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涅槃 沧桑重现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gzwoain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太原市西南20公里晋源区的辖区内,遗址包含有城池遗址、宗教祭祀遗址和地下埋藏遗址三部分。其中,城池遗址面积20余平方公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阳古城始建于春秋时期,至唐代达到了辉煌。据文献记载,辉煌阶段的晋阳古城,由西城、中城、东城组成,西城又包含大明城、新城、仓城等内城,中城更是跨水联堞,建成水上都市。宏伟壮丽的城池和先进的筑城技术,使晋阳古城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个代表之作。
  北宋平灭北汉后,晋阳古城遭火焚、水淹后被废弃,湮埋于大地之中。此后数百年,古城故地基本没有大的建设项目,仅明景泰年间在旧城南关建筑有周七里的太原县城,这种特殊的遗址埋藏现象,在全国同时期遗址中均较少见。
  晋阳古城城池遗址较完整地保存了唐、五代时期城市建设的原貌,各种建筑基址整体尘封于地下。可以想见,亦有大量的珍贵器物因来不及迁出城外即被就地湮埋。多年来,在晋阳古城保护区域内经常发现建筑构件等残迹,多次出上精美的石刻造像,即晋阳古城城市遗存丰富和广泛的物证。
  文献上关于晋阳古城的记载不是很详细,主要参考资料有《新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晋阳记》《都邑记》等文献,这些文献都是我们调查晋阳古城城池遗址的基础资料。
  记述唐代晋阳古城轮廓、周回等方面的史料主要有《新唐书,地理志》 “都城左汾右晋,潜丘在中,长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广三千一百二十二步,周万五千一百五十三步” , 《晋阳记》 “都城,周回(四)十二里。东西十二里,南北八里二百三十二(步)”等内容。
  记载唐代晋阳古城城市布局等方面的史料主要有《元和郡县图志》:“府城,故老相传晋并州刺史刘琨筑。今按城高四丈,周回二十七里”;《都邑记》:“城中又有三城,一日大明城……又一城(新城),南面因大明城,西面连仓城,北面因州城……又一城(仓城),东南连新城,西北面因州城”等内容。
  自1920年代日本学者水野清一、日比野丈夫调查晋阳古城遗址以来,宿白先生曾于1950年代,谢元璐、张颔先生曾于1962年做过一些初步的调查。大规模调查晋阳古城遗址的工作始于2000年,根据国家文物局的安排,省市文物部门组织队伍,开始了系统的调查工作:
  首先是文献的收集与整理。晋阳古城的文献资料多已散伕,有关晋阳古城的信息散见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为了进一步研究晋阳古城,我们组织力量,分类检索,广泛收集历史信息和考古信息。目前,收集、整理了有关晋阳古城研究的文章、论著近百万字,为晋阳古城遗址的考古调查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资料。
  其次是遗址地貌及地名的调查。遗址地貌及地名的调查也是晋阳古城城池遗址调查的基础资料。为了进一步把握晋阳古城城池遗址的遗存特征,为考古调查提供线索,我们搜集了1950年代拍摄的太原地区航拍资料,进行了晋阳古城城池遗址区域内地形、地貌的专项测绘,开展了城池遗址区域内地名的调查工作,绘制了晋阳古城城池遗址区域地名图和晋阳古城遗址区域的地形实测图。
  在对晋阳古城基础资料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十五”期间,钻探发现各时期夯土遗存总长18,000余米,试掘面积近500。平方米(其中配合大运高速公路建设考古发掘3800平方米),由此对晋阳古城遗址有了初步的认识,为整体把握晋阳古城遗址打下了基础。
  由于晋阳古城城池遗址范围较广、埋藏较深且遗址区域内地下水位高、含砂较大、砾石较多等特殊的地理条件,钻探工作一直难度较大。在借鉴其他城市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改进钻探设备,我们试制成功适合本地各种地质条件的探铲、探杆,总结出“地质钻机”在宽阔区域使用,钻探效果最好,“钩形探杆”适合钻探绵砂土层。“子母口探杆”适合钻探粗砂层、小砾石层、淤泥层等一套切实可行的钻探方法,保证了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做好传统调查工作的同时,还进行了晋阳古城城池遗址区域内“地球物理探测法”的试验,调查长度11公里,获取数据2千万个,掌握了调查区域地质特点、埋藏状况等信息,为加快晋阳古城遗址的调查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十五”期间,通过钻探,发现一座基本完整的城圈,钻探出数道夯土,我们对晋阳古城又有了新的认识,包括确认了城圈的四至范围、城内的夯上遗存及不同时期的营建遗迹等等。
