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一项创新性语文学习活动。它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通过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二是通过课外阅读活动,开拓阅读视野;三是通过课外阅读活动,陶冶思想情操;四是通过课外阅读活动,培养探索精神。
【关键词】阅读;综合素质;兴趣;视野;情操;探索精神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是许多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对中学生多渠道学习语文的高度概括。从信息论的观点看,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信息传递交换的过程,开展语文课外阅读话动正好为学生开辟了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增大了语文信息量。它既能开阔学生视野,弥补课内不足,又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通过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为激励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每年从第一学期开始,就在课堂开展“推荐我最喜爱的作品”活动。每周固定一节课,每课由2-5位学生按学号顺序轮流登台主讲,每个学生主讲的时间可灵活处理,但不得少于5分钟,同时要求他们填写一张表格,上面有“内容提要”“推荐理由”及“教学建议”等内容。即以老师的身份来谈“我”为什么推荐这篇文章,“我”将怎样组织阅读这篇文章。如郑茵同学推荐了毕淑敏的《拍賣你的生涯》,并自告奋勇组织了活动。她的课是这样组织的:先由学生读文体,再组织游戏:“给你1000元钱,只允许在10样东西中买3样,你怎么买?为什么这样买?”然后学生自由发言,讲述自己如何“买”。这一“虚拟”游戏让学生十分兴奋,课堂气氛十分热烈。而且让他们有了一次认识人生、反省自我的机会,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自从在课堂每周一次地开展“推荐我最喜爱的作品”活动以来,不管是在台上推荐作品的学生,还是在台下静听思索的听众都喜欢参加这样的活动课。
另外,每学期在班里还举行一次知识抢答活动,在知识题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文学作品方面的知识,如与四大名著有关的人物及情节、典故、歇后语等。要求学生讲一讲书中的故事,让阅读面广的学生“出尽风头”,这样也就在趣味中触发了许多学生的读书兴趣,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通过课外阅读活动,拓宽阅读视野
语文界有句行话: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开阔他们的思路,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想尽各种办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如学生在课内读了一篇感兴趣的文章,我就进而引导他们读同一类的文章。学了郑愁予的《雨说》,向学生介绍他的另一短诗《错误》,并让他们加以比较鉴赏。又如授完《隆中对》和《出师表》后,我建议学生以课文为引子,在史料中感知,在小说中寻找,在轶闻中丰富自己心目中的诸葛亮形象。同时,写一篇研究性的文章,话题就是“我看诸葛亮”,并推荐阅读篇目《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演义》、陆游的《书愤》等。一周以后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文章在课堂上交流,有的同学搬来了《诸葛亮全书》,有的同学下载了网上的相关资料,有的同学还摘引了鲁迅的观点,称《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于妖”。课堂交流中闪烁着学生自己的精言妙语:刘佳娜说:“谁与我共慨蜀相之忠肝义胆!”吴桂玲说:“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义’的化身。”同学们争相引经据典以各种语言形式炫耀自己的收获。
为了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我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图书刊物并推荐学生订阅《读者》《青年文摘》《杂文选刊》等报刊进行时文阅读,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把思维视角伸展到广博而深厚的知识领域,以提高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通过课外阅读活动,陶冶思想情操
许多文化经典作品有文化熏陶作用,对人的品格养成有良好作用。我们指导阅读时应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安排,让他们觉得“开卷”确实“有益”,逐渐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
我特别向同学推荐阅读印度修女特蕾莎嬷嬷的故事。特蕾莎一生为穷人服务,她的仁爱思想和博大的胸襟,在国际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毕业班中介绍她的事迹,主要考虑到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青少年的道德修养受到了种种“非正统”的价值观影响,人与人不可避免地有着利益冲突,人与人之间也相应地缺乏同情心。许多同学读了文章后,受到强烈触动。有的同学说,从事播撒仁爱的工作,是人生的幸福,我的能力和魄力都不够,但是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同情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同学说,她第一次想到“神圣”这个字眼,想到人生的伟大。从阅读中,他们知道了人不能只为自己而活,只为自己的功利目的而奋斗是狭隘的……前不久,学校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我班的同学纷纷解囊,所捐钱款项列全级之最。我还欣喜地发现学生们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对他人流露出深沉的同情与关怀。我想,这是学生投入课外阅读,受人物感染后潜移默化的变化了。
以前学生许多是“井底之蛙”,现在他们能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了,人生的目标更加高远,对学习更加进取,对困难的忍耐力增强,对社会、对家庭的看法也出现新的变化。所有这些都使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高尔基的一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何等准确、神圣!
