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放”的意识,培养“放”的思维

来源 :新时代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av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是指学生不受约束地去探索和研究一些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能不能“放”,怎样“放”,既是一个教学观念的问题,也是艺术的问题。要达到“能放则放、收放自如”的境界,要重视“放”的意识,培养“放”的思维。
  
  1.重视“放”的意识
  1.1“放”,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放”,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若教师引导得法,并能配以激励性语言,学生的思维就能处于亢奋状态,积极地投入思考。如教学“圆的认识”,让学生借助圆形物体画出一个与教师出示的一样大的圆。学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会想方设法去画,主动性、积极性十分高涨。然后,引导学生验证所画圆与实际的大小是否一样。当学生发现借助圆形物体画圆有一定的局限性时,启发他们自学课本,学会一种常用的画圆的方法,从而对怎样画圆印象非常深刻。
  1.2“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放”,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可以不受约束地去探索、思考。学生探究知识规律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由于方法的不唯一,学生会找到不同的方法,其求异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发展。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启发学生参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方法,自己去寻找和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通过“剪、移、拼”,自己找到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有的学生发现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依据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可以推出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也有的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根据二者关系也推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由于教师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推导过程,其创新能力得到了训练和展示,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了创新的欲望和信心。
  
  2.考虑“放”的可能
  教学中什么时候“放”,应该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2.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探究新知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否具备,是探究新知是否取得成功的基础,也是考虑是否“放”的重要依据。如教学第一册“8的组成”时,由于学生已经学过7的组成,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摸索出8可以分成几和几是完全有可能的,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
  2.2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是影响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重要因素。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设计这样一道放给学生思考的题目:测量那些物体表面面积用面积单位平方分米较恰当?由于学生对一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已有较充分的感知,通过对平方分米的认识,就不难找到适应平方分米作单位的物体表面。
  2.3现有的思维水平。
  学生探究新问题都要通过一定的思维,需要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来支撑。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也是考虑是否放给学生自己去探究的重要依据。如教学第五册两步计算应用题例2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用综合法分析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就不必教学生怎么样想,而应该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
  如果不考虑上述因素,学生探究成功的问题可能不大,这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也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3.培养“放”的思维
  3.1明确探究目标。
  “放”要有的放矢,做到收放自如,如研究正方形特征,并非让学生漫无目的地研究,而是让学生参照研究长方形特征的方法,就会把目光放在正方形的边和角上。在研究四边关系时,学生凭直觉可推断四边形相等,可以通过量和折来验证。
  3.1.1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和推断。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猜想往往是发明创造的前奏。推断则是通向新发明创造的桥梁。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和推断,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3.1.2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敢于大胆猜想和进行探索的必要条件,也是影响学生探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1)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
  (2)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
  (3)启发学生对教师提出质疑。
  (4)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协作。
  学生通过互相协作讨论,能引起思维的碰撞,从而撞击出新的思维火花,而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性方案就可能孕育而生。如学生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有一组学生,一个学生只想到参照平行四边形剪移拼的方法,由于旁边的同学想到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推导,这位同学就想到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接着这两位同学又发现了当两个三角形是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时,拼成的是一个长方形,根据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关系,也可以推导出计算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在学生思维互相碰撞的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并不断撞击出创造的火花。
  3.1.3追求“收”“放”自如。
  有“放”就有“收”,而
  要真正做到收放自如并非易事。“收”,重在组织交流、引导归纳和概括。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一半。学生有不同的折法,可以组织交流,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概括出不管怎样折都是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使学生对“分数”和“平均分”之间的关系就有了深刻的理解。
其他文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积累的指导是不容忽视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1.强化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但纵观多年来,语文教
期刊
现在的教育教学实际中,大部分小学生提起写作文,就感到头痛。为了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我校采取了读、摘、写相结合的做法:    1.抽挤时间,多读课外读物  但凡写作上有成就的人,平时都读过很多的书,如毛泽东、郁达夫。为了让学生能够多读书,各任课教师每天只布置少量的书面作业,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来读课外书。并要求中高年级学生每天读课外书至少半个小时,读书的时间可利用早晨、中午或晚上
期刊
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文思,《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由于学生年龄小,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因此,本人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每周抽出1~2节课作为学生的大阅读课,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更好地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创造条件。下
期刊
在现代社会,阅读作为一种智力技能,已成为每个公民不可缺少的生存手段,缺乏阅读能力的人被称为“功能性文盲”。阅读是学生取得言之有物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广泛阅读之后,知识更加丰富,眼界更加开阔,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更加发展,审美、修养更加提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深入了解现实生活,广泛地收集材料,有助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应变能力。每个语文老师都不可忽视。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学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我认为主要包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教育者进行智力因素培养和非智力因素培养,智力的核心是思维,逆向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对幼儿进行科学的逆向思维培养,就是在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为学习者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素质教育,幼儿,智力,逆向思维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nurturing children's reverse thinking  Gao Hongwei 
期刊
近年来高考物理实验题,大多是以电学实验为背景的电路设计题,并且试题灵活度大,对学生能力考查要求较高,成为许多学生的难点题。以下笔者以两道高考题为例,分析并探讨关于实验电路设计的教学。  例1:【2008年全国高考理综Ⅰ第27题(Ⅱ)(12分)】一直流电压表,量程为1V,内阻为1000Ω,现将一阻值为5000~7000Ω之间的固定电阻R1与此电压表串联,以扩大电压表的量程.为求得扩大后量程的准确值
期刊
1.消除“位差效应”的策略  师生之间有心理距离存在微妙的“位差效应”是造成学生发言不积极,课堂气氛不活跃的原因之一,针对此问题,我们设计了这一策略。  位差效应是指:由于地位的不同使人形成上位心理与下位心理。具上位心理的人因处在比别人高的层次而有某种优越感,具下位心理的人因处在比别人低的层次而有某种自卑感。  在小学数学课堂口头评价中,上位心理和下位心理给师生之间所造成少数教师的师道尊严、夸夸其
期刊
【摘要】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本文就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创新精神,培养,途径    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新技术革命的巨大浪潮正激烈地冲击着世界的各个角落,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发展十分迅速,专业知识过时的周期大大缩短。作为社会重要组成的教育,比任何时候更需要深化、改革。教育改革
期刊
【摘要】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需要教师富有智慧的呵护和快乐情感的滋润。宽松和谐的情感环境、丰富多彩的教育情境、良好的心理环境、自主畅快情感表达、有利于幼儿快乐情感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快乐,情感培养    快乐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否拥有快乐的情绪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么什么样的环境与师幼互动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孩子们在活动中是怎样感受快乐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幼儿
期刊
21世纪,我国的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围绕结构通过科学有效地途径发展学生的潜能。以完善和提高新一代素质为目的的教育。由于人的身心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在可能性,要提高人的素质,就要充分开发人的潜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生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思想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可见素质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