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镇的空间环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著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城镇化浪潮中,如何实现城市传统城镇空间环境与居住者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创造富有生命力的和谐现代人居环境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城镇化;现代人居环境;公共空间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近年来,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已从过去照搬国外的功能主义规划逐步扩展到整个人类居住文明的范围。重视普通人的生活,满足个体和群体的日常需求,已经成为当今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走向城市,中国大大小小的城镇正在急剧地扩张,大城市的人口在膨胀,中小城镇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城镇化进程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深远影响的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如地方特色的消失,个性与人情的缺乏,城市面貌的千篇一律等等,城镇正在失去它的文化感、地域特色,尤其是城市公共空间质量下降导致的社会生活的减少、社区结构的解体导致的人际关系淡化等现象都产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2 乌镇概况
2.1历史文化特征
乌镇位于浙江省北部,京杭大运河西侧,乌镇原以市河(车溪)为界,分为乌青二镇,乌、青镇的发展基于蚕桑业,市镇规模宏大。1959年,市河以西的乌镇划归桐乡县,才统称乌镇。乌镇素以水乡集镇著称,全镇市区河道如网,水街相依,纵横的溪塘穿街傍市,溪上众桥飞跨,塘畔绿树成荫,河中舟揖不绝,市间笑语阵阵,这一切给水乡乌镇增添了诗情画意。
2.2保护建设历程
1999年,根据乌镇历史和现状,上海同济大学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编制了《乌镇古镇保护规划》,计划在三五年内分区、分三期完成乌镇的保护和修缮工程。一期工程已先后投资1.1亿元,完成中市与东栅区整治,初现原汁原味的水乡古镇风貌。以南栅、西栅老街古建民居群和老街立面整修为重点的二期工程已于2002年1月动工兴建,2003年基本完成西栅区的整治。
3 乌镇的人居空间模式分析
对人们来说,城市充满了吸引力,在整个人类聚居的历史进程中,街道和广场就是城市的中心和聚会场所,街道又被称为城市的“起居室”。历史上许多城镇的市中心往往是文化娱乐、商业、教育和政治中心,城市的社会生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共空间的形式。
3.1 以公共空间为核心的空间布局模式
3.1.1 完全公共空间模式
乌镇著名的东西大街,建筑面街而建,街道并不很宽,一般在2-4米,这样的距离使街道两侧的人可以清晰地看清对方脸上的表情,而根据一般人的5公里/小时的步行速度,这样的宽度是可以保证每分钟通过40-50名缓行的人。 街道并不是笔直的,而是呈曲线状,由于不可一眼望尽所有事物,更吸引着人们向前行进。平日当人们在街上行进时,可以清楚地看到各种活动,这种步行体验非常有趣。
3.1.2 半公共空间模式
乌镇有大量可供居民休息和交往的空间,如建筑物的凹处、后退的入口、回廊等,位于东大街的临水回廊就是典型实例,沿着回廊安排有靠椅,向水面和桥开敞,这里成了深受市民喜爱的休息地。
在乌镇的街道旁、河边,这种属于居民的半公共、半私密空间丰富多样,如住宅退让街道形成的空地,廊棚、披檐、过街楼下,形成亲密的和熟悉的私人场所,这一空间成为邻居们加强相互了解并进行日常交往的好地方,相互的熟悉自然加强了对外人的警觉,使居民们增强了对公共空间的集体责任感。
3.2 以人为中心的空间布局模式
乌镇在大量自发形成的民居建筑中都有着人性化的比例,建筑环境较多考虑了使用者对建筑空间使用功能的要求,以及自身的感觉系统需要,建成的环境相对而言比较宜人。
人们对广场的感觉取决于周围空间体高与宽的比例、关系以及周围建筑的特征。对于市民广场来说,20m-30m见方的广场比较普遍,如戏台前广场大多尺度为20m X 40m,自家宅院的内庭大多在15m X 20m的范围内,这样舒适的比例关系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庭园里进行的各项活动。
3.3 以步行为主的空间布局模式
在乌镇这样的传统城镇中,步行空间毫无疑问是丰富和令人愉悦的。乌镇步行线路均经过周密规划,道路稍有曲折,可以隐约看见远处的目标,吸引人们一直向前行进。如果远处目的地一览无余,则步行便索然无趣了。对大多数人而言,在日常步行情况下,400-500m的距离是可以接受的。在乌镇我们可以看到河道边的石栏(高度45cm)、小桥上的石栏板(高度50cm)等随处可坐的地方,如“廊桥”、临水的廊道等,即可遮风避雨,又可眺望水景。有时一整段路都覆盖着走廊,因此大街长度虽长,行人心理感觉却很短。
乌镇的街道路面条件也使步行感觉舒适,铺面一般是小青砖、青石板,有的板上有粗糙的凿痕,青砖和青石的渗水性很好,下雨后路面很快就干了,不用担心雨天路滑。而目前我们在一些城市的广场虽然看到漂亮的大理石铺面,造价昂贵,但却非常光滑,并不有利于步行。
