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励节:艺,师法自然 心,守住清贫

来源 :杰出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高励节先生,字彦,画家,高剑父纪念馆名誉馆长,香港佛教陈式钦学校校长。早岁随父母移居澳门,对国画极感兴趣。及长,毕业於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後返港从事教育工作,並随“岭南大师”杨善深先生习画,重温昔年志趣。时远遊各地名胜,所到之处,一一蓃作画材,师法自然。上世纪八十年代随母亲返回故乡广州,並将其父高剑父先生的房产及书画、文献资料无偿捐献给广州市政府,为建设岭南画派纪念场馆作出贡献,受广州市政府颁授“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
  高励节先生为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剑父先生之子,年幼时在其父的耳提面命下接受艺术熏陶,成年後又师承杨善深、赵少昂等岭南画派大师,艺术造诣颇丰。
  高励节先生偏爱山水画,与他鍾情遍遊名山大川之喜好有关,艺术取向讲究师法自然。早年,其山水画注重写生,中年後更加重视意境,在画面中表现个性化因素,融入遒隽的现代气息,既吸收古人笔法,又脱出摹古流弊;其花鸟作品,更有匠心独到之处,花卉则笔墨浓重雄健,富有文人写意意趣,超凡拔俗;走兽方面,以较乃父更为轻鬆自如的笔墨,表现猛兽体态与神韻,因而所作猛兽,少了一些霸气,多了几分閒适,卻仍不失威猛姿态;书法则从大篆入手,伸展自然而又大气磅礴,富於变化,行草犹具乃父之神韻。
  幼承庭训 家学渊源
  2014年7月31日,由中华书局主办的“岭南画派传承人高励节、刘致远书画广彩陶瓷精品展”,展出高励节和刘致远逾四十幅书画及陶瓷作品,带领观者领略今日岭南画派後辈的书画新格局。高励节先生此次参展的作品内容较为丰富,既有中国境内名山大川,还有笔墨书法的行云流水。其画作写生意味浓重,在笔墨经营上深思熟虑,承古之中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和视觉体验,“剑胆琴心”大概说的是作为岭南派第二代传人高励节先生画作中具有的内柔外刚的神气。
  高励节先生1936年出生於广州番禺,少时随父母移居澳门。由於深受父亲书画艺术的熏陶,他对国画向来有着浓厚的兴趣,並常常在父亲习画的画纸上舞弄着笔墨,将心中的热爱倾注於笔端。成年後,他赴台湾国立师范大学修读教育系,毕业後到香港一所佛教学校担任小学校长,业餘时间跟从岭南大师杨善深先生学习书画,奠定了扎实的艺术基础。
  作为岭南画派名家,父亲的身份似乎没有给高励节先生带来什麽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即使身为名门之後,高励节先生仍要像其他无数热衷於艺术的青年一样,通过努力成就自己的人生。
  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毕加索、梵高等前辈都並非正规艺术学校毕业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极高的艺术造诣,而现在,很多人为了追求艺术报读了艺术学校,出来後卻容易被“艺术学校”的帽子给框住,高励节先生庆幸自己没有被任何东西左右了想法,在坚持艺术之路的过程中,他的心灵是完全自由的。那时候,他便悟到了,在书法学习中,临摹字帖是必经之路,但往往有很多人临着临着就出不来,原因是他们太专注於“形”而忽略了“神”。他说,每一本字帖都有着不同的精神,临帖者要用心去学习它的精神,而不是为它的形态所束缚。明白了这个道理後,年纪尚轻的高励节先生就已经摸索出了一套书法学习的新方法,那就是学习古人“读帖”,他买来大量字帖,将其贴在画室显眼处,每日出门前和回家时都来仔细玩味一番,久而久之,他对艺术的感知和把握已归於成熟。
  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对於今日的高励节先生来说,坚持画画几十年从来不是为了名和利,而是为了去抵达最热爱的东西,包括对艺术和美的追求,亦包括对父辈精神的一份传承。陈继春先生曾介绍高励节先生如斯:“在他香港的画室中,废纸堆积得像小山一样。”画画的时候,他比任何人都还要痴迷、投入,画不好,重来,画不好,再重来……一幅作品,只有达到了自己满意的程度,他才会着手开始下一幅的创作,书法练习也是如此。
