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来说,由于诸多原因,导致很多课堂中小组合作仅仅流于形式,学生被动参与,课堂只剩下“热闹”,没有实质效果。笔者拟在本文指出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并对其策略进行探究。
  问题一、学生被动参与,缺乏竞争意识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发言积极、思维活跃的学生往往成了小组合作的“主角”,而其他小组成员则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配角”。别人思考,他们也跟着被动思考,但就是不发言,或者不参与,严重一点的,甚至还在一旁做自己的事情。从整体上看,合作效果很差,甚至没有效果。
  学生固然有原因,但最根本的在于教师只关注了小组整体,却忽略了小組成员中的个体。换句话说,教师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无法让小组成员全体参与,导致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能力以及表达水平得不到提升。
  对策一: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竞争意识。对此,最好的方法是创设情境,激发小组内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有效提升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以便真正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在教学中,教师应制订小组合作细则、发言流程、竞争规则,并且尽可能让学生熟知这些内容。只有这样,学生的合作热情才有可能得到激发,合作效率才会得到提高。
  比如,《詹天佑》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詹天佑的两个典型事例,即中部凿井法与“人”字形线路。在教学中,笔者就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学习这两部分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笔者制订了相关合作规则。比如,对组际则采取竞争规则,给小组的回答打分排名,并且评比最佳小组,累计得到一定分值后可以换取相应奖项,以便提高各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在组内则规定合作流程,比如轮流发言、轮流展示汇报,还有评比最佳搭档或最佳组合,以便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各小组为了排名,竞争意识非常强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如在“人”字形线路展示过程中,有小组采取画图展示,有小组采取自制火车模型进行汇报,也有小组采取解说的形式进行汇报。形式比较多,在小组展示过程中,笔者还强调不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小组为单位,当小组第一轮汇报积分出来后,该小组其他成员还可以补充,然后重新评分。这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小组成员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我调控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合作热情十分高涨,学习效果显著。
  问题二、教师缺乏指导,合作流于形式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很多学生处于应付状态,表面上看是很热闹,但这热闹除了读书声之外,有小声交流的,有装模作样的,也有东张西望的,更有做作业的……
  教师在小组合作中没有起到主导作用,因而现象在学生身上,但是根源在教师那里。小组合作流于形式,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师没有指导,往往“无为而治”,缺乏规章制度,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合作;二是教师过度干预,从内容到学生参与,什么都要问,导致学生成了“木偶”,自然其小组合作也成了走秀;三是教师不会指导,或者指导时机不当,该指导时却不指导,抓不住合作重点,导致浪费了学生的时间。
  对策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应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这里的主导,可以理解为引导。因而教师重点要“引”,自然其指导更要适度。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而教师主导的前提是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最好的方式就是能够真正成为学生小组合作的参与者、合作者。对此,最好的方式不是教师高高在上,或者不屑一顾,而是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走到小组中去,倾听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探讨的问题,并且根据其反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引导,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思维敏捷,发言积极,还能让学生享受合作,体验学习。
  比如,教学《钱学森》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钱学森这个人物有所了解,笔者曾组织学生围绕“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钱学森回国是对还是错”进行合作学习。很显然,学生不会意见一致,会产生两种观点。对此,笔者顺势引导,让他们各自查找资料,陈述自己的观点。由于这个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少了心理负担后,其参与热情也被激发出来,个个都争相陈述自己的理由。这样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一时好不热闹。而笔者仅仅在学生无法反驳时适当点拨一下,或者在辩论冷场时适当引导一下,以便推促合作持续深入。
  在小组合作中,有学生认为钱学森回国是正确的,他是中国人,就应该回国为国家作贡献。也有学生认为,从个人角度来讲,钱学森不应该回国,毕竟国外条件更好,他可以在科技上作出更大的贡献。在他们争论最激烈的时候,笔者没有急于评价,而是这样引导:“假如你是钱学森,你会怎么选择?”这样在笔者巧妙引导下,很多学生经过思考后作出了与钱学森一样的决定。这样的引导,对于小组合作来说,既能很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一举两得。
  问题三、过分强化合作,效果相对弱化
  对于小组合作,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最终都需要提高学习效果。但是在当前合作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一遇到问题就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虽然形式很好,但是效果却不怎样。究其原因,在于教师认为合作是无所不能的,只要课堂上有了合作,其效果肯定好。对于为什么合作,需要达到什么效果,往往没有考虑。这种合作仅仅是为了合作而合作,缺乏一定的目的性,自然其教学效果也不好。
  对策三:小组合作应重视效果
  教师应该明白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教。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知道取舍。毕竟无论什么教学形式,什么教学手段,最终都是为了教学而服务。因而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前提是要把握度,结合学生实际,结合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让合作真正为教学服务。
