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档案信息内容的真实性

来源 :档案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1052333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不能局限于档案界视野之内探讨档案信息内容的真实性,所以有必要跳出档案管理领域看问题。
  广义地看,档案内容的真实,是指档案记载的内容与该内容所针对的社會活动的客观实际相吻合。对档案信息内容的真实性鉴定,首先强调对内容的“真伪鉴定”,其次是内容的“准确性鉴定”和“完整性鉴定”。而档案的“原始性”,则是通过档案形成过程的真实来保证,这虽不属于档案信息内容的真实性范畴,但却是各种信息记录成为档案的必要性条件,即“只要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就是档案……不论其内容如何脱离实际,如何歪曲历史,它依然是档案”。而一般说来、这里所谓的“档案”,更多地指历史档案。
  因此,要鉴定档案的真实性,首先在于鉴定其原始性,即从形成过程上进行“真伪档案”的鉴定。在此基础上,再对具备“原始性”的档案进行内容的“真伪鉴定”。
  从现存的历史档案来看,占相当数量的是由统治阶级所形成的历史档案,它们或是由于客观局限而使内容脱离实际,或是由于政治需要而有意歪曲历史事实,都存在着一些“内容失真”的档案。而对这些档案的信息内容进行真实性鉴定,应该不是仅凭档案工作者就能胜任的。退一步说,那些所谓的“虚假档案”,不管是指不具备“原始性”的信息记录,还是指一些“内容失真”的档案,都不是仅凭档案工作者就能进行鉴定的。
  比如说,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所形成的各种“检查”、“交代”的草稿或卷宗,这些书面检讨几乎是在同样机制下产出的,几乎是千篇一律:“实情与伪证杂糅,真心与违心交用,甚至捕风捉影,无中生有,迫于利害的考虑,检讨就是程度不同的妥协”。这些为了尽早过关保全性命而颇费心机的伎俩,既很难被只会简单地去进行所谓的“内容真伪鉴定”的后人所理解,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这些历史档案的凭证价值。
  但有幸的是,从那些在特殊年代语境中保留下来的特殊文字里,我们仍然能从中听到了像李慎之那样的少数思想者的真声音。在这些作为被批判者、被整肃者而写的材料中,保存了他们对自己原始思想状态的清醒描述。若设身处地地去体察,会发现他们所做的这些陈述,不像是仅仅为了迎合权力者的指供诱供,以求“过关”而已。一方面确是一切如实地提供组织审查,情愿接受这“审查”的后果:另一方面则不排除更深远的用心,就是“立此存照”,留待历史的公论。这些审查材料,正如曾被质疑“内容真实性”的李秀成被俘后的自述,瞿秋白牺牲前的《多余的话》那样,材料作者心目中的真正读者并不是那些审查、逼供之人,他们希望自己的真实思想有朝一日能得到人们的了解和理解。所以,这些“弦外之音”才是真声音,这些历史记录,才是具备真正的历史价值的档案材料。
  而历史档案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具备真正的历史价值,则需要从档案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两个方面人手。
  档案内容准确性的重要程度是勿庸置疑的,同时又是比较难以把握的。或者说,为了便于理解档案内容的准确性,我们强调其含义是,历史档案所记载的内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与该内容所针对的社会活动的客观实际相吻合。
  但目前尚存的各种历史文献,当初绝大部分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其功效,旨在歌功颂德,致力于历史的美化与教化”,很少能“注重历史的真实性,直接描绘重大时事,追求人物与场景的准确详实,不避暴力、死亡、血腥、失败等细节,使之可信,进而产生历史感”。因而在内容的准确性方面大打折扣。
  从另一角度看,在某种程度上,准确性又可以通过完整性体现出来。或者说,向社会公众公开的档案信息只有是全面而完整的,才是真实而准确的。
  由于在传统社会中、档案的构成以官方档案、政治档案为主,一般是不包括民间和社会领域所形成的档案在内。所以,这种档案观是无法包容人类历史和社会的丰富性,也无法体现档案内容的完整性,从而削弱了其准确性,也必然表现出社会记忆缺失的缺陷。
  任何一个国家关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社会记忆,如果仅仅侧重于宣扬主流观点,而没有很好地记录社会底层、边缘状态下的社会结构、思想潮流变迁历程,则如一具失去了血肉的干枯的骨骼,失去的正是鲜活而真实的“准确性”灵魂。
  所以,如果在社会转型的过程当中,原本就是归全体公民共享的各种公共信息,能清晰明了地反映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真相,能让纳税人便捷地获得相关信息,并易于理解这些信息:如果公众能够通过各种媒体、传播渠道,随时、及时、适时而全面地获知反映真实状况的信息,这个社会就能够使国家、民族乃至个人处于恒常的主动状态,具有“自由地选择和行动的权力”,而老百姓的自由记忆、民间记忆,以及多元化的文化、思想资源就能形成,最终构成社会记忆当中最具备完整性和准确性的那一部分记录——档案。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针对档案信息化应用跟进滞后和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模式创新驱动档案信息化建设策略。以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管理云平台体系建设为例,分别对档案管理平台功能的中心性、档案管理平台建设的嵌入性、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体系化、档案管理制度设计的融合性、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的共享性以及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协同性等重新定位并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论证。据此,从一个典型应用平台建设视角,描述