  艺术,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
  高励节先生崇尚“师法自然”,他认为,艺术家身上最不能缺乏的就是一颗回归自然的心。高励节先生常常思考,唐代书法家怀素和尚的草书为什麽能写得如此奔放流畅?也许是因为他受“不食人间煙火”的宗教思想影响,心比较清静。高励节先生终於悟出,书法之道的根本就在於修好一颗心,画画亦是如此,而修心养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到自然中去。
  高励节先生性喜登山,不同的山能夠给他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早年,他几次登上黄山,每走几步转身就能看到不同的风景,美不胜收;黄山三宝云石松,偶然看见一颗松树从石头里蹦出来,他更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作的灵感随即被触动。大石林立的華山带给他的则是宏伟、磅礴的感受,他回忆起有一次跟朋友同上華山的经历。天正下着毛毛雨,儘管山雨打在身上会有微微凉意,但为了不辜负此番美景,他们没有打伞上山,待登上山顶全身已经湿漉漉了。那一刻,高励节先生从山顶的天台往下回望,瞬间被眼前壮观的景象所迷醉:朦胧的山雾笼罩在这一片山上,伸手不可见到五指,颇有“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意境;云海好似波涛一浪接着一浪,风一吹又翻滚着不同的颜色和姿态,变幻无穷……一颗乐於捕捉艺术的心自是不能荒废,高励节先生即刻拿出手中的相机,恨不得将所有的画面全都收於其中带回家细细品尝。
  自然,造就了他一颗返璞归真的心,他对画画、对艺术的领悟也开始变得清澈而通透。早年自学画画,由於没有老师指导,高励节先生的艺术思维有所局限,看到树木就画树木,不懂得用自己的思考加以新的元素。师从杨善深先生学习书画之时,高励节先生一路写生一路习画,一路吸收艺术给他带来的养分。杨善深先生曾经鞭笞他:“你不要一路跟着我,那样不会有大作为,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夠出之於蓝而胜於蓝。”高励节先生不负恩师重望,在汲取其精华的基础上,发挥内在的潛能,在创作中重新加入新元素,慢慢改变书法的内涵。有一次,他随同杨善深先生去黄山写生,坐在石头上休息时,杨善深先生语重心长地说:“你看看你脚下的草有没有相同的?再仔细观察每一片叶子是怎麽生长出来的?”高励节先生回答道:“每一棵草都是不同的,这些叶子生长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些打横,有些打竖……”说到这,他瞬间明白,对於一位画家而言,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细心观察。“我们的周围都是艺术。大自然是视觉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女士擦的香水是嗅觉艺术,美食则属於味觉艺术……艺术的范围很广,它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作为画家,只有用心去观察、体会,才能感受到艺术的奥妙之所在。”高励节先生如是说。   在高励节先生的生活中,带给他最大乐趣的,除了画画,就是练习书法。作为“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之哲嗣,从高励节先生的画作中可以领略出一派高剑父先生的生气。他的墨笔下,有《华山夕照》、《伏虎图》的出彩,书法的点线中卻没有高剑父先生的“草”,但草中带楷意,自成一局。他总说,书法比绘画更难,画画时哪里画得不好还可以修补,书法就不行,一旦落笔就无法翻笔,要写到有自己的面目很难,而让别人不用看署名、盖章就知道是谁的字,当属最难的境界。可即使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几多艰辛,高励节先生仍然刻苦修炼,他沿承父亲的书法口诀“疏密聚散、乾湿浓淡”,並逐渐掌握了最高的书法技门——如果一幅字遵循有疏有密、有浓有淡、有大有小、有乾有湿的原则,那麽它就是好字,唐代“草圣”张旭行文潇洒自如,就为高励节先生所仰慕。他喜欢画山水、写草书,只因其自然、随意、真性情!他秉承其父“折衷中外,融合古今”之艺术主张,汲取众家之长,成一己之风,如今虽已过古稀之年,依然笔下有锋芒。
  人生,在坚持中得道