  城圈的四至范围
  晋阳古城的西城墙位于南城角村与罗城老爷阁之间,夯上南北长3750米、东西宽18米-20米,南城墙位于南城角村与南瓦窑村处城角地之间,夯上东西长4780余米,南北宽18米-20米,东城墙位于西城墙东4700佘米、东城角村与南瓦窑村处城角地之间,夯上南北长3000米,东西宽18米-25米;北城墙位于南城角村北3750米处、罗城收费站南侧,夯土东西长560米、南北宽18米-20米。
  城内夯土遗存
  东西向夯土A位于南城角村北1400米左右,夯上有两段,东西长分别为近200米、70米,南北宽16米-18米。
  东西向夯上B位于南城角村北2700米左右,夯土分为三段,东西长分别为700米、1200米、1000米,南北宽18米-20米。
  南北向夯土A位于西城墙东2200米左右、南过境高速公路与侨友路之间。夯土南北长2000余米、东西宽18米-20米。
  内城遗址位于古城营村内,钻探确认其现存的三个城角(东南城角被晚期堡子打破),西城墙南北长475米、北墙东西宽430米,城墙宽16米。
  2007年,在南过境高速公路南北两端发现花土遗迹各一道,遗存各长100佘米、宽13米,关于此花土遗迹的性质有待进一步探讨。
  其他考古试掘成果
  近几年晋阳古城城池遗址的考古试掘同样受到遗址埋藏较深且遗址区域内地下水位高、含砂较大、砾石较多等因素的制约。根据考古调查的需要及遗址区域特殊的地理条件,分别在罗城老爷阁、西城墙、北城墙地、场堰地等地进行试掘,揭示了罗城老爷阁内城角,确认晋阳古城西城墙在北朝至五代时期,有三次大的营建过程,确认古城营村小城为元、明时代夯土遗存。但同时,各试掘点探方(沟)塌毁严重。因此,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考古试掘方法仍然是近期晋阳古城遗址调查所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经过前几年的考古调查,我们对晋阳古城城池遗址有了新的感悟,但是,随着调查工作的深入,又开始遇到新的课题,结合史料,笔者认为:
  就隋唐时期晋阳古城西城的周回而言,根据《晋阳记》“都城……南北八里二百三十二(步)”及《新唐书,地理志》“都城……长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广三千一百二十二步”等记载,对照今制,可以推算出唐代西城墙南北长在4600米-4700米之间,此数值较已知的西城墙南北长3750米多了近900米,故就唐代晋阳古城的调查而言,还应扩大调查范围。
  经过几次试掘,在场堰地、北城墙地、十队打麦场等试掘点皆发现有晚至元、明的夯上遗存,对照万历《太原府志,卷二十六》“洪武四年,太原古城修建晋府宫殿,木架已具,一夕大风尽颓,遂移建于府城”,可以大致确认,明代不只是景泰年间在旧城南关建筑有周七里的太原县城,在明初的今晋源镇古城营村一带,可能有一次短时间晋王宫城的营造过程。
  就晋阳古城城池遗址三个内城的位置而言,之前的研究多是以古城营村内周四里的小城为“大明城”,进而引证其他两个内城“新城”“仓城”的位置。但是,通过试掘,古城营小城两处试掘点的夯土中皆出土有金元时期的瓷片,且此小城遗址方向偏东6度,与晋阳古城偏东18度的城市整体布局不同。因此,有关唐晋阳古城三个内城的调查还需要调整思路。
  大规模的晋阳古城调查已历时几个寒暑,如同读书,由开始的“厚”到“薄”、再到“厚’的过程,晋阳古城这本“天书’也正在经历着“厚”的过程,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在不久的将来,晋阳古城遗址这本“天书”一定会被破译,其神秘的面纱必将被揭开。
其他文献
银山岭地处五岭山脉都庞岭的南侧,是平乐县张家镇燕水村旁的一座小土岭,附近岗峦起伏,平地开阔,燕水和同安河从旁流过,沟通桂江,这里上通湘漓,下达西江流域,西通郁江、黔江,东达南海。银山岭富含锰矿,1950年代以后,在银山岭西北麓的锰矿开采区不断发现有青铜器、陶器和铁器等古代遗物,它们的来历引起了人们的好奇。1974年6月,桂林地区文化局邀请广西文物工作队派人现场调查,经过试掘,确认银山岭上有一个战国
期刊
战国秦汉时期,江南以及岭南各地居住着众多越人,因其支系繁多,故统称“百越”。西瓯和骆越是“百越”中的两大重要支系。西瓯人主要生活在今广西西江中濰及炅渠以南的桂江流域,骆越人则主要聚居于西瓯族的西部和南部,即今广西的左、右江流域和贵州省的西南部以及越南的红河三角洲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是西瓯、骆越的活跃期。受中原青铜文化影响,自春秋时起,瓯骆本土铸造的青铜器逐渐增多,器物的地域特征也随着青铜文化的发
期刊
