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准确生动与朴实无华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ac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纲解读】
  高考作文的语言基本的要求是“通顺”,包括语言的“通”和“顺”两个方面。“通”指语句合乎逻辑,没有语病;“顺”指句子连贯,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
  高一级的要求是“有文采”,包括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即在具体写作中,要尽可能地选用恰当精妙、新鲜传神、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还要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地变化句式,并熟练运用多种修辞,使语句意蕴深远、文采飞扬。
  【样题分析】
  (2014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
  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5天,将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说,己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租给你了。”
  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这个故事材料涉及到两个人物:一个是来海滨的度假的游客,一个是房东老人。房东在材料里面是故事主角,他有多次表现:第一次是劝客人试住几天,第二次是发现客人打碎玻璃杯时原谅客人,充分体现了他的“和蔼可亲”。但第三次发现客人草率处理碎玻璃时,断然拒绝把房子租给这位客人。最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从房东的角度我们可以认识到:①时时为他人着想才是有素养的表现;②人要预见到自己的某种行为对别人会造成的潜在危险;③宽容是有限度的;④所谓慈善,不仅仅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行为。
  从游客的角度可以想到,是自己的粗心大意导致自己租房失败,说明细节决定成败。老话题,特别考验语言的功夫。
  【高分捷径】
  1. 准确。
  语言准确是语言表达的基础,没有准确,文采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准确”主要表现在动词、修饰性词语的使用、感情色彩的使用、修辞手法等方面。如朱自清在《背影》里写道: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其中动词“探”“爬”“攀”“缩”“倾”等,表现出父亲买橘子过程的艰难,又饱含了作者对老父的一片深情。
  在高考作文中出现不准确的现象很多,如前文样题有考生写道:
  这家公司的老板看中的就是这位大学生细腻的心灵,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善于观察,做好身边的细小的事。一個人只有将小事做好,才有希望成大气候。
  其中“看中……心灵”“细腻的心灵”“大气候”都不准确,分别是搭配不当、修饰语不准确、感情色彩不准确的错误。
  2. 生动。
  使语言生动的方法很多,可以丰富的修饰语描摹事物,也可以用恰当的动词表现细节,争取一点传神。如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写道:
  ……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
  其中“人物”一词的修饰语足以刻画梁任公先生的外貌,再加上“肥大的长袍”,如见其人。动词“扫”更是精彩,生动地写出了梁任公先生作为一个学者成竹在胸、高屋建瓴的气势。
  我们再拿某考生根据前文样题写成的文章做对比:
  我们无数次被生命询问,而只能用自己的生命回答,只有以自己的心去回答。生命不是万古不朽的树木,不是奔腾不息的急流,应当是心容诸子的海洋,安静而勇敢地坚守责任。
  该考生也很想把文章写得生动,但弄巧成拙。“无数次被生命询问”什么意思?“只能用自己的生命回答”,回答谁?生命“不是奔腾不息的急流”,怎么就是“心容诸子的海洋”?这海洋与“坚守责任”有什么关系?恐怕作者自己也回答不清楚。
  3. 形象。
  使语句形象的方法主要是利用修辞,比喻、拟人是首选。还可以把描写付诸读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使他们感同身受,身临其境,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如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对月亮的描写: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文中把月亮使用了比喻成“湿晕”“泪珠”,意象奇特,能调动读者湿的触觉。加上修饰语“铜钱大”“红黄”“大、圆、白”,就把作者心中那种交织着欢愉和凄凉的感觉形象地传达了出来。
