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期。语言是思维发展的工具,幼儿教育应该科学运用语言教育这一特殊的工具,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相对于一般思维来说,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和变通性。它主要体现在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表达力。
那么,在语言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幼儿心理尚未成熟,缺乏自主意识,行为是他控的,情感也稚嫩脆弱,因此需要成人的关爱和保护。幼儿对教师的关注是十分敏感的,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或积极的,或消极的。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
一是要创设心理安全自由的环境,使幼儿有话想说。
心理学家罗杰认为,心理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创造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在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环境中,幼儿的心情轻松愉快,无压抑感,他们在与周围的不断交互作用中,容易形成创新意识。苏霍姆林斯基精辟地指出:“教育技巧的奥秘在于:儿童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例如在故事《小猫迷路了》这个活动中,所选择的内容很贴近幼儿的生活,教师在和幼儿一起阅读读本时,引导幼儿讨论画面内容,并设计了一些启发性的提问:“小猫怎么会迷路的?”“小猫迷路了会怎么做?”“如果你迷路了,你会怎么办呢?”幼儿大胆的思索、想象、讲述:“如果我迷路了,我会去找警察叔叔,警察叔叔会帮助我的!如果在商场里迷路了,我会去找保安或找营业员,我不会去找陌生人,因为有可能他们是骗子,专门骗小孩的;我会打110;我会打爸爸妈妈的手机……”“恩,小朋友们说的可真棒”一句肯定的话、一个肯定的眼神,孩子的回答也会越来越热烈,由此可见,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新意识,需要老师的鼓励和支持。老师的鼓励,消除了孩子的自卑感,激起了他的兴趣。
二是要提供轻松无压力的语言环境,使幼儿有话敢说。
轻松无压力的语言环境是调动幼儿说的内部动机的必要条件,它体现了师生间心灵上的沟通和关系上的平等,体现了对幼儿人格的尊重,它有助于幼儿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要确立“敢说先于正确”的观念,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如在谈话活动中,教师应尊重每个幼儿的特点和心理需要,选择适宜的谈话内容,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引发话题。当幼儿词不达意、语句不完整时,教师不要急于或刻意加以纠正,以免造成心理压力。比如在续编故事《猫和虎》时,许多孩子在通过想象与讨论得出了很多很多的想法,结果有个孩子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孩子是不一样的,他始终觉得老虎会把小猫吃掉,引起其他孩子的嘲笑,孩子很气愤,两只小拳头握的紧紧的,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及时的鼓励:“哦,那你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也请大家听一听,好吗?”让孩子在老师的鼓励下大胆地讲述、发表自己的个人观点。另外,教师的负反馈会给幼儿以挫折感、压抑感,从而失去说话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幼儿乐说的态度,会使幼儿在敢说、爱说中获得主动的发展,为培养幼儿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二、 培养观察能力,促使说的有序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孩子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构成孩子创造力的始发因素。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可重视通过看图讲述来发展孩子的观察力、口语表达能力。
首先,内容选择时多选用一些有情节,有利于发展孩子思维的图片,如,《青蛙飞行员》、《我想飞》、《猫医生过河》、《晚上》等等。其次,活动过程中以设问来开展。可先让孩子对画面有感性认识,运用描述性问题,如“是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样的?”、“有谁?”、“在做什么?”“是什么表情?”等,孩子描述画面的人物、景物、动态,对画面作出初步、基本分解。接着,通过判断性问题,如“是什么关系?”、“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时间?”、“是什么天气?”“什么不一样?”、“什么一样?”等,对画面进行综合判断。然后,运用推想性问题,如“在说什么”、“在想什么?”等,对画面外内容的分析判断进行推想。与此同时,还可结合“为什么?”、“是什么原因?”、“怎么知道的?等分析性问题使讲述由表及里,由里到外地深入开展。最后,教学方法采用大图片与小图片相结合、集中与分组相结合、看演相结合等方法,使孩子能主动去看、去想、去说;使孩子参与机会多、讲述顾虑少;使孩子能按想法或图片内容进行表演,进一步理解图片内涵,从而孩子的讲述就有头有尾,有情节有过程,孩子说话也做到了言之有序。
