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越南的距离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tie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了电影《情人》和《印度支那》的越南就成为熟烂的地方,轮渡、三轮车,法国白人、越南下等人、汗水与精液、占有与遗弃。这个亚热带暖流经过的地方,仿佛天生就让人欲望沉醉,不知其所。”
  《印度支那》一部史诗般的影片。三个小时的时光在爱情、战争与革命、军人、殖民地中,从混乱走向消亡。
  有些电影真的可以让你没完没了的看,难以描述的美。凯瑟琳·德纳芙和凡尚·佩雷的精巧组合。初见佩雷是在《芳芳》里面,没什么印象,也许是苏菲马索太抢眼。这次,他的眼神,那种坚定的目光,让我觉得男人是过于坚硬的物种,另人唏嘘。可是整个片子是柔情的,忧伤和悲凉在宁静乡村似的取景中,缓缓流淌……昏黄而苍凉的开始,死一般的落没。镜头平缓地移动着,打在人心上的鼓点清晰而遥远颓败、潮湿、晦暗,无法呼吸的压抑是所有激动人心传奇的萌芽之处,它们需要在这么一个无生机的背景里酝酿。艾丽娅娜曾拥有六千英亩橡胶树,富有阔绰的她在拍卖会上邂逅了年轻的海军军官让,他们是注定两两相望的,相互需要又难以协调。暴雨中有激荡的热情、潮湿的心和根本没有的未来。“三十三分钟里,他们爱过又失去了”,这仅仅是影片的五分之一。
  卡米利是艾丽娅娜的养女。很喜欢那个少女演员,她让我感到了亚洲女人的美,不似西方女人有型的棱角,凹凸有致的轮廓。单薄得身线,清丽温婉,很安静的女子。命运却鬼使神差地安排她在生死之间与让相见。当他解开她的上衣,擦去她胸口的血迹,当她无意识的贴在他的胸堂,染红他洁白的海军军装时,我知道她即将去成为一个女人,去体验那纠葛不断而又繁复的爱情。初恋永远是最勇敢的,无知者无畏。她坚定地跟母亲说:“我不会嫁他的,我要嫁给我爱的人让,他拯救了我。”艾丽娅娜拥她入怀时,内心是那么的复杂。母爱是体面的,爱情、男人又怎么能成为两个女人的争夺呢?她真的抛下一切,背弃华丽的婚姻去找让。卡米利爱让是彻底的、执着的,让爱卡米利是回报的,甚至牵强的。途中“景致通过她的眼睛像血一样流进她的心里”,最终“她心里装的是整个印度支那”。
  战争,起义、革命,冰冷而残酷的大背景,推动着这个复杂的故事,复杂的感情。让死了,卡米利参加了革命,艾丽娅娜离开了越南,越南独立了。在“日内瓦会议”的前一天,艾丽娅娜摩挲着衣角对埃迪安——让与卡米利的儿子——讲出了整个故事。
  有时候,对史诗性艺术有一种莫名的排斥,觉得它太文艺化,太形式化。然而这部片子始终还是在心里留下了些什么。德诺芙的美丽是不言而语的,她有着无人启及的沧桑感和高傲,在印度支那中,她把艾丽娅娜表现得冷淡、镇静、处变不惊,她是完美的。整部影片都是平静的,连杀戮都是。可是空气中始终有莫大的悲愁。末罢,艾丽娅娜只是一个人静静地倚在塞纳河畔。那是最后的镜头,一个凝视远方的背影。是的,她在优雅的承受着一切。
  命运啊,仿佛是踟蹰在遥远年代的春天……找出碟子,再次看了《情人》,也不知道是第几次看了,是《印度支那》惹出来的。初识它和杜拉斯是在13岁,那时候,还没有“小资”这个词儿。十三岁,在还不懂得爱和性的时候。
  想再诫情人》,却觉得很局促,关于它以及与杜拉斯相关的一切,早都被说烂了。尽管太多的人都说,电影无法和小说媲美。尽管杜拉斯对这部《情人》颇有微词,但我认为导演让·雅克·阿诺对杜拉斯小说语言作了最好的镜头诠释。阿诺在对东方阐释时,只到“真实”为止,一切仍在影片内敛的大节奏之内,没有夺目。
  她在渡船上,认识了他,而又在渡船上,别离了他。故事有一个非常平和的结局,
  当镜头默默地拉远,车里那个昏黄的轮廓,东方男人的轮廓,望着开向法兰西的轮船,载着他的爱人永远的离开……。“她知道他在看着她,她也看着他。当她再也看不见他的时候,她仍然望着那辆黑色的轿车。最后,连车子也看不见了。港口消失了,接着,大地也消失了。”
  眼泪不可抑制……
  越南,同样是越南,烈日被百叶窗分割成条状,暗的屋内弥散着情欲,周围的集市的嘈杂敌不过屋内的喘息。当然最终滂沱的雨掩盖不了失去的伤痛。它说:“你的情人属于我,而你只是湄公河上漂来的弃婴。”
  为什么,这两个悲情的故事,都一定要在越南,只在越南?会不会是法国人对曾经占有又失去的土地的留恋和自嘲。是杜拉斯中了东方男人的毒?还是法国在殖民与掠夺中,被东方文化征服?
