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现阶段的实现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ing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也是目前我国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目标。这个问题不仅是一种抽象的理论,更是一种现实的运动。通过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和片面发展产生根源的分析,可以看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应当是分工与教育的良性互动。为此,必须从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上进行改革,破除自发分工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制约。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自发分工;自觉分工;教育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11-0033-02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在他著名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框架内提出来的。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这样写到:“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马克思始终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那么,在我国这样一个处在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是消极等待还是积极面对?如果选择后者,应该选取什么切入点来引导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乃至共产主义社会的早日实现?笔者认为在我国现阶段,必须通过分工与教育的良性互动才能早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现阶段的含义
  
  1.个人的全面发展与总体人类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个人的全面发展还是总体人类的全面发展,这在我国理论界是一个有所争议的问题。我国理论界普遍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指的就是总体人类的全面发展,也有学者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指的就是个人的全面发展。
  事实上,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体或群体的发展问题,而是通过每个个体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总体人类的全面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总体人类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全部个体的全面发展,就没有总体人类的全面发展;而总体人类的全面发展是个体的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
  
  2.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丰富的发展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有哪些基本内容和涵义,这是一个基本和重要的理论问题。从理想状态下看,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丰富的内容,是人的需要、能力、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其中,人的关系和能力是主要内容。“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现实观念的全面性。”
  
  3.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含义是历史的、动态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如此,任何时代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都只具有相对意义,都需要当时代的人根据时代特征对其内涵进行具体的填充。
  从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初期,就开始进入扬弃人的片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任何发展都应该同这个总体进程保持一致,成为总体进程中的必经阶段和组成部分,经过社会主义社会人的逐步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
  
  4.人的全面发展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应该说,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孜孜以求的很多理念比如真、善、美都是理想状态中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至真、至善、至美是不存在的,但这些理想目标的设立为人们规范和完善自身提供了标准,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如此。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同特定的社会条件是密不可分的,这个社会条件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共产主义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也都处于过程当中,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二、人的片面发展的产生根源——自发分工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而提出的,并且马克思认为这种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的产生根源在于“自发分工”。“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发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骗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分工从它产生起在任何社会都是存在的,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也仍然存在“猎人、渔夫或牧人”。马克思批判的不是所有的分工,而是自发分工。自发分工和自觉分工虽然都是分工,但却存在重大差别。前者是一种被迫的、强制性、相对固定的分工;而后者是一种主动的、自愿的、自由流动的分工。
  马克思在对自发的劳动分工的局限和危害进行分析时指出,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使劳动者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越来越集中于狭小的范围,使生产者丧失其它方面的技能和关系,成为一个片面的人,失去人之为人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同时,他也深刻分析了其产生和存在的合理性。任何人类劳动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形式,其一般形式是协作,当协作由于人的关系、能力和需要的差异而形成固定专业和行业的划分时,分工就出现了。“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在一定历史阶段上,一方面,人类不得不通过分工来实现人类关系和能力的专门化发展以驾驭外部世界,“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的、不受我们控制的、与我们愿望背道而驰的并抹煞我们的打算的物质力量,这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分工使人的交往、人的活动范围、能力和需求的层次和空间不断扩大和深化,甚至促使世界历史的形成。没有分工,就没有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延续。自发分工尽管其存在合理之处,但由于它同人的全面发展的背离,同人的本质和价值的背离,最终将在历史的舞台中消失。
  
  三、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现阶段的实现——分工与教育的良性互动
  
  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为我们找到了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自发分工的产生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实现途径——自发分工的消除和自觉分工的实现。人的片面发展形成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同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消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无法实现的。马克思多次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只有消灭了社会分工即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为人的片面发展的消除 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创造了重要的实现条件,使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具有了可能性和现实性。但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光有制度性前提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其它相应的匹配条件,比如经济的发展、体制的完善和教育的正确导向。发展经济和完善体制的主体——人,都是教育的产物,因此,教育的导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目标并不仅仅局限于私有制的消灭和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其最终和最高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改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状况,真正实现人作为发展的目的的目标。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分工和教育是互为因果的。要实现人的关系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关键是要打破分工的局限;而要真正打破分工的局限,关键的又是通过教育正确引导人的关系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民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自发分工往往把一个人限制在一种行业、一种专业甚至一个工种中,而自觉分工使人能根据个人的意愿和社会的需求游刃于不同的工种和行业。“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当前,我国在分工和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性因素(尤其是当前教育理念和体系对自发分工存在强化作用),为了打破这些因素,要求我们:
  第一,社会主义的教育应该提高受教育者的比率。以高等教育为例,根据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二00四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指出,目前,中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人数超过两千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9%。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相对较低。这个现状告诉我们,国家必须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社会主义的教育对象要不断扩大,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和全民教育发展,教育普及的程度要逐步提高,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比率逐步增加。
  第二,社会主义教育应该打破传统的专业设置。马克思认为,教育可以使人很快地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并根据个人的意愿和社会需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向另一个生产部门。但是,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实际上将人严格地限制在某一专业范围内,这主要表现在初等教育中的文理分科以及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严格的专业设置和相应的专业课程学习上。虽然也存在选修课和素质课的参与,但远远不能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限制。这种专业设置所造成的对自发分工的强化,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相去甚远。
  社会主义教育应自觉以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坐标设立相应的教育体系,逐步打破传统的专业设置。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可以逐步取消过细专业的设置,使相关的专业逐渐融合,同时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从而使学生就业后能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意愿灵活选择更多的工种和行业。
  第三,社会主义教育应该打破传统的脑力和体力的区分。教育可以减少或摆脱社会分工造成的片面性。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不是要制造新的脑体对立,而是要减少或消除脑体差别,改变“劳心者治人”的局面。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教育理念上进行革新,做到使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有文化、有知识,使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不脱离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
  总之,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是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以人为本的根本着眼点,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以人的发展状态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根本标志。通过分工与教育的良性互动,最终促使人的全面发展的早日实现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战略和价值目标的真正落实。
  
