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公问对》真伪问题研究述评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spersky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李衛公问对》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一部兵书,自问世以来,其真伪问题就被人提出来了。“阮逸伪托说”在历史上占主导地位,后世学者多信从。但也有持相反意见者,否定“阮逸伪托说”,更有人对其内容提出质疑,认为此乃“唐末宋初俚儒村学”所为,等等,诸说纷纭,至今仍莫衷一是。本文就前人的研究概况略作回顾与评述。
  关键词:《李卫公问对》 辨伪 “阮逸伪托说”
  中图分类号:E892 文献标识码:A
  
  
   《李卫公问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在中国军事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部书在北宋元丰年间被朝廷列为《武经七书》之一,立于官学,成为武举试士、选拔将帅、教育训练军事人才的官方教科书。然而,《武经七书》问世之后不久,这部旧题唐李靖撰之《李卫公问对》却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怀疑。从援引书目上看,《新唐书·艺文志》只著录了李靖《六军镜》三卷,而未著录《问对》;《宋史·艺文志》记载李靖兵法,竟有七部之多,亦均未见《问对》之踪影;宋初编撰《太平御览》、《武经总要》都从《通典》中摘录了李靖的话,未见摘录有《问对》之语;宋神宗熙宁八年下诏给枢密院特别强调指出,“唐李靖兵法世无完书,杂见《通典》……”凡此种依据,都使《问对》之作者及成书年代陷入了一种扑朔迷离的状态。因此,这部书的真伪问题在其问世之后不久就被人提出来了,如“阮逸伪托说”、否定“阮逸伪托说”、“唐末宋初俚儒村学”所为,等等,诸说纷纭,多不相合。本文结合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就前人的研究概况略作回顾与评述。
   一 宋元学者的《问对》辨伪
   首先把怀疑的目光投向《李卫公问对》的人就是北宋学者陈师道。他在《后山集》中记载:“世传《王氏元经》、《薛氏传》、《关子明易传》、《李卫公问对》,皆阮逸所著。逸以草示苏明允,而子瞻言之。”
   这是见于历史记载的第一次对《问对》的著者问题提出疑义。陈师道认为,此书之真正作者乃宋人阮逸。他的理由是听苏轼所言:阮逸曾拿着写完的草稿给其父苏洵看。而后,陈师道的登堂弟子何 在他的《春渚纪闻》中又作了进一步的证实。他说:“先君为武学博士日,被旨校正武举孙吴等七书。先君言《六韬》非太公所作,内有考证处,先以禀司业朱服。服言此书行之已久,未易遽废也。又疑《李卫公问对》亦非是。后为徐州教授,与陈无己为交代。陈云:‘尝见东坡先生言,世传《王氏元经》、《薛氏传》、《关子明易传》、《李卫公问对》,皆阮逸著撰,逸尝以草示奉常公也。’”
   何 说,他的父亲何去非在任武学博士校正“七书”时,就曾对《问对》的作者表示怀疑。后任徐州教授,将此事告知陈师道,陈师道又对其说了同样一番话:曾亲耳听到苏轼对他说,阮逸写完后拿着草稿给苏洵看。显然,关于“阮逸伪托之说”,这无疑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而此论一出,宋代许多有名的学者多为所感,几使《问对》的伪书问题成了定案。
   南宋著名学者晁公武在对《问对》的论述上更加丰富与充实。他说:“《李卫公问对》三卷,唐李靖对太公宗问兵事。元丰中并《六韬》、《孙》、《吴》、《三略》、《尉缭子》、《司马兵法》类为一书,颁之武学,名曰‘七书’。史臣谓李靖兵法世无完书,略见于《通典》。今《问对》出于阮逸之家,或云逸因杜氏附益之。”这里所谓“史臣”,是指南宋初史学家李焘。他大概注意到宋神宗诏书中有“李靖兵法世无完书,略见于《通典》”之说,所以将阮逸伪托说进一步解释为“逸仿杜氏所载靖兵法为之”,即认为宋神宗时李靖兵法已无完整之书存世,其条目散见于《通典》,阮逸正是依据《通典》才附益编成《问对》。而后,陈振孙、王应麟、李焘、邵博也都基本上属于转述前人的评论,没有提出新的理由。
   综观宋人的辨伪言论,“阮逸伪托说”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但大多数学者只是引述陈师道之言论,以及文辞鄙陋之类缺乏客观标准的理由来立论,而未能提出更多坚实的论据,这在总体辨伪水平上有所欠缺。
   宋末元初的马端临是《问对》辨伪史上一个重要学者,他对“阮逸伪托说”明确提出质疑意见。马端临根据《四朝国史·兵志》中关于神宗熙宁年间对枢密院诏令内容的记载,对《问对》的成书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并初步认定《问对》乃王震等人所校正及分类解释的李靖军事著作,即熙宁年间所校定之本,而不是阮逸所假托。马端临提出这一论断,试图对宋代学者之主流观点作出重要修正。