  4. 灵活。
  灵活主要指句式的变换。句式包括常式句、变式句、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写作时要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保证文气的流畅。如鲁迅在《祝福》中写道: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样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
  “下端开了裂”本可以放在“竹竿”前做修饰语,但独立成句,就把长句改为了短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我”和短工的对话很短促,“祥林嫂?怎么了?”是一种焦急的疑问,“老了”却是一种漫不经心、无所谓的心态。
  5. 质朴。
  质朴,就是要求有话好好说。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道: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确是我的乐园。
  行文清楚地说事,自然流畅,毫无做作之感。
  清人袁枚在《隨园诗话》里说:“性情厚者,词浅而意深;性情薄者,词深而意浅。”追求的就是词义浅显而寓意丰富的表达。而很多考生正好相反,如前文样题有考生写道:
  没有瑕疵的鲜花才是最美的,没有任何杂质的饭菜才是最可口的,没有因细节而失误的人生才是完美的,所以细节决定成败。不要让细节成为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多注意细节,你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没有瑕疵的鲜花有吗?没有任何杂质的饭菜有吗?谁的人生会没有因细节而失误?它们是“细节决定成败”的原因吗?完全是废话罗列。
  【写作误区】
  1. 成语、修辞不同于文采。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批评那些“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的行为,并称之为“套板反应”。那类文章根本引不起读者新鲜而真切的情趣。而很多考生由于没有完整成熟的事例,又没有一个合理的布局,写作时总想使用一些成语、修辞、名人名言之类看上去很华丽的东西来掩盖自身的缺陷。如:
  独善其身,以梦为马,实现个人价值。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奉献的人们,他们以爱岗敬业之美好品质和乐于助人之道德高标装配自己,便拥有了特殊的“微观结构”,在平凡中彰显不凡。最美女教师的奋身一推勇救学生,道德模范郭明义的慷慨援助他人将清贫留给自己,“东方之星”沉船救援中的战士官东将氧气瓶连同生的希望递给老奶奶……他们固然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珠,但因为内心真善美的特殊存在,才会被流水溅起,在阳光下投射出光彩。
  成语“独善其身”是什么意思?是指修身养性,保全己身,不管世事。现也指只顾自己好,不关心身外事。而文段中所列举的人物最美女教师、道德模范郭明义、战士官东都是乐于助人的典型,怎么叫独善其身呢?“以梦为马”是梦游的意思还是“指鹿为马”的套用?
  “内心真善美的特殊存在”,特殊在哪?怎么“被流水溅起”?完全经不起推敲。
  我们在前文“高分捷径”里面罗列了很多名家的精彩段落,可以看到他们的作品里几乎没有成语之类的文字,都是很“活”的语言。
  2. 句式生硬玩深沉。
  和大量使用成语、修辞相反的,是某些考生喜欢写生涩古奥的句子,似乎想表现自己的深沉,其实都是一些情理、文法不同的句子。如:
  上世纪20年代,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与林徽因陪同,当时的报纸报道:林徽因人面桃花,泰戈尔仙风道骨,长袍长须,加上郊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瘦竹春梅三友图,成绝世佳品。但是,细细品味之后,会发现,我们的社会中越来越缺少这种“三友”。
  “三友”是什么?“三友”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信义;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超凡脱俗;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儒雅修养。人失去“三友”,即便拾人牙慧,附庸风雅,也便不免落入俗套,成为俗人,因为这是流于形式的矫揉造作。
  且不说文中的滥用成语,我们从情理上就能看出这段文字错误百出。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怎么能成“绝世佳品”?“三友”怎么忽然又能扯到“信义”“超凡脱俗”“儒雅修养”,此“三友”与彼“三友”有什么联系?失去“三友”怎么就“拾人牙慧,附庸风雅,也便不免落入俗套”?“因为这是流于形式的矫揉造作”,说的是什么事情?有不流于形式的“矫揉造作”吗?所以,本文完全是堆砌华丽词语!