三、鼓励求异思维,敢于设疑解惑
经验和知识是形成创造性能力的必要条件,但要将经验和知识转化为创造性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常需要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利用,尤其是求异思维的运用。任何发现与发明,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首先要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没有求异,就无所谓标新。要求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三点:
1.设开放性提问。语言描述,答案只有一个,但问法不同,能使幼儿学会多种疑问句式,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开阔思路,还要允许幼儿对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这样,老师的问话就需要将“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成“"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等。虽只是用词的不同,但幼儿的答案没有统一规定,不局限于故事原文,幼儿可以凭借日常生活积累的表象,大胆想象和创新思维如:故事《萝卜兔》,萝卜兔造的小桥断了,怎么办呢?引导幼儿想各种不同的办法,从而引发幼儿的思维呈辐射状,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索。
2.注重情境引导。画面的美丽动人能煽起幼儿的创新思维火花,教师在讲述故事《梦姐姐的花篮》时,引导幼儿:你希望梦姐姐会给你撒下什么颜色的花?你会做什么样的梦?会梦见什么?有的孩子说;梦姐姐会撒下白色的花,小兔会做白色的梦,它会梦见白色的雪花、白色的萝卜……这样看情境想象,只要你给孩子说的机会,让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答案。
3.注重结合生活。教师要创设一个将活动内容中的经验与孩子生活经验相结合起来的机会,以扩展孩子的思维。如诗歌《绿色的世界》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孩子用诗歌的眼睛去观察、理解周围的环境,再戴上不同颜色的眼镜找一找多彩的颜色世界,再让孩子迁移作品经验“红色的世界”、“黄色的世界”、“黑色的世界”等。如此活动,孩子不仅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还为扩展想象和语言表达打下了基础
总之,幼儿的思维是幼稚的,但其发展潜力却是很大的。只要我们教师给予孩子足够的言论自由,重视幼儿期这种可贵的创新思维的萌芽,通过语言教育活动,使这种创新思维得以充分发展,就能为其一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那么,在语言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幼儿心理尚未成熟,缺乏自主意识,行为是他控的,情感也稚嫩脆弱,因此需要成人的关爱和保护。幼儿对教师的关注是十分敏感的,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或积极的,或消极的。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
一是要创设心理安全自由的环境,使幼儿有话想说。
心理学家罗杰认为,心理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创造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在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环境中,幼儿的心情轻松愉快,无压抑感,他们在与周围的不断交互作用中,容易形成创新意识。苏霍姆林斯基精辟地指出:“教育技巧的奥秘在于:儿童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例如在故事《小猫迷路了》这个活动中,所选择的内容很贴近幼儿的生活,教师在和幼儿一起阅读读本时,引导幼儿讨论画面内容,并设计了一些启发性的提问:“小猫怎么会迷路的?”“小猫迷路了会怎么做?”“如果你迷路了,你会怎么办呢?”幼儿大胆的思索、想象、讲述:“如果我迷路了,我会去找警察叔叔,警察叔叔会帮助我的!如果在商场里迷路了,我会去找保安或找营业员,我不会去找陌生人,因为有可能他们是骗子,专门骗小孩的;我会打110;我会打爸爸妈妈的手机……”“恩,小朋友们说的可真棒”一句肯定的话、一个肯定的眼神,孩子的回答也会越来越热烈,由此可见,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新意识,需要老师的鼓励和支持。老师的鼓励,消除了孩子的自卑感,激起了他的兴趣。
二是要提供轻松无压力的语言环境,使幼儿有话敢说。
