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对于一问题的解决,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解法,或是有更巧妙的方法.如何从学生角度出发,将一题多解或用更巧妙的方法构造的思维过程呈现出来,让学生们体验解题的挫折与快乐的同时收获着.
在新课程教学中,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变“重结果”为“重结果更重过程”.在呈现思维过程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一个成功的表演者,更要做一个成功的知识传播者.
一、寻找思维切入点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每一个对象都有其外在的表现.数学对象的外在表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其代数表现;一种是其图形表现,包括几何图形、表格等形式.外在表现是本质属性的反映,通过对数学对象的外在表现的分析可以揭示数学对象的本质.可以说每一个数学对象的外在特征都可以成为一个思维的切入点.
例1 求函数 y =1+x1-x 的值域.
分析:本例虽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其从一些细微处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思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还是很有价值的.定义域为[-1,1] .
思路1: 特征1—x范围已知,求y可用逆求法,即求出x=
y2-1y2+1进而得y∈
[0,+∞).
思路2:特征2—由y2= f (x ) = 1+x1-x =
21-x-1 的图象是双曲线和其单调性或图象易求得结果.
思路3: 特征3—由x∈
[-1,1)想到“三角换元”,令x=cosθ,θ∈ (0,π]
从而得到y=cotθ2,由θ∈
(0,,π],得θ2∈
(0,π2],从而y≥0.
思路4:特征4—由y2=1+x1-x分式形式联想到“斜率”,它表示A(1,1)与B( x,-x )(其中x∈
[-1,1))两点的斜率,由图象易知 y≥0,即得.
思路5:特征5—在二元方程中,x范围已知,y未知,故以x为主元,y为次元(这里用了主元分析法即以已知的为主元,未知的为次元),于是有
f (x) = (1+y2) x +1-y2 , x∈[-1,1), y恒大于0, 所以
f (-1)≥0
f (1)>0 , ∴ y∈
[0,+∞).
教学中,教师若能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特征,举一反三,对学生解题思路的形成是很有好处的.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会不断提高.
2.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构造法,培养思维创新能力
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的一面,数学也不例外.可根据其问题的条件或是特征,用已知元素,已知关系,可思维过程中构造一个相关的对象或是新的数学形式,为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构造一个合理清晰的数学框架,使数学问题成功解决.
可以说构造一个辅助问题是一项重要的思维活动,运用数学的基本思想,经过认真的观察和分析,深入的思考,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一个等价的问题,把原问题划归为一个已知解决的问题,去考虑一个可能相关的的问题,或者去先解决一个更特殊更一般的问题.最终使数学问题得到解决的方法.本质来说是一种创新解法,教师就需要循序渐进的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们掌握构造法的基本方法,如何入手,如何在创造性思维中突破自我,体验解题的喜悦.
如,已知: a,b,c为三角形的三边长,且其周长为1,求 a+b-c+
2b+c-a+3c+a-b 的最大值,并求出此时三角形的面积.
如,已知a,b都是正数,求证:
a2+b22
≥a+b2
≥ab≥
21a+1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在教材中由联想引发构造的素材非常丰富,只要引导学生多留心,多观察,多积累,多思考,学生的构造能力也会很快得到提高的,从而真正的提高思维创新能力!学习更上一层楼.
3.让学生学会解题反思,提高解题自我调控能力
解题反思是提高解题能力的一个重要保证.但学生的解题反思能力不是天生就会的,要靠教师在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对学生的反思能力的培养,不仅培养反思的能力,更要培养反思的意识和养成反思的习惯.
例3 已知三角形ABC中,三内角为A、B、C,
求证: cos2A+cos2B+cos2C+2cosAcosBcosC=1.
反思:
①sin2A2+ sin2B2+
sin2C2+2sinA2
sinB2sinC2=1.
②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③cotAcotB+cotBcotC+cotCcotA=1.
④cosA+cosB+cosC=1+4sinA2sinB2sinC2.
⑤sin2A+sin2C-2sinAsinCcosB=sin2B.
