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仰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人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要处理好信仰主导性和多样性、信仰继承性和创新性、信仰理论性与现实性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 信仰教育 意识形态
从物质和意识的领域来理解,信仰就是一种意识。信仰是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的心悦诚服,并从内心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把一个人统合起来的力量,秉信信仰人类就能超越所有困难。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使其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要摆正四个关系,这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
一、摆正信仰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成分、社会结构、就业方式、利益格局、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形式日渐多元化,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巨量社会信息扑面而来,各种意识形态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价值观呈多样化趋势,从而也使大学生的思想发生变化。在当前的意识形态领域,既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如民主社会主义、拜金主义、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保守主义等等,各种社会思想杂糅冲突。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直接回答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占总人数的37.8%”,这不到40%的比例表明尽管大学生信仰教育取得一定成果但问题也不少。信仰宗教、相信看相、算命的大学生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认为完全没有人信仰马克思主义。从这些数据来看,当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困惑、迷茫、悲观。
在多种意识形态并存的条件下,大学生信仰教育就是在多样性的客观现实条件下,坚持主导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主导性是多样性中的主导性,多样性是主导性统领下的多样性。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主导地位的同时,又要允许多样信仰的存在,对不同的思想观念采取“和而不同”的态度,同时在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内展开思想斗争与理性批判。“和而不同”是对不同生活方式、态度、信仰的容忍、宽大,人们思想、精神的健康发展,社会的稳定进步离不开对不同思想、信仰的宽容精神。当然,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应是科学精神与批判精神的统一。“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和斗争才能发展”。
二、摆正信仰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物质关系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先前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的结果。继承性是发展创新的前提与基础,创新是继承性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个基本特征。正如列宁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一方面能够承受并进一步发展‘18世纪的精神’,另一方面又能承受并进一步发展19世纪初期那些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经济主义和历史主义”。我国当代的主流信仰,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创新的结果。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现实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理论创新和形式创新。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应植根于宏大的马克思主义体系之中,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植根于个人潜能的无限发展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应该与时俱进,以创新精神建构信仰教育体系。大学生信仰教育要在科学化的道路上取得新的突破,达到新的水平,就应该做好以下工作:“基础是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是夯实大学生的法纪信仰和道德信仰,关键是弘扬主导信仰,根本是着眼最高信仰教育”。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侧重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侧重于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和谐社会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教育,作为最主要的信仰教育内容。
三、摆正信仰理论性与现实性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功能建立在理论的正确性基础上,而其理论是否正确又在于它是否正确反映了现实。只有正确反映了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意识形态才能为人们确立正确的目标并指明实现目标途径,才能取得合法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发的实际,结合人们的思想实际,大力加强和改革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下,紧跟现实的发展,不断研究新情况,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去指导人们更好地解决新问题,从而赢得人民的真诚拥护和支持,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大学生价值目标和行动指南,本身就是理论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因而在信仰教育中要体现这种现实性,就既要注重教育内容的现实性,也要注重教育效果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其他任何信仰都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我们通过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社会发展内容和个人生活内容来让大学生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P121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611.
[3]熊洁,张爱林. 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之重难点问题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P785.
[5]列宁全集(第20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197.
[6]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P538.
[7]彭斌.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价值引导[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6).
[8]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M].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P425.
关键词:大学生 信仰教育 意识形态
从物质和意识的领域来理解,信仰就是一种意识。信仰是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的心悦诚服,并从内心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把一个人统合起来的力量,秉信信仰人类就能超越所有困难。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使其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要摆正四个关系,这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
一、摆正信仰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成分、社会结构、就业方式、利益格局、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形式日渐多元化,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巨量社会信息扑面而来,各种意识形态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价值观呈多样化趋势,从而也使大学生的思想发生变化。在当前的意识形态领域,既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如民主社会主义、拜金主义、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保守主义等等,各种社会思想杂糅冲突。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直接回答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占总人数的37.8%”,这不到40%的比例表明尽管大学生信仰教育取得一定成果但问题也不少。信仰宗教、相信看相、算命的大学生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认为完全没有人信仰马克思主义。从这些数据来看,当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困惑、迷茫、悲观。
在多种意识形态并存的条件下,大学生信仰教育就是在多样性的客观现实条件下,坚持主导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主导性是多样性中的主导性,多样性是主导性统领下的多样性。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主导地位的同时,又要允许多样信仰的存在,对不同的思想观念采取“和而不同”的态度,同时在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内展开思想斗争与理性批判。“和而不同”是对不同生活方式、态度、信仰的容忍、宽大,人们思想、精神的健康发展,社会的稳定进步离不开对不同思想、信仰的宽容精神。当然,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应是科学精神与批判精神的统一。“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和斗争才能发展”。
二、摆正信仰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物质关系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先前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的结果。继承性是发展创新的前提与基础,创新是继承性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个基本特征。正如列宁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一方面能够承受并进一步发展‘18世纪的精神’,另一方面又能承受并进一步发展19世纪初期那些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经济主义和历史主义”。我国当代的主流信仰,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创新的结果。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现实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理论创新和形式创新。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应植根于宏大的马克思主义体系之中,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植根于个人潜能的无限发展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应该与时俱进,以创新精神建构信仰教育体系。大学生信仰教育要在科学化的道路上取得新的突破,达到新的水平,就应该做好以下工作:“基础是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是夯实大学生的法纪信仰和道德信仰,关键是弘扬主导信仰,根本是着眼最高信仰教育”。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侧重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侧重于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和谐社会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教育,作为最主要的信仰教育内容。
三、摆正信仰理论性与现实性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功能建立在理论的正确性基础上,而其理论是否正确又在于它是否正确反映了现实。只有正确反映了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意识形态才能为人们确立正确的目标并指明实现目标途径,才能取得合法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发的实际,结合人们的思想实际,大力加强和改革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下,紧跟现实的发展,不断研究新情况,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去指导人们更好地解决新问题,从而赢得人民的真诚拥护和支持,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大学生价值目标和行动指南,本身就是理论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因而在信仰教育中要体现这种现实性,就既要注重教育内容的现实性,也要注重教育效果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其他任何信仰都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我们通过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社会发展内容和个人生活内容来让大学生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P121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611.
[3]熊洁,张爱林. 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之重难点问题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P785.
[5]列宁全集(第20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197.
[6]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P538.
[7]彭斌.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价值引导[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6).
[8]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M].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P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