  【模拟练习】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老人晕倒扶不扶?北京今日公布了《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草案)》,规定:患者及其家属不得捏造事实向提供帮助的人恶意索赔,因恶意索赔侵害帮助人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有专家表示,北京这次为“扶不扶”立法,对全国各地都有指导性意义,及时回应了社会的呼声,为好心人“撑了腰”,也使“碰瓷者”得到警示。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800字以上。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
其他文献
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调基于标准的教学。基于标准的历史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便是制定教学目标,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和2003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新增“学科核心素养”及“学业质量标准”,同时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要求、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这对高中历史教学,特别是教学目标的制定带来严峻挑战
长兴县画溪公园  长兴县是浙江省矿业大县,境内石灰石、硅灰石等矿产探明储量列全省之首。改革开放后,长兴的矿山企业一度多达600多家,建材成为当地积聚原始资本的第一桶金。  上世纪80年代初,凭借长三角区域最优质的石灰石资源,长兴县有众多石矿企业,数万名从业者带来了几亿元的地税收益。然而,粗放型产业也带来了对自然环境的毁灭性破坏,天不再蓝,山不再绿,水不再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长兴县深刻
本文以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历年高考试卷图文题为例,从文字的书法艺术、文字的繁体与简体、文字的时间信息解读等高考历史图文题的出题思路,探讨大陆和台湾高考历史考试题相互借鉴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一、例说大陆和台湾相似度极高的考试题  例题一:(2007年宁夏高考题)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下图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很能
截至2月20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全县31家重点工业企业复工复产18家,其余13家将在2月底全面复工复产。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彭水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领导小 组指挥长负责制和工作调度机制,坚持每天一 调度,保证全县疫情防控工作高效运转。  围绕医疗救治面、交通流动面、社会面、舆论舆情面这4个工作面,彭水努力做好人财物保障、组织指挥保障,科学精准有序推进防控措施落实。
作为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近年来“史料实证”风头正劲。然而当每逢开课必“证史”时,新的问题出现了。  李惠军老师曾这样描述某些史料实证教学乱像:在原本完整的历史序列和本该顺达的教学流程之间,唐突和生硬地嵌入若干史料,老师不断地提问“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证史价值如何”“怎么样加以补证”“发现了什么信息”,致使历史序列和教学流程被分割为琐碎、离散和断裂的片段。好端端的历史课变为了无休止的史料考据和不伦
2014年高考在万千学子和社会各界的期待中悄然落下帷幕,世事轮回,2015届的同学们又将扬帆启程。作为学生的领路人——高三任教老师,a应以2014年高考试题为风向标,分析试题特点,探寻考试规律,瞄准复习方向,优化复习规划、落实备考措施。反思我们的教学,究竟离高考要求还有多远?  启示一:明年高考考什么?  2014年政治科高考突出考查主干知识,彰显基础性。试题沿袭了近年来的一贯做法,突出核心知识的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1]。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深度学习成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途径。“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2]本课以唐德刚先生的“历史三峡论”为线索,让学生
探究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一种主体能动性下的认识模式。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探究”概念在杜威教育思想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从哲学层面深化了对“探究”的认识。借由“探究”的概念,杜威形成了“探究认识论”的思想,并实现了对传统认识论科学化、实践化的改造。[1] 经过笔者教学实践发现,“探究认识论”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针对性可以得到大幅的提升,这也是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提升学生
感情是文章的生命。刘勰主张“为情而造文”。这精辟的论述告诉我们:写文章一定要有真挚的情感。 “真挚”指文章的感情要做到真实诚挚,不矫情,不造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文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真挚”是历年高考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准之一,它要求我们所抒发、描绘的感情来自我们的经验世界和情感体验,并做到文中有生活,能满足于生活的真实。    一、深入
“图,指用绘画表现出来的形像。”[1]歷史教学中所使用的图片称为图片史料。有学者指出这些图片史料分“原始性图片史料”和“再造性图片史料”。“前者指文物、文献、人物等的照片、拓片等;后者指后人根据史料想象而做的历史图画,如历史人物画像、历史地图、漫画等。”[2]近三年全国卷第31题(以下简称“第31题”),常用三种再造性图片史料来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  一、三种图片介绍  1.漫画  漫画,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