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子集——《四库全书》

来源 :奇妙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aoxin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儒家经典)
  史(史书典籍)
  子(诸子百家经典)
  集(诗词歌赋)
  看了上面的介绍,大家一定会想:看来古代有很多皇帝都喜欢整理编修“百科全书”呀!没错,在明代的《永乐大典》编修完成约300年,清代的乾隆皇帝正式下令,开始编修另外一部百科丛书——《四库全书》。

和《永乐六典》相比,《四库全书》有哪些特点呢?


  1.体例不同
  人们常常将《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相提并论,殊不知,两者虽然都是中国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重要文献,但其文献性质却截然不同:《永乐大典》是类书,而《四库全书》是丛书,丛书会把毫不相关的内容收录在一起,《四库全书》中的经、史、子、集四部分就是互不相关的。
  2.谁是“更好”的
  乾隆皇帝下令编修的这部书为什么要叫《四库全书》呢?其实“四库”的说法最早出自《隋书经籍志》,当时官方将书籍分藏于经、史、子、集四个书库中,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这种图书分类法一直延续到了清代,所以在编纂《四库全书》时,官方便采用了“四库”的名字。在“四库”后面加“全书”,则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编撰之功远超前代。

  《四库全书》总共有七部,首先抄写完成的四部被分别藏于北京故宫的文渊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北京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俗称“北四阁”。之后又抄写了三部,分别藏于镇江的文宗阁、扬州的文汇阁、杭州的文澜阁,俗称“南三阁”。
  不同于“藏于深阁”的皇家御用之书《永乐大典》,贮藏于“南三阁”的三部《四库全书》主要面向广大学子开放,它对当时的教育普及来说可是功不可没!从这个角度看,《四库全书》不仅供皇帝阅读,还给大众提供了学习机会,它确实是“更好”的!
  3.都是“纯手工”技术活儿
  和《永乐大典》一样,《四库全书》也是“纯手工”制作——《永乐大典》3.7亿字,约3000人编修了6年完成,而《四库全书》更厉害,有近8亿字,编修工作前后历时20余年,约有4000人参与。
  《四库全书》收录了自先秦至乾隆年间各类重要典籍约3500种,内容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方面。但是与《永乐大典》抄写全书不同,《四库全书》概不收录佛道、戏曲、小说等内容,凡是有碍政治稳定和封建统治的文字全部删去、概不留存,连一些科技著述和军事著作也没有采录,像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写的《天工开物》就未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所以,《四库全书》的编修工作既有它的成功之处,也对传统文化造成了较大破坏,留下了难以弥补的巨大遗憾。

  你知道吗?我们熟知的清代名臣纪晓岚就曾担任过《四库全书》总纂(zuǎn)官的职务呢!

