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活动的核心是数学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既包括了操作、合作、交流等外化思维活动形式,也包括了思考、体验、感悟等内隐的思维活动形式。然而,纵观当下一些数学课堂,尤其是观摩课,为了达到所谓的“课堂气氛活跃”的效果,整堂课往往无看书、无作业、无“冷场”,取而代之的是师生问答你来我往、生生互动应接不暇、小组活动持续不断,这样的课堂宛如一场精彩的演出,讨好了部分听课者,但冷静观察这样的数学课堂,其教学成效甚微,甚至不及一堂朴实无华的常态课。
著名特级教师徐斌老师曾说:“调动学习积极性并不是教学目的,课堂也并不是活动越多越好。为什么课堂上不能静静地让学生通过思考、书写、计算来形成他的技能呢?”是的,我们除了要为学生创设愉悦活泼的课堂氛围,还需留给小学数学课堂应有的“静”界。
动中取静——在静静思考中参与有效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设定的课程目标既有“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外显的动作活动,也有“会独立思考问题”“能针对他人所提的问题进行反思”等内隐的思维活动。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动”前有“思”,对即将开展的活动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并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动”后有“思”,及时总结提炼活动中的数学思维过程和规律,并进行必要的练习巩固,进而建构数学认知结构,形成数学技能。
例如,曾听一位教师执教《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整节课,学生没有打开过书本,也没有动过笔,教师只是以三个游戏活动环节贯穿全课。
游戏活动一: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这一队就获胜。
游戏活动二: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这一队就获胜。
游戏活动三:对于每次抽到的数字,由抽签者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上。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这一队就获胜。
不可否认,利用游戏贯穿整个课堂,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而有趣,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举手发言者此起彼伏,且对于听课教师来说也是一场“视觉盛宴”。但这样的课堂也有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其一,学生整节课都在参与数学游戏,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的“狂欢”,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很难跟上游戏的快节奏,而且没有给予他们静下来思考的机会,这部分学生只能充当“看客”;其二,游戏这种外显的竞技性活动主要以视听为主,无法让学生完成知识结构体系的建构,也难以面向全体学生,并对他们进行关于学习状况的准确评价。要想全面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堂应有静下来的时候。游戏环节可安排若干次“留白”,让每位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的机会。游戏结束后应安排书面练习,让学生动笔进行静态的思考,这更有助于学生巩固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师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是教学目标,而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科学合理的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既要有诸如游戏竞赛、小组合作等活跃生动的行为活动,更要有静心思考、巩固练习等冷静理性的思维活动,从而实现外在行为与内在思维的有机统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静思默想——在静静思考中丰富数学内涵
数学充满丰富内涵,具有无穷魅力。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更有必要挖掘数学本身的魅力,发现数学的内在之美。因此,数学课堂要注意动静结合、张弛有度。当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时,应给他们留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静静思考。
例如,在教学《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一课时,要求学生比较和的大小。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通分把这两个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得出>,所以>。但这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还要求学生根据这两个分数的特征寻找不同的解题策略,于是我引导学生们思考:除了通分,你還有没有其他方法?先想一想,再在练习本上写出过程,看谁的想法最简单好用。学生安静地独立思考着、写着,片刻之后,很多学生跃跃欲试:有的学生认为比大,而却比小,所以>;有的学生认为只要把通分成,和就是同分子分数,分子相同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也就是>,所以>,这比化成同分母分数更简单;还有的学生分别把这两个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只要进行估算,就能很快比较出大小,即6÷11的商为0.5多,3÷7约为0.4多,所以>。
学生思维活跃的程度超乎我的想象。案例中,学生的发言无疑是精彩的,这一精彩何尝不是源于那段“寂静”,正是那“静静的片刻”给了学生细细品味、独立思考的空间。这样,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个性也才能充分地展现。