  比如,《莫泊桑拜师》一文篇幅相对较长,如果教师将所有内容都讲解一遍,那必然让课堂回到传统模式,也会导致教师累,学生苦。因而最好的教学方式,则是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在第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莫泊桑三次拜师的过程。在笔者分工之下,每个小组都有学习任务,这样就能很好地节省教学时间。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小组选择了莫泊桑跟福楼拜学观察的故事,有的小组选择了福楼拜指导莫泊桑观察要仔细的故事,也有小组选择了福楼拜指导莫泊桑观察要有创新的故事。在展示过程中,笔者让各小组分组进行汇报,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掌握了故事要素,同时也通过其他小组的展示了解了其他故事内容。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更重要的是他们也享受了学习,毕竟一切都是他们自己“发现”的。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合作流于形式,同时也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但并不是唯一方式,是否采用小组合作,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进行选择,并重视小组合作中的问题,尽可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以便让小组合作真正为阅读教学服务,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悦来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阅读是读者将别人的“言”转化为自己的“意”的一个个性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鉴于目前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学生回答较浅的状况,教师可从“自问—互问—追问”这三种形式出发,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密切对话,以使学生的阅读真正走向深入。  一、自问  “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之前,学生大都在预习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自我提问,哪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金字塔的宏伟、精巧,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3.根据说明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表达的方法,并在实践中学习运用,提升表达能力,提高阅读素养。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埃及金字塔的相关资料,根据预学单学习。  教师:教学课件  【教学实录】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课前布置大家
在课标理念的引领下,广大教师已经意识到“语用训练”的重要性,明白了在“语用意识”的浸润之下,以“语用训练”作为文本解读的突破口,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本的功能。  一、基于原有认知,让语用训练更具“准确性”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及课外阅读的积累后,学生已经拥有了比较丰富的阅读体验,对于那些能够引发学生“似曾相识”的内容,应当如何开展教学呢?教师需树立“坐标”意识,紧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引导学
诗人雪莱说过:“诗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就是说,优秀的诗歌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读者欣赏作品时,脑海里就会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文字中,或惊喜,或忧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采用各种方式,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体会古诗词的魅力。  一、利用创作背景来想象  在诗词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意蕴深刻的诗篇,与作者创作背景密不可分。古诗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适时引入作者背景资料
本学期我新接手了四年级一个班,翻翻本班上学年学生的语文成绩单,真是惨不忍睹,不及格的三四个,成绩优秀的却没几个。再看看其他学科,门门领先,巨大的反差让我哭笑不得。前语文老师直挠头,连声说:“这个班的学生特别爱看书,语言积累也很到位,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考试成绩却这么糟糕。”数学老师也百思不得其解:“咱们班学生很有灵气,就是语文学不好,难道小小年纪就都偏科了吗?”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我想起于永正老师曾
“习作先导式”教学,可以改变教师按识字—阅读—作文的序列组织语文教学的模式,让“作文”先导,以情境化的口语表达与交流为主要形式,带动拼音、识字、阅读,并与之互相勾连,互相渗透,协调发展,共同提高。“习作先导式”教学,以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为教学起点,以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发展为价值取向,因而它可以与音、体、美等课程有机融合。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可开展融各学科教学于一体的习作活动课,让学生口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主要通过对爸爸让汤姆放鲈鱼这件事的描述,告诉学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的道理。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还要能够以此为平台,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下面是我教学这课时的一个教学片段及思考。  【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先自由阅读第2自然段,自己读熟练再读给大家听。(生读)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非常好。比
专家的话  整理收纳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能够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体现。除此之外,自主穿衣、洗漱、吃饭和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识并保护自己不受傷害等,这些都是幼儿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责任感和自主意识,还有利于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家庭是幼儿学习生活自理的重要场所,家长应摒弃溺爱包办的旧习,放手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同时,
标点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但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标点符号很容易被忽视,使阅读课堂缺少了应有的味道。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阅读文本中标点符号的特点,合理利用,因需施教。  一、以标点为趣点,激发学习热情  标点作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有着表示停顿及表达情意的作用,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文言文两则·学弈》教学片段为例。  大屏幕显示:  弈
下课铃声响起,不少教师是上到哪就断到哪,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不深,也使得教师在下一节课中需要花大力气进行巩固,得不偿失。断课的艺术,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之一。以下是笔者践行的课堂教学中的断课策略。  一、借助悬念断课,激发探索欲望  单田芳老师在讲评书结束时,总会说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设置悬念,激发听众持续听书的欲望。而小学生生性活泼,对感兴趣的事物最为好奇。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