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上,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呢?我认为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明确问题的目的,精心设计问题
提问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交流、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这些都很正确。但简单机械的一问一答,或启而不发的提问不会取得应有的作用。提问的本质是要开启学生思维活动之窗,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定位在培养学生思维习惯上、提高课堂效率上、提升学生思维水平上。所以,教师应具有“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去设计提问的能力。教师的提问应成为创新精神的催化剂,使学生在自身主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得到提高。
二、推敲提问方法,优化提问结构
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提问所涉及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相互间存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组织课堂提问,优化提问结构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
1.投石击水式的启发式提问
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具有启发性。那些“对不对”、“会不会”的满堂问,就是典型的“注入式”、“填鸭式”的提问。而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就如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使之注入活力,升起波澜,从而使学生的思路之泉随之喷涌,智慧之花灿烂开放。
例如,在教学数学“克、千克的认识”时,揭示课题后,老师启发学生提问:“你想到什么了?”“你有什么不懂的?”这样一下就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之门,学生们提出了好多的问题:
“一克的东西太小了,为什么要用一克作单位?”
“如果要称火车、轮船怎么办?那得用多少千克?”
……
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充分思考,再让学生讨论讨论。
由于上面提出的问题都富有启发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收到“投石击水”的效果。
2.有的放矢式的针对性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既不能不分轻重,漫无边际,也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一定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问,还要针对学生思想上的疑点和学生关心的热点提问,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就可设计如下问题:
(1)长方体有多少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大小有什么特点?
(2)长方体有多少条棱?相对的棱长度有什么特点?
(3)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有多少条棱?
这样引导提问学生,使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学会长方体的有关特征之后,问:“让你自己学习正方体,你可以通过哪几方面来学习?”启发学生模仿运用,提出类似问题来自学该部分内容,掌握有关知识。
这样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既解决了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问题,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做到有的放矢。
3.拾级而上式的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仅要像一根链条,每个问题都是链条上的一环,环环相扣,而且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通过教师的提问,既让学生懂得为什么,又要弄清为什么,从而使学生加深理解。
例如,分数应用题教学中这样一题:“光明小学航模组人数是生物组的4/5,生物组人数是美术组的1/3,航模组有8人,美术组有多少人?”
“题目要求什么?”
“美术组的人数和哪个组的人数有关?”
“生物组的人数和哪个组的人数有关?”
“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式,可以先求什么?”
“美术组的人数该怎样求?”
这几个问题难度步步加深,由平到陡,拾级而上,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学生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越来越清晰,问题也自然而然解决了。
三、适时开放提问,营造良好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沿着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并敢于发展自己的见解。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讲授新课之前,出示例题,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这道题老师还没有讲,谁会做?”
“谁敢来试一试?”
“谁能试一试,自己来解决?”
“我相信你们能自己想出来。”
“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来解决?”
反之,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的干扰。
总之,课堂上所提问题要尽可能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能力和创新品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明确问题的目的,精心设计问题
提问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交流、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这些都很正确。但简单机械的一问一答,或启而不发的提问不会取得应有的作用。提问的本质是要开启学生思维活动之窗,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定位在培养学生思维习惯上、提高课堂效率上、提升学生思维水平上。所以,教师应具有“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去设计提问的能力。教师的提问应成为创新精神的催化剂,使学生在自身主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得到提高。
二、推敲提问方法,优化提问结构
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提问所涉及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相互间存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组织课堂提问,优化提问结构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
1.投石击水式的启发式提问
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具有启发性。那些“对不对”、“会不会”的满堂问,就是典型的“注入式”、“填鸭式”的提问。而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就如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使之注入活力,升起波澜,从而使学生的思路之泉随之喷涌,智慧之花灿烂开放。
例如,在教学数学“克、千克的认识”时,揭示课题后,老师启发学生提问:“你想到什么了?”“你有什么不懂的?”这样一下就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之门,学生们提出了好多的问题:
“一克的东西太小了,为什么要用一克作单位?”
“如果要称火车、轮船怎么办?那得用多少千克?”
……
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充分思考,再让学生讨论讨论。
由于上面提出的问题都富有启发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收到“投石击水”的效果。
2.有的放矢式的针对性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既不能不分轻重,漫无边际,也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一定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问,还要针对学生思想上的疑点和学生关心的热点提问,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就可设计如下问题:
(1)长方体有多少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大小有什么特点?
(2)长方体有多少条棱?相对的棱长度有什么特点?
(3)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有多少条棱?
这样引导提问学生,使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学会长方体的有关特征之后,问:“让你自己学习正方体,你可以通过哪几方面来学习?”启发学生模仿运用,提出类似问题来自学该部分内容,掌握有关知识。
这样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既解决了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问题,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做到有的放矢。
3.拾级而上式的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仅要像一根链条,每个问题都是链条上的一环,环环相扣,而且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通过教师的提问,既让学生懂得为什么,又要弄清为什么,从而使学生加深理解。
例如,分数应用题教学中这样一题:“光明小学航模组人数是生物组的4/5,生物组人数是美术组的1/3,航模组有8人,美术组有多少人?”
“题目要求什么?”
“美术组的人数和哪个组的人数有关?”
“生物组的人数和哪个组的人数有关?”
“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式,可以先求什么?”
“美术组的人数该怎样求?”
这几个问题难度步步加深,由平到陡,拾级而上,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学生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越来越清晰,问题也自然而然解决了。
三、适时开放提问,营造良好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沿着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并敢于发展自己的见解。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讲授新课之前,出示例题,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这道题老师还没有讲,谁会做?”
“谁敢来试一试?”
“谁能试一试,自己来解决?”
“我相信你们能自己想出来。”
“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来解决?”
反之,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的干扰。
总之,课堂上所提问题要尽可能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能力和创新品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