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思路,重庆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将万州、涪陵、黔江、合川、永川、江津六区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其中明确提出将万州建设成为重庆第二大城市。
按照这一战略思路,万州在2004年提出了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的具体思路,即十年构框架、20年建成第二大城市,具体是到2020年,万州主城区达到1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00万左右。根据近几年的发展速度看,这一目标极有可能提前,到2015年左右万州的城市人口就能达到100万人。
按照科学发展观,遵循世界城市发展规律和相关理论,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空间利用为重点、环境融合为特征、集约效益为目的,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自然相协调的复合生态系统。若从城市的功能地位与作用讲,则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区域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中心特征的载体。我个人认同将万州建设成为重庆第二大城市,但从三峡库区未来时空的角度来看,万州务必走一条不同于一般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发展路径。具体地说,为了避免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万州城市发展给库区带来污染等问题,建议万州应走一条“控制规模”(建设面积、城区人口)、“放大功能”(确立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关功能,授权部分必要的省级行政权限)的新路径。
历史发展轨迹:基础良好功能有限
万州已有1700年历史,以“万川毕汇”、“万商毕集”而得名。古代先设县后逐步设郡、州,1935年设立过万州专区,解放后为专区或地级市,2000年撤市建区。
有史以来,万州扼守长江,交通便捷,工商业比较发达,在近十几年三峡工程建设中,万州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得到根本性改变,工业得到空前发展,构成了城市再发展的良好基础。但在城市功能上,万州仍局限在一般性大城市:交通设施陆、水、空都有,但流量有限;经济有幅射,主要是商贸流通。
未来规划把握:严控规模放大功能
当前正面临制订“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刻,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必将纳入重庆和三峡库区发展的整体规划。目前,万州区城市建成面积為40多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超过70万。我认为,鉴于万州的实际,城市规划不宜追求越大越好,下一步(含远期)规划,可否考虑将城市建成区规模控制在七八十平方公里,城区人口控制在100万左右;同时,可考虑在万州区域内再规划布局若干中小城市,建好新型村。这样就能在万州辖区内,形成既有特大城市又有中小城市的城市群,从而有效避免城区迅速扩大、人口迅速增多造成的“城市病”,甚至影响社会稳定等问题。
在严控规模的同时,应当按照将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既定目标,多方面放大其城市功能。首先,在加快万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水平的前提下,使万州的城市经济聚集和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其次,通过进一步授权等形式,使万州在协调库区事务、对外交流合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加快建设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建成高效城市
目前,万州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进步上,多数指标走在重庆其他五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前面,特别是机场、港口的建设和发展,必将凸显大城市交通功能。为了早日将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必须研究出台特殊政策,并且创新发展模式。一是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研究出台关于支持万州城市发展的配套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指导万州探索多种市场化筹资模式,促进城市建设提速;三是进一步深化改革万州区的行政体制,使之具有更多的协调权。万州区自身也要在制度建设、发展环境改善、市民素质和干部水平提升等方面走在全市其他区域性中心城市前列。
对其他五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启示:因地构建特色发挥集约效应
从将万州建设成为重庆第二大城市的种种思路中,可以给涪陵、黔江、合川、永川、江津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带来两点启示。
启示之一,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必须服从国家大局、全市格局。若不是因三峡库区移民开发及生态环保等特殊要求,就可能不强调严控万州的城市规模,但为了国家大局则要走新路径,控制规模,放大功能。涪陵、黔江、合川、永川、江津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也应服从国家大局和全市格局,因地制宜地确定合理的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
启示之二,各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发展中要形成自身特色。可以预见,涪陵、永川、合川区将会逐步发展成为与重庆主城区相呼应的区域性大城市,黔江将用更长时间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而江津可能融入重庆主城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形成自身特色。当然,无论哪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以至包括长寿、南川、铜梁、潼南等中小城市建设,都要形成特定城市功能,发挥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交通、旅游经济发展效益以及聚集和幅射效应,从而有效发挥城市服务于市民、服务于区域的最大集约效应。