四、通过课外阅读,培养探索精神
课外文学作品的内容、思想、文化比较复杂,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取精华、弃糟粕”,培养探索精神。对一些著作的理解需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要引导学生用历史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例如:如何看待基督山伯爵的残酷复仇?如何理解《水浒传》中的英雄杀人放火的行径?类似这样的问题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教师要作正确的引导。
读《红楼梦》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我在同学们阅读的过程中,推荐一些《红楼梦》的研究文章和著作,并引导同学们在阅读中思考,要求学生个人或合作完成下面一些课题:《从<红楼梦>前五回看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红楼梦>中的拆字技巧》《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混世魔王”贾宝玉》……学生的评价文章难免稚嫩,但这样的方式可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在简单层次上成为研究家,体验到探索发现的快乐,增强阅读的兴趣。无数次这样的阅读经验的积累,就可培养他们自主探索精神和文学鉴赏能力。
事实证明,自从开展课外阅读后,学生养成了经常阅读的好习惯。他们开始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课堂教学也出现显著变化,学生课堂讨论的话题更加广泛,思维更加敏捷,思考更加深入,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得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我要让这风更加强劲,把帆鼓得涨涨的,让大船勇往直前,驶向人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王正伟.中国教育创新教师论坛
【关键词】阅读;综合素质;兴趣;视野;情操;探索精神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是许多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对中学生多渠道学习语文的高度概括。从信息论的观点看,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信息传递交换的过程,开展语文课外阅读话动正好为学生开辟了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增大了语文信息量。它既能开阔学生视野,弥补课内不足,又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通过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为激励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每年从第一学期开始,就在课堂开展“推荐我最喜爱的作品”活动。每周固定一节课,每课由2-5位学生按学号顺序轮流登台主讲,每个学生主讲的时间可灵活处理,但不得少于5分钟,同时要求他们填写一张表格,上面有“内容提要”“推荐理由”及“教学建议”等内容。即以老师的身份来谈“我”为什么推荐这篇文章,“我”将怎样组织阅读这篇文章。如郑茵同学推荐了毕淑敏的《拍賣你的生涯》,并自告奋勇组织了活动。她的课是这样组织的:先由学生读文体,再组织游戏:“给你1000元钱,只允许在10样东西中买3样,你怎么买?为什么这样买?”然后学生自由发言,讲述自己如何“买”。这一“虚拟”游戏让学生十分兴奋,课堂气氛十分热烈。而且让他们有了一次认识人生、反省自我的机会,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自从在课堂每周一次地开展“推荐我最喜爱的作品”活动以来,不管是在台上推荐作品的学生,还是在台下静听思索的听众都喜欢参加这样的活动课。
另外,每学期在班里还举行一次知识抢答活动,在知识题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文学作品方面的知识,如与四大名著有关的人物及情节、典故、歇后语等。要求学生讲一讲书中的故事,让阅读面广的学生“出尽风头”,这样也就在趣味中触发了许多学生的读书兴趣,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通过课外阅读活动,拓宽阅读视野
语文界有句行话: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开阔他们的思路,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想尽各种办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如学生在课内读了一篇感兴趣的文章,我就进而引导他们读同一类的文章。学了郑愁予的《雨说》,向学生介绍他的另一短诗《错误》,并让他们加以比较鉴赏。又如授完《隆中对》和《出师表》后,我建议学生以课文为引子,在史料中感知,在小说中寻找,在轶闻中丰富自己心目中的诸葛亮形象。同时,写一篇研究性的文章,话题就是“我看诸葛亮”,并推荐阅读篇目《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演义》、陆游的《书愤》等。一周以后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文章在课堂上交流,有的同学搬来了《诸葛亮全书》,有的同学下载了网上的相关资料,有的同学还摘引了鲁迅的观点,称《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于妖”。课堂交流中闪烁着学生自己的精言妙语:刘佳娜说:“谁与我共慨蜀相之忠肝义胆!”吴桂玲说:“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义’的化身。”同学们争相引经据典以各种语言形式炫耀自己的收获。
为了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我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图书刊物并推荐学生订阅《读者》《青年文摘》《杂文选刊》等报刊进行时文阅读,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把思维视角伸展到广博而深厚的知识领域,以提高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通过课外阅读活动,陶冶思想情操
许多文化经典作品有文化熏陶作用,对人的品格养成有良好作用。我们指导阅读时应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安排,让他们觉得“开卷”确实“有益”,逐渐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
我特别向同学推荐阅读印度修女特蕾莎嬷嬷的故事。特蕾莎一生为穷人服务,她的仁爱思想和博大的胸襟,在国际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毕业班中介绍她的事迹,主要考虑到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青少年的道德修养受到了种种“非正统”的价值观影响,人与人不可避免地有着利益冲突,人与人之间也相应地缺乏同情心。许多同学读了文章后,受到强烈触动。有的同学说,从事播撒仁爱的工作,是人生的幸福,我的能力和魄力都不够,但是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同情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同学说,她第一次想到“神圣”这个字眼,想到人生的伟大。从阅读中,他们知道了人不能只为自己而活,只为自己的功利目的而奋斗是狭隘的……前不久,学校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我班的同学纷纷解囊,所捐钱款项列全级之最。我还欣喜地发现学生们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对他人流露出深沉的同情与关怀。我想,这是学生投入课外阅读,受人物感染后潜移默化的变化了。
以前学生许多是“井底之蛙”,现在他们能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了,人生的目标更加高远,对学习更加进取,对困难的忍耐力增强,对社会、对家庭的看法也出现新的变化。所有这些都使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高尔基的一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何等准确、神圣!
四、通过课外阅读,培养探索精神
课外文学作品的内容、思想、文化比较复杂,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取精华、弃糟粕”,培养探索精神。对一些著作的理解需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要引导学生用历史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例如:如何看待基督山伯爵的残酷复仇?如何理解《水浒传》中的英雄杀人放火的行径?类似这样的问题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教师要作正确的引导。
读《红楼梦》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我在同学们阅读的过程中,推荐一些《红楼梦》的研究文章和著作,并引导同学们在阅读中思考,要求学生个人或合作完成下面一些课题:《从<红楼梦>前五回看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红楼梦>中的拆字技巧》《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混世魔王”贾宝玉》……学生的评价文章难免稚嫩,但这样的方式可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在简单层次上成为研究家,体验到探索发现的快乐,增强阅读的兴趣。无数次这样的阅读经验的积累,就可培养他们自主探索精神和文学鉴赏能力。
事实证明,自从开展课外阅读后,学生养成了经常阅读的好习惯。他们开始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课堂教学也出现显著变化,学生课堂讨论的话题更加广泛,思维更加敏捷,思考更加深入,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得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我要让这风更加强劲,把帆鼓得涨涨的,让大船勇往直前,驶向人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王正伟.中国教育创新教师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