静中有悟——在静静思考中强化认知表象
小学数学概念性知识的认识大多是以初步感知来形成表象为主,它们有些看得见、摸得着,较为直观形象,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即可有效认识。而有些则看不见、摸不着,无法通过这些动态活动来形成表象。这时就需结合现实情境,通过静态的感悟与思考来更好地强化常见量的认知表象。
例如,“公顷”是较大的面积单位,无法用手势动作直观表示出来。为了让学生建立公顷的表象,深刻体会一公顷的大小,在教学《认识公顷》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首先,请一个学生伸开手臂,量得大约是1.4米,让学生独立思考:让4×7=28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接着,让学生猜测教室有多大,估一估多少个这样的教室的面积是1公顷,并说说是怎么想的。最后,出示学校的校园图片。让学生猜猜看:校园的面积有多大?大约多少公顷?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量臂长是外显的动作活动。此环节之后,更有学生头脑中的静思、猜测、估算等一系列内隐的思维活动。学生只有经历了这些不同方式的学习活动,才有助于形成面积大小的表象,感悟公顷的大小。
又如,在教学二年级《秒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在体会1秒有多长的基础上体验5秒有多长。为此,教师设计了“5秒小闹钟”环节: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如果认为5秒到了,就直接睁开眼睛。播放课件时,前2秒有滴答的提示声音,以帮助学生掌握节奏,其余3秒靠学生的感觉去体会。此环节,全班沉浸在一片寂静中,可学生的思维却不宁静。这个环节中,虽然有的学生对5秒的体会并不十分准确,但这毕竟是学生第一次感受。接下来,教师请体会得准确的学生说了自己的成功经验后,再次让全班学生闭上眼睛体会5秒,全班依然一片寂静,这一次,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得很准确。
“秒”作为数学中常见的量,让学生在“静”中进行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效体验了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了“秒”这一时间观念。可见,我们在给学生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个性得到张扬的同时,更要给予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让学生在静思中不断完善数学感悟的品质。
结语
判断一节课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是看能否达成学习目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不管是“动”还是“静”,都需为学习目标服务。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应做到动静相宜,不仅仅要包括外显活动,更要包括学生安静的内在思维活动。让学生在静静思考中学习的实质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分析、比较、概括、批判、重构、完善等思维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成效颇多,能让每一个学生收获甚丰。当我们的数学课堂能够让学生静静思考时,有效教学也就成了可能。
著名特级教师徐斌老师曾说:“调动学习积极性并不是教学目的,课堂也并不是活动越多越好。为什么课堂上不能静静地让学生通过思考、书写、计算来形成他的技能呢?”是的,我们除了要为学生创设愉悦活泼的课堂氛围,还需留给小学数学课堂应有的“静”界。
动中取静——在静静思考中参与有效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设定的课程目标既有“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外显的动作活动,也有“会独立思考问题”“能针对他人所提的问题进行反思”等内隐的思维活动。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动”前有“思”,对即将开展的活动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并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动”后有“思”,及时总结提炼活动中的数学思维过程和规律,并进行必要的练习巩固,进而建构数学认知结构,形成数学技能。
例如,曾听一位教师执教《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整节课,学生没有打开过书本,也没有动过笔,教师只是以三个游戏活动环节贯穿全课。
游戏活动一: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这一队就获胜。
游戏活动二: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这一队就获胜。
游戏活动三:对于每次抽到的数字,由抽签者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上。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这一队就获胜。
不可否认,利用游戏贯穿整个课堂,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而有趣,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举手发言者此起彼伏,且对于听课教师来说也是一场“视觉盛宴”。但这样的课堂也有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其一,学生整节课都在参与数学游戏,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的“狂欢”,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很难跟上游戏的快节奏,而且没有给予他们静下来思考的机会,这部分学生只能充当“看客”;其二,游戏这种外显的竞技性活动主要以视听为主,无法让学生完成知识结构体系的建构,也难以面向全体学生,并对他们进行关于学习状况的准确评价。要想全面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堂应有静下来的时候。游戏环节可安排若干次“留白”,让每位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的机会。游戏结束后应安排书面练习,让学生动笔进行静态的思考,这更有助于学生巩固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师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是教学目标,而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科学合理的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既要有诸如游戏竞赛、小组合作等活跃生动的行为活动,更要有静心思考、巩固练习等冷静理性的思维活动,从而实现外在行为与内在思维的有机统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静思默想——在静静思考中丰富数学内涵
