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颅底骨折伴脑脊液漏的有效护理方法。
方法:将我院于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43例颅底骨折伴脑脊液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常规护理、防感染护理、心理护理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工作。观察护理效果,总结护理经验。
结果:在43例护理对象中有39例患者未出现颅内感染,1例患者因颅底骨折合并鼻腔出血死亡,2例患者脑疝死亡,1例患者因合并颅盖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致颅内感染。
结论:正确判断患者颅底骨折脑脊液漏状况,选用合理的防感染方式和人性化的护理方法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颅底骨折 脑脊液漏 颅内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06-01
颅骨骨折是临床中常见的颅脑损伤病症,其发病率约占颅脑损伤中的1/3,成为目前对人们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病症之一[1]。颅底与硬脑膜部位非常接近,并且存在一定的粘连性,患者如果出现颅底骨折很容易发生硬脑膜破裂进而引发脑脊液漏[2]。脑脊液一般从硬脑膜破裂处流至鼻腔或耳道,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引发严重的颅内感染,进而危及患者生命[3]。临床护理干预是预防颅底骨折伴脑脊液漏并发颅内感染的有效措施,本文研究了对我院收治的43例颅底骨折伴脑脊液漏患者进行的护理工作,具体报告如下。
1 临床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我院于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43例颅底骨折伴脑脊液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脑脊液漏,GCS评分情况为:3~8分19例,9~12分12例,13~15分12例。这43例患者中有男性28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范围为9岁至76岁,平均年龄为42.6岁。脑脊液漏类型:耳漏22例,鼻漏16例,合并耳鼻漏5例。合并脑挫伤37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硬膜下血肿32例,弥漫性轴索损伤2例。
1.2 脑脊液漏临床症状。患者如果发生颅前凹骨折,通常情况下骨折部位会伤及筛板,如果是颅中凹骨折,则会伤及蝶骨和颞骨,这种状况下脑脊液就会经蝶窦流出,形成鼻漏;如果骨折伤及颞骨岩部,脑脊液通常会经中耳或者损伤鼓膜流出,形成耳漏,在鼓膜为损伤或为破损情况下,脑脊液会经耳咽管流入鼻腔,形成鼻漏。
脑脊液漏大多发生在颅骨骨折后不久,也有少数患者在数日后出现脑脊液漏。急性期脑脊液漏表现为血性,一般2~3d后转为黄色。慢性期则表现为清水样,脑脊液通常会与鼻腔耳道等损伤血液相混合,在判断是否有脑脊液漏时可将渗出液体置于吸水纸上,如果发现血迹外侧出现淡红色浸润圈,则表明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症状。
1.3 治疗护理结果。患者入院后根据病情进行了相应手术处理,具体为:骨瓣减压术20例,血肿清除术23例。43例患者中有39例(90.70%)患者未出现颅内感染,1例(2.33%)患者因颅底骨折合并鼻腔出血死亡,2例(4.65%)患者脑疝死亡,1例(2.33%)患者因合并颅盖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致颅内感染。脑脊液漏均在3~14d停止,平均止漏时间为3.4d。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与护理。
2.1.1 颅内低压观察与护理。患者颅底骨折严重脑脊液流出量较大以及摄入不足时往往表现出剧烈呕吐、头痛、嗜睡、反应迟钝、体温升高等颅内低压综合征,颅内低压症状通常会和颅内高压相混淆,因此要加强对颅底骨折脑脊液漏引发颅内低压的判断,判断高颅压和颅内低压的方法见表1[4]。
在护理工作中如果发现患者出现颅内低压症状,应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如实告诉患者实际情况以及护理措施,争取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嘱咐患者多饮水,静脉滴注补充液体及所需营养,通常采用5%葡萄糖或者生理盐水进行体内电解质的平衡,改善机体内环境,促进脑脊液的再生,及时改善患者颅内低压症状。要注意在平时是患者保持平卧位或者头低足高位,缓解患者头痛状况。
