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中学历史课程长期被处于忽视的地位,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家长,对这门课的育人作用重视程度都不够,因此,如何转变学生、老师、家长以及社会各方面的错误认识,对历史课重新定位,教师只有不断研究、创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优势,分析研究更适合学生成绩提高,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方法,因此,关于历史教学,在此分享一点自己的教学心得。
【关键词】历史 教学方法 新课改 习惯养成 学生主体
一、重新定位历史学科
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可见,每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跟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师、家长将政史地科目称为“小三门”,从中可以看出,大家对于这门课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语数外科目,而且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历史学科,经常由一些临近退休的老教师教授,这更加引起了学生的不重视,加之,历史事件繁杂陈旧,上下几千年,时间跨度大,学校、老师的不重视,更使学生对这门学科充满厌烦,作为老师,首先,无论外界有何种声音,但历史作为一个国家的兴衰的记录,我们是传承者,学习它,更能让我们民族了解过去,展望未来。凭这一点,我们就应该重视它在培育学生爱国情怀方面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我们自己重视,学生才会热爱。
二、巧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历史课存在着严重的厌学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历史知识琐碎庞杂,时间朝代与人物事件容易混淆;而学生学习历史方法单一,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下。其实不然,历史的特殊背景,造就了这门学科除了文化传承性,也具有很多的趣味性,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如果转变思维,巧用历史故事,讲一些学生熟知的历史故事或者有趣的话题,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上课自然会事半功倍,如讲隋朝的历史时可结合电视剧《隋唐演义》中的故事去讲解学生自然会将课本内容对照电视剧情节去学习,找出史实跟影视情节之间的差距,听的饶有兴趣。还可提前给学生提供一些历史素材,让学生自己先去了解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然后在课堂上相互分享,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互助合作能力;除此之外,平时上课给学生多讲解当下时事,时事其实就是将来的历史,比如学习世界史《冷战中的对峙》一课时,我把当时的时事政治中的热门话题,韩国萨德事件与这课相联系,当堂课我能明显感受到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果然,这节课的相关知识点学生就掌握的很快。
三、对历史事件串联讲解
哲学上讲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其实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都有其内在的因果联系。对历史事件进行串联讲解,常常能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如讲秦末农民起义时,提到秦的暴政最终导致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最终失败,就有了刘邦项羽继续领导农民军起义并最终推翻暴秦,秦朝灭亡,为争权夺利,便有了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结果项羽败,刘邦胜,自古成王败寇,因此,刘邦建立西汉,他便是汉高祖……这样将历史事件整个一条主线去讲解,讲清前因后果,学生自然听得专注入迷。
四、灵活转变教法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初中学生知识面较窄,理解能力不强,记忆能力较差,尤其七年级学生又是刚刚接触这门课程,针对这一现状,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把历史人物、时间年代、历史事件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增强记忆,或者加大对课本内容的归纳总结,精简,将一句话精简为一个词,甚至一个字,便于学生记忆。对一个历史事件的讲解,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如:谁,在什么地方,因为什么,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培养其这样的记忆方式,久而久之,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纵向联系
当今的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世界上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会波及中国,中国的社会变革也与世界格局改变息息相关。比如讲解一战后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自然会讲到巴黎和会,而巴黎和会又与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五四爱国运动有因果关系。把这些知识纵向联系,既可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世界史,又可复习中国史,这样鱼和熊掌兼得,其教学效果往往也会出其不意。
六、将历史与社会生活横向联系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创造的进步史,历史课是一门记载人类不断改造自然与社会发展进程的课程,实践出真知,把历史放到社会生活中去讲,结合当前的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启发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历史因为它的严谨性,很多的专业术语学生不一定会完全明白,可将这些历史事件放在生活当中,举例说明,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用专业化语言去记忆,作答。让“死”的历史变成“鲜活”的事件,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能力。