数学充满丰富内涵,具有无穷魅力。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更有必要挖掘数学本身的魅力,发现数学的内在之美。因此,数学课堂要注意动静结合、张弛有度。当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时,应给他们留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静静思考。
例如,在教学《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一课时,要求学生比较和的大小。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通分把这两个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得出>,所以>。但这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还要求学生根据这两个分数的特征寻找不同的解题策略,于是我引导学生们思考:除了通分,你還有没有其他方法?先想一想,再在练习本上写出过程,看谁的想法最简单好用。学生安静地独立思考着、写着,片刻之后,很多学生跃跃欲试:有的学生认为比大,而却比小,所以>;有的学生认为只要把通分成,和就是同分子分数,分子相同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也就是>,所以>,这比化成同分母分数更简单;还有的学生分别把这两个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只要进行估算,就能很快比较出大小,即6÷11的商为0.5多,3÷7约为0.4多,所以>。
学生思维活跃的程度超乎我的想象。案例中,学生的发言无疑是精彩的,这一精彩何尝不是源于那段“寂静”,正是那“静静的片刻”给了学生细细品味、独立思考的空间。这样,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个性也才能充分地展现。
静中有悟——在静静思考中强化认知表象
小学数学概念性知识的认识大多是以初步感知来形成表象为主,它们有些看得见、摸得着,较为直观形象,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即可有效认识。而有些则看不见、摸不着,无法通过这些动态活动来形成表象。这时就需结合现实情境,通过静态的感悟与思考来更好地强化常见量的认知表象。
例如,“公顷”是较大的面积单位,无法用手势动作直观表示出来。为了让学生建立公顷的表象,深刻体会一公顷的大小,在教学《认识公顷》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首先,请一个学生伸开手臂,量得大约是1.4米,让学生独立思考:让4×7=28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接着,让学生猜测教室有多大,估一估多少个这样的教室的面积是1公顷,并说说是怎么想的。最后,出示学校的校园图片。让学生猜猜看:校园的面积有多大?大约多少公顷?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量臂长是外显的动作活动。此环节之后,更有学生头脑中的静思、猜测、估算等一系列内隐的思维活动。学生只有经历了这些不同方式的学习活动,才有助于形成面积大小的表象,感悟公顷的大小。
又如,在教学二年级《秒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在体会1秒有多长的基础上体验5秒有多长。为此,教师设计了“5秒小闹钟”环节: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如果认为5秒到了,就直接睁开眼睛。播放课件时,前2秒有滴答的提示声音,以帮助学生掌握节奏,其余3秒靠学生的感觉去体会。此环节,全班沉浸在一片寂静中,可学生的思维却不宁静。这个环节中,虽然有的学生对5秒的体会并不十分准确,但这毕竟是学生第一次感受。接下来,教师请体会得准确的学生说了自己的成功经验后,再次让全班学生闭上眼睛体会5秒,全班依然一片寂静,这一次,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得很准确。
“秒”作为数学中常见的量,让学生在“静”中进行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效体验了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了“秒”这一时间观念。可见,我们在给学生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个性得到张扬的同时,更要给予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让学生在静思中不断完善数学感悟的品质。
结语
判断一节课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是看能否达成学习目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不管是“动”还是“静”,都需为学习目标服务。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应做到动静相宜,不仅仅要包括外显活动,更要包括学生安静的内在思维活动。让学生在静静思考中学习的实质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分析、比较、概括、批判、重构、完善等思维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成效颇多,能让每一个学生收获甚丰。当我们的数学课堂能够让学生静静思考时,有效教学也就成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