身于当世。从导师的面目模糊,到最终的新发现,这条时间管道费时良多。可以说,20
期刊
工业题材水彩画伴随着共和国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发展变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记录。崔全顺的工业题材水彩作品以其独特的构思和技法呈现出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印象,契合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具有符号化的可能性。  鸦片战争之后,西风东渐,水彩画逐渐在广州、上海等对外交流频繁的港口城市流行。这一时期的工业题材水彩画的内容多与港口货运相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国
期刊
木朵:让我们从一个句法结构中入手:“风暴过了五月,铜铃般的肺腑/悬满了边境。”(《早晨的向度》)这是一首诗的开篇,这里的“肺腑”更像是关关之雎鸠,一个兴起烘托之摆设,并无实质的、具体的人事,且“边境”这个来历不明的宾客/宾语,占据了其他实物本有的位置,并趁兴进贡了语义的舶来品,于是,边境以边境的花样/无限性蹩进了肺腑之言的系统之中,并把读者拽入“铜铃般的”不确定性之中,要听从于诗人那唯一的听觉判断
期刊
当代科技迅速发展使人类在一片狂欢声中迎来了由视觉文化主导的读图时代,电影自19世纪末一路走来,经过百年历程,不但形成了具有本体意义的表现风格和叙事方式,而且已成为当下社会的主流媒介。电影作为一门百年艺术样式曾经受到文学的滋养,如今寄生于印刷媒介的传统文学却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荣耀,传统观念中文学与影视的从属关系发生了转变,文学开始让位于影视。在商品经济时代,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文学创作出现了不可避免的
期刊
刘 兵:先简单谈一下你的创作历程,你是怎样以独立电影的方式来开始自己的创作,并一步步走到现在的?  耿 军:我中专学俄语,19岁就毕业了,毕业了不再想继续读书,那个时候其实也是一个喜欢文学的文艺青年,同时身边的朋友也都喜欢电影。那时候看卓别林,看《霸王别姬》,看香港的周星驰,是录像厅时代,觉得电影有意思,但它是一个工业,属于国营厂,像我们这种非专业的人很难做电影,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后来在图
期刊
神秘主义源于远古时期的巫术与神话,所强调的往往是非现实的、荒诞的非理性色彩。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它占据了极其强大的地位。志怪传奇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重要元素,从第一部《山海经》到《西游记》,这些极具神秘色彩和诡谲多变的物种很大程度上成为后世文人创作的源泉,作家们也习惯于通过对魔幻物种的书写和对神秘空间的打造,表达天人合一的境界。  《海火》[1]是徐小斌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而她独特奇绝的写作风格早在她
期刊
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建设发轫于中国戏曲和西方芭蕾,对于中国古人讲求的“左图右书”(历史图像与文献)没有太多的注意,因此,形成了今天“墙上芦苇”的状况,既不能在视觉直观中清晰地寻找到原型,也难以在文化深层引发思想与情感的共鸣。2015年,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教授对柬埔寨吴哥窟舞蹈图像进行了深入观察;2018年,历经半个世纪重建的高棉古典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古典舞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前者是人类学的田
期刊
自20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脑产生,至21世纪以来科技迅猛发展,当今时代科技化和数字化趋势已经势不可挡。“科技革命”不仅是关于科学技术的升级,也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变革。科技改变了机器,改变了生产模式,改变了经济进程,最终改变的是人的生活。比如在影视文化产业中人工智能“换脸”技术,其精准捕捉能力与实时化技术给影视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尝试,就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影视画面的认知。  人工智能(Artif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