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为了适应医学教育改革中医疗卫生战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医学伦理学走进了医学教育的殿堂。全国各医学院校已陆续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然而,每年毕业生人数相当于医学院校五倍的中等卫生学校却起步较晚,还有相当一部分中等卫生学校还没有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即使已开了本课程的中等卫生学校,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中等卫生学校在校学生年龄偏小,思想单纯,抓好中等卫生学校学生的医德教育至关重要。
现状及原因
(一)现状
1、医德教育的地位不高,目前一部分中等卫生学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视医德教育的现象。甚至存在着“医德教育缺陷症”。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但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六缺”现象。即:缺教学计划和大纲、缺教材、缺师资、缺课时、缺信息、缺医德教育研究组织。
2、尚未建立学科体系,医学伦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性很强的边缘学科。有它独特的研究方向、方法、逻辑起点和发展的规律。而现有的医德教育缺乏科学的体系,相当数量的中等卫生学校仍然把它看成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在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加进了一点“洋拼盘”。
3、内容空、形式旧。内容空、形式旧是当前中等卫生学校医德教育的又一现象,或求助于古人,在孙思邈或希波克拉底那里找内容;或求助于洋人,在《日内瓦协议法》那里找答案;或开列“戒令”甲乙丙丁;或照搬教条。对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医学伦理体系探索不够,对学生及医务人员的医德状况研究不够,因此,很难找到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很强的新的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医德教育缺乏吸引力、感染力,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和预期目的。
4、医德教师素质不高,医学伦理学目前之所以还没有引起学生重视,不仅因为它属非考试科目,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素质不高。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力量,医学伦理学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医学伦理学是介于医学与伦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美国要求获得医学和哲学双博士学位的人执教,其他国家多是医学教授与伦理学家共同教学。然而,我们很多中等卫生学校却把它看成人人可教。不少学校师资是来自政治课教师,党政干部转行;有的学校无专职教师,临时由班主任、团委书记、学管干部代课;有的学校教师既无医学知识又无伦理学知识,甚至有的是医学专业教师都难以胜任,知识面又很窄,仅为满足工作量要求派去照本宣科,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这种“滥竽充数”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医学伦理学课的效果。
(二)原因
1、观念模糊,忽视医德。孔子早就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耻且格。”他非常重视道德的管理功能。然而,在强调经济利益,引入西方行为科学的时候,一些领导却忘记了这个传家宝,他们只重视行政等“硬”手段,忽视道德等“软”手段。只重视制定行政措施、经济手段来提高经济效益,忽视了道德对社会、对医务人员具有广泛地调节功能、教育功能、自我约束功能。由此而来,医德教育便成为可有可无的“豆芽”学科了。
既然医德教育已成“豆芽”课。他的科学性和队伍建设当然提不上议事日程,致使医德教育的教学人员、科研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
2、拜金主义成风,非道德主义抬头,商品经济带来了空前的“义利之争”。一些人分不清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盲目效仿西方,鼓吹“一切向钱看”。在这股拜金风的影响下,个别医疗单位只重视医院的经济性,忽视反映医院本职的社会主义福利性,忽视病人的利益;在这种宣传和管理导向下,一些人认为只有钱是实的,道德是虚的。非道德主义逐步抬头,在非道德主义抬头的时候,西方流入的非理性主义祈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文革之后,叔本华、尼采和萨特竟成为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偶像。他们的“权利意志论”“自我设计论”等等竟然流行一时。有人主张人生一世,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把道德看成妨碍自由的桎梏。有的人认为:道德不过是一种“巧妙的自私自利”,一种“好看的罪恶”,道德在 “弱肉强食”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股非理性之风与社会不正之风合在一起,使一些人看不清方向,辨不清善恶。在金钱、权欲不断升值的同时,道德却日渐贬值。青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难免出现忽视医德课程的现象。