(作者系重庆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与企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按照这一战略思路,万州在2004年提出了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的具体思路,即十年构框架、20年建成第二大城市,具体是到2020年,万州主城区达到1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00万左右。根据近几年的发展速度看,这一目标极有可能提前,到2015年左右万州的城市人口就能达到100万人。
按照科学发展观,遵循世界城市发展规律和相关理论,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空间利用为重点、环境融合为特征、集约效益为目的,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自然相协调的复合生态系统。若从城市的功能地位与作用讲,则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区域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中心特征的载体。我个人认同将万州建设成为重庆第二大城市,但从三峡库区未来时空的角度来看,万州务必走一条不同于一般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发展路径。具体地说,为了避免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万州城市发展给库区带来污染等问题,建议万州应走一条“控制规模”(建设面积、城区人口)、“放大功能”(确立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关功能,授权部分必要的省级行政权限)的新路径。
历史发展轨迹:基础良好功能有限
万州已有1700年历史,以“万川毕汇”、“万商毕集”而得名。古代先设县后逐步设郡、州,1935年设立过万州专区,解放后为专区或地级市,2000年撤市建区。
有史以来,万州扼守长江,交通便捷,工商业比较发达,在近十几年三峡工程建设中,万州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得到根本性改变,工业得到空前发展,构成了城市再发展的良好基础。但在城市功能上,万州仍局限在一般性大城市:交通设施陆、水、空都有,但流量有限;经济有幅射,主要是商贸流通。
未来规划把握:严控规模放大功能
当前正面临制订“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刻,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必将纳入重庆和三峡库区发展的整体规划。目前,万州区城市建成面积為40多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超过70万。我认为,鉴于万州的实际,城市规划不宜追求越大越好,下一步(含远期)规划,可否考虑将城市建成区规模控制在七八十平方公里,城区人口控制在100万左右;同时,可考虑在万州区域内再规划布局若干中小城市,建好新型村。这样就能在万州辖区内,形成既有特大城市又有中小城市的城市群,从而有效避免城区迅速扩大、人口迅速增多造成的“城市病”,甚至影响社会稳定等问题。
在严控规模的同时,应当按照将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既定目标,多方面放大其城市功能。首先,在加快万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水平的前提下,使万州的城市经济聚集和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其次,通过进一步授权等形式,使万州在协调库区事务、对外交流合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加快建设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建成高效城市
目前,万州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进步上,多数指标走在重庆其他五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前面,特别是机场、港口的建设和发展,必将凸显大城市交通功能。为了早日将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必须研究出台特殊政策,并且创新发展模式。一是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研究出台关于支持万州城市发展的配套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指导万州探索多种市场化筹资模式,促进城市建设提速;三是进一步深化改革万州区的行政体制,使之具有更多的协调权。万州区自身也要在制度建设、发展环境改善、市民素质和干部水平提升等方面走在全市其他区域性中心城市前列。
对其他五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启示:因地构建特色发挥集约效应
从将万州建设成为重庆第二大城市的种种思路中,可以给涪陵、黔江、合川、永川、江津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带来两点启示。
启示之一,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必须服从国家大局、全市格局。若不是因三峡库区移民开发及生态环保等特殊要求,就可能不强调严控万州的城市规模,但为了国家大局则要走新路径,控制规模,放大功能。涪陵、黔江、合川、永川、江津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也应服从国家大局和全市格局,因地制宜地确定合理的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
启示之二,各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发展中要形成自身特色。可以预见,涪陵、永川、合川区将会逐步发展成为与重庆主城区相呼应的区域性大城市,黔江将用更长时间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而江津可能融入重庆主城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形成自身特色。当然,无论哪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以至包括长寿、南川、铜梁、潼南等中小城市建设,都要形成特定城市功能,发挥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交通、旅游经济发展效益以及聚集和幅射效应,从而有效发挥城市服务于市民、服务于区域的最大集约效应。
(作者系重庆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与企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