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思乃善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q769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先学后教理念指导下,在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中,很多语文课堂走进“把预习当先学”“预习展示形式单一”“针对讲解流于形式”的误区。要使学生有效预习,教师必须注重学生预习兴趣的培养和预习习惯的养成,读、思、查、写是培养预习习惯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语文课堂 预习 误区 有效预习
  
  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习惯的养成,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很多老师非常注重课前预习,力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培养过程中,我们有思索,有迷惘,有收获,也有焦灼。当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顿觉豁然开朗,纷纷效仿。很多学校搞起导学案,实行先学后教。应该说本意是好的,但在行进的过程中,把很多应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任务放入预习之中,加大了预习任务,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许多负担。课堂上小组讨论,看似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却让人感觉有温度却没有深度,因为讨论内容就是导学案上的答案。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其实单一。灵动的语文课堂失去光彩,没有师生间的精妙对白让我们拍手称赞,没有智慧火花的突然闪现让我们精神愉悦。课堂上听不见琅琅的读书声,望不见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期盼。课堂被硬生生地分割成几个板块,预习成为提前完成作业的代名词。反思在学习先进学校做法和前人经验的过程中,部分课堂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这样几个误区。
  (一)把预习当先学
  余文森教授认为:“先学与传统预习是有区别的。先学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习得基本技能的基本环节;传统预习通常是指学习主体在正式进入课堂学习阶段之前的准备活动,预习具有从属性,从属于课堂教学,直接为课堂教学服务,不是学生赖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主要环节。”[1]反思部分课堂,让学生先学的目的就是提高课堂效率,追求有效教学,它是从属于课堂教学的,应该就是预习,但我们却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过程中的许多问题,让预习成为变相的书面作业,这样做既不是预习,又不符合先学特征,拔高了学生能力,在预习与先学之间游离,学习任务重、难度大,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热情。
  (二)预习展示形式单一
  在“先学后教”为教学理念和教学特征的教改尝试中,几乎课堂教学模式中都有预习展示这一模块。可在实际操作中,部分课堂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幻灯片出示优秀学生的答案,学生自己对照;教师讲解,学生对照;小组交流答案,选出最优交流。预习展示的内容无非是必须掌握的字词的音形义,作者简介,作品主要内容或主要观点,有时还是教学设计过程中预设的问题,让学生事先写好,课上直接交流答案。一节课中最少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在交流答案。
  (三)针对讲解流于形式
  先学后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超前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有针对性。可由于检查不及时或不全面,造成学生的疑问处把握不准,同时由于学生预习程度的不同,水平的差异,教师的针对性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很多时候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预设的内容,使针对讲解流于形式。
  二
  特级教师顾晓白说:“预习是课堂中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高质量进行的保证,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2]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有效预习呢?预习绝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也不仅仅是按照老师预设好的几个问题去查找答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辨析、比较、综合,锻炼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能力不是短期就能培养成的,应该是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训练而成的。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可以训练学生进行有效预习。
  (一)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这样描写投入朗读的寿镜吾老先生:“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种摇头晃脑、忘乎所以地朗读,在今天学生身上已经很难见到了。朗读渐行渐远,美读渐行渐艰。任何一篇文章在学习之前,都要求学生多读几遍。文章不长的,就出声朗读;较长的,就默读,也可摘选几段出声朗读。只有在全神贯注的朗读中,在轻重缓急的语速中,在抑扬顿挫的语调中,文字才会像种子,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才能逐渐走进作者心灵,与文本对话,增强情感体验,感悟语言魅力,于困惑中拨云见日,于明朗中顿生疑窦。要想很好理解课文,仅仅读课文是不够的。例如学习《〈呼兰河传〉(节选)》,不去完整细致阅读原著,不去阅读萧红短暂而坎坷的人生经历,就不能理解选文自然活泼的语言下流淌的作者对童年、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情感。学习名著阅读,仅仅借助课本上节选的情节,是不能很好把握文章主旨,了解人物性格的,这就要求学生阅读原著。而这种预习作业的安排,在学期开始就要定好计划,有时间、有阶段、有要求地布置学生提前阅读。
  (二)思
  熟读课文后,要学会思考。记叙文要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情感是什么,说明文要思考文章的说明对象及特征是什么,以及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议论文主要思考中心论点、论证方法,也可以就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同时要善于根据文章的题目追思下去,比如朱自清的散文《绿》,就可以产生这样的疑问:作者写的是哪里的绿?开始并没有写绿,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作者怎样描绘梅雨潭的绿的?通过绿,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很多时候,文章的题目就是理解文章的切入口,要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学会由题目入手,逐层深入地走进文本。预习课文,要学会根据不同文体去思考,寻找情感体验,获得精神愉悦。在层层设疑中探究课文,走进课堂,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的劲头会更足,参与度会更大,探究问题会更深入。
  (三)查
  在平时的预习中,很多学生在粗知文章内容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参考资料,对照老师布置的预习问题,找出答案,一抄了事。甚至还有部分学生,一提预习,就是把参考资料一翻,把主旨、作者简介、课后习题答案一抄。这样的预习,没有学生的思考探索,没有情感体验,没有生成快乐,更谈不上培养预习、自学的能力。预习是需要查阅资料的,但何时查阅资料,怎样用好资料,是需要指导学生的。读中会遇到生僻字,就需要借助工具书解决,解决字词也是预习的最基本要求。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理解文章内容,这就需要查阅相关资料。除此以外,在自己初步探究的过程中,为解决问题,需要查阅资料。