3、现有医德教育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式,这几年我们并没有少喊“加强道德教育”的口号,并没有少谈“建设精神文明”的豪言。然而,医德、医风却出现严重滑坡现象,为什么呢?除了上述外界因素外,医德教育自身的缺陷也不容忽视。近几年来,我们的医德教育仍然是“书斋”式的教育。我们的体系仍然是“经院哲学”式的体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式,不能触及社会现实。同时,在方法上仍是老师向学生单向输送。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忽视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医德课兴趣不高,劲头不大,有的甚至不想上课,有的虽然来上课,但实际上在搞“双轨制”,桌面上放的是《医德伦理学》书,实际却在看桌内的其他书籍。
4、教师的地位不高,由于当前医德课在中专尚未争得独立地位,在宏观上仍被看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它的地位和形象必须随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浮沉而时高时低,时明时暗,处境十分艰难,从事这一教育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感到自己是学校教育中的二等甚至三等公民,在非亲和状态下的医德教育,需要付出几倍于其他老师的努力,但收到的是受教育者不欣赏、不信服的信息反馈,使教师感到难堪。
对 策
(一)领导重视
一个单位的医德教育搞得如何,关键在于领导。日本心身医学会长池贝酋次郎把新的医学模式叫做:“生物-心理-社会-伦理“医学模式。足见医学伦理学在模式转变中的独特意义。然而,现在有些单位领导思想还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阶段。还没有认识到医学模式转变的趋势和意义;也没有认识到医学伦理学在模式转变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足够地认识到医学伦理学在培养现代医务人才中的战略地位;没有认识到现在社会赋予医学伦理学的新内容、新使命。认识不足,何谈重视?因此,建议对各级卫生单位领导进行系统的医学伦理学培训。天津市从一九八一年起对各级卫生单位的领导进行轮训。福建省卫生厅厅长单人医学伦理学会会长,亲自抓该项工作,从而推动了医学伦理学的建设,加强了医德教育,值得我们借鉴和仿效。 (二)医德教育科学化
1、建立健全全科学体系。要加强医德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加强医学伦理学的科学性,必须健全其学科体系。这个体系应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正确的思想性,应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作指导,以对传统医德的继承性和显示的针对相结合为特点。以人的生、老、病、死为中点作轴线。用历史的辩证唯物观及系统论、公益论的观点来阐述相互间的伦理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并随着社会、医学的发展而发展;2、列入正规的教育计划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在课时上给予保证,以三十至五十课时为宜;3、探索有效的教育规律。注意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社会实践性、层次性、阶段性;4、充实教材,丰富内容。改革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也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商品经济的大潮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我们若避开商品经济对医德的影响而大谈传统医德,不可能打动学生心弦。因此,应不断充实教材,丰富内容。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敢于触及难点、热点。
(三)医德教育形式多样化
1、小系统(医伦系统)与大系统(全校全社会系统)相结合。既着眼于世界、中国、社会,又立足于学校、现实、未来。既重视“外环境”社会的“大气候”又要重视学校的“内环境”的“小气候”。全方位地思考和综合治理;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医德教育除应重视课堂教学外,还应注意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走出去,到社会,到医疗单位开展医德调查;3、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寓德于智中,寓知识于教育中,寓道理于事例中;坚持医德教育与医术教育同步、立体多维性原则。互相作用,交叉渗透,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增长知识中陶冶心灵;4、理论与实例相结合,强化案例教学;5、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使学生畅所欲言,彼此启迪。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寓教于乐。如举行报告会、演讲会、知识竞赛、教学录像、广播、黑板报等等;7、闭卷考试与课堂提问相结合。医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纯以闭卷形式考试理论知识显然是片面的。所以应结合课堂提问。
(四)医德教师要合格
1、本学科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美国的医德教学是由医生、哲学家、伦理学家担任的,他们都具有丰富的伦理学知识和教学经验。有些大学的医德课程讲授是伦理学教授和熟悉伦理学的医学教授合作进行。亚特兰大的埃莫尔大学,校长亲自担任学生的医德课程。所以一个合格的医德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哲学、伦理学、医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懂得教学艺术。
