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欣然打开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田成有的新作《法官的法理》,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着人性化世界的法律天堂,书中提到“司法不能与世隔绝,不能冷漠化、神秘化、高傲化,不能与世俗、民风相隔绝,不能与人民的感受和认知隔绝。”其书表现出的智慧及深刻的道理值得读者去感悟与追寻。作者能在寻常的案例中讲述着对司法环境的美好追求。
看完《法官的法理》后,我犹如看到早晨初升的太阳一般,对未来充满着希冀,顿觉清风扑面,该书让人深思,又给人以启迪。作为一个普通的退休法官,读此书后倍感亲切。其书中所涉的各种问题,都是我们法律人必须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有些则是广大群众热议的话题。作者将自己的思考置于“变革中的中国法院”这个大背景下,身居高位却躬身向下,作出了自己独立而智慧的思考,并将这种思考奉献于社会,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激发人们向上的力量。
在《法官的法理》一书中,我们能看到法律的一种理性情怀——以人为本,作者在文中《人民法院的“人民性”》提到“法律是死的,法官是活的,法律不仅仅是惩与罚,还是帮和引;法律还是有温度的。”你可以从神圣的法律殿堂感受到人性化的一面,看到一个温馨而富有人情味的法官,让我们在这个法制社会中找到归属。在《哪里寻找司法正义》一文中作者写到“正义是法官心中永恒的太阳,法官除了正义在也没有更高的目标追求。”“正义”两个字已经深深的烙印在法官的心里。一个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法学专家、高级法官、高层领导人,作者集多重社会身份于一身,每一种身份所独有的气质和秉性,有机地融汇于一身,将其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有个性、有悲情、有独到见解、可亲可敬、可交流的,既特别又普通的人。作为法学专家,在多年的法学研究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专著、专业论文成果丰硕,广受好评,奠定了他在法学界的影响。
近年来,他在注重法学研究的同时,强调理论要“重在管用”,在法律适用与普及方面作了深刻的研究,连续出版了几本堪称经典的法学著作,其书适应性广、适用性强、启迪人的智慧,可谓“思想的天堂”。他作为一名高级法官,面对这份崇高而神圣的职业,他不满足于就案判案,而是苦苦追寻和反映判案后面的思想,他不回避当下所面对的尚不理想的司法环境与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法治要求的矛盾,面对从来没有遇到的新问题,他认为,法官要做个思想者,就得忍受、承担比其他人更多的苦痛、烦恼和风险。
面对司法的转型期,复杂社会矛盾的突显以及法律的滞后性,必然带来各种困惑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总体上需依赖法治的进步,其中更少不了法官们坚持不懈的付出和不畏艰难的实践与担当,本书记录了作者实践的印迹:作为民主党派致公党的领导人、省政协常委,他秉承“致力为公,参政兴国”的理念,建肺腑之言,献务实之策,积极参政议政。对司法独立与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些重大的原则问题,作者从历史的回顾中得出了肯定性的答案,在很多的司法建议中,我们看到了他如肝胆相照的啼血杜鹃般的恳切;最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身份当成一种负担背起来,而成为其高高在上的资本,而是以“平民化”的角色、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读者,奉献出既有理性又有感性的文字。
在《法官的法理》书中所提到的问题,都是司法改革30年来所遇到的重大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顾、分析、阐述,作者不是就问题谈问题,开头连续几篇具有震撼力的文章,一开始就把读者推上了历史的制高点,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梳理,让读者从历史的、中西方的、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与农村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中,对中国司法制度的发展走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看到要真正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司法制度,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正是在这个较高的层面上,作者论及法官的历史担当以及应有的修养和素质,才显得更加迫切;读者在了解一个个具体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时,才不会离开历史发展必然性这个中心,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待和分析现实的问题。
