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ly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空间观念是学习几何图形知识必备的技能之一,也是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潜意识里认为图形教学和其他数学内容一样,并没有特殊之处,依然以讲述为主,小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最终导致他们缺乏空间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对图形大小、形状等的认识存在偏差。因此,在新课改下,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因素,采取数形结合、生活化元素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以引导小学生不断接触外界事物,对图形多一些认识和了解,从而逐步培养起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有效降低几何部分的学习难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观念;策略
  空间观念是在空间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小学生在观察图形大小、形状以及位置关系等的过程中,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表象,然后借助思考和探究,对表象进行深度加工,最终形成了他们的空间观念。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对图形的认识也较为浅薄,在理解抽象化问题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障碍。因此,作为教师,应该重视几何图形的教学,从而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意义
  (一)提高观察力
  空间观念的形成建立在小学生对周围环境、图形等的感知上,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基础。但在目前的教学中,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过于关注小学生对几何图形周长、面积公式等的掌握,忽视了对他们空间观念的培养,导致小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观察能力较弱,且难以发现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得小学生凭感觉行事,课堂教学效率较低。随着空间观念的渗透,可使小学生对生活多一些观察和思考,能在不断接触外界事物的过程中,提高小学生对平面与立体图形的敏感程度,进而可有效培养他们的图形与空间观念,促进他们的全面化发展。
  (二)激发想象力
  小学生脑海中经常有各种奇怪的想法,他们对图形世界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学习的兴致较高。通过空间观念的培养,可促使小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图形以及相关的模型,这可为他们想象力、联想力等的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当小学生具备了基本的空间观念后,在想象力的作用下,几何图形的学习将变得更简单。作为教师,应鼓励小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当小学生出现错误时,应以引导为主,促使他们在不断试错中,取得长足的进步。
  (三)促进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由于很多图形都来自现实生活,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会感觉到陌生,他们自主操作实践的积极性也较高,这可促进他们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学习《认识图形(一)》内容时,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等图形,能在知道它们名称的基础上,辨认这些图形。由于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爱玩爱闹的个性特点,他们会在日常生活中自主搜集这些图形,并用不同的图形摆出小房子、小汽车等物品,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策略
  (一)数形结合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数无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是促进小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他们建立数学模型、形成数学思维的关键手段。因此,教师应该遵循数形结合的理念,将抽象的数字与生动的图形结合在一起,以有效降低学习的难度,促使小学生对数学问题有更直观、具体的认识。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学习《数学广角——植树问题》内容时,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发现规律,从而借助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借助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小学生在脑海中初步形成空间想象,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在例题“在90米长的道路一侧种树,每棵树的间隔是3米,道路的两端都要种树,试求应种多少棵树”中,很多学生会想当然地给出答案90÷3=30,果真是这样吗?此时教师就可指导小学生画出一条线段,按照同一间隔将线段分成若干份,在每一小段上种一棵树,两端也画上树,通过画图,小学生能够自主得出如下结论:种树的总数=线段数 1。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可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加直观,小学生也更易理解,从而可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促使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融入生活元素
  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图形,比如小学生使用的课本、文具盒,家里的电视机、桌子,操场上的篮球、足球等。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刺激小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就可融入生活化的元素,在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为他们空间观念的培養做好铺垫。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内容时,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是小学生形成体积概念、掌握体积计量单位、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等的基础,在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在课堂上展示牛奶盒、墨水盒、铅笔盒、橡皮擦等实物,并要求小学生对这些物体进行分类,以初步培养起他们的空间意识。之后,教师还可组织“捏橡皮泥”的活动,在自主制作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过程中,小学生可进一步了解相关图形的展开图,并能自主探究表面积、体积等的计算方法,进而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融入生活化元素,可拉近小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能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小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可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比较教学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小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对他们学习方法、能力等的培养,导致小学生在几何图形学习的过程中,只能做到知其然,而做不到知其所以然,这种一知半解的状态,并不利于小学生的长久发展。因此,在新课改下,教师应善于借助比较教学法,以引导小学生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所具有特征的基础上,分辨出各种不同形状的图形,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识图能力,丰富小学生的几何认知。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内容时,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以及特征,并对之前学习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进行整合。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借助比较法,即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图形,当四边形中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时,此时我们得到的图形是梯形。那小学生之前学习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在比较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小学生可自主得出结论,这就加深了他们的理解与记忆,进而可帮助他们建立起全新的知识网络。
  总之,借助比较教学法,小学生能发现不同图形之间的细微差别,能有效防止他们混淆知识点,从而可挖掘出小学生的潜力,夯实他们的空间观念。
  (四)多媒体辅助