3.4 混合功能的空间布局模式
传统城市规划理论受到功能主义的影响,住宅的评价标准偏向于健康和生理学角度如照明、空气、阳光和通风,建筑物向阳布置,住宅区与工作区截然分离。
而在乌镇传统的城市空间里,不存在居住区、商业区、作坊区这样按功能划分的区域,建筑围绕街道和广场而建,各种功能的建筑相互混合,形成功能混合的空间布局形态。在乌镇的街上,你可以见到商人、作坊主、店员、家庭妇女、船老大……人们由于各种原因相聚在这里。在茶馆里,在河埠边,在廊棚下,谈天说地,并逐渐熟悉起来,成为广泛的人际关系群,可以非常容易找到倾诉对象,这对抒缓人们的精神压力非常有好处。同时乌镇街道空间由于混合修建而且密度很大,临街的许多商铺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如理发、裁剪、点心、茶馆、米店……在短短的一条街上有许多生活设施,商铺林立,生活十分便利。
4 乌镇人居环境空间布局模式对当代居住区规划的启示
目前着重于功利和物质的规划思想,忽视了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人类心理及社会学方面的特点,特别是社会交往、游戏及聚会的空间需求,导致现代城市中公共空间单调和匾乏,其直接后果便是人际交往水平的降低。虽然城市人口密度很大,但人际关系却极为淡漠。乌镇的居住空间布局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基本生活需要,而且特别重视人们之间相互交流、交往的环境空间的设置。以街道和广场等公共空间为核心组织城镇空间,在街道两侧和河边有大量可供邻里进行交往的半公共空间。采用强烈的行人导向,步行交通空间十分舒适,户外环境有着宜人的气候,混合化修建的模式使居民能获得丰富的城镇生活体验,古镇也因此获得人们的认同和喜爱。
中国历史漫长悠久,数千年来,古老城镇的形成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反映。乌镇人居空间的丰富与完美,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尤其是空间的人性化带来的舒适感以及人际交往空间的便利及多样性,显示出其人居环境与现代居住区的显著差异,“我们注意到这些古镇在没有太多人为规划的情况下,基本上由自发而形成的优美与和谐的整体,表现出它们千百年来的顽强生命力。在这背后,必然蕴涵这一种自发组织的规律和原则。”探讨传统人居环境空间的构成模式特点,重视历史文脉、传统肌理的延续与弘扬,充分重视人类生活和人居环境建设,才能创造属于自己民族、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现代化和谐城镇。
参考文献:
1. 段进、季松、王海宁:《城镇空间解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荷)赫曼·赫茨伯格:《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仲德良译、台北:圣文书局、1996
4. 阮仪三:《江南水乡古镇周庄》、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关键词:城镇化;现代人居环境;公共空间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近年来,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已从过去照搬国外的功能主义规划逐步扩展到整个人类居住文明的范围。重视普通人的生活,满足个体和群体的日常需求,已经成为当今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走向城市,中国大大小小的城镇正在急剧地扩张,大城市的人口在膨胀,中小城镇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城镇化进程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深远影响的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如地方特色的消失,个性与人情的缺乏,城市面貌的千篇一律等等,城镇正在失去它的文化感、地域特色,尤其是城市公共空间质量下降导致的社会生活的减少、社区结构的解体导致的人际关系淡化等现象都产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2 乌镇概况
2.1历史文化特征
乌镇位于浙江省北部,京杭大运河西侧,乌镇原以市河(车溪)为界,分为乌青二镇,乌、青镇的发展基于蚕桑业,市镇规模宏大。1959年,市河以西的乌镇划归桐乡县,才统称乌镇。乌镇素以水乡集镇著称,全镇市区河道如网,水街相依,纵横的溪塘穿街傍市,溪上众桥飞跨,塘畔绿树成荫,河中舟揖不绝,市间笑语阵阵,这一切给水乡乌镇增添了诗情画意。
2.2保护建设历程
1999年,根据乌镇历史和现状,上海同济大学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编制了《乌镇古镇保护规划》,计划在三五年内分区、分三期完成乌镇的保护和修缮工程。一期工程已先后投资1.1亿元,完成中市与东栅区整治,初现原汁原味的水乡古镇风貌。以南栅、西栅老街古建民居群和老街立面整修为重点的二期工程已于2002年1月动工兴建,2003年基本完成西栅区的整治。
3 乌镇的人居空间模式分析
对人们来说,城市充满了吸引力,在整个人类聚居的历史进程中,街道和广场就是城市的中心和聚会场所,街道又被称为城市的“起居室”。历史上许多城镇的市中心往往是文化娱乐、商业、教育和政治中心,城市的社会生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共空间的形式。
