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中国提议并倡导的“一带一路”旨在促进沿线各国经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文化交流与互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表面在经济合作,实则在发展模式的竞争,在文明的逻辑。”[1]推进各国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便成为重中之重。文化交流既包括中华优秀文明的输出,也包括国外优秀文明的输入。在中小学语文和英语等文化类教学中,适当引入外国优秀文明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其兼收并蓄的人文素养,为“一带一路”提供扎实、良好的心理准备意义重大。本文拟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为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一带一路” 文化交流 文化输入 优秀文明 语文教学
【Abstract】The “One Belt One Road” policy advocated by China aims to accelera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elated countries, and to achieve collective prosperity. Concerning “One Belt One Road”, a Chinese scholar said: “Superficially it is economic cooperation, but fundamentally it lies in development model, and in cultural ideology”, so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mutual study, which includes not only the export of the splendid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the import of the glorious foreign culture, possess a decisive place in the process. The introduction of excellent foreign cultur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teaching class would undoubtedly broaden the horizon and enrich the knowledge of the students, and make a good mental preparation for “One Belt One Road”.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troduction of excellent foreign culture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thesis, taking Chinese class teaching (2ed term, Grade 4) as an example.
【Keywords】“One Belt One Roa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Import; Glorious Culture; Chinese Teaching
【中圖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4-0030-02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沿线各国经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其基本内涵是开放、包容、互利、共赢。“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经济带,也是一条文化带。互联互通包括五大领域——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其中,民心相通就是指“促进不同文明和宗教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推进教育、文化交流……”。[2] 有学者也说“当今社会的‘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一条经贸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民众交往之路……极大地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1]
了解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对于了解这个民族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有学者提出“文化先行”的概念,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生命,是同承载着这种文化的民族本身相共生的。”[3] 因此,文化输出和输入、文化跨地区交流便成为“一带一路”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不同地区文化之间应该互相借鉴,而不是互相排斥。文化碰撞的结果,不应是某些文化的消失,而是共同生长。从古至今,古老的文明、优秀的文化对于别国的文化都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之后,光辉灿烂的希腊文明在被征服的地区各地遍地开花,“希腊化”也大大促进了周边落后文明的进步。可是,希腊人并没有独尊自己的文化,他们虽然“称波斯人的国家为野蛮的国家,但是希腊人从来没有否认过波斯帝国文化存在的事实”[4] 并愿意与其进行交流。
与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不同的是,现代丝绸之路既有“陆地丝绸之路”,也有“海上丝绸之路”,还有“草原丝绸之路”,涉及六十多个国家,既覆盖了几千年前的几大古老文明圈——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也涵盖了欧洲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两希文明)——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以上各国、各民族之间,只有在互相了解、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共同发展,共创辉煌,而了解的内容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文化(一个国家、民族的政治形态、经济形势、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了解的途径不仅仅是“自家文化”的输出,也有他国文化的输入,对外国文明的了解和吸收必定有助于“一带一路”的高效实施。本文拟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下)为例,说明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化输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年级语文下册共有31课课文,其中有11课涉及到外国文化的输入和传播,我们可以将其简单地分为六类,分别是关于:道德品质的;大自然、自然界规律和启示的;纯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的;战争与和平的;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的;神话故事的。