  为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优势,借助其形、声、情等进行形象化展示,以突出教学重点,简化教学难点,为小学生营造有趣的学习氛围,从而使空间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具体、生动,进而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学习《认识图形(二)》内容时,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等实际活动,掌握常见图形的特征。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他们对图形的认识依赖于教师的讲解。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借助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彩的图片,摩天轮、旋转木马、大火车等都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那在这些游戏设备中都有哪些图形呢?在观看多媒体图片时,小学生的兴致较为高涨,学习的积极性也较高,这可使他们对图形的认识更全面。而在二年级下册学习《图形的运动(一)》内容时,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进而掌握平移、旋转等常见的运动现象。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电梯运行、升降机上下运动、电风扇转动等的视频,以丰富小学生的个人体验,提高他们的空间意识。
  总之,借助多媒体设备,能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更好地为小学生服务。
  (五)动手实际操作
  皮亚杰说:知识来源于动作。对小学生而言,获取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就是亲自动手实践,教师的多次讲解,比不上小学生的一次实践。这样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过程中,就应该组织多样化的动手操作类实践活动,以丰富小学生的直接性经验,促使他们认识到空间图形的本质。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内容时,教师就可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园内、社区里,寻找身边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物体,并对找到相应物体数量最多的小组给予口头表扬以及物质奖励,以激发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促使他们发自内心地爱上数学课程的教学。当小学生脑海中有了基本的图形概念及特征后,教师还可组织剪一剪、做一做等的实践活动,即仍以小组的形式,要求小学生借助硬纸壳剪出大小不一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进行拼凑,根据不同图形的组合,制作出各种各样的物品,从而可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总之,借助实践活动,能促使小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进而强化他们的空间观念。
  综上所述,空间观念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滲透和引导,并给予小学生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从而帮助他们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进而构建起空间观念。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积极转变自身的观念,并树立以小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从而使小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翁,进而激发出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促使他们朝着更加优秀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文亮.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策略[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0(10):40.
  [2]周月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0(10):47.
  [3]吕文艺.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J].新课程,2020(31):210.
  作者简介:
  陈丽云,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山城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前阶段,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在小学数学计算题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不同原因而产生各种各样的计算题常见错误,结果影响数学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鉴于此,文章针对小学数学计算题常见错误的原因进行一定分析和探究,并且提出一些合理化改进教学策略与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题;常见错误;原因;改进策略  一、 引言  随着新课改
摘 要:以生为本,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先进教育理念,其认为在数学课堂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环节,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特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求,需要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究能力等核心素养,同时,通过这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评价、判断数学课堂是否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本研究中,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的一些常见问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明确
小学生无论是思维能力,还是身体素质,都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这一时期他们的理解能力不足,学习学科知识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数学学科,知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
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之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难度以及教学要求相对较高,教师属于教学组织者与引导者,同时也是为学生提供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初中教育中数学属于非常重要的教
摘 要:设而不求作为一种数学的解题方法,对于数量关系不明确的情况,需要借助一定的未知量,达到辅助引导的效果。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数学当中的数学难题,在小学数学的平面图形题型、立体图形题型和工程类的问题的题型解决当中应用较多,为此设而不求的解题思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设而不求”的数学思想,可以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为培养学生一题多解发挥重要作用。文章通过阐述设而不求思想的内容,提出有效的方法来做
摘要:新的时代教育开启了新的教育理念,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让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践行新课改的重要手段。因此,探讨基于信息技术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对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这一现
使用思维导图去构建知识框架,能够让思维可视化,通过信息加工方式得以优化,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文章按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教育成了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如果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能够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这对于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了初中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發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初中语文学科教师应当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将学生的德育教育纳入
摘 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离不开数学的应用,而在高中生学习的过程中,各个学科同样也离不开数学的应用。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数学知识也频繁地在其他学科中得到应用。以物理为例,很多物理的基础概念、解题思路、解题模式都与数学方法息息相关。尤其在物理力学的学习过程中,数学的应用不再是基础的数字计算,更是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于物理定律、原理之中。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 
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地创新发展,我国的城市学校中几乎都能顺应教育发展趋势,并对教育事业进行创新改革,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而在农村的学校中,由于某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学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