七、对学生大胆“放手”
课堂主体是学生,而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近几年,很多老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但仍然有部分老师,教法陈旧,传统的“一言堂”在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学中屡见不鲜,他们担心将课堂还给学生是在浪费时间,不仅课堂内容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而且,上课效果欠佳;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新课改就是完全把课堂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学,甚至学生在上面讲,老师在下面听,这两种类型的老师实则是对新课改理念认识产生误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作为课堂的主导者,首先备课环节,应该备好学生,提前预设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其次,课堂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老师的思路去学习,比如,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建立评价机制,让学生自主找出问题的答案,其他同学可以踊跃的去评价,指出錯误,并改正错误,又或者,让学生先预习课本内容,然后自己总结本节课有几个学习重点,最后在跟老师一起学习的过程中一一揭示答案等等,这种教学方式很多,我们要学会大胆“放手”,扮演好一个指导者,聆听着,纠错者。 当然,以上这些还远远不够,督促学生记忆才是关键的一环,下面我就学生管理这一方面,说说我的看法。
1.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初中学生自律性差,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习惯的养成在一开始就非常关键。每接手一届学生,在他们初次接触我这门课的时候,我就制定了比较严格的管理制度,比如作业的收交,我会亲自检查,对于不能及时交作业的同学,要不怕麻烦,逐人问清情况进行督促。背诵的检查,在课堂上注重提問,课后分组盯背,对于个别背诵不认真的同学,由我亲自监督,亲自提问。针对不同学生,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要求背诵的知识点我一定会精化到最简,以减轻学生的背诵负担,这个工作必须由我们老师自己完成。打铁还需自身硬,我自认为,自己认真,学生才会重视。
2.对于重点内容督促记忆
大家都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说重要的内容多复习三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的记忆有个减化的过程,对于一些重点,考点,必须重复复习,反复记忆,同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以强化记忆。既然是考点,我就要求学生的过关率必须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对于个别学困生,要因人而异,布置与其他同学不同的学习内容,以基础为主,调动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做到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位同学。
3.配套练习讲解讲究方法
课本的编写由专家审定,内容精炼而丰富,应该是最好的资料,讲解练习册的时候,凡是涉及到课本上有,而学生比较模糊的知识点,我会要求大家及时翻书,即使有的同学知道,也必须再看一眼,加深记忆。要求他们不要怕麻烦,点滴积累。这个过程,要善于观察每个学生,确保他们每个人都有翻书,都要找到复习的知识点,能多看一眼,总比不看的强。
4.要求学生把握课本的整个脉络
历史课每个章节本来就是一个前后相连的关系,每节课前十分钟,我都会留给学生看课本,这个环节,一是了解课本的大致脉络,不至于混淆;二是让他们清楚要学习的内容,防止我在讲解的过程中遗漏掉的一些小问题,考试万一出现,他们至少知道一点概况,不至于脑子空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万无一失。
5.灵活运用试题
学校每学期为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总要通过几次测试,试卷一般由科任老师出题。很多老师都抗拒出题,因为平时工作繁忙,这无疑加重了工作量,在我看来,每一次考试,其实都是一次大幅度提升学生成绩的机会,作为教师,应该把握每次出题的机会,每次试题,不一定要各种题型都出,种类丰富,但一定要根据考试大纲,将学生需要理解记忆的重点内容反映在试题中,我每次出题,一般只有两类题型,选择题跟材料解析题。选择题重在基础知识的考察,而材料解析题,一定是一册课本中最重点的背诵内容,以材料的方式呈现,学生根据材料作答,越是跟考试相关的知识,学生越是重视,越是容易记忆。因此,在出题时,不必担心学生的成绩好坏,只当是一次综合性复习。
八、对学困生的关注不遗余力
都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从教这些年,无论是担任班主任还是历史学科老师,班里的后进生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后进生往往基础差,底子薄,成绩落后,心理自卑,不愿与老师、同学交流。为此,我经常同他们交流谈心,鼓励其上进,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笨学生,成绩不好,学习不够努力而已;后进生学习习惯差,学习持续性不强,因此,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外,我对学困生的学习任务检查总是亲力亲为,对学困生取得点滴进步都及时表扬,鼓励其再接再厉,久而久之,学困生的成绩上来了,自信心提高了,人也变得开朗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才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
