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

来源 :企业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11222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趋同性严重,课程设置理论性强、实践性弱,培养目标单一化;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改革,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等。
  【关键词】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经济学专业是一个涉及一级到二级学科的老专业,范围很广。在1998年7月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指出经济学专业涵盖了原专业目录中的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农业经济(部分)、工业经济、贸易经济、运输经济、劳动经济(部分)等七个专业的内容。可见,经济学专业是一个很典型的宽口径专业。对这样一个新的宽口径专业,教育部对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阐述为:“本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且对该专业的业务能力也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专门人才;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以上这些是对全国各高校经济学专业的一个基本要求,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是,由于全国开设经济学专业的各类高校在办学历史、办学条件、生源质量,以及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毕业生就业方向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决定着不同高校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单一化,培养方案和模式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全国各地一个样。
  地方高校设立的经济学专业,一般都是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都处于创业与巩固阶段,尚未形成大家普遍认同的专业特色与学科水平。针对经济学专业规模与水平的矛盾,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设计上,地方高校的经济学专业应面向市场,突出地方特色,以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着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质量第一意识,把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自己的目标定位,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
  二、现行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1.培养方案趋同性严重。在分层分类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作为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地方高校,既不能像重点大学那样,完全按照精英教育的模式培养学科学术型人才,也不能像职业技术院校那样,一味突出职业技能;而应当综合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两方面的特点和优势,走符合自身实际又具有学科特色的发展道路。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由于发展起点低、时间短,一般来说,在学科建设上都是向重点院校看齐;这样,地方高校的经济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存在着明显的趋同性,缺乏个性和灵活性,这也是我国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各地方高校在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明显缺乏自主权,不能充分自主地发挥资源优势,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也不能有效的实施因材施教,造成的结果是:培养的学生也缺乏个性,创新能力不足。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我国大多数学校根据本校师资条件开设具有自己特色的专业课和选修课的数量有限,学生难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制订选课计划。因此,我国经济学专业学生修课结构大同小异。
  2.课程设置理论性强、实践性弱。地方各高校在经济学课程设置中过分注重理论教学,而实验课、实践课则相对薄弱。无论是理论经济学专业,还是应用经济学专业,地方高校的实验、实践教学课时比重都比较低,而且还低于大大低于部属院校。没有实施有效的实践和实验环节,学生只要熟记那些一成不变的逻辑体系和早已确定了的结论就行了,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见解。而经济学理论本身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消化,导致学生在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和具体实践操作能力上的缺陷,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严重的是,部分学生认为所学无用,应付考试、旷课盲目实践的情况屡有发生,鲜有学生能够应用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经济社会问题,跟随老师完成科研课题项目的。实验、实践教学课时所占比重低的原因大多是缺乏相关教师、试验条件不具备、学校不重视等。这样就造就了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难以有机结合、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社会适应能力不强、自信心不足等不良后果,无法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实践教学环节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进一步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基本操作程序和方法的必须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际、锻炼和积累实践能力的过程,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背景下,只有不断加强实践教学,才能推动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3.培养目标单一化。现行的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目标设计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中对人才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学教育,无论是国家重点高校,还是地方院校,其培养目标基本上都是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之上,强调的是专业设置与工作岗位的对应关系。但实际上,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更多的基层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成为吸纳经济学毕业生的主渠道。试图把学生培养成从事某一部门工作战略专家的主导思想,造成经济学教学课程设计中主要强调经济理论的广度和深度,很难落实到具体实践工作的应用上。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较为单一,学生的知识结构已按培养目标予以定格,所以在择业上受到了较大的限制,适应新工作和新岗位的能力较差。走上工作岗位后又缺乏工作的具体技能和技术,即使是工作岗位之间的简单调整,也会不能胜任。事实上,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调整经济学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三、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措施
  1.转变教育观念。经济学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因此,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到以能力的培养为主;在培养目标上要使学生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统计、金融、财政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经济工作的能力。应该把培养具有较强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人才的目标作为经济学课程设置的基础,使学生既熟悉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又有较高分析和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从而实现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到以培养综合素质高、能够适应社会各种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具体的培养方案,不仅应该视不同的教育层次各有所侧重,而且也应视把不同高校的特点结合起来,突出不同高校的特色和优势,而不是一个雷同的模式。
