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提高重特大疾病的保障水平,弥补医保体系中的短板,发改委等6部委近期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采取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大病保险的方式,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病保险制度。对各大保险公司而言,这无疑又给行业开辟了一片新“蓝海”。
还会赔本赚吆喝吗?
赔本,已经成为国内健康险市场的代名词,其不佳的盈利状况使得健康险长期处于供给缺位的状态。
不赚钱反而赔钱,使得原本在国外占比较大的健康险在国内占比很低。按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彭玉龙分析,“我国80%以上经营商业健康保险的公司的赔付率超过80%,其中40%左右的公司赔付率超过100%,个别公司甚至高达200%,再加之代理费用和管理费用等经营成本,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健康险公司的现状不容乐观。湘财证券在一项研究报告中统计,2011年度,人保健康亏损4.8亿元,昆仑健康亏损1.1亿元,和谐健康盈利220.6万元,平安健康亏损0.5亿元。即便从过去3年的数据来看,4家公司的盈利情况也不尽如人意。
亏损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保费占比过低。据数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健康险市场保费收入为692亿元,仅占寿险保费收入的7.1%。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通常为20%~30%。然而我国商业健康的赔付支出在人身险赔付支出中的比重高达20.6%,远远高于其保费7.1%的占比。高额的赔付支出,使得商业健康险出现亏损的结果。
然而此番大病险新政推出之后,商业保险公司在这个领域都积极部署。而它们参与大病保险的盈利原则就是保本微利,在外界看来是在“赔本赚吆喝”,但其实它们意在获得的是健康险市场的数据。
在国金证券分析师陈建刚看来,商业健康险公司愿意参与招标,看中的是参保居民的各种基本信息(基本信息、收入情况、既往病症、就诊情况等),以及获得政府层面对销售商业健康保险的支持。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掌握,保险公司后续进行保费的二次开发就相对更为容易。“保险公司经办基本医保和提供大病保险,不是简单的‘赔本赚吆喝’,而是基于培育健康险市场、积累经验数据的长远考量。”华创证券证券分析师高利如是说。
但与此同时,也有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担忧,认为短期内赚不到“吆喝”。陈建刚认为,“重疾险效益更高,如果能够拉动重疾险的销售,对保险公司来讲才是真正的‘吆喝’,但是如果未来大病保险的额度设置过高,由于政府主导的大病保险费率低、赔付范围广、无核保、必理赔等,又会对商业重疾险带来较大的挤出效应”。
亏损市场存巨大潜力
“2010年中国医疗消费总额达1.82万亿元,其中个人支出占比41%,而商业健康险支出占比仅为3%,这个比例对于保险业而言非常遗憾,同时又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中信证券研究部英国准精算师潘洪文认为我国商业健康险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
从需求端分析,健康险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个人负担占比仍然较大。据中国卫生部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卫生总费用1.99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个人负担7051亿元,占比为35.3%。
这种潜在的个人需求暗示了投保情况远远没有达到饱和。对于健康险的市场空间,湘财证券进行了一项模拟测算。“假设2012—2015年GDP增速为7.5%,2016—2020年GDP增速为7.0%,卫生费用占GDP的比例稳定在5.0%,同时个人负担卫生费用比例保持下降,2012—2015年以每年2%下降,2016—2020年以每年1%下降。”其模拟的结果为,到2020年时,个人负担卫生费用为9716亿元如果仅以10%投保水平估计的话,健康险保费的市场规模也将在千亿元量级。