  常年的艺术熏陶不仅练就了高励节先生炉火纯青的画风,也塑造了他特有的人格魅力。他热爱祖国,关心祖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据他描述,坐落於广州市的先父故居旧址已於1989年捐献给广州市政府。那里曾被命名为“春睡画院”,是高剑父先生的教学地,因为广州当年房屋紧张,高励节先生便无私捐给人民政府,供三十多户人家居住。後来,为了让父亲的艺术精神为後代人所学习和传承,他出资发起筹建高剑父纪念馆並担任纪念馆客座教授,将珍藏30多年的高剑父手稿、写生册、画作及文献资料300件全部捐献给广州市文化局,从中不难洞见高励节先生对传承艺术的一份坚持。
  “所谓长江後浪推前浪,年轻人是祖国的未来,将来的社会由他们支配,由於价值观的差異,有些人希望成就自己,有些则想为社会做点事情。很多年轻人中学毕业後就被送往国外留学,学成後未必会回国为国家做事、为人民服务,这样发展下去即使中国傑出的人才再多也很难找到接班人。所以对於他们来讲,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观念,选择好人生的方向。”谈及年轻一代的发展,高励节先生颇有见地。他将教育形象地比喻为一个三角形,分别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他言,家庭教育是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因为孩子们最多的时间是待在家里,一些好的生活习惯在家里形成,为人父母责任重大。在学校教育中,对孩子影响最深的就是老师还有朝夕相处的同学,交友尤其要谨慎。而自身的教育则在於每个人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知道什麽该做什麽不该做,应该以近来发生的一些社会事件警醒自己不要误入歧途,否则就会前途尽毁。对於有志於书法创作的年轻人,高励节先生更是悉心栽培,“买本草书小字典,每日学习一个字,一个月就可以学会30个字,要学会读帖,用心去琢磨前辈写字的精神。学习贵在坚持,只要坚持,必有收穫,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将一事无成。”
  高励节先生笑声爽朗、干脆,身上处处散发着一位长者的乐观与朝气,曾经,他因罹患肺癌,在短短几年内动过5次大手术,那时候,他还在说,自己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担心手术後从此握不住画笔。似是对艺术的这份坚毅,让他能以平常心对待病魔,终以不催的精神和信念重拾健康体魄。
  守住清贫,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更是一份精神的力量!在高励节先生看来,每一位画家都是清贫的,但是物质上清贫,精神上卻要富足,要能苦中作乐,在清贫中守得住一方心灵的净土。他笑谈到,自己平日最大的快乐就是把写好的字挂起来,閒暇之餘看一看,去回味书写时的那份感受和心境。其中,他最得意的作品当属那幅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他的创作也如此文一般脱俗清丽,充满诗情画意,他喜欢让心灵沉浸在这閒适、恬淡的情境里,从中获得一种平衡、和谐与自在的感受。
其他文献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生命的光彩只有经历过沧桑才能彰显出来。浮生若茶,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平平静静生活,就像温水沏的淡茶安稳地悬浮着,永远都无法让人领略到他的真味,而那些饱经沧桑、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沉沉浮浮的人,就像被沸水沏了一次又一次的酽茶,终将溢出他们生命的脈脈清香。
期刊
【人物简介】  东方酒家,由总经理朱满堂先生、执行董事陆志华为东主、陈宝华先生担任经理。为香港仔出名的海鲜食肆。曾荣获2013-2014年香港餐饮业信誉品牌。酒店的管理文化和特色受到顾客的称讚。  坐在香港仔华贵邨东方酒家优雅的环境里,窗外是车水马龙的沿海公路,遥望着不远处碧波荡漾的海面,品嚐姜汁鸡包仔、芝心虾丸、百花酿鱼肚等酒家的特色佳肴,此情此景,自是一种乐得其所的享受。无论是周围的街坊、还是
期刊