  2.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经济学专业建设必须紧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要求,结合地方院校的实际,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形成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来说,在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中,要改革课程体系,必须要立足地方高校实际情况与师资力量,实行“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平台”体现厚基础,以“模块”体现专业特色与交叉复合的目标。
  所谓“平台”,即经济学专业学生一、二年级,主要进行专业基础课程与通识课程的学习。专业课程设置侧重于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等理论经济学科目,从而构成财经类专业打通培养的大平台。三、四年级后,经济学专业则强化专业理论学习,课程设置侧重于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应用经济学各学科及计量经济学、博弈论等经济学研究方法,从而有针对性拔高经济学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实现培养高层次经济学人才的初衷。
  所谓“模块”指的是经济学专业的课堂学习,充分体现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结合学生学习兴趣,致力于完善选修课课程设置。将选修课具体分为限选课与任选课。其中,限选课开设专业拓展平台课程,分为经区域经济、金融经济、国民经济管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贸易经济、运输经济、劳动经济等多个知识模块;任选课分为素质拓展平台课程、通用技能课程与教师教育三个知识模块。上述模块均主要建立在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学应用重点领域及学科发展现状,考虑学生就业前景与研究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基础之上。
  3.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无论是通识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实践活动则体现在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里。首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贯穿认知实习。教师指导学生成立经济学研究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岗位参观、行业调查等,使学生对经济管理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了解到本专业的人才规格,为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巩固专业思想奠定基础;其次,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的模拟训练基地需要寻求社会资源的参与。企业是微观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单元,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对人才的需求的视角,有主动向学校提供物质、智力和信息方面的资源并积极参与学校对经济学应用人才的培养过程,以获取人力资本的提升和生产力的发展的需求,这是校企优势互补、合作双赢、产学结合的可靠基础。通过多元化产学合作,使学校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学校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案例,有利于促进经济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时,鼓励学生在每学年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高年级毕业实习中,要求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岗位上,能够独立承担和胜任本职工作,此阶段的实习有很强的就业针对性。毕业实习采取学院推荐和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既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又为同学们毕业后寻找工作岗位提供了机会。最后,加大经济学实验室建设力度。经济学培养方案的制定,还应包括完善专业拓展训练基地和经济学实验室建设,配备优良的教学实验设备,拥有先进的实验教学与管理手段,为培养经济方面的高级人才营造良好的实验平台,力争使其数量和质量适合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李刚.重构地方高校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以安徽省为例
  [J].长治学院学报.2011(12)
  [2]刘群英.《建好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打造新人才培养平台》,http://weekly.sdau.edu.cn/html2006/2006/lygw/2007_15_03_136.htm.
  [3]李燕,赵德海.新时期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2011(9)
  [4]范远江,邓晓霞.地方高校应用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2)项目基金: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省级立项项目。
其他文献
《中华诗词》杂志社举办的“青春诗会”,是为了更好地帮助青年(35岁以下)诗词作者提高创作水平,向诗坛大力推荐新人新作而举办的研讨型诗会,每年举办一次,2013年度“青春诗会”定于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利用教材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也在不断丰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应用,传统的教育档案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培训档案管理系统,增强教育培训的统筹性、针对性以及实效性,加强和完善企业的教育培训工作已成为当前档案管理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目前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档案管理做出思考。  关键词:教育培训;档案  一、培训档案的分类与要素  一般来说,培训档案主
真情回放rn成长中,总有许多记忆从未走远.亲人的鼓励,安慰了受伤的心;自然中徜徉,接受了灵魂的洗礼;古诗词中畅游,领略了圣贤的心怀;历史中的探索,成熟了懵懂的心智……rn总
【摘 要】本文从基于不同主体、基于合作模式、基于知识特性三个方面对当前高职院校校企知识转移的主要模式进行了梳理及归纳分析,指出校企联合研发模式与知识产权转让模式是符合目前高职教育特点的校企知识转移模式。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校企知识转移中存在的不足,指出校企双方应根据自身情况、阶段性目标及市场环境选择合适的转移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知识转移;模式;校企联合研发模式;知识产权转让模式  知识是
国内外对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异化问题主要研究了其表现及经济后果,但对其评价没有深入的研究。本文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思考,认为应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和投资者利益两个层面进行评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难度最大的部分.首先,教师应该把握好课文本身的解读,通过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以细节为切入口,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其次,教师应
一幅咖啡杯的图像,一张泼洒着明艳红颜料的画布,与一张曼哈顿女子的照片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它们都是没有标题的作品,或者说,它们都分享着同一个标题:《无题》.rn尽管为作品
期刊
摘要:形式,是公路品牌创建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笔者简要分析了公路品牌创建形式的现状分析及形成原因,着重从不能“简单”搞形式、不用“客套”搞形式、不怕“公开”搞形式三个方面论述了公路品牌创建的发展形式及路径优化,通过创新形式载体,凸显形式美感,焕发出公路品牌独具一格的光彩之美。  关键词:公路品牌;形式创新  一、公路品牌创建形式的现状分析  情形一:古语有云:“色多而盲人。”在众多的色彩中,以一种色
摘要:实验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针对电工基础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结合作者自身实践的体会,阐述了电工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方法,总结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所需要的能力,其主旨是提高学生电工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电工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主要是培养技术型、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使学生具备必需的职业素质,能适应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