实际上,业界对大病医保带来保费增长的评估也多维持在千亿元左右。彭玉龙分析称,在大病医保的模式中,以2011年城镇医保筹资5539亿元计,如果10%~20%用于购买健康险,则会带来新单保费554亿元~1108亿元,增厚新单保费12.2%~24.4%,带来新业务价值17亿元~55亿元。
如果大病医保政策循序推进,保费的增量有望逐年递增。彭玉龙分析称开始阶段新单保费年均可增长3%~4%,到达成熟阶段后则上升至9%~14%,“如果开始阶段只有30%的地区参与,到2013—2015年,带来的新增保费年均为3.36%~4.08%;到2016—2020年,年均增厚新单保费9.08%~14.02%。”
但在陈建刚看来,大病医保带来的保费增量很有限。这是基于对医保购买商业健康险的不同预设,“2011年全国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收入合计2676.25亿元,如果按照现在某些地区试点的比例3%购买商业健康险,给商业保险公司带来的保费增量约80亿元,规模仅占2011年健康险原保费收入的11.6%。”如果将3%的比例提升到10%~20%,他认为商业健康保险的规模将提升到1820亿元~3640亿元,相比2011年的692亿元保费有1.6~4.3倍的提升空间。
可配置低估值保险股
按照新政策公布的准入条件,参与大病医保的商业保险公司需满足一下条件:符合保监会规定的经营健康保险的必备条件;在中国境内经营健康保险专项业务5年以上,具有良好市场信誉;具备完善的服务网络和较强的医疗保险专业能力;配备医学等专业背景的专职工作人员;商业保险机构总部同意分支机构参与当地大病保险业务,并提供业务、财务、信息技术等支持;能够实现大病保险业务单独核算。
目前已经上市保险公司基本都符合这个准入门槛,但是相比而言,大型保险公司的优势更为明显。
华创证券分析认为,中国太保和中国人寿分布广泛的渠道网络、良好的政府关系以及前期在基本医保体系中积极的跟进态度,将使其成为政府主导的医疗保障体系的最大受益者。高利预计到2016年底,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平安和新华保险在参与基本医保过程中新增的保费收入分别为239.34亿元、267.93亿元、103.38亿元和62.16亿元,新业务价值增量分别为46.87亿元、54.86亿元、26.06亿元和11.41亿元。
“就合作区域分布来看,中国太保主要集中在政府运行效率较高、财力充裕的江苏、浙江、福建等区域,中国人寿主要集中在河南等中部区域。”所以在同等条件下,高利认为中国太保参与基本医保体系能够带动更大规模的商业健康险。对此,潘洪文建议长线资金可以战略性配置低估值的保险,首选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其次中国太保、新华保险。
还会赔本赚吆喝吗?
赔本,已经成为国内健康险市场的代名词,其不佳的盈利状况使得健康险长期处于供给缺位的状态。
不赚钱反而赔钱,使得原本在国外占比较大的健康险在国内占比很低。按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彭玉龙分析,“我国80%以上经营商业健康保险的公司的赔付率超过80%,其中40%左右的公司赔付率超过100%,个别公司甚至高达200%,再加之代理费用和管理费用等经营成本,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健康险公司的现状不容乐观。湘财证券在一项研究报告中统计,2011年度,人保健康亏损4.8亿元,昆仑健康亏损1.1亿元,和谐健康盈利220.6万元,平安健康亏损0.5亿元。即便从过去3年的数据来看,4家公司的盈利情况也不尽如人意。
亏损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保费占比过低。据数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健康险市场保费收入为692亿元,仅占寿险保费收入的7.1%。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通常为20%~30%。然而我国商业健康的赔付支出在人身险赔付支出中的比重高达20.6%,远远高于其保费7.1%的占比。高额的赔付支出,使得商业健康险出现亏损的结果。
然而此番大病险新政推出之后,商业保险公司在这个领域都积极部署。而它们参与大病保险的盈利原则就是保本微利,在外界看来是在“赔本赚吆喝”,但其实它们意在获得的是健康险市场的数据。
在国金证券分析师陈建刚看来,商业健康险公司愿意参与招标,看中的是参保居民的各种基本信息(基本信息、收入情况、既往病症、就诊情况等),以及获得政府层面对销售商业健康保险的支持。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掌握,保险公司后续进行保费的二次开发就相对更为容易。“保险公司经办基本医保和提供大病保险,不是简单的‘赔本赚吆喝’,而是基于培育健康险市场、积累经验数据的长远考量。”华创证券证券分析师高利如是说。