3.1 以公共空间为核心的空间布局模式
3.1.1 完全公共空间模式
乌镇著名的东西大街,建筑面街而建,街道并不很宽,一般在2-4米,这样的距离使街道两侧的人可以清晰地看清对方脸上的表情,而根据一般人的5公里/小时的步行速度,这样的宽度是可以保证每分钟通过40-50名缓行的人。 街道并不是笔直的,而是呈曲线状,由于不可一眼望尽所有事物,更吸引着人们向前行进。平日当人们在街上行进时,可以清楚地看到各种活动,这种步行体验非常有趣。
3.1.2 半公共空间模式
乌镇有大量可供居民休息和交往的空间,如建筑物的凹处、后退的入口、回廊等,位于东大街的临水回廊就是典型实例,沿着回廊安排有靠椅,向水面和桥开敞,这里成了深受市民喜爱的休息地。
在乌镇的街道旁、河边,这种属于居民的半公共、半私密空间丰富多样,如住宅退让街道形成的空地,廊棚、披檐、过街楼下,形成亲密的和熟悉的私人场所,这一空间成为邻居们加强相互了解并进行日常交往的好地方,相互的熟悉自然加强了对外人的警觉,使居民们增强了对公共空间的集体责任感。
3.2 以人为中心的空间布局模式
乌镇在大量自发形成的民居建筑中都有着人性化的比例,建筑环境较多考虑了使用者对建筑空间使用功能的要求,以及自身的感觉系统需要,建成的环境相对而言比较宜人。
人们对广场的感觉取决于周围空间体高与宽的比例、关系以及周围建筑的特征。对于市民广场来说,20m-30m见方的广场比较普遍,如戏台前广场大多尺度为20m X 40m,自家宅院的内庭大多在15m X 20m的范围内,这样舒适的比例关系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庭园里进行的各项活动。
3.3 以步行为主的空间布局模式
在乌镇这样的传统城镇中,步行空间毫无疑问是丰富和令人愉悦的。乌镇步行线路均经过周密规划,道路稍有曲折,可以隐约看见远处的目标,吸引人们一直向前行进。如果远处目的地一览无余,则步行便索然无趣了。对大多数人而言,在日常步行情况下,400-500m的距离是可以接受的。在乌镇我们可以看到河道边的石栏(高度45cm)、小桥上的石栏板(高度50cm)等随处可坐的地方,如“廊桥”、临水的廊道等,即可遮风避雨,又可眺望水景。有时一整段路都覆盖着走廊,因此大街长度虽长,行人心理感觉却很短。
乌镇的街道路面条件也使步行感觉舒适,铺面一般是小青砖、青石板,有的板上有粗糙的凿痕,青砖和青石的渗水性很好,下雨后路面很快就干了,不用担心雨天路滑。而目前我们在一些城市的广场虽然看到漂亮的大理石铺面,造价昂贵,但却非常光滑,并不有利于步行。
3.4 混合功能的空间布局模式
传统城市规划理论受到功能主义的影响,住宅的评价标准偏向于健康和生理学角度如照明、空气、阳光和通风,建筑物向阳布置,住宅区与工作区截然分离。
而在乌镇传统的城市空间里,不存在居住区、商业区、作坊区这样按功能划分的区域,建筑围绕街道和广场而建,各种功能的建筑相互混合,形成功能混合的空间布局形态。在乌镇的街上,你可以见到商人、作坊主、店员、家庭妇女、船老大……人们由于各种原因相聚在这里。在茶馆里,在河埠边,在廊棚下,谈天说地,并逐渐熟悉起来,成为广泛的人际关系群,可以非常容易找到倾诉对象,这对抒缓人们的精神压力非常有好处。同时乌镇街道空间由于混合修建而且密度很大,临街的许多商铺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如理发、裁剪、点心、茶馆、米店……在短短的一条街上有许多生活设施,商铺林立,生活十分便利。
4 乌镇人居环境空间布局模式对当代居住区规划的启示
目前着重于功利和物质的规划思想,忽视了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人类心理及社会学方面的特点,特别是社会交往、游戏及聚会的空间需求,导致现代城市中公共空间单调和匾乏,其直接后果便是人际交往水平的降低。虽然城市人口密度很大,但人际关系却极为淡漠。乌镇的居住空间布局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基本生活需要,而且特别重视人们之间相互交流、交往的环境空间的设置。以街道和广场等公共空间为核心组织城镇空间,在街道两侧和河边有大量可供邻里进行交往的半公共空间。采用强烈的行人导向,步行交通空间十分舒适,户外环境有着宜人的气候,混合化修建的模式使居民能获得丰富的城镇生活体验,古镇也因此获得人们的认同和喜爱。
中国历史漫长悠久,数千年来,古老城镇的形成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反映。乌镇人居空间的丰富与完美,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尤其是空间的人性化带来的舒适感以及人际交往空间的便利及多样性,显示出其人居环境与现代居住区的显著差异,“我们注意到这些古镇在没有太多人为规划的情况下,基本上由自发而形成的优美与和谐的整体,表现出它们千百年来的顽强生命力。在这背后,必然蕴涵这一种自发组织的规律和原则。”探讨传统人居环境空间的构成模式特点,重视历史文脉、传统肌理的延续与弘扬,充分重视人类生活和人居环境建设,才能创造属于自己民族、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现代化和谐城镇。
参考文献:
1. 段进、季松、王海宁:《城镇空间解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荷)赫曼·赫茨伯格:《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仲德良译、台北:圣文书局、1996
4. 阮仪三:《江南水乡古镇周庄》、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