  责任编辑:秦玉珍
其他文献
摘要:“大部制改革”是我国目前行政体制改革中的制度亮点,同时也是国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政府管理模式,但是结合国情,“大部制改革”在我国向纵深进行也存在着诸多难点。针对现存的难点,有必要在宏观和微观的层面上从决策、执行与监督相互制约与协调的框架内提出相应对策,以保证“大部制改革”向纵深进行的力度和持续度。  关键词:大部制改革;难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19年,吴江区教育局的研究项目《从“一起走”到“分层推进”,促进区域课程建设内涵发展》成功申报江苏省省级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区域推进项目,并由此开始积极探索学前教育区域改革的新思路。实践中,我们树立“问题导向”的行动思路,通过多元举措进行摸底调研,同步借力省市专家力量,历经梳理、剖析、追因,分析区域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过程中各幼儿园的进展情况,提炼课程建设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根据现状和原因提出针对
摘 要: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任务。从陕西省相关实践来看,经过多年努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财政支持力度有限、卫生设施硬件滞后、专业人员配置不足、制度设计不尽合理、监管机制不够完善、医疗服务水平偏低等问题。对此,应结合多地实际,通过构建多级政府筹资模式、加快卫生设施硬件提升、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整合各类医疗保障制
摘要:“上代下”维权是工会参与处理劳资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方式。但是,目前“上代下”维权面临启动缺乏制度化的机制、可以凭借的手段和资源较少以及下级工会和会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等困境。从实践来看,上级工会妥善处理劳资群体性事件,较切实的做法是努力激活“上代下”维权机制,即在工会系统内部建立完善的劳资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机制;探索地方工会干部考核制度的改革;切实做好基层工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工作。  关键词
在杭州长江实验小学,有一群六年級小学生每人出了一本书,并把这本“毕业文集”作为临别礼物,送给了语文老师黄剑磊。每本文集目录里有“自序”“记叙文”“诗歌”等章节,丝毫不亚于市面上卖的作文集。黄老师“揭秘”说,这其实是布置给同学们的一份特殊的期末作业:小学生活即将结束,请每个学生把自己写的比较满意的习作收集起来,装订成册,并起一个有个性的书名。“每本书选择20篇的原因,是想让学生挑‘质’不挑‘量’,2
摘 要:驻村第一书记制度是以精准扶贫为切入,破局现行的村两委班子乡村治理格局,高效结合国家治理与基层治理,助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乡村落地实施的重要举措。基于角色理论对驻村第一书记在扶贫工作中的国家治理代理人、乡村基层治理执行人和理性行为人的多重角色进行分析,发现驻村第一书记在扶贫实践中因多重角色冲突面临着现实困境,主要包括作为国家治理代理人却难以取信于村民、与村干部权力博弈引发基层治理
摘 要:晚清时期报刊上的小说广告,是反映晚清时期小说创作、出版、销售、阅读等状况的珍贵史料,对晚清小说研究意义重大。作为文学活动的参与者,小说广告是小说及其作者、读者、书局之间不可缺少的媒介,它参与了小说创作、出版、印刷、销售、阅读的各个环节。本文从广告传媒视角,对晚清小说广告与小说作者、读者、出版商和文化环境等要素及其关系进行了系统探讨。   关键词:晚清小说;报刊;小说广告;传
摘 要:在礼学形成之时华夏族已全面进入农业文明时代。在周代礼制下,田土分封与班爵禄相结合,农业收入是国家预算的基础,“积贮”始终是农耕民族的核心话语。田猎只是农业经济的补充成分,在礼制文化规约下,狩猎风俗已失去原始的荒蛮、强悍与血腥杀戮带给猎者的审美愉悦。农业立国的华夏族有土地般温厚宽阔的胸怀,田猎之礼承载了农业文化的精神气质与农耕民族的自然观与生态伦理意识。   关键词:《礼记》;农耕文化;狩猎
香港“耀中幼教教学法”,是由陈保琼博士自20世纪70年代从美国学成归国,构建“游戏中学习”的早期教育课程开始,经过50年的实践,逐渐形成的系统的教学法。在香港耀中幼儿园,我们看到了耀中幼教教学法的实践情形。每天入学、放学时,你会看到穿着耀中园服进进出出的幼儿园孩子,色彩和谐、式样俊美的园服,让孩子们看上去活力四射。但更让我们好奇的不是这些,而是在耀中幼儿园,孩子们究竟是怎样度过一天又一天的。耀中幼
摘要: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在文化界有着独特的地位,某种程度上引领着散文的潮流,但余秋雨部分历史文化散文中饱含的“滥情”却使其文化智性大打折扣。这种散文对当代散文创作的影响是不利的。  关键词: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滥情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0)06-0105-04    当代文坛谈到历史文化散文,就不能不说余秋雨。余秋雨当年凭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