   二 明清学者的《问对》辨伪
   明清时期参与《问对》辨伪的学者更多,对宋元人的观点有所发展。这一时期有些学者主要通过援引宋元旧说或略加评述,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明代杨慎说:“《李卫公问对》阮逸伪作。”明代章潢说:“说者谓靖与太宗问对之书乃宋阮逸假托而作,考宋仁宗命王震校正武经已有其书,岂其然哉?”湘浦说:“《李靖兵法》世无完书,或谓其出于阮逸家,取杜氏《通典》附益之,故其文多鄙浅。然宋熙宁间立之官学,至武举亦列之‘七书’以试士。”这类说法没有多少新意,但对《问对》伪书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明代最有新意的代表性论述是胡应麟“唐末宋初俚儒村学”伪托说。胡应麟断定,《问对》乃一部无足轻重的妄人伪造之书。胡应麟是明代最著名的辨伪学者,这一说法相对于“阮逸伪托说”、“马氏熙宁说”,将《问对》的成书时代提前到了唐末宋初,但又从根本上完全否定了《问对》一书的价值。此说对后世也有相当的影响,如清代姚际恒对《问对》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甚至认为“可废也”。他说:“今世传者当是神宗时所定本,因神宗有‘武人将佐不能通晓’之诏,故特多为鄙俚之辞。若阮逸所撰,当不尔。意或逸见此书,未慊其志,又别撰之。而世已行此书,彼书不行欤?然总之为伪书矣……可废也。”
   胡应麟、姚际恒之说,全从“词旨浅陋”着眼,其实他们属于典型的明清文人,在军事实践和理论方面都没有多少建树,如此极端的评论,难称公允。当时伪书说基本已经一统天下,即便如此,对《问对》持褒赏态度的学者却有增无减,如明代郑瑗、清朱墉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谓:“其书分别奇正,指画攻守,变易主客,于兵家微意,时有所得。”虽然没像前述私人学者那样高度评价《问对》,但作为一部由一代精英学者通力合作编撰且影响巨大的官方书目,这一评价代表了当时学界对其兵论价值的充分肯定。
   清代学者更多开始从《问对》具体内容的考辨来论证其书之伪。如俞正燮,他对《问对》的基本看法是:“其书可用,但不得谓卫公自著耳。”清代最重要的李靖兵书研究成果,是汪宗沂从《通典》中重新辑出《卫公兵法辑本》三卷。他在辑佚过程中,对《问对》一书也得出比前人更深刻的认识,提出了新的观点:“阮逸欲自伸其谈兵之议论,假卫公以侥名,初非因《通典》而有所附益也。”这是对自宋以来形成的所谓《问对》乃“逸因杜氏附益之”说法的一次正面反击,同时也是《问对》辨伪问题上的一大进步。
   总之,元、明、清时期许多学者对《问对》辨伪问题的观点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当然,除少数持“阮逸伪托说”之外,无论是“马氏熙宁说”、胡氏“俚儒村学说”,还是褒扬其价值之说,仍未能形成学界之主流。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其间有些学者从文章内容、风格等多种角度分析,并对《问对》辨伪论据作出了新的解释,这在辨伪的方法及论据提取的创新上确是一大进步,尤其是部分观点的提出,亦对后代学者辨伪问题的研究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三 近现代学者的《问对》辨伪
   近现代以来,疑古辨伪之风大盛,在《问对》辨伪方面同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人张心 《伪书通考》、现代学者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正》对古代学者的辨伪成就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便利。但这类辑录体的著作,以搜集材料取胜,在研究深度上有所欠缺。这些研究论文的具体论据较多,其优劣得失下文将有所辨析,这里归纳其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种观点:“《问对》乃阮逸所作”之论断仍为部分学者所采用。蓝永蔚肯定了阮逸乃《问对》之真正作者,同时又从军事学的角度,高度评价了《问对》的军事学术价值。他认为:“《问对》通篇不仅没有抄袭《卫公兵法》,也没有抄袭任何军事著作,所有引文都一丝不苟地注明了出处。它以平实的语言和科学的态度鹤立于宋代兵书之群,不亚于当时任何一部名公的著作。”从这个意义上说,“《问对》不是阮逸伪撰的赝品”,并认为清人汪宗沂“阮逸欲自伸其谈兵之议论,假卫公以侥名,初非因《通典》而有所附益也”之论断不能成立。陈亚如依据《宋史·胡瑗传》、《宋史翼·阮逸传》考证了阮逸的生平经历,并据当时北宋王朝积弱而促进兵学发展的特点,推断“阮逸依托唐太宗与李靖《问对》很有可能”。他所运用的辨伪方法在于“核之撰者以观其托”,从被依托的人辨伪,显然,这种辨伪方法的进步性是值得肯定的。