为此,加强医德师资队伍的素质建设是当务之急。省厅应开办医德师资培训班、研究班。开展国际间交流。以提高现有医德师资水平。还应积极创建医学伦理学硕士点和博士点,以保证和提高后继师资水平。
现状及原因
(一)现状
1、医德教育的地位不高,目前一部分中等卫生学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视医德教育的现象。甚至存在着“医德教育缺陷症”。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但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六缺”现象。即:缺教学计划和大纲、缺教材、缺师资、缺课时、缺信息、缺医德教育研究组织。
2、尚未建立学科体系,医学伦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性很强的边缘学科。有它独特的研究方向、方法、逻辑起点和发展的规律。而现有的医德教育缺乏科学的体系,相当数量的中等卫生学校仍然把它看成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在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加进了一点“洋拼盘”。
3、内容空、形式旧。内容空、形式旧是当前中等卫生学校医德教育的又一现象,或求助于古人,在孙思邈或希波克拉底那里找内容;或求助于洋人,在《日内瓦协议法》那里找答案;或开列“戒令”甲乙丙丁;或照搬教条。对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医学伦理体系探索不够,对学生及医务人员的医德状况研究不够,因此,很难找到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很强的新的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医德教育缺乏吸引力、感染力,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和预期目的。
4、医德教师素质不高,医学伦理学目前之所以还没有引起学生重视,不仅因为它属非考试科目,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素质不高。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力量,医学伦理学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医学伦理学是介于医学与伦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美国要求获得医学和哲学双博士学位的人执教,其他国家多是医学教授与伦理学家共同教学。然而,我们很多中等卫生学校却把它看成人人可教。不少学校师资是来自政治课教师,党政干部转行;有的学校无专职教师,临时由班主任、团委书记、学管干部代课;有的学校教师既无医学知识又无伦理学知识,甚至有的是医学专业教师都难以胜任,知识面又很窄,仅为满足工作量要求派去照本宣科,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这种“滥竽充数”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医学伦理学课的效果。
(二)原因
1、观念模糊,忽视医德。孔子早就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耻且格。”他非常重视道德的管理功能。然而,在强调经济利益,引入西方行为科学的时候,一些领导却忘记了这个传家宝,他们只重视行政等“硬”手段,忽视道德等“软”手段。只重视制定行政措施、经济手段来提高经济效益,忽视了道德对社会、对医务人员具有广泛地调节功能、教育功能、自我约束功能。由此而来,医德教育便成为可有可无的“豆芽”学科了。
既然医德教育已成“豆芽”课。他的科学性和队伍建设当然提不上议事日程,致使医德教育的教学人员、科研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
2、拜金主义成风,非道德主义抬头,商品经济带来了空前的“义利之争”。一些人分不清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盲目效仿西方,鼓吹“一切向钱看”。在这股拜金风的影响下,个别医疗单位只重视医院的经济性,忽视反映医院本职的社会主义福利性,忽视病人的利益;在这种宣传和管理导向下,一些人认为只有钱是实的,道德是虚的。非道德主义逐步抬头,在非道德主义抬头的时候,西方流入的非理性主义祈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文革之后,叔本华、尼采和萨特竟成为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偶像。他们的“权利意志论”“自我设计论”等等竟然流行一时。有人主张人生一世,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把道德看成妨碍自由的桎梏。有的人认为:道德不过是一种“巧妙的自私自利”,一种“好看的罪恶”,道德在 “弱肉强食”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股非理性之风与社会不正之风合在一起,使一些人看不清方向,辨不清善恶。在金钱、权欲不断升值的同时,道德却日渐贬值。青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难免出现忽视医德课程的现象。
3、现有医德教育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式,这几年我们并没有少喊“加强道德教育”的口号,并没有少谈“建设精神文明”的豪言。然而,医德、医风却出现严重滑坡现象,为什么呢?除了上述外界因素外,医德教育自身的缺陷也不容忽视。近几年来,我们的医德教育仍然是“书斋”式的教育。我们的体系仍然是“经院哲学”式的体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式,不能触及社会现实。同时,在方法上仍是老师向学生单向输送。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忽视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医德课兴趣不高,劲头不大,有的甚至不想上课,有的虽然来上课,但实际上在搞“双轨制”,桌面上放的是《医德伦理学》书,实际却在看桌内的其他书籍。