  越南地处中南半岛,这一带也曾叫做印度支那。这两部著名的法国片都是以这个时空的故事为依托。印象中的越南是下不完的雨,泛滥不止的洪水,贫困、饥饿、灾荒纠葛在一起。这样的主观感受是从影像中拼凑出来的。也许潮湿的国度,才会有那么多蠢蠢欲动的情愫,也只有这里,只有越南才配得上这两个故事。
  湄公河依旧涓涓地流着……
  想起《印度支那》里的一句话,“在那个潮湿,炎热,充满橡胶气味的国度里,男人和女人,自由与禁锢,忘却或者碎心,都由不得自己选择。无论是殖民与被殖民,如果你爱了,孩子或者情人,那就准备好接受痛苦。”
  她(卡米利)说:“忘了印度支那,它死了。”柔和的女子变得刚硬,是生活让她变得残忍,情人的辞世终结了她所有少女时代的幻想与期盼。大背景下人物的命运是无法逃脱的。我想这确实也是一个沉沦已久的民族在苦苦挣扎着复兴。
  政治、战争、杀戮、争夺始终都以不同的形态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中,永不会停止!门第、金钱、时空的交错,残忍的剥夺微笑与甜蜜。幸福是那么难以得到啊。
  今晚,我觉得越南近在咫尺。
其他文献
电影《茉莉花开》是根据苏童的小说《妇女生活》改编的。苏童小说中潮湿糜烂的氛围,挥之不去的绝望和哀痛,寒气逼人的人性,使得改编他的小说成为极富挑战的事情。侯咏却有极大的魄力,将故事场景从阴雨江南拉向了上海,尽管改编存在着一些纰漏之处,但他却用女性诠释了对这个城市的理解。  苏童的小说无处不氤氲着一种潮湿糜烂的感觉和氛围,这也是他的小说所独具的美学魅力。《妇女生活》,同他之前的小说一样,也是将故事设置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格式塔心理学中“心物场”这一概念,对好莱坞剧情片经久不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考夫卡在关于“场”的论述中认为,一种自我——物体力量在场内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动力的情境是这样的:作为主体的自我有一种需要,此刻无法得到满足;接着,在自我的场内出现一个物体,也就是客体,它可以解除这种张力,于是这个物体(客体)便具有了一种需求特征——特定物体的出现,以及它被赋予一种需求
期刊
[摘要] 电影《撞车》由一场车祸延伸到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它既是人的碰撞,也是丈明的碰撞,丈化的碰撞,同时也在撞击着时代,撞击着人性,撞击着你我的心灵。  [关键词] 《撞车为人性碰撞文化价值  获得第7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撞车》(Crash)是编导保罗·哈吉斯(PautHaggis)的力作。影片是由一场司空见惯的交通事故,引出了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和冲突。虽然没有超凡场面的震撼,
期刊
有一种影片看了一遍又一遍,你还是会被深深地感动,它对你已经没有丝毫悬念可言,甚至每一句精彩的对白、每一个不经意就可能漏过的细节你都如数家珍,你仍然情不自禁地沉浸在它的感伤和欢乐之中。什么是经典名片?只要能够让你进入这种境界的影片,它就是你的经典。拍摄于1987年的《秋天的童话》,很多人已经遗忘了,可它是我永远的经典。1987年,第一次看《秋天的童话》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对爱懵懂而又渴望纯真爱情的少年
期刊
问:“影视同期书”现象,对于当下像您这样从事文学和文化研究的人来说,应该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目前对同期书的定义是:在电影、电视剧刚刚上映或热播的时候,推出的同名书籍。您认为“影视同期书”算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纯文学小说呢?  葛:小说和剧本其实有严格的区分。小说是语言艺术,描写很重要。影视剧本是视觉艺术,对话是视觉工具。影视同期书严格说来不算纯文学小说,因为它的文学性是有疑问的。但是,这种体式的小说,
期刊
[摘要]文章以英语电影名称为探讨对象,以大量译名为实例,探讨了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策略以及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电影片名翻译策略方法  电影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国际交流日渐深入的今天,电影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其巨大的影响力为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电影要吸引中国观众,必须有一个精彩贴切的中文片名。翻译的片名必须经过精心构思,对作品内容进
期刊
[摘要]摄影新闻以视觉语言讲述故事,以镜头展现事件中的毒丈.作为视觉文本,摄影新闻可凝结时空的瞬间而具有当下感、固其丰富的色彩和图形呈现的具体可感的影像而具有视觉冲击力,构图布局的取舍与色杉的明暗可以使读者产生意向性联想;而“图像化”的信息呈现方式适合读者的阅读思维和习惯。因此,媒体应充分应重视根影新闻的价值。  [关键词] 摄影新闻 视觉文本 当下感 意向性关联  新闻的视觉文本包括报纸、杂志
期刊
在电影史上,一般认为电影中声音的出现要比画面晚30余年。但在观众看来,剧院放映的电影一开始就是有声音的。意大利导演卡瓦尔康蒂在《电影中的声音》(1939)一文写道:“电影中的声音的历史并不是像许多历史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从有声片开始的,而是和电影本身的发明一起出现的。在电影史中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时期,在公开放映影片时是没有某种声音伴奏的,无声的电影从来没有存在过。”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为着放
期刊
[摘要]香港服装设计师张叔平用他对服装和电影的特殊理解,将服装与电影完美结合。本文探讨了张叔平关于电影服饰中美的表现、服饰设计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进而认为他的服饰美学观是在不和谐中体现和谐,在“艺术丑”中体现服装的审美价值,“打乱”一些顺序,排出一个新的形式来让人感受这种“美”的结论,作者认为,张叔平的服饰美学观是在吸收传统的同时也颠覆它,是电影服饰设计中的另类。  [关键词] 美 丑打
期刊
一、引言    伴随着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的出现,人类社会早已开始了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过渡。目前,电影、电视已经普及,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已在全球逐步渗透,孕育着巨大潜力和动力的信息时代已经降临。信息时代的特征之一,就是人类与计算机之间要进行各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换。因此,电影电视文化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林杏光先生1937年生于广东省兴宁市。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