结语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记忆,方法还有很多,希望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与学习,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减轻历史学习负担,改变社会各界对这门学科固有的认识,凸显出历史这门学科的独有魅力与育人作用。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王村镇中学)
【关键词】历史 教学方法 新课改 习惯养成 学生主体
一、重新定位历史学科
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可见,每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跟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师、家长将政史地科目称为“小三门”,从中可以看出,大家对于这门课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语数外科目,而且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历史学科,经常由一些临近退休的老教师教授,这更加引起了学生的不重视,加之,历史事件繁杂陈旧,上下几千年,时间跨度大,学校、老师的不重视,更使学生对这门学科充满厌烦,作为老师,首先,无论外界有何种声音,但历史作为一个国家的兴衰的记录,我们是传承者,学习它,更能让我们民族了解过去,展望未来。凭这一点,我们就应该重视它在培育学生爱国情怀方面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我们自己重视,学生才会热爱。
二、巧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历史课存在着严重的厌学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历史知识琐碎庞杂,时间朝代与人物事件容易混淆;而学生学习历史方法单一,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下。其实不然,历史的特殊背景,造就了这门学科除了文化传承性,也具有很多的趣味性,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如果转变思维,巧用历史故事,讲一些学生熟知的历史故事或者有趣的话题,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上课自然会事半功倍,如讲隋朝的历史时可结合电视剧《隋唐演义》中的故事去讲解学生自然会将课本内容对照电视剧情节去学习,找出史实跟影视情节之间的差距,听的饶有兴趣。还可提前给学生提供一些历史素材,让学生自己先去了解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然后在课堂上相互分享,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互助合作能力;除此之外,平时上课给学生多讲解当下时事,时事其实就是将来的历史,比如学习世界史《冷战中的对峙》一课时,我把当时的时事政治中的热门话题,韩国萨德事件与这课相联系,当堂课我能明显感受到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果然,这节课的相关知识点学生就掌握的很快。
三、对历史事件串联讲解
哲学上讲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其实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都有其内在的因果联系。对历史事件进行串联讲解,常常能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如讲秦末农民起义时,提到秦的暴政最终导致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最终失败,就有了刘邦项羽继续领导农民军起义并最终推翻暴秦,秦朝灭亡,为争权夺利,便有了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结果项羽败,刘邦胜,自古成王败寇,因此,刘邦建立西汉,他便是汉高祖……这样将历史事件整个一条主线去讲解,讲清前因后果,学生自然听得专注入迷。
四、灵活转变教法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初中学生知识面较窄,理解能力不强,记忆能力较差,尤其七年级学生又是刚刚接触这门课程,针对这一现状,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把历史人物、时间年代、历史事件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增强记忆,或者加大对课本内容的归纳总结,精简,将一句话精简为一个词,甚至一个字,便于学生记忆。对一个历史事件的讲解,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如:谁,在什么地方,因为什么,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培养其这样的记忆方式,久而久之,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纵向联系
当今的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世界上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会波及中国,中国的社会变革也与世界格局改变息息相关。比如讲解一战后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自然会讲到巴黎和会,而巴黎和会又与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五四爱国运动有因果关系。把这些知识纵向联系,既可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世界史,又可复习中国史,这样鱼和熊掌兼得,其教学效果往往也会出其不意。
六、将历史与社会生活横向联系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创造的进步史,历史课是一门记载人类不断改造自然与社会发展进程的课程,实践出真知,把历史放到社会生活中去讲,结合当前的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启发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历史因为它的严谨性,很多的专业术语学生不一定会完全明白,可将这些历史事件放在生活当中,举例说明,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用专业化语言去记忆,作答。让“死”的历史变成“鲜活”的事件,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能力。
七、对学生大胆“放手”