   第二种观点:有些学者则赞同熙宁官修说。于汝波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证,认为“《李卫公问对》是由宋神宗下诏、官方组织人力集体‘提举修纂’散见的李靖兵法而成的一部反映唐太宗与李靖军事思想的兵书。此书大约在神宗熙宁后期问世,经王震、朱服等人修撰校正,于元丰三年正式颁行”。周兴涛说:“我们还可以断定《问对》非阮逸伪托,而是枢密院杂取各书校正而成……《问对》是在杂取各书的基础上由枢密院编成,而其‘分类解释’可能采用了阮氏的注,才有以为此书是阮逸伪托的说法。试想,如果枢密详定正本与《问对》是完全不同的两本,何必以阮逸之书充之?可见《问对》是枢密详定本……因为是集体奉旨修书,所以它不著撰人,而内容都是投神宗所好大谈奇正、虚实、阵法等。枢密院检详官当然算是‘有学识谋略者’,褒赞其有‘谋断’也不足为怪。”
   第三种观点:唐太宗与李靖之间探讨军事问题的言论辑录。这种观点是由吴如嵩、王显臣二人提出并作论证的。他们认为,“《问对》成书的确切年代限于史料的缺乏很难作出判断。但我们认为这样一种看法似觉妥当,《问对》是唐李君臣讨论军事问题的言论辑录,时间当从贞观十八年(644)唐军第一次进攻高丽之前至贞观二十三年(649)李靖病逝之前。”而对于其作者的考证上,否定了“阮逸伪托说”、“浅陋猬俗说”,将其定为“《问对》从民间献出是完全可能的”。这种观点可以说是我们听到的不同于古人观点的另一种声音。在此说基础之上,军事学家黄朴民还对此作了补充论证。他充分肯定了他们对阮逸伪托之说的驳斥,认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一书当是无名氏所作,其成书年代大致应在唐代晚期以至五代時期”。并具体分析道:“由于当时战乱频繁,有识之士有感于此,于是潜心于探讨军事学术问题,以期满足于战争实践的需要。”
   纵观近现代学者的辨伪成果,不仅继承了宋代以来的辨伪传统,而且对这部古书进行了更充分的考辨工作,对于“《问对》一书非唐李靖亲自所为”之说已基本达成共识,对于《问对》中彰显的军事学术价值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在辨伪的方法上、考据的整理上亦越来越重视从原文中寻求内证,注重从当时文辞、文风、称谓、地理位置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将自己的结论建立在更加坚实的论据和更加严密的推理之上。上述各家论述不乏真知卓见,但仍各有偏差,很难视作定论。相比较而言,我们认为第三种观点即“唐李君臣讨论军事问题的言论辑录”说更有道理一些,但他们对伪书说的反驳却没有说到要害上。因此,我们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关于《问对》真伪问题的主要错误进行纠正,并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希望能够切实推进这一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蓝永蔚:《〈李靖问对〉伪辨》,《安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1期。
   [2] 陈亚如:《〈李卫公问对〉与〈李卫公兵法〉》,《历史文献研究》。1993年版。
   [3] 唐松波:《中国传统文化精品文库》,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4] 于汝波:《关于〈李靖问对〉的成书时间及主要理论建树》,《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第3期。
   [5] 周兴涛:《〈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四题》,《山东图书馆季刊》,2007年第4期。
其他文献
摘要 《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传奇巨作,塑造了杜丽娘这一热爱青春、追求自由的经典女性形象,其中人性解放和女性觉醒思想在其创作时代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剧作在创作语言、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三个方面都体现出“陌生化”的现象,折射出作者高超的艺术创作技巧。  关键词:《牡丹亭》 陌生化 俄国形式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牡丹亭》是明代著名戲曲家汤显
期刊
摘要 以Close Reading的方法来分析美国女诗人露茜尔·克里夫顿的“Sisters”一诗,我们可以看到,整部作品的各个部分构成了一个多声部的集体合唱。这一“合唱”的内容以含蓄多义的方式涵盖了许多内容,女性主义运动、反种族歧视运动、反贫富差距运动等一系列社会或文化因素所追求的“平等”都在这一诗中得以体现。尽管这些内容并非完全是作者的本意,但就作品的文本而言,其包含了无尽的解释的
期刊
