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教学的比较法是指在历史教学中,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不同维度的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从共性中总结出规律,从不同点中寻找特殊性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比较法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高中历史; 比较法教学 ;方式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比较法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来看,仅仅满足于要求学生记住某一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意义等是不够的。应该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并从一系列历史概念中,寻找出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另外,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设计了大量比较类的思考题或练习题,在高考命题中,比较类也体现在各种题型中。所有这些都要求历史教学应重视比较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教会学生怎样进行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就成为了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所谓历史教学的比较法是指在历史教学中,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不同维度的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从共性中总结出规律,从不同点中寻找特殊性,避免混淆,达到准确记忆的目的。科学地运用比较法进行历史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的发展,全面地认识、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1 比较教学四步骤
运用比较法进行历史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具体说来,它包括四个步骤。
1.1 确定命题。比较首先要有命题、有中心。确定命题应以命题在实现教学目标中的价值为标准,看命题是否具有可比性。本例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运动有联系,可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提高能力。
1.2 个案分析。比较的基础应该是分析。个案分析是对单个历史现象的分析,即对被比较的两个或多个历史现象分别进行分析,尽可能理清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
1.3 综合比较。综合比较是比较法中最具实质性的一步。这个步骤要求能从彼此相异的比较对象中找出相同点,从彼此相似的比较对象中找出不同点。其思维过程大致是:明确比较对象;确定比较项;寻找异同点。在比较命题中,比较对象都是已知的,按题意比较即可;而在遇到特殊比较命题,也就是只有一个比较对象的命题时,要先明确另外的比较对象。同理,比较项已知的按题意比较,未知的则要按历史现象的前因后果来确定。历史现象发生前的比较项主要有历史条件、原因、背景、导火线等;历史现象本身的比较项主要有人物、内容、经过、方式等;历史现象发生后的比较项主要有结果、性质、意义、作用、局限性、影响、危害等。当然,在作比较的时候没有必要比较所有的比较项,根据题意的需要确定几项即可。
1.4 揭示规律。比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异同点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罗列异同点的水平上。在历史比较教学中常见的比较命题有“谈谈你的认识”、比较“说明了什么”等。这种“下结论”、“谈认识”、“作说明”都要求论从史出,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揭示了一定的历史发展规律。
2 比较教学的方式
在历史教学中,比较法的具体方式很多。历史教师应熟悉、掌握各种各样的方式,并能根据教学的需要,或单独或综合地使用这些比较法。
2.1 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是最常用的两种比较方式。
纵向比较是从时间的角度出发,对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把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南北内战作比较。从性质上看两者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各自的表现形式、斗争对象、影响却又不尽相同。这两者的比较着重于使学生理清它们有哪些联系和区别,深刻地理解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还有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等,都是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是从空间角度,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的比较。如在“亚洲觉醒”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亚洲觉醒'中印度为什么会以'非暴力不合作'的形式出现?”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得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印度特殊的宗教信仰氛围,甘地本人的特殊经历等等。通过这样的比较,帮助学生了解了这一时期亚洲民族民主革命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从而加深了对各国革命性质、特点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2.2 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这是从比较对象所包含的内容角度来划分的。
宏观比较是对不同历史现象进行贯通或者高度概括性的比较,其目的是获得对历史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如,中西方封建制度的比较,中国旧民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等,都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整体把握历史现象的宏观比较。
微观比较则是对各种特殊的历史现象或局部的、个体的历史问题进行的具体比较。对历史现象的经济、政治、思想各个不同侧面的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观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比较都属于微观比较。如希特勒和拿破仑的比较,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比较等就属于这一类比较。
2.3 事实比较和反事实比较。这是从比较对象的历史真实性角度来分类的。
事实比较是对已经发生的真实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通常情况下,历史比较都属于事实比较。
而反事实比较是在比较命题中假设一部分与史实不符的因素,然后进行比较。通常是增加或减少某些因素。如:“如果西方大国有力地制止了法西斯国家局部扩张,就有可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事实上,西方大国并没有制止。增加这一前提是为了分析其作用,通过反事实比较,认识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危害。又如:“如果没有天京变乱,太平天国本可以成功”;“如果不存在黑人奴隶制,就不会发生美国内战”等命题人为地取消了历史上实际作用的因素,目的是为了证实和衡量该因素的作用,通过反事实比较,深化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
除了以上介绍的方式,历史比较教学所采用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应该从教学过程中总结和探索更多方式方法,并将其合理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