第五课《中彩那天》通过父亲和库伯中彩票的故事告诉我们“以诚待人”、“诚实守信”的道理;第十七课《永生的眼睛》(美国作者琳达·里弗斯 著)以家人和自身的真实事迹告诉我们什么是大爱、什么是奉献;第八课《自然之道》(美国作家伯罗蒙塞尔 著)以在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的游历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适者生存”的规律;第十一课《大自然的启示》更是以德国林务官下令“打扫”森林及后来森林遭殃、生态平衡被打破的具体事例说明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密切相连的;第十九课《花的勇气》通过在维也纳的游历赞美自然界生灵的强大生命力;第二十一课《牧场之国》(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 著)向我们全方面展示了被称为“郁金香之国”、“风车之国”、和“牧场之国”的荷兰及其宜人风光;第十二课《夜莺的歌声》以苏联卫国战争为背景,讲述战争的残酷,和平的来之不易以及民族小英雄为国家而奋斗甚至时刻准备着献身的爱国精神;第二十四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以伟大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事迹说明科学要讲求实事求是、讲求严谨、敢于挑战权威,而本课里的“权威”就是古希腊三圣之一、人类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第二十五课《全神贯注》以法国雕塑家罗丹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细致入微、要全身心地投入;第三十课《普罗米修斯》取材于古希腊神话故事,讲述了普罗米修斯神造福人类、勇于献身的精神;第三十一课《渔夫的故事》选自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通过讲述被犹太国王所罗门所制服的魔鬼和渔夫之间的故事,赞扬了人类的智慧才是最强大的武器和力量。毫无疑问,如果能够充分地将以上这些外国题材、文化传统、宗教神话介绍给学生,那么一定能够开阔他(她)们的视野,拓展他(她)们的知识面。下面以第三十课《普罗米修斯》和第三十一课《渔夫的故事》为切入口,探讨古希腊、古阿拉伯神话输入的意义。 《普罗米修斯》引自古希腊神话,老师便可借此机会给学生介绍以不同神话故事为代表的宗教信仰之间的不同,比如,文中就涉及到为人间偷取火种的天神普罗米修斯、众神领袖宙斯、还有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老师可以适当地扩展一下这个名单,并呈现出他们的关系,比如,宙斯与赫拉是夫妻关系等。那么,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就知道了原来希腊人信仰多神,并且是世俗化了的神,神和人一样“常有失德之事,拈花惹草、勾心斗角什么都来。”[5] 传说中,普罗米修斯掌握了众神领袖宙斯的秘密,即宙斯将被自己与某位女神或女人所生的儿子所毁灭,这让“喜欢拈花惹草的宙斯感到害怕”。[6] 课文中普罗米修斯神和大力神赫拉克勒斯都敢于为正义而违背众神领袖宙斯的命令,说明他们是具有反叛精神的。进而,学生了解到希腊人民信仰的是多神教、神具有七情六欲、有正义的、有非正义的,神是社会化的,是入世的。
《渔夫的故事》引自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讲述的是魔鬼被所罗门王制服后关押到一个瓶瓮中并投入大海,大约过了四百年后被一个渔夫救出并释放出来的故事。出人意料的是魔鬼非但不报恩,反而恩将仇报。那么,我们可以借此机会给学生讲述与这个故事相关的历史和文化,比如,所罗门是谁?所罗门是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后,犹太历史上王国时期的一位国王。所罗门王为犹太人民做出了许许多多重要的贡献,在犹太历史上深受人民爱戴,“所罗门统治时期,不仅国内一统,四邻臣服,而且财富充盈,国力强盛”[7],与所罗门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所罗门的智慧”和“所罗门的宫殿”。老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犹太国王的故事怎么会被写进阿拉伯民间故事集里面呢?原来,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同源,犹太人的祖先是以撒,阿拉伯人的祖先是以实玛利,以撒和以实玛利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他们的父亲就是亚伯拉罕。也就是说,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其实是同一个祖先,这样,学生就借此机会学习到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上古时期的历史。
通过《普罗米修斯》学生们了解到了希腊人信仰多神,那么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也信仰多神教吗?不是的。古代犹太人和古代阿拉伯人都只信仰犹太教一神教,只信仰亚为一个神,只是到了后来(大约公元600年左右)阿拉伯人才由信仰亚为神改为信仰唯一真主穆罕默德和由他创立的伊斯兰教。不过,依然是信仰一神教。
通过最后这两课的学习,学生对古犹太文明、古希腊文明,乃至古阿拉伯文明及其宗教信仰都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对了解一個民族的民族性格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从古希腊人信仰多神、古希腊神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各神各司其职、也具有反叛精神等特点,可以推断出古希腊人崇尚理性、崇尚思考、不惧权威,也因此更重视人的个体价值。
“一带一路”成功的关键在文明[1],在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通。在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明的同时,吸收外来古老文明和先进思想就非常重要了。 希腊、以色列(多数为古犹太人、古西伯来人的后裔)、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国家都是当代“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重镇,了解他们的文化和文明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培养学生兼收并蓄的人文素养,为“一带一路”的推进提供坚强有力的文化储备和支持。
参考文献:
[1]王义桅.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一带一路”读本[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8:27.
[3]隗斌贤.“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传播与交流及其对策 [J].浙江学刊,2016(2):225.
[4]李宇.新媒体环境下一带一路沿线文化传播模式研究 [J].新闻知识,2015(7):24.
[5](澳)约翰·赫斯特.极简欧洲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7.