但与此同时,也有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担忧,认为短期内赚不到“吆喝”。陈建刚认为,“重疾险效益更高,如果能够拉动重疾险的销售,对保险公司来讲才是真正的‘吆喝’,但是如果未来大病保险的额度设置过高,由于政府主导的大病保险费率低、赔付范围广、无核保、必理赔等,又会对商业重疾险带来较大的挤出效应”。
亏损市场存巨大潜力
“2010年中国医疗消费总额达1.82万亿元,其中个人支出占比41%,而商业健康险支出占比仅为3%,这个比例对于保险业而言非常遗憾,同时又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中信证券研究部英国准精算师潘洪文认为我国商业健康险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
从需求端分析,健康险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个人负担占比仍然较大。据中国卫生部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卫生总费用1.99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个人负担7051亿元,占比为35.3%。
这种潜在的个人需求暗示了投保情况远远没有达到饱和。对于健康险的市场空间,湘财证券进行了一项模拟测算。“假设2012—2015年GDP增速为7.5%,2016—2020年GDP增速为7.0%,卫生费用占GDP的比例稳定在5.0%,同时个人负担卫生费用比例保持下降,2012—2015年以每年2%下降,2016—2020年以每年1%下降。”其模拟的结果为,到2020年时,个人负担卫生费用为9716亿元如果仅以10%投保水平估计的话,健康险保费的市场规模也将在千亿元量级。
实际上,业界对大病医保带来保费增长的评估也多维持在千亿元左右。彭玉龙分析称,在大病医保的模式中,以2011年城镇医保筹资5539亿元计,如果10%~20%用于购买健康险,则会带来新单保费554亿元~1108亿元,增厚新单保费12.2%~24.4%,带来新业务价值17亿元~55亿元。
如果大病医保政策循序推进,保费的增量有望逐年递增。彭玉龙分析称开始阶段新单保费年均可增长3%~4%,到达成熟阶段后则上升至9%~14%,“如果开始阶段只有30%的地区参与,到2013—2015年,带来的新增保费年均为3.36%~4.08%;到2016—2020年,年均增厚新单保费9.08%~14.02%。”
但在陈建刚看来,大病医保带来的保费增量很有限。这是基于对医保购买商业健康险的不同预设,“2011年全国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收入合计2676.25亿元,如果按照现在某些地区试点的比例3%购买商业健康险,给商业保险公司带来的保费增量约80亿元,规模仅占2011年健康险原保费收入的11.6%。”如果将3%的比例提升到10%~20%,他认为商业健康保险的规模将提升到1820亿元~3640亿元,相比2011年的692亿元保费有1.6~4.3倍的提升空间。
可配置低估值保险股
按照新政策公布的准入条件,参与大病医保的商业保险公司需满足一下条件:符合保监会规定的经营健康保险的必备条件;在中国境内经营健康保险专项业务5年以上,具有良好市场信誉;具备完善的服务网络和较强的医疗保险专业能力;配备医学等专业背景的专职工作人员;商业保险机构总部同意分支机构参与当地大病保险业务,并提供业务、财务、信息技术等支持;能够实现大病保险业务单独核算。
目前已经上市保险公司基本都符合这个准入门槛,但是相比而言,大型保险公司的优势更为明显。
华创证券分析认为,中国太保和中国人寿分布广泛的渠道网络、良好的政府关系以及前期在基本医保体系中积极的跟进态度,将使其成为政府主导的医疗保障体系的最大受益者。高利预计到2016年底,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平安和新华保险在参与基本医保过程中新增的保费收入分别为239.34亿元、267.93亿元、103.38亿元和62.16亿元,新业务价值增量分别为46.87亿元、54.86亿元、26.06亿元和11.41亿元。
“就合作区域分布来看,中国太保主要集中在政府运行效率较高、财力充裕的江苏、浙江、福建等区域,中国人寿主要集中在河南等中部区域。”所以在同等条件下,高利认为中国太保参与基本医保体系能够带动更大规模的商业健康险。对此,潘洪文建议长线资金可以战略性配置低估值的保险,首选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其次中国太保、新华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