2.1.2 颅内血肿观察与护理。患者发生颅骨骨折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颅内组织挫伤,进而引发血肿症状。脑脊液外流能够使颅内高压得到减轻,但是由于容积代偿机制的作用会引发颅内血肿出现加重等现象,因此要特别注意对颅底骨折脑脊液漏患者颅内血肿的观察和护理。
2.2 颅内感染预防护理。
2.2.1 局部清洁。定时运用无菌操作模式对患者鼻腔、耳道、眼部血污等进行细致的清理,保证每日早晚两次用碘伏进行局部消毒;采用无菌干棉球对从的、鼻腔、耳道流出的脑脊液进行吸附,观察脑脊液量以及状态,注意不能将棉球堵塞鼻腔或耳道,避免出现脑脊液逆流现象的发生;对患者被单、枕头及时更换消毒处理;切勿对鼻腔和耳道进行滴药处理或插管吸痰等行为,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可进行气管插管。
2.2.2 漏口护理。尽量使患者保持卧床休息状态和正确的体位,确保重力作用能够将患者脑组织引入硬膜损伤处,促进漏口的闭合。对于昏迷患者应是床头升高25°左右,脑脊液耳漏患者应将头偏向患处,促进脑脊液的流出,体位保持至漏3d后。对于清醒患者要注意防止咳嗽、喷嚏等造成的颅内压急剧上升状况,使患者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造成颅压升高。
2.2.3 心理护理。如果患者意识较为清醒,则要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颅底骨折脑脊液外流通畅会引发焦虑、恐惧。烦躁等症状,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解释说明,在交谈中把握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通过鼓励患者,加强教育等方式使患者建立起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任海云,张俊青.颅底骨折伴脑脊液漏患者预防颅内感染的护理干预[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03):111-113
[2] 罗民新.万古霉素不同给药方式预防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14):3080-3081
[3] 姜明珠.急性颅脑外伤致脑脊液漏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0(10):145
[4] 温兰英,胡丽茎,龚未池.例颅底骨折并发鼻出血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9(09):202-203
方法:将我院于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43例颅底骨折伴脑脊液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常规护理、防感染护理、心理护理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工作。观察护理效果,总结护理经验。
结果:在43例护理对象中有39例患者未出现颅内感染,1例患者因颅底骨折合并鼻腔出血死亡,2例患者脑疝死亡,1例患者因合并颅盖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致颅内感染。
结论:正确判断患者颅底骨折脑脊液漏状况,选用合理的防感染方式和人性化的护理方法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颅底骨折 脑脊液漏 颅内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06-01
颅骨骨折是临床中常见的颅脑损伤病症,其发病率约占颅脑损伤中的1/3,成为目前对人们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病症之一[1]。颅底与硬脑膜部位非常接近,并且存在一定的粘连性,患者如果出现颅底骨折很容易发生硬脑膜破裂进而引发脑脊液漏[2]。脑脊液一般从硬脑膜破裂处流至鼻腔或耳道,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引发严重的颅内感染,进而危及患者生命[3]。临床护理干预是预防颅底骨折伴脑脊液漏并发颅内感染的有效措施,本文研究了对我院收治的43例颅底骨折伴脑脊液漏患者进行的护理工作,具体报告如下。
1 临床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我院于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43例颅底骨折伴脑脊液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脑脊液漏,GCS评分情况为:3~8分19例,9~12分12例,13~15分12例。这43例患者中有男性28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范围为9岁至76岁,平均年龄为42.6岁。脑脊液漏类型:耳漏22例,鼻漏16例,合并耳鼻漏5例。合并脑挫伤37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硬膜下血肿32例,弥漫性轴索损伤2例。
