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山岛秒针转了六十圈,而这里的分针只转了一圈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104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实话,知道余山岛,是因为自己很喜欢的一个民宿品牌“大乐之野”在这里落地,才关注起这座四面环水的苏州小岛。
  驱车驶进太湖风景区,雾气早已消散,远处的湖面上仍有点隐隐约约的水汽,天空已经变成了蓝色,湖水也呈现淡蓝色,湖边的树上开满了花。
  余山岛在太湖的东南水域,隶属于东山镇,是一个四面环水的湖心岛,处于东洞庭山半岛与西山岛之间,东南是东洞庭山半岛,西为西山岛,南与白马庙相望。余山岛,又名移山岛,岛上阿婆说,是因为当年愚公移山感动了天神,天神下凡帮忙移山,而有一部分的山体被天神放在了太湖的这里,所以便喊它“移山岛”。
  而余山岛又因老龄化严重,岛上虽说有50多户人家,100余人,但基本上留在岛上的都是老人。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老人岛”。
  余山岛呈长条状,总面积600亩,主要由东湾和西湾两个村组成,东湾村位于岛东南角,西湾村位于岛南岸中部,两个村相距约500米,村落的形态属较典型的密集型农村聚落,可以看出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政策影响,都保留着原始的风貌。
  在卫星照片里,余山岛就像一条大扁鱼睡在太湖上。余山岛上自然条件优越,丰富的阳光和雨露适合多种果树和茶树的生长,岛上居民多种植果树、茶树。南岸多植茶树,北边种植大片的枇杷、杨梅、橘子等果树,走在这乡间山路,周圍是大片大片的果树,轻嗅果香与阳光混杂在一起的味道,在这里,灵魂都跟着有了芬芳。
  很难想象吧?在2002年前,余山岛的村民们一直生活在“黑暗”当中。在2002年6月份,一根电缆从湖底将电通到了余山岛,这里才告别了“千年”的煤油灯,以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
  岛上有条环岛道路,3公里左右。穿过东湾和西湾,并且连接果树林地,可以说是最主要的一条干道。石块和沙砾铺成在岛路上,保留着原始的印记,也连接着东西湾村民的生活,连接着村民日常和耕作。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清早的阳光洒满这个岛上每一家小院的角落,撒欢的草鸡跑过惊动青草上的露水;下午日头高照的时候,坐在凉亭中大口啃西瓜,是吃那种切大块的,一定要沾得满脸的,甚感愉快;晚上天朗月明,坐在院子里挥动大蒲扇数星星,耳边有此起彼伏的蛙声,带着兴奋与热烈。
  沿着环岛路走上一圈,发现余山岛上每一位老人都很健谈,老岱松村第五村的席阿姨边割着韭菜,边告诉记者,两三年前余山岛上真的几乎没有年轻人,子女纷纷出岛到外打拼,岛上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种一片蔬菜瓜果地,养一群鸡鸭鹅鸟禽,基本生活可以自给自足。可别小看了这里,余山岛的每家每户可都有自己的船哦。需要日用品时候,就开上自家的小船到东山镇采购。
  席阿姨的女儿早早地就离开了余山岛,前些年嫁到了昆山,还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外孙女。大前年女儿女婿将席阿姨和老伴儿接去城市生活,可是因为一辈子都在岛上,每一天接受着风和阳光,城市的水泥森林让两位老人感受不到生活的趣味。去年秋天,老两口又坐船回到了自己的家。
  “还是这里好,蔬果自己培育,每天都有可以忙碌的事情,乡里乡亲又熟悉,可以说说话谈谈天。”席阿姨告诉记者,这两年,由于民宿的兴起,余山岛开起了一家有名的民宿酒店,随之,岛上也渐渐开出了许多的餐饮和农家乐,余山岛一下子有了活力和生机。
  “以前一年到头都见不到几个黑头发的年轻人。现在,每个周末都会有许多年轻人上岛,各种各样颜色的头发,青春快乐,他们很喜欢聊天,还会送一些从没见过的饮料给我们老人尝尝,我们也会送些鸡蛋、蔬果给他们,我们也非常乐意陪他们给他们做免费导游,介绍我们这个小岛。这个岛,现在变得快乐了。”
  余山岛,与世隔绝,却享受着整个大自然。整个小岛地方不大,半天的时间足够逛完,大家也许也可以选择在这里呆上一晚,静静体会感受这静谧的生活。目前岛上只有大乐之野这一家民宿酒店,它拥有三栋独立小别墅,另外还有户外营地,包含“神殿帐”“金字塔帐”等大小共计8顶帐篷。在这里入睡,耳畔是湖水的涛涛声,还有风拂密林、蛙鸣虫叫声,让人感觉身处大自然的怀抱。
其他文献
还记得上一次梦中梦到鲸鱼从天空游过是什么时候吗?或许你已经忘了,或许你需要的,正是这样一封回到童年的邀请函,回归最纯真的爱与幻想。  雨季前的一个周末,亦心的画展如约而至,这是一个父亲送给女儿的礼物,也是女儿对父亲稚嫩却足够用心的爱的表达。主人公亦心(Chloe)是一位年仅八岁的小画家,本名杨溢,她的父亲是中国著名画家杨明义,一生都在描绘挚爱的江南水乡,首创新一代江南水墨水乡新风格,1978年因创
期刊
