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宗祠的复活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paiai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武深,换杭长,我们一路向东,直奔江西铜鼓,看宗祠。
  时氏宗祠,始建于元顺帝时期,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呈宫殿式,由48根巨大的花岗岩石柱支撑,其中,两根蟠龙柱是由整块花岗岩雕刻而成。宗祠在明万历和清康熙、光绪年间有过三次重修,2018年再次重修,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时氏宗祠有三个门:左“礼门”,右“义路”,中有大门。我踏着青石板从义路进,想探询时氏宗祠的密码,究竟是什么魔力能让它屡毁屡建,延续七百多年,至今愈显魅力。是那高耸的鼓楼?是那宗祠中少见的龙柱?是那精美的木雕、石雕,还是深山的保护?我仰视中殿的上方,终于找到了答案:北宋英宗、神宗,南宋理宗和元朝顺帝褒赐时氏先人的四道圣旨和一方匾额赫赫在列。先祖时茂才为官清正廉洁、轻徭薄赋、爱惜民力、政绩卓著,深得百姓爱戴,北宋神宗皇帝特赐“天下第一太守”匾额。浒村人还有一个先人,叫时苗,字德胄,东汉末年河北巨鹿人。史载时苗少清白,为人疾恶,建安中为寿春令,时苗不骑马、不坐轿,只乘坐一辆牛车上任。一年过后,母牛生一犊。卸任时,时苗说:“令来时本无此犊,犊为淮南所生也。”执意留犊而去。“时苗留犊”的成语典故,流传至今。
  四道圣旨和一方匾额,就像一个太阳,不,像五个太阳照亮着整个时氏宗祠,又像五盞明灯,指引着时氏后代。难怪我们一路走来,看到浒村人总是一脸自信,带着笑容,胸脯似乎挺得比任何地方的人都高。宗祠是先祖的归所,是祭祀先祖、教育后代的圣地。春节、清明祭祖时节,春种秋收的闲暇,看上一出地方戏,你会感到祖先的眼光如一束束电光从后背戳入,照亮你的全身,正直无私者,光明磊落,反之则全身斑斑点点,心里惶惶恐恐,如坐针毡。
  我也想起了平江老家的胡氏宗祠。
  黄龙山下,老家人大都姓胡。2004年,几位退休教师奔走呼号,想在老宗祠原有基础上新修重建。宗祠工程浩大,经费全由当地胡姓人分摊,我当时并不理解重建宗祠的意义,付了人丁费后,在族长的美言下,另捐了几百元。宗祠竣工,里面供奉着迁平始祖千里公夫妇的塑像,悬挂着二十五世祖湄川公的画像和他留下的家训。胡氏七修族谱上记载,湄川公明成化十年中举人仕,历任四川洪雅、荣昌两县知县,为官正直清廉,为人敦睦忠厚,酷嗜篇简、工诗,著有《湄川诗集》。湄川公为官清廉的故事,我们当地家喻户晓。他回乡时,经长江,入洞庭,湖面狂风大作,大雨倾盆,小船大有颠覆之状。湄川公面不改色心不跳,大笑着,吟了一首打油诗:“湄川做官做得清,未备猪羊祭洞庭。平生若有差错事,船到湖心扣底沉。”吟罢,湖面上顿时风浪全消。在大风大浪面前他如此坦然,我想,他是做到了无私、无愧,才这样无畏!