文中也谈到做法官的困惑与苦恼,这些深藏在法官光鲜、威严形象背后客观存在的困扰,并不为多数人知晓。面对这些问题,作者不发牢骚,也不背离对法律的忠诚,而是在“坚守法律正义”的信仰下,不脱离国情、省情,不脱离工作实际,冷静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对诸如法院文化、法官培训的软环境建设,作者也作出具有云南特色的总结和阐述。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作者善于使用最为普通甚至是时尚的流行语来阐述艰深的法学理论,他追求的是让更多的人懂法用法,以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的健康发展。
在作者看来,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里,任何投机取巧、沽名钓誉的伎俩,都只能像昙花一现。只有踏踏实实做学问、兢兢业业务实证,才能为任重道远的法制建设做出有益的贡献。近年来,作者重在适用的著作,几乎一年推出一部,《法官的法理》与此前的《法官的修炼》是一脉相承的,可谓是姊妹篇。而对一些热点和敏感问题的分析与阐述则更为深刻。该书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经历的法官,可以作为深入探索法学理论、面对现实问题的参考资料;对于法学专业对法官职业充满憧憬的在读学子们,则可作为他们入门的参考;对广大的各行各业、不同层面的读者,无疑是他们了解法院、了解法官、了解法治建设的一本普及读本。
作者的观点,具有着时代的前瞻性。作者在论证和阐述观点的同时,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在分析和看待复杂的法律现象时,告诉我们,立足现实国情的社会存在;从司法的本质、法制的发展方向以及立法本意来分析和看待法律现象、适用法律。由此,必然会产生许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观点和理念,这无疑是推进法治建设进程所需要的。作者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在不折不挠地努力着、追求着,我想,这才是作者心目中远大而崇高的标杆。
如果还要说《法官的法理》,它实在有着太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我从中读出的是一种亲民、爱民的理念,他主张“用群众认同的态度倾听诉求,用群众认可的方式查清事实,用群众接受的语言释法析理”。作者在书中阐述了一种理想的法治理念,希望用“平民化”的思维方式来优化法官的心灵。作者在追求一种思想的自由,同时更尊重读者思想的自由。在各种不同观念的碰撞中,产生的是智慧的火花。法治的建设和推进是艰难的进程,一本书的呼唤所产生的推动力也许微乎其微,然而作者啼血杜鹃般恳切的呼唤,其心力是巨大的。如果有更多的法官、学者、为政者,为中华的复兴勇于担当、勤于实践、精于思考,那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则大有希望。
在此,我仅以一个普通读者的体会阅评该书。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学者和普通人完全可以平等地交流,畅谈个人的想法。在书中我能读出作者对司法完善的恳切期盼,这也是对司法建设的一种思考与启示。拜读该书,同为司法工作者的我,自然而然就和作者产生了共鸣。《法官的法理》一书,能让读者了解到一个司法工作者的内心世界,触发人们更多的思绪和感悟。
责任编辑:李金龙
看完《法官的法理》后,我犹如看到早晨初升的太阳一般,对未来充满着希冀,顿觉清风扑面,该书让人深思,又给人以启迪。作为一个普通的退休法官,读此书后倍感亲切。其书中所涉的各种问题,都是我们法律人必须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有些则是广大群众热议的话题。作者将自己的思考置于“变革中的中国法院”这个大背景下,身居高位却躬身向下,作出了自己独立而智慧的思考,并将这种思考奉献于社会,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激发人们向上的力量。
在《法官的法理》一书中,我们能看到法律的一种理性情怀——以人为本,作者在文中《人民法院的“人民性”》提到“法律是死的,法官是活的,法律不仅仅是惩与罚,还是帮和引;法律还是有温度的。”你可以从神圣的法律殿堂感受到人性化的一面,看到一个温馨而富有人情味的法官,让我们在这个法制社会中找到归属。在《哪里寻找司法正义》一文中作者写到“正义是法官心中永恒的太阳,法官除了正义在也没有更高的目标追求。”“正义”两个字已经深深的烙印在法官的心里。一个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法学专家、高级法官、高层领导人,作者集多重社会身份于一身,每一种身份所独有的气质和秉性,有机地融汇于一身,将其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有个性、有悲情、有独到见解、可亲可敬、可交流的,既特别又普通的人。作为法学专家,在多年的法学研究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专著、专业论文成果丰硕,广受好评,奠定了他在法学界的影响。
近年来,他在注重法学研究的同时,强调理论要“重在管用”,在法律适用与普及方面作了深刻的研究,连续出版了几本堪称经典的法学著作,其书适应性广、适用性强、启迪人的智慧,可谓“思想的天堂”。他作为一名高级法官,面对这份崇高而神圣的职业,他不满足于就案判案,而是苦苦追寻和反映判案后面的思想,他不回避当下所面对的尚不理想的司法环境与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法治要求的矛盾,面对从来没有遇到的新问题,他认为,法官要做个思想者,就得忍受、承担比其他人更多的苦痛、烦恼和风险。