课堂主体是学生,而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近几年,很多老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但仍然有部分老师,教法陈旧,传统的“一言堂”在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学中屡见不鲜,他们担心将课堂还给学生是在浪费时间,不仅课堂内容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而且,上课效果欠佳;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新课改就是完全把课堂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学,甚至学生在上面讲,老师在下面听,这两种类型的老师实则是对新课改理念认识产生误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作为课堂的主导者,首先备课环节,应该备好学生,提前预设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其次,课堂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老师的思路去学习,比如,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建立评价机制,让学生自主找出问题的答案,其他同学可以踊跃的去评价,指出錯误,并改正错误,又或者,让学生先预习课本内容,然后自己总结本节课有几个学习重点,最后在跟老师一起学习的过程中一一揭示答案等等,这种教学方式很多,我们要学会大胆“放手”,扮演好一个指导者,聆听着,纠错者。 当然,以上这些还远远不够,督促学生记忆才是关键的一环,下面我就学生管理这一方面,说说我的看法。
1.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初中学生自律性差,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习惯的养成在一开始就非常关键。每接手一届学生,在他们初次接触我这门课的时候,我就制定了比较严格的管理制度,比如作业的收交,我会亲自检查,对于不能及时交作业的同学,要不怕麻烦,逐人问清情况进行督促。背诵的检查,在课堂上注重提問,课后分组盯背,对于个别背诵不认真的同学,由我亲自监督,亲自提问。针对不同学生,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要求背诵的知识点我一定会精化到最简,以减轻学生的背诵负担,这个工作必须由我们老师自己完成。打铁还需自身硬,我自认为,自己认真,学生才会重视。
2.对于重点内容督促记忆
大家都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说重要的内容多复习三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的记忆有个减化的过程,对于一些重点,考点,必须重复复习,反复记忆,同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以强化记忆。既然是考点,我就要求学生的过关率必须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对于个别学困生,要因人而异,布置与其他同学不同的学习内容,以基础为主,调动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做到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位同学。
3.配套练习讲解讲究方法
课本的编写由专家审定,内容精炼而丰富,应该是最好的资料,讲解练习册的时候,凡是涉及到课本上有,而学生比较模糊的知识点,我会要求大家及时翻书,即使有的同学知道,也必须再看一眼,加深记忆。要求他们不要怕麻烦,点滴积累。这个过程,要善于观察每个学生,确保他们每个人都有翻书,都要找到复习的知识点,能多看一眼,总比不看的强。
4.要求学生把握课本的整个脉络
历史课每个章节本来就是一个前后相连的关系,每节课前十分钟,我都会留给学生看课本,这个环节,一是了解课本的大致脉络,不至于混淆;二是让他们清楚要学习的内容,防止我在讲解的过程中遗漏掉的一些小问题,考试万一出现,他们至少知道一点概况,不至于脑子空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万无一失。
5.灵活运用试题
学校每学期为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总要通过几次测试,试卷一般由科任老师出题。很多老师都抗拒出题,因为平时工作繁忙,这无疑加重了工作量,在我看来,每一次考试,其实都是一次大幅度提升学生成绩的机会,作为教师,应该把握每次出题的机会,每次试题,不一定要各种题型都出,种类丰富,但一定要根据考试大纲,将学生需要理解记忆的重点内容反映在试题中,我每次出题,一般只有两类题型,选择题跟材料解析题。选择题重在基础知识的考察,而材料解析题,一定是一册课本中最重点的背诵内容,以材料的方式呈现,学生根据材料作答,越是跟考试相关的知识,学生越是重视,越是容易记忆。因此,在出题时,不必担心学生的成绩好坏,只当是一次综合性复习。
八、对学困生的关注不遗余力
都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从教这些年,无论是担任班主任还是历史学科老师,班里的后进生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后进生往往基础差,底子薄,成绩落后,心理自卑,不愿与老师、同学交流。为此,我经常同他们交流谈心,鼓励其上进,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笨学生,成绩不好,学习不够努力而已;后进生学习习惯差,学习持续性不强,因此,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外,我对学困生的学习任务检查总是亲力亲为,对学困生取得点滴进步都及时表扬,鼓励其再接再厉,久而久之,学困生的成绩上来了,自信心提高了,人也变得开朗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才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
结语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记忆,方法还有很多,希望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与学习,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减轻历史学习负担,改变社会各界对这门学科固有的认识,凸显出历史这门学科的独有魅力与育人作用。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王村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