4、教师的地位不高,由于当前医德课在中专尚未争得独立地位,在宏观上仍被看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它的地位和形象必须随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浮沉而时高时低,时明时暗,处境十分艰难,从事这一教育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感到自己是学校教育中的二等甚至三等公民,在非亲和状态下的医德教育,需要付出几倍于其他老师的努力,但收到的是受教育者不欣赏、不信服的信息反馈,使教师感到难堪。
对 策
(一)领导重视
一个单位的医德教育搞得如何,关键在于领导。日本心身医学会长池贝酋次郎把新的医学模式叫做:“生物-心理-社会-伦理“医学模式。足见医学伦理学在模式转变中的独特意义。然而,现在有些单位领导思想还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阶段。还没有认识到医学模式转变的趋势和意义;也没有认识到医学伦理学在模式转变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足够地认识到医学伦理学在培养现代医务人才中的战略地位;没有认识到现在社会赋予医学伦理学的新内容、新使命。认识不足,何谈重视?因此,建议对各级卫生单位领导进行系统的医学伦理学培训。天津市从一九八一年起对各级卫生单位的领导进行轮训。福建省卫生厅厅长单人医学伦理学会会长,亲自抓该项工作,从而推动了医学伦理学的建设,加强了医德教育,值得我们借鉴和仿效。 (二)医德教育科学化
1、建立健全全科学体系。要加强医德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加强医学伦理学的科学性,必须健全其学科体系。这个体系应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正确的思想性,应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作指导,以对传统医德的继承性和显示的针对相结合为特点。以人的生、老、病、死为中点作轴线。用历史的辩证唯物观及系统论、公益论的观点来阐述相互间的伦理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并随着社会、医学的发展而发展;2、列入正规的教育计划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在课时上给予保证,以三十至五十课时为宜;3、探索有效的教育规律。注意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社会实践性、层次性、阶段性;4、充实教材,丰富内容。改革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也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商品经济的大潮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我们若避开商品经济对医德的影响而大谈传统医德,不可能打动学生心弦。因此,应不断充实教材,丰富内容。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敢于触及难点、热点。
(三)医德教育形式多样化
1、小系统(医伦系统)与大系统(全校全社会系统)相结合。既着眼于世界、中国、社会,又立足于学校、现实、未来。既重视“外环境”社会的“大气候”又要重视学校的“内环境”的“小气候”。全方位地思考和综合治理;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医德教育除应重视课堂教学外,还应注意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走出去,到社会,到医疗单位开展医德调查;3、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寓德于智中,寓知识于教育中,寓道理于事例中;坚持医德教育与医术教育同步、立体多维性原则。互相作用,交叉渗透,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增长知识中陶冶心灵;4、理论与实例相结合,强化案例教学;5、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使学生畅所欲言,彼此启迪。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寓教于乐。如举行报告会、演讲会、知识竞赛、教学录像、广播、黑板报等等;7、闭卷考试与课堂提问相结合。医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纯以闭卷形式考试理论知识显然是片面的。所以应结合课堂提问。
(四)医德教师要合格
1、本学科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美国的医德教学是由医生、哲学家、伦理学家担任的,他们都具有丰富的伦理学知识和教学经验。有些大学的医德课程讲授是伦理学教授和熟悉伦理学的医学教授合作进行。亚特兰大的埃莫尔大学,校长亲自担任学生的医德课程。所以一个合格的医德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哲学、伦理学、医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懂得教学艺术。
为此,加强医德师资队伍的素质建设是当务之急。省厅应开办医德师资培训班、研究班。开展国际间交流。以提高现有医德师资水平。还应积极创建医学伦理学硕士点和博士点,以保证和提高后继师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