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河水中消释人生的疑惑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hs2o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厌了寓意朦胧的现代诗,也听烦了雾里看花的流行歌,一首平淡如水的《挑灯细看》让我慢慢品出了诗歌的真滋味。
  上小学的时候,听老师津津有味地引用《三字经》中的句子,尽管老师慷慨激昂、不厌其烦地讲着,但我听来却是叽叽嘎嘎、喋喋不休,如罗大佑在《童年》中所唱的一样,我想到的是操场边停在秋千上的蝴蝶,以及池塘边的榕树上张扬夏天的知了。若干年后,我能记起的是老师说的挺好玩儿的“狗不叫”,当上了高中才知道“苟不教”的时候,我自己一个人都笑出了声儿。
  你在饭桌上听父母唠叨过《悯农》吗?当我听到孩子们用那稚嫩的童声伴着欢快的音乐清脆地读出的时候,我可以肯定,他们没有感到与“小燕子穿花衣”有什么不同。就是那些大人们,能体会得出那份感情的有多大比例呢?所以有人在诗中说:贫瘠的土地上/撒下一把高梁种/城里人不知道/再撒上多少汗水/才能使一株高梁长成//他们更不了解/锄禾日当午是怎样的情形/汗滴禾下土只不过是城里人/课本上一种怀旧的风景。
  优秀的诗作传诵不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让人解读不尽,越品味越觉得它深不可测。别人的鉴赏文字,只是鉴赏者个人的感受,你要想读懂一首优秀诗作,更多的是要靠人生的阅历,要靠心灵的阅读和生命的感悟。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一个孩子即使出口成诵,背得滚瓜烂熟,大概也联想不到自己白发苍苍的样子:白发,那是老爷爷、老奶奶的事情,与自己何干,自己怎么会那样呢?阐释是徒劳的,正如一位画家向一个从小失明的人讲色彩的搭配一样。
  对于幼儿乃至少年,不该硬塞给他们那些抒发人生感慨的作品,他们不明白,也不要急于去条分缕析,时间之水自然会消解他们人生的疑惑。
  “悲切”二字为什么说“在情急之下已经用了”呢?大概是诗人早已“悲切”过了,或者现在依然悲切,只不过换了一种诗意的说法。正如辛弃疾一样,“少年不识愁滋味”,等到“而今识尽愁滋味” 的时候,却怎么也说不出“愁”这个字来。登高望远,万木凋零,应该是因景生情,悲从中来,“却道天凉好个秋”。不知不觉之间,已经是老之将至,可不“只剩下一个空字”。这可不是佛教里的四大皆空。两鬓飞雪的时候,才感到岁月蹉跎,韶光不在。终于明白了,但一切可能都来不及了,这是对时间和人生的挽歌。
  难道伤心的诗只有自己伤心的时候才能读懂?难道只有失去的东西我们才能感受到它的美好?果真如此,该是多么可怕的事啊!
  再一次看题目《挑灯细看》的时候,忽然想起了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番雄心壮志气势如虹,然而最后一句忽然让人感到了人生的苍凉与无奈:“可怜白发生。”
  一声叹息。
其他文献
《荷塘月色》是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思想上的苦闷彷徨和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但文章结尾“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看似稀疏平常,又与文章中心关系不大,然而仔细分析后发现,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实在是一处生花妙笔。原因有二:  我们知道,按一般的生活常识,丈夫夜深未归,作为妻子是不会轻易“睡熟的”,但文中妻子确确实实是“睡熟”
期刊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诗作于唐大历三年(768年)。当时诗人57岁,漂泊在西南地区,经历了长期的困顿艰辛后,体衰多病,已经进入了垂暮之年。这年的季冬,漂泊中的诗人到了岳州,登临著名的岳阳楼,凭轩远望,思绪万千,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此后仅仅两年即唐大历五年(770年),59岁的诗人就客死在一叶旅舟之中。  
期刊
这里所要说的议论性散文是狭义的,有别于广义的议论文。它是文学意义的散文,从主要表达方式上看,它与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并列。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动人;熔象、情、理于一炉,合说理性与文学性于一体。  议论性散文具有形象性、抒情性和哲理性三大特点。下面试分别说明。    一、形象性    虽然议论性散文以明理为主,但因其是文学作品的一类,因此,它不完全同于一般意义上
期刊
读完《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心中感慨颇多,左师公心机之过人、游说之巧妙、用情之深切,让人思之再三,叹为观止,故不揣浅陋,率性成文,以抒浅见。    一、洞见    左师公之所以能够“愿见太后”,之所以能够说服赵太后,和他的洞见有关。这一点往往为人忽视。触龙首先清楚地知道赵太后-本人是一个可以用道理说服的人。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左师公显然深谙此道。赵太后,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威后。在《赵威后问
期刊
读罢怀念的《朝圣的农妇》,内心里不禁涌出一种深深的感动和向往:感动于这群平凡普通的农妇在朝圣时谈笑自如的风度,也向往于她们面对平凡真实的人生所持有的达观从容的心境。  《朝圣的农妇》是一篇富有哲理意味的散文。作者通过描绘一群来自乡间的农妇在朝圣时轻松自如、活泼快乐的言谈举止,展现了她们对生活、对人生积极达观的态度和平淡从容的心境,并从中体味出一种生存的哲理。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和人生,但却
期刊
梁遇春(1906~1932),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短命的天才,仅活了二十六岁。他生于福建闽侯,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1928年秋毕业后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翌年返回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后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梁遇春是散文创作的圣手,从1926年开始,他陆续写出三十余篇随笔,发表在《语丝》、《新月》等刊物上,后大部分收入《春醪集》和《泪与笑》。梁遇春耽迷英国小品文大师查理·兰姆的文
期刊
曾经读过乔叶的一篇题为《有了阳光》的文章,深深地为其中所蕴含的珍惜拥有的深意而感动。现在又有幸领略李丹《感谢生命》的风采,不禁惊诧于二者的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阳光的拥有,还是生命的缔造,我们都应该感激造物主的青睐,应该珍惜每一缕阳光,珍爱每一个生命。曾经有人说:“每一篇出色的散文,都是一次灵魂的呼吸,一次生存的事件,构成精神飞扬、生命沉醉的时刻。”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感谢生命》可称是一篇出色的散
期刊
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旖旎。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有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  以上是西岸的情景。东岸的风光不同,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河边、山巅、岩石上、幽谷里,各
期刊
一    房子不过三十三平方,庭院也只有十平方。人说,这里既褊狭,又简陋。屋陋,尚得容膝;院落小,亦能仰望碧空,信步遐思,可以想得很远,很远。  日月之神长照,一年四季,风、雨、霜、雪,轮番光顾,兴味不浅。蝶儿来这里欢舞,蝉儿来这里鸣叫,小鸟来这里玩耍,秋蛩来这里低吟。静观宇宙之大,其财富大多包容在这座十平方的院子里。    二    院里有一棵老李,到了春四月,树上开满了青白的花朵。碰到有风的日
期刊
陈 夜 作  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故乡”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远离故乡千里之外的自己。    邯郸冬至夜思家  自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思考    1.以上两首诗可以找到许多相似的地方。如,从时间看,都写于中国传统的节日;从空间看,都写于远离亲人的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