蕴含四季的书皮


  为了追求古朴的風格,《四库全书》没有采用当时十分流行的线装,而是采用了包背装。四部书籍分别用不同颜色的书皮进行包裹。经部为典籍之首,用绿色书皮包裹,象征春天;史部的卷帙最为浩繁,用红色书皮包裹,象征夏天;子部收录百家经典,用蓝色书皮包裹,象征秋天;集部为文学总集,用灰色书皮包裹,象征冬天。
  4.保存不容易
  你有没有发现,在收藏《四库全书》的“北四阁”与“南三阁”的阁名中,除了文宗阁外,其他阁名中都有三点水旁?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书籍害怕火,当时的人们将藏书的地方以带水字旁的字命名,寓意是“以水压火”,希望书籍不要遭遇火灾。
  遗憾的是,经历了清代末年的战火,七部《四库全书》仅剩下三部半,其中三部分别是原藏于文渊阁、文溯阁、文津阁的版本,它们现在分别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甘肃省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半部指的是原藏于文澜阁的版本,现藏于浙江省图书馆。在这“三部半”《四库全书》中,唯有文津阁收藏的《四库全书》被原架(书架)、原函(书套)、原书保存下来,实属难得。经过几代人的抄写与补录,最终《四库全书》被补全。
  《四库全书》卷帙浩繁、内容包罗万象,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瑰宝,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整理、保存和弘扬的重大作用,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好老师”,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哟!
  《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都是规模宏大的综合类官修典籍汇编,看过我们的介绍,你能说说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吗?
其他文献
青铜的优点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既然先民们最先使用的金属是铜,那为什么没有直接用铜来制作兵器或者礼器,而是需要在红铜里面加入其他的金属,如锡和铅,熔合成青铜呢?这就要从青铜的优点说起了:  青铜的熔点比较低,这就确保了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古代,不需要特别高的温度就能制成青铜液;第二,青铜的硬度比较大,虽然先民们认识铜的时间比较早,但纯铜制作成的器物软,很容易变形,而青铜就没有这样的缺点了;第三
期刊
每到假期,我们常会看到学习美术的学生们前往他们的写生圣地——安徽的宏村和西递村。那里到底有着怎样的魔力呢?令人神往的徽州民居  说到安徽,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曾经慨叹:“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里的“徽州”就是安徽的前身。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最富有的人群并不在我们现在的沿海地区,而是在安徽和山西,其中尤以安徽人创造的经济文化业绩最为突出。  徽州不仅山川秀丽,文风昌盛,民间习俗也白成一统
期刊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文字是我国早期文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之前已经讲过不少跟甲骨文有关的小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金文。金文,就是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古代书法第一课,我们先认识一下中国古代镌刻铭文字数最多的青铜器——毛公鼎。它与大盂鼎、大克鼎一道被誉为“海内三宝”,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巅峰之作。  咦?上书法课,我们为什么要去了解鼎呢?原来呀,毛公鼎铸造精良,鼎内壁的铭文
期刊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些情况:当你说别人的字写得很糟糕时,他反驳道“我写的是草书”;当爸爸妈妈说你字写得太潦草时,你回答道“我这是草书”……难道,字写得潦草就叫草书吗?当然不是!  草书是人们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一种字体,它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都在狂乱中尽显艺术之美。  想必写字潦草的同学最爱说自己写的是“狂草”吧,那我们可应该先认识一下写狂草
期刊
說起“书圣”王羲之,你一定不陌生吧?他所处的魏晋时期,人们崇尚书法的风韵,注重书法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研究,书法创作空前繁荣,更是涌现出了很多“大牌”书法家。王羲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擅长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各种字体,他写的《兰亭集序》更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令人遗憾的是,如此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我们如今却看不到他的书法真迹啦!如果照相机、复印机、扫描仪之类的机器早出现1000多年该有多好!当
期刊
草原上流动的“明珠”  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令人神往,在这美丽的画面中,我们能看到什么?除了那湛蓝的天、碧绿的草、洁白的云朵和羊群,最常见的东西大概就是那一个个漂亮的圆帐篷了吧!草原上的圆帐篷一般被称为“蒙古包”,它是草原游牧民族的传统民居,被称为游牧民族最天才的发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既然是游牧民族的民居,那么蒙古包最大的特点就是便于拆卸和迁移。一座普通的蒙古包,只需要一头骆驼或一辆勒
期刊
在我们开始学习光的科学知识时,第一课往往是先学习小孔成像,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这种现象说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光的基本性质。  你知道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实验是谁做的吗?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科学家墨翟,也就是墨子。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墨子的实验与文字,就能明白什么是小孔成像啦。科技馆里的小孔成像  墨子和他的学生在一间黑暗的小屋朝南的墙上开了一个小孔,一个人对着小孔站在屋外,在日光的照射下
期刊
生活在100多万年前的原始人想吃我们可不容易,因为我们出现在大约1万年前。  今天的晚餐有赵小野的最爱——鸡汤。他觉得鸡汤实在是太好喝啦!但是,他突然很想知道:原始人也是這样喝鸡汤、吃鸡肉的吗?  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烹饪的发展历史吧!  人类在没有学会用火的年代,想吃生肉还挺困难的,捕猎充满了危险,野果、野菜才是最好的食物!直到有一天,闪电或别的原因让森林燃起了火,动物被烧焦了,散发出香
期刊
我国云南南部山峦迭起、河谷纵横、树木茂盛。生活在那里的傣族人民多居于山间、河谷的壩子上,因为那里土地肥沃、气候炎热、雨量充沛。  人类的智慧体现在特别善于利用外界的环境和身边的资源。在这样的环境中,聪明的傣族人民会建造出怎样的建筑呢?走进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你就能看到用竹竿撑起的傣族竹楼。空中楼阁,好  西双版纳等地区盛产竹子,所以聪明的傣族人民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建起了精
期刊
姬氏民居普通民居不普通  图中的房屋看着是不是很普通,甚至还有点儿破旧?但它的历史可不简单。它叫姬氏民居,建于元代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  史啦!姬氏民居位于山西省高平市陈区镇中庄村,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民居,被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民居建筑面积85平方米,坐北朝南,建在高0.42米的砂岩台基上,院内西、南两面各有3问房屋,青石筑成的其中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