摘要 本文从女性主义地理学角度解读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去十九号房》中的身份危机。由于父权社会里以空间区隔为基础的性别分工的存在,苏珊被束缚在私人空间里贤妻良母这一单一角色中。当她对这一角色产生逆反、逃避心理,又不能走向公共空间建构出一种富于建设性的新身份时,就只能走向毁灭。苏珊的悲剧主要源于私人空间里单一的贤妻良母角色而导致的身份危机。  关键词:性别 空间 女性主义地理学
期刊
摘要 魏晋独特的历史环境为儿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涌现出一批出色的天才儿童,他们或发言玄远,或机智幽默,或沉着冷静,或善于应对……构筑了一道奇特的历史文化景观,为后人所追慕。他们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家族教养息息相关。  关键词:天才 魏晋 儿童 早慧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魏晋是中国天才论达到顶峰的时代,当时社会极度重视和关
期刊
摘要 本文在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对“时间倒错”问题讨论的基础上,补充分析了明清小说中“时间倒错”的两种特殊形式:补叙和插叙。另外,文章还兼叙了补叙和预叙、插叙和倒叙的差别,试图厘清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关键词:明清小说 时间倒错 补叙 插叙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在叙事作品中,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常常呈现出不一致的状态,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将这
期刊
摘要 俄裔美籍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的诗《六年以后》,从表面上看是一首抒写爱情的诗。诗中反复出现的“生活在一起已经这么久了”与标题“六年以后”相呼应,似乎表明这不是一段即将分离的痛苦的爱情,而是与情人相惜相恋六年之后的感情。从深层的意义看,这首诗似乎也不完全是描写爱情。诗中的“我”与“她”之间的关系虽然是情人相恋,但诗行中浸透着的浓厚感伤气息仿佛不仅仅是来自于恋人之间的悲欢离合。通过对
期刊
摘要 刘熙载的《书概》是中国清代书法理论著作。《书概》所论方面十分广泛,涉及到书法的书体、技法、批评、美学,等等。在许多问题上,作者都提出了自己非常独到的见解,或较好地发展了古人的看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本文从《书概》中刘熙载所提到的“意法相成”这一角度,来探究刘熙载的书法批评思想。  关键词:意法相成 刘熙载 《书概》 书法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作者用神来之笔巧妙地刻画了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其中的葫芦案从文学艺术的高度深刻揭示了从古至今对司法案件影响最大的三大因素:权力、金钱、人情。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关键词:《红楼梦》 葫芦案 权力 金钱 人情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
期刊
摘要 清代通江李钟璧、李钟峨著述甚丰,除《雪鸿堂文集》外,李钟峨两次参与《通江县志》编纂,其中,第二次所辑志稿成为道光《通江县志》底本。他纂辑的《盛京志》为现存东北地区不多的早期方志;他抄录的《保宁府志》、《白石纪闻》等或被参考,或被录入后世方志,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关键词:清代 通江 李钟峨 李钟璧 著述  中图分类号:K290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本文从成语、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等几个方面尝试分析了青海汉语方言熟语系统所蕴涵的文化内容,从而揭示了青海汉语方言词汇中熟语系统的本土特征。  关键词:青海汉语方言 熟语 本土特征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青海是汉、藏、回、撒拉、蒙古、土、东乡等民族共同居住的地方,而且青海各个民族的居住又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正因如此,各个民族在语言、文化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