摘 要:本文以海洋渔业类科研院所为例,对其科研项目结题验收后所产生的科研数据存档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数据存档;科研数据;科研项目档案;数据质量;档案管理  科研数据是重要的无形资产,应当得到规范的管理。数据存档(Data Archiving)是将不再经常使用的数据,迁移到一个单独的存储介质或系统中来进行长期保存的过程。[1]  海洋和渔业类的科研院所涉及学科和专业广泛,包括海洋科学、海洋
摘 要:对国家治理与档案治理的涵义进行了分析,认为档案治理的核心内容应当是依法行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的过程就应当是档案治理法治化的过程。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作为应当是档案治理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国家治理;档案治理;档案行政管理;依法行政  2017年《档案管理》第6期上发表了陈忠海、宋晶晶的《论国家治理视域下的档案治理》(以下简称《陈文》)一文,对国家治理视域下的档案治理从其主要特征、价
2007年初,金辉被任命为商丘市虞城县档案局局长,兼虞城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这对长期从事宣传、文秘工作的他来说,既突然,又陌生,更挑战,尤其是当面对档案局条件差、人员散、局面乱的困局时。怎么办?要么迎难而上,要么退缩回避。金辉毅然选择了前者,经过不懈努力,虞城县档案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使用新中国成立初期绿色木头档案柜的县档案馆全部安装了标准化自动密集架,在全市第一家建成文化产业档案信息网站
摘要:本文从档案定义,文件与档案的形成、转化目的与过程,档案的基本属性,档案的唯一性四个方面,论述了档案的属概念是“文件”、是“历史记录”。文件的形成目的是为了记述情况、传达意图、联系工作、处理事务、扩大空间传播范围;保存档案的目的是为了延续记忆、扩大时间传播范围。“发文”与“收文”是同一目的行为在不同阶段形成的“历史记录”;文件的历史价值与时空传播功能,是文件转化为档案的基本条件;档案的基本属性
诚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诚信档案是高等学校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高校诚信档案管理,是社会教育的系统工程。诚信档案管理体现了一条哲理:“尊重过去才能面对未来。”保证诚信记录真实性,才能实现诚信管理的有效性。  1 高校诚信档案的现状  1.1 诚信档案的观念比较淡薄,失信现象比较严重。“诚信”是社会发展的核心,是经济运行的基础,由于缺乏诚信意识和道德素质,已经从太多方面暴露出一个普遍的社
2014年6月30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进一步搞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红色历史展》在河南省档案局馆开展。开展伊始,参观者就纷至沓来,红色档案以其特有的厚重历史和不朽精神吸引并打动了每位参观者。一时之间,河南省省直各部门掀起了重温革命历史、弘扬革命正气的热潮。目前,参观者依旧络绎不绝,已达8000余人次,强势媒体纷纷报道,观众反响强烈,社会效益超出预期。  笔者在档案部门也参与过数次
1 流程一:收集  1.1 收集内容  1.1.1 常规文件。工程酝酿、决策、立项、可研、设计、施工、监理、试运行、竣工投产、成果申报、实测补制等活动中形成的,对反映工程概貌或对日后管理、维护、改建、扩建等活动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  1.1.2 账外文件。上级领导检查、视察项目时的讲话、题词;引进设备和技术的境外培训材料;项目外审材料;成果申报和获奖材料等。  1.1.3 特殊载体文件。以光盘
摘 要:《“非请示性公文”概念质疑》一文有几个令人质疑之处,其提出的“非请求性公文”是一个比“非请示性公文”更为不科学的概念,违背了写作者以形式逻辑中的负概念进行表达的表达初衷。“非请示性公文”的属概念是上行文,从语义上看“非请示性公文”的内涵是明确的,从语言环境看其外延也是清晰的,只是在表述上存在瑕疵。  关键词:非请示性公文;上行文;公文;《条例》  Abstract:"The questio
摘 要:构建档案术语学是档案界今后需重点关注的内容。建立档案术语学的设想提出近四十年来,相关研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主体成长乏力、理论体系构建乏力、研究方法应用乏力是制约档案术语学建设的主要因素。由此,努力促成档案术语学共同体的形成、档案术语学理论空间的拓展、档案术语学方法论的转换是积极主动地实现档案术语学的建立且行之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档案术语学;科学共同体;方法论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