1.2 脑脊液漏临床症状。患者如果发生颅前凹骨折,通常情况下骨折部位会伤及筛板,如果是颅中凹骨折,则会伤及蝶骨和颞骨,这种状况下脑脊液就会经蝶窦流出,形成鼻漏;如果骨折伤及颞骨岩部,脑脊液通常会经中耳或者损伤鼓膜流出,形成耳漏,在鼓膜为损伤或为破损情况下,脑脊液会经耳咽管流入鼻腔,形成鼻漏。
脑脊液漏大多发生在颅骨骨折后不久,也有少数患者在数日后出现脑脊液漏。急性期脑脊液漏表现为血性,一般2~3d后转为黄色。慢性期则表现为清水样,脑脊液通常会与鼻腔耳道等损伤血液相混合,在判断是否有脑脊液漏时可将渗出液体置于吸水纸上,如果发现血迹外侧出现淡红色浸润圈,则表明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症状。
1.3 治疗护理结果。患者入院后根据病情进行了相应手术处理,具体为:骨瓣减压术20例,血肿清除术23例。43例患者中有39例(90.70%)患者未出现颅内感染,1例(2.33%)患者因颅底骨折合并鼻腔出血死亡,2例(4.65%)患者脑疝死亡,1例(2.33%)患者因合并颅盖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致颅内感染。脑脊液漏均在3~14d停止,平均止漏时间为3.4d。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与护理。
2.1.1 颅内低压观察与护理。患者颅底骨折严重脑脊液流出量较大以及摄入不足时往往表现出剧烈呕吐、头痛、嗜睡、反应迟钝、体温升高等颅内低压综合征,颅内低压症状通常会和颅内高压相混淆,因此要加强对颅底骨折脑脊液漏引发颅内低压的判断,判断高颅压和颅内低压的方法见表1[4]。
在护理工作中如果发现患者出现颅内低压症状,应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如实告诉患者实际情况以及护理措施,争取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嘱咐患者多饮水,静脉滴注补充液体及所需营养,通常采用5%葡萄糖或者生理盐水进行体内电解质的平衡,改善机体内环境,促进脑脊液的再生,及时改善患者颅内低压症状。要注意在平时是患者保持平卧位或者头低足高位,缓解患者头痛状况。
2.1.2 颅内血肿观察与护理。患者发生颅骨骨折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颅内组织挫伤,进而引发血肿症状。脑脊液外流能够使颅内高压得到减轻,但是由于容积代偿机制的作用会引发颅内血肿出现加重等现象,因此要特别注意对颅底骨折脑脊液漏患者颅内血肿的观察和护理。
2.2 颅内感染预防护理。
2.2.1 局部清洁。定时运用无菌操作模式对患者鼻腔、耳道、眼部血污等进行细致的清理,保证每日早晚两次用碘伏进行局部消毒;采用无菌干棉球对从的、鼻腔、耳道流出的脑脊液进行吸附,观察脑脊液量以及状态,注意不能将棉球堵塞鼻腔或耳道,避免出现脑脊液逆流现象的发生;对患者被单、枕头及时更换消毒处理;切勿对鼻腔和耳道进行滴药处理或插管吸痰等行为,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可进行气管插管。
2.2.2 漏口护理。尽量使患者保持卧床休息状态和正确的体位,确保重力作用能够将患者脑组织引入硬膜损伤处,促进漏口的闭合。对于昏迷患者应是床头升高25°左右,脑脊液耳漏患者应将头偏向患处,促进脑脊液的流出,体位保持至漏3d后。对于清醒患者要注意防止咳嗽、喷嚏等造成的颅内压急剧上升状况,使患者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造成颅压升高。
2.2.3 心理护理。如果患者意识较为清醒,则要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颅底骨折脑脊液外流通畅会引发焦虑、恐惧。烦躁等症状,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解释说明,在交谈中把握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通过鼓励患者,加强教育等方式使患者建立起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任海云,张俊青.颅底骨折伴脑脊液漏患者预防颅内感染的护理干预[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03):111-113
[2] 罗民新.万古霉素不同给药方式预防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14):3080-3081
[3] 姜明珠.急性颅脑外伤致脑脊液漏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0(10):145
[4] 温兰英,胡丽茎,龚未池.例颅底骨折并发鼻出血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9(09):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