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指出,当前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相对应地提出了保护满族民族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满族 非物质化遗产 问题 对策
一、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存在的问题
(一)生存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程度大大降低,而更加追求经济利益的提高,所以,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威胁就是它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品质逐渐提高,对时尚的追求也随之提高,以至于现代人并不能接受传统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格。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能对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心研究的人已经不多了,这对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二)内容残缺,整理困难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它依托于人而存在,并不是以物质为载体,它是一个民族的个性和审美习惯,是“活”的文化,它的传承方式手段是口耳相传。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文化观念也有所转变,所以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的过程中已经遗失。这些遗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巨大的损失。这对完整还原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在残存的资料基础中不断地创新、创造更好的作品非常困难,如果不深入认识和研究这些资料,想要创作出完美的作品将难于登天。
(三)传承者的中心作用减弱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改变,尤其是为数不多的传承人的衰老死亡这一系列因素,致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形式与门类在逐渐走向衰败,甚至是失传和绝迹。所以,传承人的存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重要作用。
(四)保护遗产的资金严重短缺
保护和挽救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在现代艺术的兴起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变得刻不容缓。因为有限的资金不足以支持数量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这就导致一些正在面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灭顶之灾。虽然一些个人、社会团体以及政府都会给予资金支持,但是资金短缺的尴尬局面仍然得不到缓解。就如同满族说部,想要收集和整理一部完整的说部,需要长久的时间和庞大的人力和资金支持。
二、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分析
(一)开拓创新思维,优化生存环境
对于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拥有鲜活的生命与流动的血液。从文化传承、历史痕迹、人文自然、风土人情方面,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满族人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不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只是随着空间的变化,因为这是先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我们要完整还原与保留,而不能使此珍贵的文化在我们手中断送。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满族文化,既然它是由市场决定的,何不就从市场入手,抓住满族文化的市场,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二)紧跟时代步伐,传播文化内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括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文化就如同中国文化的血液,给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我们要牢记历史,放眼未来,如果因为过去的错误,就摒弃了优秀的满族文化,未免得不偿失,实在可惜。当我们与各国文化交流时,要秉承文化多元化的原则,积极对外交往。面對形形色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挖掘有深刻知识底蕴并且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与民族精神的,借鉴其精髓之处。就以满族说部为例,它将人作为主体,讴歌了满族的英雄事迹和献身精神,这不仅推动了社会朝着积极的道路行进,还使人民的民族思想、民族精神以及民族使命感得以提升。
(三)自力更生,立法保护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经济的全球化,我国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为了传承和弘扬满族文化,国家决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把握良好的发展机会,收集和整理零散的材料,丰富满族传统文化。市场是动态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动态发展的,唯有汲取新活力,结合自身的资源,整理成完整的体系,创作出惊天动地的不朽作品,才可立足于文化之林。所以,创新才是发展的驱动力。现代科技能够做到信息被无限次复制使用,为了保护原创的知识成果,我国的《著作权法》第十二条和第十四条对此有明文规定:在不侵犯原著作权的作品具有著作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传播;第三十七条规定:支持和保护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此一来,基础牢固,思维创新,立法保障,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日趋恶劣的情形下,会迎来了生存发展的曙光。
参考文献:
[1]张丽梅.黑龙江省满族文化旅游发展探析[J].满族研究,2006(02).
[2]吴修琴.清代满文官刻图书发展述略[J].渝西学院学报,2005(03).
(作者简介:刘杨,男,文学硕士,哈尔滨商业大学基础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传播学、满族文化研究)
关键词:满族 非物质化遗产 问题 对策
一、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存在的问题
(一)生存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程度大大降低,而更加追求经济利益的提高,所以,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威胁就是它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品质逐渐提高,对时尚的追求也随之提高,以至于现代人并不能接受传统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格。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能对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心研究的人已经不多了,这对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二)内容残缺,整理困难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它依托于人而存在,并不是以物质为载体,它是一个民族的个性和审美习惯,是“活”的文化,它的传承方式手段是口耳相传。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文化观念也有所转变,所以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的过程中已经遗失。这些遗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巨大的损失。这对完整还原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在残存的资料基础中不断地创新、创造更好的作品非常困难,如果不深入认识和研究这些资料,想要创作出完美的作品将难于登天。
(三)传承者的中心作用减弱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改变,尤其是为数不多的传承人的衰老死亡这一系列因素,致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形式与门类在逐渐走向衰败,甚至是失传和绝迹。所以,传承人的存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重要作用。
(四)保护遗产的资金严重短缺
保护和挽救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在现代艺术的兴起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变得刻不容缓。因为有限的资金不足以支持数量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这就导致一些正在面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灭顶之灾。虽然一些个人、社会团体以及政府都会给予资金支持,但是资金短缺的尴尬局面仍然得不到缓解。就如同满族说部,想要收集和整理一部完整的说部,需要长久的时间和庞大的人力和资金支持。
二、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分析
(一)开拓创新思维,优化生存环境
对于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拥有鲜活的生命与流动的血液。从文化传承、历史痕迹、人文自然、风土人情方面,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满族人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不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只是随着空间的变化,因为这是先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我们要完整还原与保留,而不能使此珍贵的文化在我们手中断送。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满族文化,既然它是由市场决定的,何不就从市场入手,抓住满族文化的市场,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二)紧跟时代步伐,传播文化内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括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文化就如同中国文化的血液,给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我们要牢记历史,放眼未来,如果因为过去的错误,就摒弃了优秀的满族文化,未免得不偿失,实在可惜。当我们与各国文化交流时,要秉承文化多元化的原则,积极对外交往。面對形形色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挖掘有深刻知识底蕴并且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与民族精神的,借鉴其精髓之处。就以满族说部为例,它将人作为主体,讴歌了满族的英雄事迹和献身精神,这不仅推动了社会朝着积极的道路行进,还使人民的民族思想、民族精神以及民族使命感得以提升。
(三)自力更生,立法保护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经济的全球化,我国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为了传承和弘扬满族文化,国家决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把握良好的发展机会,收集和整理零散的材料,丰富满族传统文化。市场是动态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动态发展的,唯有汲取新活力,结合自身的资源,整理成完整的体系,创作出惊天动地的不朽作品,才可立足于文化之林。所以,创新才是发展的驱动力。现代科技能够做到信息被无限次复制使用,为了保护原创的知识成果,我国的《著作权法》第十二条和第十四条对此有明文规定:在不侵犯原著作权的作品具有著作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传播;第三十七条规定:支持和保护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此一来,基础牢固,思维创新,立法保障,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日趋恶劣的情形下,会迎来了生存发展的曙光。
参考文献:
[1]张丽梅.黑龙江省满族文化旅游发展探析[J].满族研究,2006(02).
[2]吴修琴.清代满文官刻图书发展述略[J].渝西学院学报,2005(03).
(作者简介:刘杨,男,文学硕士,哈尔滨商业大学基础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传播学、满族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