⑥cos2A2 +cos2C2+2cosA2cosC2sinB2=cos2B2…
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求证后得到些反思,引导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长期下去,学生不收获都难.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又要重视知识和思维的重现过程,积极的让学生参与,使课堂教学活泼热闹,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从感官、心理、情感上的多多体验.让学生学到所学,提高自我创新思维,在有限时间内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教学中,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变“重结果”为“重结果更重过程”.在呈现思维过程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一个成功的表演者,更要做一个成功的知识传播者.
一、寻找思维切入点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每一个对象都有其外在的表现.数学对象的外在表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其代数表现;一种是其图形表现,包括几何图形、表格等形式.外在表现是本质属性的反映,通过对数学对象的外在表现的分析可以揭示数学对象的本质.可以说每一个数学对象的外在特征都可以成为一个思维的切入点.
例1 求函数 y =1+x1-x 的值域.
分析:本例虽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其从一些细微处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思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还是很有价值的.定义域为[-1,1] .
思路1: 特征1—x范围已知,求y可用逆求法,即求出x=
y2-1y2+1进而得y∈
[0,+∞).
思路2:特征2—由y2= f (x ) = 1+x1-x =
21-x-1 的图象是双曲线和其单调性或图象易求得结果.
思路3: 特征3—由x∈
[-1,1)想到“三角换元”,令x=cosθ,θ∈ (0,π]
从而得到y=cotθ2,由θ∈
(0,,π],得θ2∈
(0,π2],从而y≥0.
思路4:特征4—由y2=1+x1-x分式形式联想到“斜率”,它表示A(1,1)与B( x,-x )(其中x∈
[-1,1))两点的斜率,由图象易知 y≥0,即得.
思路5:特征5—在二元方程中,x范围已知,y未知,故以x为主元,y为次元(这里用了主元分析法即以已知的为主元,未知的为次元),于是有
f (x) = (1+y2) x +1-y2 , x∈[-1,1), y恒大于0, 所以
f (-1)≥0
f (1)>0 , ∴ y∈
[0,+∞).
教学中,教师若能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特征,举一反三,对学生解题思路的形成是很有好处的.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会不断提高.
2.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构造法,培养思维创新能力
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的一面,数学也不例外.可根据其问题的条件或是特征,用已知元素,已知关系,可思维过程中构造一个相关的对象或是新的数学形式,为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构造一个合理清晰的数学框架,使数学问题成功解决.
可以说构造一个辅助问题是一项重要的思维活动,运用数学的基本思想,经过认真的观察和分析,深入的思考,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一个等价的问题,把原问题划归为一个已知解决的问题,去考虑一个可能相关的的问题,或者去先解决一个更特殊更一般的问题.最终使数学问题得到解决的方法.本质来说是一种创新解法,教师就需要循序渐进的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们掌握构造法的基本方法,如何入手,如何在创造性思维中突破自我,体验解题的喜悦.
如,已知: a,b,c为三角形的三边长,且其周长为1,求 a+b-c+
2b+c-a+3c+a-b 的最大值,并求出此时三角形的面积.
如,已知a,b都是正数,求证:
a2+b22
≥a+b2
≥ab≥
21a+1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在教材中由联想引发构造的素材非常丰富,只要引导学生多留心,多观察,多积累,多思考,学生的构造能力也会很快得到提高的,从而真正的提高思维创新能力!学习更上一层楼.
3.让学生学会解题反思,提高解题自我调控能力
解题反思是提高解题能力的一个重要保证.但学生的解题反思能力不是天生就会的,要靠教师在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对学生的反思能力的培养,不仅培养反思的能力,更要培养反思的意识和养成反思的习惯.
例3 已知三角形ABC中,三内角为A、B、C,
求证: cos2A+cos2B+cos2C+2cosAcosBcosC=1.
反思:
①sin2A2+ sin2B2+
sin2C2+2sinA2
sinB2sinC2=1.
②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③cotAcotB+cotBcotC+cotCcotA=1.
④cosA+cosB+cosC=1+4sinA2sinB2sinC2.
⑤sin2A+sin2C-2sinAsinCcosB=sin2B.
⑥cos2A2 +cos2C2+2cosA2cosC2sinB2=cos2B2…
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求证后得到些反思,引导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长期下去,学生不收获都难.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又要重视知识和思维的重现过程,积极的让学生参与,使课堂教学活泼热闹,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从感官、心理、情感上的多多体验.让学生学到所学,提高自我创新思维,在有限时间内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