【人物简介】  中帑先生,中国古文字艺术学会会长,宏印创造人,中华商务学术设计师。从事电影美术师工作20餘年,现为中国书法协会、香港书法爱好者协会、友声印社、香港文化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会员,书爱会、荷梦画会艺术顾问,多间社团、艺术团体书画评审,是集诗、书、画、印之才能於一身的艺术家。  他是集诗词、书法、绘画、篆刻、摄影艺术之大成者,在艺术的道路上执著耕耘六十餘载,造诣之高令人敬佩!在他身上,有一个
期刊
今年夏天,世界各地刮起了一股“冰桶挑战”的旋风。本着做慈善的目的,各国明星跃跃欲试。据英国《镜报》日前报道,一位102岁高龄的英国老人也大胆参加了“冰桶挑战”,成为目前年龄最大的挑战者。  据悉,这位老人名叫傑克·雷诺兹,来自切斯特菲尔德市。他是继贾斯汀·比伯、“辣妹”维多利亚及其丈夫大卫·贝克汉姆、比尔·盖茨和奥普拉·温弗瑞等明星之後,为了慈善事业而接受冰桶挑战的又一勇者。傑克仅穿着一条印有米字
期刊
【本刊综合报道】在香港人的日历上,7月1日以红色显示,下面还会标註“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纪念日”。  红色代表法定假日,也是香港市民心情的写照。“诞生”至今仅17年的香港特区,这天有数以百计的活动上演,将欢庆气氛层层传递。  这天,金紫荆广场和会展中心披上“盛装”。  17年来,隆重的升旗礼已成为庆回归的标誌性活动。清晨时分,广场已是红毯铺地、人头攒动。今年,约2500名观礼者齐齐注视五星红旗和紫荆
期刊
【人物简介】  张志祥先生,香港东莞石龙同乡会副会长、九龙果菜同业商会副理事长,志合记大益栈鲜果有限公司、志合栈大益果栏、益昌栏大和果栏、大成栏和记果栏及专做进口水果的宏发行的东主之一。耆英团九龙地区委员会副主席(2012-2016)、油麻地街坊福利事务促进会副理事长、油尖旺东分区委员会会长、灭罪委员会委员、贤毅社中央联会会长並为香港红十字会青年及义工事务部服务、耆英团九龙地区委员会等。  车水马
期刊
【人物简介】  陈葆心女士,M.B.E,中润证券有限公司主席,证券商协会有限公司永远名誉会长、香港联合交易所历届理事联谊会副主席、香港中华总商会会董、渝港经济合作促进会委员,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第一副主席(1992-1994)、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理事会理事(1989-1994,1995-2000)、香港特区首届及2000年立法会选举委员会(金融服务界)委员、香港湾仔区各界协会永远名誉会长、四
期刊
【人物简介】  诚信理财有限公司(Integrity Financial Services Limited)行政总裁、香港大学校董(2002-2015)、 “香港主流梦工场”慈善基金会董事(2014-15)、香港大学明原堂旧生会会长(1995-1998;2012-2014)、香港大学教研发展基金会创会名誉董事、香港大学毕业生议会常务委员会委员(2000-2015)、香港大学校友会前名誉秘书(199
期刊
日前,30位商界木兰共聚内蒙古腾格里沙漠,共同参与“Jeep·木兰行走”沙漠穿行活动。  此次活动由《中国企业家》杂誌社和中国企业家木兰汇联合主办,几百位木兰姐妹相继报名,竞选“腾格里幸运木兰花”,经层层筛选、晋级,在不久前,木兰行走委员会最终确认10名入选“腾格里幸运木兰花”,她们分别是:北京鼎力全晟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增花、广州市雨中情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丽娜、石家庄巴莎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永
期刊
上海译文出版社在7月出版昆德拉的最新小说《庆祝无意义》,作为历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夺奖呼声最高的作家之一,昆德拉在85岁高龄写就的这本新作备受瞩目。今年4月,该小说在法国出版,此时距离他的上一部小说《无知》写成已有十餘年。新作问世後,短短一个多月在法国已重印5次,销量超10万册。法国RTL电视台评论称,“这是昆德拉,作为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所有人都认为他已经结束小说创作的时候,给予我们最大的惊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