  湄川公留给后代的家训,更是集修身、齐家、处世之大成,润泽子孙,被后代传颂。村中德高望重者为后辈、邻里调停一些矛盾纠纷,往往并不守着书本,搬着法律条文,而是从家训中引用几句,从村子中援引两个榜样,问题就处理得妥妥当当。
  临别,回望,我仿佛看见宗祠前,百亩荷塘飘香,时苗、时茂才等时氏先祖身着青布短衣,在宗祠前坪坐着,走着,摇着蒲扇,怡然自乐。又似乎看见几百里外我的家乡,退居故里的湄川公正讲着他与洞庭湖的故事,声调高昂……
  一时间,他们,和宗祠一起复活了。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在东北,我经历过人生中两次极端的暴雪天气。  37年前,1983年4月29日,爸爸在距离县城三十多公里的一个草籽厂任厂长,我家就住在厂区附近的家属房。那天早上,我还在蒙眬的睡意中,就被爸爸和妈妈的对话惊醒,爸爸说,外面下了好大好大的雪,房门已经被堵死,根本打不开了,窗户也被捂得严严实实,外面什么也看不见,看来这场雪可不是一般的大啊!爸爸一边说着一边找出来了棉衣、棉鞋和手套,他戴好帽子,叫起来我和妈
期刊
同城,有一个学友,于这天堂苏州,栖于一树,竟然枝头不闻杈鸟鸣,默默相比邻,天涯一河岸,达一年之久……  知道她居于此,还是我爱人与她的一次偶然相遇,听到后,我的记忆簿中马上蹦出学生时代就已固化了的八个字:“娇小玲珑,陆月的兰。”原来,她就住在隔壁的小区,相距也就百米之遥。在生活广场的一间铺子中,起早贪黑地做包子。得知我们在此,她小鸟欢语似的,隔三岔五地约我俩去她家喝酒。而那时的我们,一月也难得回苏
期刊
“我打猎回来,走在林荫路上,狗跑在我前面。”小学的时候,学过屠格涅夫的《麻雀》,我第一次知道“林荫路”这个词。  我走得最多的是回老家的一条林荫路,为了走那条路,每次回家都要特意多绕上十多公里,无论是老公还是弟弟开车,都会绕到那条路上满足我这个小资的要求,起初他们还常常取笑我,后来也就成了习惯。春天的时候,路边的白杨树新芽初绽,生机勃勃,挺拔地伸展着指向蓝色的天空,别有一番美丽。  有一年夏天,我
期刊
初中时期,我是文娱班长,上课前站在讲台上领歌打拍子,很得意,很风光。  站在讲台上一览全班同学,有个女同学磁石般总让我盯着不放,她长得太好看了,披肩长发,白皙面庞,大眼小嘴唇,笑起来两排齐齐白白的牙齿很吸人眼球。  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就在商店为这位女同学买了一个小镜子,还有一个小手帕,在那个年代这可算是不错的礼品了,悄悄地塞于她手中,她接受了,我的心里顿时涌满蜜糖,激动万分,甜蜜万分,浑身
期刊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我读小学时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在庭院洒满了银光。  爷爷回家时慈祥地唤我:“琳儿,我送你一样东西,希望你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爷爷递给我一个小盒子,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块精美的上海牌机械手表!我当时是那么惊喜,想都不敢想!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相对许多家庭的孩子都缺吃少穿的,我能拥有一块精美的手表完全可以说是拥有了奢侈品。手表是蓝色的表盘,指针和表链是银色的,戴在我的小手上很漂亮。
期刊
五月,湛川村河谷的荔枝红了。走,摘荔枝去!  挂在最高的枝头,就算一米八的个子,不管怎么跳,也够不上它们。终于,铝合金的梯子架起来了,一簇簇的红艳,给剪下来了,给摘下来了,连同绿色的枝叶。这时候,太阳分出半边身子来,好像在说:“这是我的荔枝园了,你摘我的荔枝,我在天上看着呢。”  我抬头一看,果然,太阳还是那么热烈。忠诚的阳光,在一棵棵荔枝树之间巡回,还唱着甜美的雷州山歌呢!  这荔枝,是从天上倒
期刊
没有狗的叫声,我没有警觉;没有猪的鼾声,我睡不踏实;没有鸡的打鸣,我起不了床;没有牛屎马粪,我吃不饱饭……我依恋我的村庄。  这一回,我泪流满面了。  村庄的父辈们,包括我的父母双亲,都像割麦一样一茬接一茬离开了这块土地,村庄里认识我的人越来越少,我不认识的人越来越多,那些年轻媳妇和后生,都把我当作外乡人,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我从包里抓出糖果送给她们,可接了糖果,她们的目光仍然是相见不相识的模样,
期刊
我的朋友李君是个有趣的人。  这不,在前几日的朋友聚会上,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李君颠三倒四地说:美人不怪!  他是這么分析的:  美人不怪,首要是相貌雅丽,看着养眼。正所谓“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编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战国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或者“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
期刊
那年,我考上了邻乡的一所初中。  可谁知开学前两天,却突然下起了大雨,一阵紧似一阵,到了傍晚,雨势突然停下来了。我正暗暗高兴,可到了第二天下午,雨又纷纷扬扬地下起来了,并且还越下越大,虽说天气乍暖还寒,这雨就是下得没完没了。一想到明天就要去学校报到,就只能无奈地深一脚浅一脚地冒雨走在泥泞的路上,我就不由得打了个寒战。说实话,我们不怕路途遥远,也不怕下大雨,就怕一不小心突然从高高的大堤上摔到下面的沟
期刊
1992年,是我由乡镇法庭调到在县法院机关办公的城关法庭工作的第一年,有两件事令我难忘:第一件是我由乡镇调到县城工作了;第二件是我的一首小诗《下乡归来》被《陕西日报》副刊采用。  我当时在城关法庭担任书记员兼法警,虽是法院一个很小的角色,工作忙碌,岗位不可或缺,但我一直忙里偷闲,坚持班外写作。法庭当时只订有《宝鸡日报》《凤翔报》,只有院办公室和几位院领导才订有《陕西日报》,我大概是在8月收到《陕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