[6](德)古斯塔夫·施瓦布.希腊神话[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29.
[7]朱维之.古犹太文化史[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180.
作者简介:
王文英(1988-),女,河北沧州人,黄骅市南排河镇大辛堡中心校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关键词】“一带一路” 文化交流 文化输入 优秀文明 语文教学
【Abstract】The “One Belt One Road” policy advocated by China aims to accelera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elated countries, and to achieve collective prosperity. Concerning “One Belt One Road”, a Chinese scholar said: “Superficially it is economic cooperation, but fundamentally it lies in development model, and in cultural ideology”, so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mutual study, which includes not only the export of the splendid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the import of the glorious foreign culture, possess a decisive place in the process. The introduction of excellent foreign cultur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teaching class would undoubtedly broaden the horizon and enrich the knowledge of the students, and make a good mental preparation for “One Belt One Road”.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troduction of excellent foreign culture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thesis, taking Chinese class teaching (2ed term, Grade 4) as an example.
【Keywords】“One Belt One Roa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Import; Glorious Culture; Chinese Teaching
【中圖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4-0030-02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沿线各国经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其基本内涵是开放、包容、互利、共赢。“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经济带,也是一条文化带。互联互通包括五大领域——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其中,民心相通就是指“促进不同文明和宗教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推进教育、文化交流……”。[2] 有学者也说“当今社会的‘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一条经贸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民众交往之路……极大地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1]
了解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对于了解这个民族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有学者提出“文化先行”的概念,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生命,是同承载着这种文化的民族本身相共生的。”[3] 因此,文化输出和输入、文化跨地区交流便成为“一带一路”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不同地区文化之间应该互相借鉴,而不是互相排斥。文化碰撞的结果,不应是某些文化的消失,而是共同生长。从古至今,古老的文明、优秀的文化对于别国的文化都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之后,光辉灿烂的希腊文明在被征服的地区各地遍地开花,“希腊化”也大大促进了周边落后文明的进步。可是,希腊人并没有独尊自己的文化,他们虽然“称波斯人的国家为野蛮的国家,但是希腊人从来没有否认过波斯帝国文化存在的事实”[4] 并愿意与其进行交流。
与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不同的是,现代丝绸之路既有“陆地丝绸之路”,也有“海上丝绸之路”,还有“草原丝绸之路”,涉及六十多个国家,既覆盖了几千年前的几大古老文明圈——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也涵盖了欧洲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两希文明)——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以上各国、各民族之间,只有在互相了解、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共同发展,共创辉煌,而了解的内容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文化(一个国家、民族的政治形态、经济形势、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了解的途径不仅仅是“自家文化”的输出,也有他国文化的输入,对外国文明的了解和吸收必定有助于“一带一路”的高效实施。本文拟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下)为例,说明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化输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年级语文下册共有31课课文,其中有11课涉及到外国文化的输入和传播,我们可以将其简单地分为六类,分别是关于:道德品质的;大自然、自然界规律和启示的;纯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的;战争与和平的;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的;神话故事的。