自古以来,出手即不凡。  从紫禁城,到苏州园林,叠山、理水、砌砖、木雕、石雕、砖雕、彩绘、泥塑……每一个微小的领域都将营造技艺发挥到极致。逛园林,度光阴,不仅长见闻,还提升审美力。  园林营造是稀罕物,更是一门有生命的艺术。  1979年,香山帮匠人首开在国外造园的先河。首个作品,是位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明轩。此后,从美洲到非洲、欧洲……40多座“新苏州园林”陆续出口海外。加拿大温哥华的逸园、
期刊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今年苏州的梅雨季如期而至。丰沛的雨水顺着乌黑的屋檐飞流而下,若是恰好坐在窗边,赏赏雨、做做事,多好。不必过于担心雨水的侵入,古老而智慧的苏州传统民居早在设计之初已将这些可能性考虑在内了。  回到当初,中间一条窄窄的河道,两边粉墙黛瓦式传统民居,或许是苏州留给人们的初印象。  保护苏州传统民居  就是保护苏州古城,保护苏州传统文化  作为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除
期刊
章致中导览吴羊木先生书画艺术  “这是我认为描绘长江三峡最好的作品。”章致中先生话音刚落,观众们纷纷举起手机拍摄。挂在展厅中央的《巫峡千寻劲帆过》就是典型的意境之美。“画出了长江水浩浩荡荡冲破艰难险阻,流向远方的的磅礴气势,画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力量。我们在这里看到这样的场景,是苏州人的福气!”  近日,吴 木先生的弟子,吴门知名书画家章致中先生应现代苏州邀请为广大观众在线导览苏州名城艺术馆的年度大
期刊
在吴中区灵岩山兔子坞,一场别开生面的党员教育活动在此举行,除了党员宣誓和党课教育外,全场参与者还佩戴红帽,穿梭在寒山林中清理垃圾。万绿丛中点点红色,给郁郁苍苍的树林植被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这就是近日吴中区林场在“护林先锋”实践基地举行的“勇当护林先锋,凝聚奋进力量”主题教育活动。  大自然通过森林来传达对于人类的恩赐与眷顾,而人类常常是借助森林的力量来实现改善环境的愿望。吴中点点幽,吴中区林场就
期刊
如果说城市主干道是城市的一条条血管,那么背街小巷就是深入间隙的“毛细血管”,它们关系着城市的整体形象、人居生存环境,也关系着群众的日常生活质量。  中街路是古城区中心地带一条全长1100米的道路,两侧连接了东百花巷、花驳岸、马大箓巷、高师巷、曹家巷、西百花巷、王洗马巷、包衙前、三茅观巷、宋仙洲巷等大量相当于“毛细血管”的古街古巷,其内就保留着诸多古建古宅。随着城市发展,这些狭窄的街巷内、道路旁,私
期刊
“为什么立春要吃春卷,秋分要竖蛋?”“大寒、小寒谁更寒,大暑、小暑谁更热?”“燕子什么时候开始衔泥筑巢,春笋经历多少努力往地面上突围?”没准儿作为老苏州的你也被问倒了,其实答案就藏在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二十四节气里头。  节气,曾经是我们对待自然最温柔细腻的感受,它不仅仅是对一年时间的划分,还有我们身处其中所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是我们同自然之间交流的记录。将节气更好地融于校园、家庭、社会生活,是
期刊
玄妙观文昌大殿中,“拜文昌、助文运”祈愿仪式开启,朝拜祈愿、供状元灯、光明灯、文昌塔者络绎不绝;状元博物馆探访状元文化,全国状元看苏州,苏州状元,就看钮家巷潘宅;体验当年金榜题名时状元巡游、面圣天子的庄重仪式……6月20日,由苏州三六六教育集团、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发展集团、姑苏区平江街道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二届苏州市状元文化节”如期而至。本次状元节共分四场活动,学子们充分体验到状元文化的洗礼,圆一个
期刊
曾经有一位辗转于多个城市的公益人,最终将苏州作为“根据地”。在她眼中,苏州人热情包容,许多人都有一颗热心公益的心,苏州的志愿者队伍也在日渐壮大。在苏州,志愿服务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不是一幅遥远的图景,而是正在实现的生活日常。  这些日子,在姑苏区吴门桥街道大街小巷,涌动着一股“红色力量”,有一群志愿者,走街串巷,深入居民小区,将楼道广告一一铲除,将乱涂乱画的墙面粉刷一新,按规摆放非机动车,
期刊
“高山流水遇知音”,古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琴棋书画”的中国传统文化四艺也以琴为首,苏州更有吴门琴派、怡园琴会的传承。  说到古琴,许多人都会想到一位老者端坐在园林之中、山水之间,悠然抚琴。但如今的都市中,年轻人正在成为古琴爱好者的主力军。住在双塔街道第四联合工作站辖区内的90后创业者邱洪鸣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半路出家”成琴痴  学琴,邱洪鸣算是“半路出家”。他并非从小练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