1993年,西班牙的圣地亚哥德孔波斯拉朝圣之路(Route of Santiago de Compostela)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遗产中第一条“文化线路”。该线路以圣地亚哥德孔波斯拉为终点,向整个欧洲大陆延伸出网状的道路。作为整条朝圣线路的精华部分,位于西班牙境内被称为“法兰西之路”的陆路段,长约850公里,它连接了莱昂、布尔戈斯、圣地亚哥德孔波斯拉等著名的历史城市,保存了共计约1800
期刊
在中国古代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山海关之外,是辽阔的东北平原和一望无际的白山黑水,这里曾是满族诞生之地,也曾是中国最后一代封建王朝——清王朝的崛起之地。  沈阳市就位于这片土地的中部,它是清王朝开国奠基的都城,以及清迁都北京之后的陪都。正是由于清朝于沈阳定都和崛起,才造就了沈阳城“天佑盛京”的美名,造就了沈阳在整个东北地区的重要地位。来到沈阳,最值得看的文化遗产,应该是清王朝留下的盛京(沈阳)故宫和福
期刊
天津是由明清时期军事卫城发展起来的中国北方特大中心城市,虽然600多年的建城历史在我国众多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中属于新兴城市,但是,京师门户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迅速发展,在我国近代城市发展史中举足轻重。  天津是座移民型城市,早期的军事驻防和耕作,使大量的移民移居天津;历史上河海漕运和商贸的发达,形成南北商贾云集、八方百姓杂处的包容性地域文化底蕴。  天津也是座开放性城市。1860年,天津被迫开埠,英
期刊
真武阁是明代的楼阁,位于容县容州镇真武阁公园内,矗立在唐代的经略台之上,结构巧妙,稳固美观,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设计大胆而又有高度创造性的遗物,以其独特的4根金柱“悬空”闻名于世,被誉为“天南杰构”。    经略台与武当宫真武阁    经略台位于容县县城绣江转弯处北岸弧形突出的台地(北灵山)上,南临绣江,高出河面约20米,周围树木葱郁,古树参天,是军事、防洪和游观风景的有利地点。相传建于唐代乾元
期刊
踏入重修复原了清代风貌的柳侯祠,信步中殿,赫然人目的是耸立堂中的巨大石碑。碑石斑驳可见,碑刻良工手迹、刀笔俱见,墨迹苍劲有力,丰腴跌宕之风跃然石上。从刻石跋文可知,此碑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这便是北宋著名书法家苏东坡手书,驰名中外,享有国宝之誉的《荔子碑》。    819年,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柳宗元重病殉职柳州。柳宗元的好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愈感伤悼念,写下《柳州罗池庙碑》,并附《
期刊
侗族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三省区毗连的地区。广西的侗族主要分布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其余的分布在融水、龙胜、融安、罗城等地。  进入侗寨,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像塔又像楼阁的鼓楼,它是侗寨中最高大的建筑,层层飞檐翘角,蔚为壮观,鼓楼,是侗家人团结、兴旺的象征,还是侗族村寨中的公共建筑,规模大小不等,大多按姓氏修建,多的村子有三、四座,少的也有一座,规模大的寨子数量更多。鼓楼也是寨中议事、典礼、聚会的
期刊
百色旧石器遗址群位于广西西部的百色盆地,地处云贵高原边缘。盆地西起百色市,东至田东县思林镇,呈西北一东南方向延伸,长约90公里,最宽处15公里,总面积约800平方公里。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右江,由西向东穿越盆地,东流汇入西江。    百色盆地的南部邻近北回归线,气候温热,雨量充沛,植被显示明显的偏干性,适合芒果、剑麻等耐旱作物的生长。盆地的地貌多种多样,广泛分布丘陵、台地、平原和喀斯特地貌。盆地内发
期刊
辛亥革命后,担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朱启钤,督办京都市政公所。他不顾当时的物议,开放旧京宫苑为公园,兴建交通,并出于城市交通方面的考虑,对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进行了改造。首先,于1913年将广场两侧的千步廊拆除,拆下来的木料用来建设北京第一个公园——中央公园(现在的中山公园);其次,于1915年拆除了正阳门城楼与箭楼之间的瓮城,在正阳门两侧城墙处开4个券门,以缓解正阳门及东西火车站交通紧张,再是在皇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