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色语文:“自然课堂”野趣香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j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形色APP是一款辨识花草的神器,我们利用这款神器可以迅捷拍照识花,可以一键生成有诗词花语的植物美图。如果在小學语文课堂上借助于形色APP的原理,在教学时拓宽孩子的视野,打开教室这个有限空间与无限认知领域的“结界”,那么我们就可以让课堂的教学更具自然气息。我把这样的小学语文教学创意称为“形色语文”。形色语文,把学生带入自然,把自然带进课堂,旨在用“绿色”的方式来践行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灵活改造我们当下“足不出户”的课堂教学情境。

一、形色语文“绿芯片”:“知行合一”的全人培养依托于自然智能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等八项组成。这些智能彼此关联、相辅相成。基于“全人培养”的目标,教育应全面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其中的“自然智能”是指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善于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能了解事物的细微差别、对物体进行辨析和分类的能力,是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故而,我们基础阶段的语文教育必须与自然教育紧密结合,让大自然为孩子的语文学习抹上靓丽的底色。形色语文指向于自然智能的培养,“知行合一”便是自然智能培养的最佳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形色语文的绿色芯片,就是“自然智能”,其运行的程序便是“知行合一”。

二、形色语文“绿背景”:“天人合一”的自然智能生根于实景布排


  学生自然智能的发展与他们在自然中的体验是分不开的。要培养学生的自然智能,就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中亲身感受陶冶。只有在自然实景的刺激下,学生的感官才会自觉打开,从而与周围事物建立起联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被激发。形色语文需要一个绿色的背景,它广阔而充满生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努力在儿童的心田上留下“天人合一”的初始轮廓,这是激发儿童的言语生命动力与自然智能的最佳环境。
  例如,在校园内,可将自然实景资源根据不同类型作分列式排布。如花卉园、竹林、枫树林、樱花道、草坪、荷花池塘、果园、菜园等。在此基础上也可以按季节顺序加以丰富布排的阵型;也可创建一个综合园地,在这里各色花草果木、鸟类飞禽共同生长,如同一个小型公园。此外,还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地域环境,选择合适地点创建“绿色生态田园”基地,每学年初,在这里为各班级划分出各自的种植园地,每周种植课,老师带领学生到基地完成相应的种植任务。当然,我们也可根据实地条件,各班级确定落实各自的实践园地。总之,方法不拘一格,力求“多态合一”。

三、形色语文“绿地图”:“文境合一”的实景布排落地于智慧实践


  形色语文,强调实景教学,强调自然资源的开发。有了上述资源实景,我们就有了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活动的“活地图”,有了这样的一张绿色地图,我们就可以将文本学习与匹配的情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创造、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我们若以任务为驱动,加以方法引导,有定时的调控,辅以激励性的评价,学生定能养成观察与分享的习惯。长期进行下去,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将愈发浓烈,能力也会逐步提升,对自然界事物的了解更加深入,知识储备越来越丰富,情感变得更加细腻。
  例如,教师可布置学生每学期锁定一种植物作为自己的探究对象,班级内每个月开展一次“形色自然分享会”。每名学生定期通过图片展示、讲解介绍等方式汇报自己观察、探究的成果,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分享,互相学习心得方法,共同增长知识。在学期末全班进行总结性汇报,大家共同投票评选出“最佳观察员”数名,将精彩的图文资料在班级墙壁上展出。另外,我们借助实景资源实施田野课堂教学,将收获别样精彩。我们如果教学生造拟人句,就可以把学生带到事先确定好的田园基地。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试着进行动植物角色扮演,角色扮演让学生融入大自然,体会其他生命绚丽的生活。由于角色转化,学生的理智与情感也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越是进入角色,就越能揣摩角色的情感,越专注,就越能与之产生共鸣。这时候,一个个精彩的拟人句应运而生。我们还可以开展“田园找诗文”的活动,实现诗文与实景的对接,化学生的眼中景为口中诗,使得诗与景相互呼应,相互交融。这比在教室里开设的诗词大会更加鲜活生动,更加精彩纷呈。
  爱默生说:“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拉近学生与自然的距离,建立孩子与自然的联结,让孩子在真实的世界里学习,是当前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充分开发利用好身边的田园实景资源,在自然中培养学生的自然智能,为实现“全人培养”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五接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阅读得其方,写作能力亦即随而增长。”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如亲兄妹一般,密不可分。阅读是习作的基础,习作能力的养成与长期的阅读息息相关。随文练笔作为一种“短平快”的习作训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强调,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随文练笔的重要性,也在自己的课堂
期刊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文,能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心境,读出情怀。  2.自主探究,品读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后的“喜欲狂”。  3.拓展阅读,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对比阅读杜甫的诗作,体悟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读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后的“喜欲狂”。以读为主线,指导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心境,读出情怀。[教学难点]  品析诗的第四联,感受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期刊
单元梳理课如何上?如何体现单元整合的智慧?如何在单元整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阅读的深度思维?笔者以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单元梳理课教学为例,谈谈单元整合的策略。一、文题再读,发现单元主题,树立“类”的阅读意识  第三单元由三篇课文组成,《三顾茅庐》《祁黄羊》和《公仪休拒收礼物》。练习3有读读《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精彩片段、讲讲《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成语故事、积累与诸葛亮相关的成语,而“初出茅
期刊
中职语文教学要为学生搭建起与社会实践接轨的桥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中,口语表达能力是职业素质和能力范畴内最重要的一部分。教师要将口语教学的有效实现设定为重要课题,引导学生以朗读的方式促进说,并通过跟读、分角色朗读、通篇朗读等手段,奠定学生“好好说话”的基础。当学生具有当众发声的胆量,具有语言发音标准的意识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篇章介绍、好书推介、读后感想发言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
期刊
语文课堂是多变的,复杂的,当预设与教学相左时,一些教师便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对此,应发挥教学机智,根据课堂的教学局面精心选择教学预设。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误差有哪些现象呢?都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呢?该如何随机应变进行处理呢?一、启发灵感,搭桥铺路  在课堂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教师在根据课堂预设进行教学时,学生时常会出现无法生成的情况,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没有回应。表现在:学生不愿意或
期刊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整本书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学会速读,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阅读内容的多样化,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養和阅读素养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整本书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对整本书展开的阅读活动,这里的整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也包括了一个系列的书籍。对于整本书的阅读可以是浅读、深读和精读,可以是课内阅读,也可以是课外阅读。科学的阅读指导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品
期刊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阅读教学策略来看,以援疑质理的方法切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可以不断拓展思维的寬度与深度。在《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就援疑质理的阅读策略进行了探索。一、学生发现问题比老师抛出问题更重要  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
期刊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只有那些进入注意状态的信息,才能被认知,并通过进一步加工而成为个体的经验。因此,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想办法更大程度地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才能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寻找问题原因,还孩子注意力  在课堂上,学生学习注意
期刊
统编教材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依旧要重视单篇教学。往常教授《陋室铭》一文,我的做法就是读一读课文,解一解文意,析一析文旨。思路清晰,效果不错,但学生缺乏体验,语文教学缺失性灵之光,不能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基于学生成长需要,古典文学的教学应把文本读丰厚,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审美境界,提高语文素养。[片段一]  生:这是一间环境清幽的陋室,你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因为陋室周围种满绿色的植物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目标和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这个定位中非常鲜明地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课程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明确指出,语文教学活动包括阅读与写作两个方面的内容,而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就必须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了读写结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认识,当下广大语文教师已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