  (四)写
  预习课文,要养成不动手不读书的习惯。要掌握的字词、查阅的重要资料需要写。预习,要学会使用正确的批注符号,在书中随时写下批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批注要建立在自己对文本的真切感悟的基础之上,切忌照抄教参。不能真正走进文章,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把自己与作者的思想碰撞、融合,一味阅读教参、照搬教参,就不能算是真正的预习。
  有效预习是高效课堂的前提与保证,而持之以恒地督促、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掌握预习方法,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也是让学生具有自学能力的必经途径。因而注重预习,强化预习都是必须的。但我们在前进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拿来主义”,只有学习他人经验的精髓,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才能达到真正的有效预习。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151.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中学语文教学,2010,(11).
其他文献
摘 要: 辛弃疾作词能一典多用,且用得圆润、贴切;语言虽简洁,却极大地丰富了典故意蕴的表现空间。  关键词: 辛词 一典多用 “莼羹鲈脍”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的目的就是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援引典故,诗家所尚”,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就是善用典故的大家。稼轩(辛弃疾号)用经用史“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辛稼轩词序》),无论是用典数
优化课堂教学节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堂教学节奏的三要素是:(1)教学进程的紧张度(即教学速度)的快慢张弛。(2)教学进程层次的阶梯性。(3)紧张度和阶梯性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节奏分为四个阶段:导入—铺陈—高潮—终结。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越是跌宕起伏,越能引人入胜。文章如此,课堂也如此。讲究课堂节奏,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和智能的活动,也是感情的抒发和
摘 要: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命题、指导、行文的审核和评价的过程。从某种程度说,它直接关系着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的成功,关系着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作者以注重主体性、多元化、赏识性、阶段性等原则为基础,把作文评改理解为教学过程的两个环节:“评”以教师为主导,“改”以学生为主体,自主与互动相结合,具体探究提升初中作文评改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作文评改 有效性 提升策略   
摘 要: 研究性学习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是美国教育家施瓦、杜威等人探究性学习理论的发展。它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为主要目标。经过在教学中的实践,把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分成专题型和随堂型两种,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思品课教学 建构主义    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由探究性学习发展而来的。最早提出
在高中学科的教学中,语文是最受争议和指责的一门学科。很多业内人士为此忧心忡忡,他们在对语文教学的质量深表怀疑的同时,又无法指明语文教改的切实可行的新方向。  其实,造成语文教学的现状绝非只是老师教法上的问题,过多指责语文老师的素质低下是轻率的,也是有失公允的。江苏语文教改首先从教材上改革,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虽是这样,但语文改革的路子仍是没有跨大步走出去,如何才能走出语文教学的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让学生体会到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以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探究生活化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效率;还要挖掘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非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摘 要: 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各种教学原则,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全面地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使学生既能在解决问题中理解知识,又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本文主要讨论启发式教学的特点、相关问题、应用方法及其对学生教育的促进效应。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 特点 相关
摘 要: 本文阐述了“问”的真正内涵和意义,分析了“问”的现状与“不问”的原因,给出了培养学生的见解、质疑能力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过程教学 见疑和质疑能力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属于数学能力的并蒂花。解决问题固然重要,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新课标明确指出:“课程建设应该从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提问题与找问题能力开始。”因此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课程实施,特别是引导学生学习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促使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的能动性得以发挥,善于激发学生参与的动机,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学
背景  我们总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设计完美的教案上,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实施,以期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当老师慷慨陈词时,学生端坐在位子上无动于衷,一脸漠然,所以老师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教案”,却忽视了学生的接受知识程度。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不管学生是否接受得了,而学生更不可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只一味地吸收消化。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把学习理解为背诵、模仿和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