面对司法的转型期,复杂社会矛盾的突显以及法律的滞后性,必然带来各种困惑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总体上需依赖法治的进步,其中更少不了法官们坚持不懈的付出和不畏艰难的实践与担当,本书记录了作者实践的印迹:作为民主党派致公党的领导人、省政协常委,他秉承“致力为公,参政兴国”的理念,建肺腑之言,献务实之策,积极参政议政。对司法独立与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些重大的原则问题,作者从历史的回顾中得出了肯定性的答案,在很多的司法建议中,我们看到了他如肝胆相照的啼血杜鹃般的恳切;最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身份当成一种负担背起来,而成为其高高在上的资本,而是以“平民化”的角色、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读者,奉献出既有理性又有感性的文字。
在《法官的法理》书中所提到的问题,都是司法改革30年来所遇到的重大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顾、分析、阐述,作者不是就问题谈问题,开头连续几篇具有震撼力的文章,一开始就把读者推上了历史的制高点,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梳理,让读者从历史的、中西方的、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与农村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中,对中国司法制度的发展走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看到要真正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司法制度,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正是在这个较高的层面上,作者论及法官的历史担当以及应有的修养和素质,才显得更加迫切;读者在了解一个个具体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时,才不会离开历史发展必然性这个中心,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待和分析现实的问题。
文中也谈到做法官的困惑与苦恼,这些深藏在法官光鲜、威严形象背后客观存在的困扰,并不为多数人知晓。面对这些问题,作者不发牢骚,也不背离对法律的忠诚,而是在“坚守法律正义”的信仰下,不脱离国情、省情,不脱离工作实际,冷静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对诸如法院文化、法官培训的软环境建设,作者也作出具有云南特色的总结和阐述。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作者善于使用最为普通甚至是时尚的流行语来阐述艰深的法学理论,他追求的是让更多的人懂法用法,以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的健康发展。
在作者看来,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里,任何投机取巧、沽名钓誉的伎俩,都只能像昙花一现。只有踏踏实实做学问、兢兢业业务实证,才能为任重道远的法制建设做出有益的贡献。近年来,作者重在适用的著作,几乎一年推出一部,《法官的法理》与此前的《法官的修炼》是一脉相承的,可谓是姊妹篇。而对一些热点和敏感问题的分析与阐述则更为深刻。该书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经历的法官,可以作为深入探索法学理论、面对现实问题的参考资料;对于法学专业对法官职业充满憧憬的在读学子们,则可作为他们入门的参考;对广大的各行各业、不同层面的读者,无疑是他们了解法院、了解法官、了解法治建设的一本普及读本。
作者的观点,具有着时代的前瞻性。作者在论证和阐述观点的同时,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在分析和看待复杂的法律现象时,告诉我们,立足现实国情的社会存在;从司法的本质、法制的发展方向以及立法本意来分析和看待法律现象、适用法律。由此,必然会产生许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观点和理念,这无疑是推进法治建设进程所需要的。作者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在不折不挠地努力着、追求着,我想,这才是作者心目中远大而崇高的标杆。
如果还要说《法官的法理》,它实在有着太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我从中读出的是一种亲民、爱民的理念,他主张“用群众认同的态度倾听诉求,用群众认可的方式查清事实,用群众接受的语言释法析理”。作者在书中阐述了一种理想的法治理念,希望用“平民化”的思维方式来优化法官的心灵。作者在追求一种思想的自由,同时更尊重读者思想的自由。在各种不同观念的碰撞中,产生的是智慧的火花。法治的建设和推进是艰难的进程,一本书的呼唤所产生的推动力也许微乎其微,然而作者啼血杜鹃般恳切的呼唤,其心力是巨大的。如果有更多的法官、学者、为政者,为中华的复兴勇于担当、勤于实践、精于思考,那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则大有希望。
在此,我仅以一个普通读者的体会阅评该书。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学者和普通人完全可以平等地交流,畅谈个人的想法。在书中我能读出作者对司法完善的恳切期盼,这也是对司法建设的一种思考与启示。拜读该书,同为司法工作者的我,自然而然就和作者产生了共鸣。《法官的法理》一书,能让读者了解到一个司法工作者的内心世界,触发人们更多的思绪和感悟。
责任编辑:李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