第五课《中彩那天》通过父亲和库伯中彩票的故事告诉我们“以诚待人”、“诚实守信”的道理;第十七课《永生的眼睛》(美国作者琳达·里弗斯 著)以家人和自身的真实事迹告诉我们什么是大爱、什么是奉献;第八课《自然之道》(美国作家伯罗蒙塞尔 著)以在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的游历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适者生存”的规律;第十一课《大自然的启示》更是以德国林务官下令“打扫”森林及后来森林遭殃、生态平衡被打破的具体事例说明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密切相连的;第十九课《花的勇气》通过在维也纳的游历赞美自然界生灵的强大生命力;第二十一课《牧场之国》(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 著)向我们全方面展示了被称为“郁金香之国”、“风车之国”、和“牧场之国”的荷兰及其宜人风光;第十二课《夜莺的歌声》以苏联卫国战争为背景,讲述战争的残酷,和平的来之不易以及民族小英雄为国家而奋斗甚至时刻准备着献身的爱国精神;第二十四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以伟大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事迹说明科学要讲求实事求是、讲求严谨、敢于挑战权威,而本课里的“权威”就是古希腊三圣之一、人类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第二十五课《全神贯注》以法国雕塑家罗丹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细致入微、要全身心地投入;第三十课《普罗米修斯》取材于古希腊神话故事,讲述了普罗米修斯神造福人类、勇于献身的精神;第三十一课《渔夫的故事》选自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通过讲述被犹太国王所罗门所制服的魔鬼和渔夫之间的故事,赞扬了人类的智慧才是最强大的武器和力量。毫无疑问,如果能够充分地将以上这些外国题材、文化传统、宗教神话介绍给学生,那么一定能够开阔他(她)们的视野,拓展他(她)们的知识面。下面以第三十课《普罗米修斯》和第三十一课《渔夫的故事》为切入口,探讨古希腊、古阿拉伯神话输入的意义。 《普罗米修斯》引自古希腊神话,老师便可借此机会给学生介绍以不同神话故事为代表的宗教信仰之间的不同,比如,文中就涉及到为人间偷取火种的天神普罗米修斯、众神领袖宙斯、还有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老师可以适当地扩展一下这个名单,并呈现出他们的关系,比如,宙斯与赫拉是夫妻关系等。那么,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就知道了原来希腊人信仰多神,并且是世俗化了的神,神和人一样“常有失德之事,拈花惹草、勾心斗角什么都来。”[5] 传说中,普罗米修斯掌握了众神领袖宙斯的秘密,即宙斯将被自己与某位女神或女人所生的儿子所毁灭,这让“喜欢拈花惹草的宙斯感到害怕”。[6] 课文中普罗米修斯神和大力神赫拉克勒斯都敢于为正义而违背众神领袖宙斯的命令,说明他们是具有反叛精神的。进而,学生了解到希腊人民信仰的是多神教、神具有七情六欲、有正义的、有非正义的,神是社会化的,是入世的。
《渔夫的故事》引自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讲述的是魔鬼被所罗门王制服后关押到一个瓶瓮中并投入大海,大约过了四百年后被一个渔夫救出并释放出来的故事。出人意料的是魔鬼非但不报恩,反而恩将仇报。那么,我们可以借此机会给学生讲述与这个故事相关的历史和文化,比如,所罗门是谁?所罗门是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后,犹太历史上王国时期的一位国王。所罗门王为犹太人民做出了许许多多重要的贡献,在犹太历史上深受人民爱戴,“所罗门统治时期,不仅国内一统,四邻臣服,而且财富充盈,国力强盛”[7],与所罗门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所罗门的智慧”和“所罗门的宫殿”。老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犹太国王的故事怎么会被写进阿拉伯民间故事集里面呢?原来,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同源,犹太人的祖先是以撒,阿拉伯人的祖先是以实玛利,以撒和以实玛利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他们的父亲就是亚伯拉罕。也就是说,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其实是同一个祖先,这样,学生就借此机会学习到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上古时期的历史。
通过《普罗米修斯》学生们了解到了希腊人信仰多神,那么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也信仰多神教吗?不是的。古代犹太人和古代阿拉伯人都只信仰犹太教一神教,只信仰亚为一个神,只是到了后来(大约公元600年左右)阿拉伯人才由信仰亚为神改为信仰唯一真主穆罕默德和由他创立的伊斯兰教。不过,依然是信仰一神教。
通过最后这两课的学习,学生对古犹太文明、古希腊文明,乃至古阿拉伯文明及其宗教信仰都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对了解一個民族的民族性格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从古希腊人信仰多神、古希腊神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各神各司其职、也具有反叛精神等特点,可以推断出古希腊人崇尚理性、崇尚思考、不惧权威,也因此更重视人的个体价值。
“一带一路”成功的关键在文明[1],在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通。在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明的同时,吸收外来古老文明和先进思想就非常重要了。 希腊、以色列(多数为古犹太人、古西伯来人的后裔)、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国家都是当代“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重镇,了解他们的文化和文明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培养学生兼收并蓄的人文素养,为“一带一路”的推进提供坚强有力的文化储备和支持。
参考文献:
[1]王义桅.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一带一路”读本[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8:27.
[3]隗斌贤.“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传播与交流及其对策 [J].浙江学刊,2016(2):225.
[4]李宇.新媒体环境下一带一路沿线文化传播模式研究 [J].新闻知识,2015(7):24.
[5](澳)约翰·赫斯特.极简欧洲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7.
[6](德)古斯塔夫·施瓦布.希腊神话[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29.
[7]朱维之.古犹太文化史[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180.
作者简介:
王文英(1988-),女,河北沧州人,黄骅市南排河镇大辛堡中心校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