轻松无压力的语言环境是调动幼儿说的内部动机的必要条件,它体现了师生间心灵上的沟通和关系上的平等,体现了对幼儿人格的尊重,它有助于幼儿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要确立“敢说先于正确”的观念,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如在谈话活动中,教师应尊重每个幼儿的特点和心理需要,选择适宜的谈话内容,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引发话题。当幼儿词不达意、语句不完整时,教师不要急于或刻意加以纠正,以免造成心理压力。比如在续编故事《猫和虎》时,许多孩子在通过想象与讨论得出了很多很多的想法,结果有个孩子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孩子是不一样的,他始终觉得老虎会把小猫吃掉,引起其他孩子的嘲笑,孩子很气愤,两只小拳头握的紧紧的,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及时的鼓励:“哦,那你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也请大家听一听,好吗?”让孩子在老师的鼓励下大胆地讲述、发表自己的个人观点。另外,教师的负反馈会给幼儿以挫折感、压抑感,从而失去说话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幼儿乐说的态度,会使幼儿在敢说、爱说中获得主动的发展,为培养幼儿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二、 培养观察能力,促使说的有序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孩子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构成孩子创造力的始发因素。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可重视通过看图讲述来发展孩子的观察力、口语表达能力。
首先,内容选择时多选用一些有情节,有利于发展孩子思维的图片,如,《青蛙飞行员》、《我想飞》、《猫医生过河》、《晚上》等等。其次,活动过程中以设问来开展。可先让孩子对画面有感性认识,运用描述性问题,如“是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样的?”、“有谁?”、“在做什么?”“是什么表情?”等,孩子描述画面的人物、景物、动态,对画面作出初步、基本分解。接着,通过判断性问题,如“是什么关系?”、“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时间?”、“是什么天气?”“什么不一样?”、“什么一样?”等,对画面进行综合判断。然后,运用推想性问题,如“在说什么”、“在想什么?”等,对画面外内容的分析判断进行推想。与此同时,还可结合“为什么?”、“是什么原因?”、“怎么知道的?等分析性问题使讲述由表及里,由里到外地深入开展。最后,教学方法采用大图片与小图片相结合、集中与分组相结合、看演相结合等方法,使孩子能主动去看、去想、去说;使孩子参与机会多、讲述顾虑少;使孩子能按想法或图片内容进行表演,进一步理解图片内涵,从而孩子的讲述就有头有尾,有情节有过程,孩子说话也做到了言之有序。
三、鼓励求异思维,敢于设疑解惑
经验和知识是形成创造性能力的必要条件,但要将经验和知识转化为创造性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常需要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利用,尤其是求异思维的运用。任何发现与发明,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首先要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没有求异,就无所谓标新。要求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三点:
1.设开放性提问。语言描述,答案只有一个,但问法不同,能使幼儿学会多种疑问句式,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开阔思路,还要允许幼儿对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这样,老师的问话就需要将“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成“"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等。虽只是用词的不同,但幼儿的答案没有统一规定,不局限于故事原文,幼儿可以凭借日常生活积累的表象,大胆想象和创新思维如:故事《萝卜兔》,萝卜兔造的小桥断了,怎么办呢?引导幼儿想各种不同的办法,从而引发幼儿的思维呈辐射状,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索。
2.注重情境引导。画面的美丽动人能煽起幼儿的创新思维火花,教师在讲述故事《梦姐姐的花篮》时,引导幼儿:你希望梦姐姐会给你撒下什么颜色的花?你会做什么样的梦?会梦见什么?有的孩子说;梦姐姐会撒下白色的花,小兔会做白色的梦,它会梦见白色的雪花、白色的萝卜……这样看情境想象,只要你给孩子说的机会,让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答案。
3.注重结合生活。教师要创设一个将活动内容中的经验与孩子生活经验相结合起来的机会,以扩展孩子的思维。如诗歌《绿色的世界》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孩子用诗歌的眼睛去观察、理解周围的环境,再戴上不同颜色的眼镜找一找多彩的颜色世界,再让孩子迁移作品经验“红色的世界”、“黄色的世界”、“黑色的世界”等。如此活动,孩子不仅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还为扩展想象和语言表达打下了基础
总之,幼儿的思维是幼稚的,但其发展潜力却是很大的。只要我们教师给予孩子足够的言论自由,重视幼儿期这种可贵的创新思维的萌芽,通过语言教育活动,使这种创新思维得以充分发展,就能为其一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