在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比较法教学,不仅可以把枯燥乏味的历史教材变得丰富有趣,还能使教师在教学中有较大的回旋余地,更好地驾驭教材,引导学生,从而取得事半功倍教学效果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并提高他们多方面的能力,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高中历史; 比较法教学 ;方式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比较法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来看,仅仅满足于要求学生记住某一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意义等是不够的。应该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并从一系列历史概念中,寻找出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另外,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设计了大量比较类的思考题或练习题,在高考命题中,比较类也体现在各种题型中。所有这些都要求历史教学应重视比较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教会学生怎样进行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就成为了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所谓历史教学的比较法是指在历史教学中,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不同维度的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从共性中总结出规律,从不同点中寻找特殊性,避免混淆,达到准确记忆的目的。科学地运用比较法进行历史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的发展,全面地认识、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1 比较教学四步骤
运用比较法进行历史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具体说来,它包括四个步骤。
1.1 确定命题。比较首先要有命题、有中心。确定命题应以命题在实现教学目标中的价值为标准,看命题是否具有可比性。本例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运动有联系,可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提高能力。
1.2 个案分析。比较的基础应该是分析。个案分析是对单个历史现象的分析,即对被比较的两个或多个历史现象分别进行分析,尽可能理清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
1.3 综合比较。综合比较是比较法中最具实质性的一步。这个步骤要求能从彼此相异的比较对象中找出相同点,从彼此相似的比较对象中找出不同点。其思维过程大致是:明确比较对象;确定比较项;寻找异同点。在比较命题中,比较对象都是已知的,按题意比较即可;而在遇到特殊比较命题,也就是只有一个比较对象的命题时,要先明确另外的比较对象。同理,比较项已知的按题意比较,未知的则要按历史现象的前因后果来确定。历史现象发生前的比较项主要有历史条件、原因、背景、导火线等;历史现象本身的比较项主要有人物、内容、经过、方式等;历史现象发生后的比较项主要有结果、性质、意义、作用、局限性、影响、危害等。当然,在作比较的时候没有必要比较所有的比较项,根据题意的需要确定几项即可。
1.4 揭示规律。比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异同点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罗列异同点的水平上。在历史比较教学中常见的比较命题有“谈谈你的认识”、比较“说明了什么”等。这种“下结论”、“谈认识”、“作说明”都要求论从史出,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揭示了一定的历史发展规律。
2 比较教学的方式
在历史教学中,比较法的具体方式很多。历史教师应熟悉、掌握各种各样的方式,并能根据教学的需要,或单独或综合地使用这些比较法。
2.1 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是最常用的两种比较方式。
纵向比较是从时间的角度出发,对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把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南北内战作比较。从性质上看两者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各自的表现形式、斗争对象、影响却又不尽相同。这两者的比较着重于使学生理清它们有哪些联系和区别,深刻地理解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还有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等,都是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是从空间角度,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的比较。如在“亚洲觉醒”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亚洲觉醒'中印度为什么会以'非暴力不合作'的形式出现?”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得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印度特殊的宗教信仰氛围,甘地本人的特殊经历等等。通过这样的比较,帮助学生了解了这一时期亚洲民族民主革命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从而加深了对各国革命性质、特点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2.2 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这是从比较对象所包含的内容角度来划分的。
宏观比较是对不同历史现象进行贯通或者高度概括性的比较,其目的是获得对历史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如,中西方封建制度的比较,中国旧民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等,都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整体把握历史现象的宏观比较。
微观比较则是对各种特殊的历史现象或局部的、个体的历史问题进行的具体比较。对历史现象的经济、政治、思想各个不同侧面的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观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比较都属于微观比较。如希特勒和拿破仑的比较,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比较等就属于这一类比较。
2.3 事实比较和反事实比较。这是从比较对象的历史真实性角度来分类的。
事实比较是对已经发生的真实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通常情况下,历史比较都属于事实比较。
而反事实比较是在比较命题中假设一部分与史实不符的因素,然后进行比较。通常是增加或减少某些因素。如:“如果西方大国有力地制止了法西斯国家局部扩张,就有可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事实上,西方大国并没有制止。增加这一前提是为了分析其作用,通过反事实比较,认识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危害。又如:“如果没有天京变乱,太平天国本可以成功”;“如果不存在黑人奴隶制,就不会发生美国内战”等命题人为地取消了历史上实际作用的因素,目的是为了证实和衡量该因素的作用,通过反事实比较,深化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
除了以上介绍的方式,历史比较教学所采用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应该从教学过程中总结和探索更多方式方法,并将其合理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
在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比较法教学,不仅可以把枯燥乏味的历史教材变得丰富有趣,还能使教师在教学中有较大的回旋余地,更好地驾驭教材,引导学生,从而取得事半功倍教学效果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并提高他们多方面的能力,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