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资源要珍惜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gle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在政府的倡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群众集资办学热潮。“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不少仁人志士纷纷慷慨解囊,向学校捐钱捐物,就是一些经济状况并不好的家庭,也十元百元,表示爱心。这一举措对改善办学条件、促进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当时,一些学校为了不忘捐助者,也为了教育、激励后人,建起了“爱心碑”、“荣誉室”、“爱心墙”之类的纪念物。而当前,学校经费不断好转,校园建设不断升温。在此过程中,“爱心碑”、“荣誉室”、“爱心墙”之类的纪念物不断地被拆除销毁。
  笔者认为这样不妥。其一,群众集资、捐助,对推动九年义务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段历史不能忘记,这种精神不能丢失,后人应铭记他们、感激他们、效仿他们。建造“爱心碑”之类纪念物既是对当年群众办学热情和爱心的肯定,也是为激励后人。现在拆除了,当年的捐献者会怎么看,怎么想?后人又怎么看,怎么想?其二,这些纪念物就在身边,可视可摸,真实可信,是对学生进行爱校教育、感恩教育的很好资源,不可多得,弃之可惜。尤其是当年捐赠者里面,有不少子孙还在这所学校读书,这些资源对他们更是可贵。其三,它们更是校本课程建设的绝佳内容,校史建设的珍贵资料,也是学校感恩文化建设的具体载体,还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对学校的精神、文化影响力不可低估。校长应有这份认识,正确处理好建设和保存的关系,特别是利用工作。
  一是尽可能地保存原物。如“爱心碑”之类,学校当年建造时,选择位置多会考虑到以后建设,一般不会影响后期新建。“爱心碑”被拆除多数是因为碑外层的大理石脱落,这种情况应维修复原而不是一拆了之。二是原内容重建。如“爱心墙”、“荣誉室”之类,后期建设确需拆除,但应按原内容恢复,而不宜拆了就没事了。三是更换载体保存。对确实无法保留原样原物的,可采用更换载体的方式保存,或纸质材料或音像材料等,不能贪图省事,一股脑儿地毁了。四是不要闲置了这些资源,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做好学生的爱校和感恩教育。这些资源之所以被毫不惋惜地拆除,未有意利用这些资源、未感受这些资源的益处就是重要原因。对此,校长要反思,要看到当前感恩教育不论是家庭、社会,还是学校都缺失的现状,切实把感恩教育的责任担起来。
  此外,据笔者观察,当年群众集资办学中建设的不少教学设施,现在效益发挥都不太理想:或束之高阁,如图书;或缺少保养而腐烂,如实验室器材和动植物标本;或无后续维修而弃之不用,如美术、音乐、体育器材等。这些人为后果,不但让人痛心、惋惜,也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上来”的要求相距甚远。当前,新的教学设施建设更是高档、先进、齐全,但愿它们的命运不再重蹈覆辙,也不成为装点门面、悦人眼球的饰品。
  如何妥善处理、保存好这些资源,充分利用好这些设施、资源,是对校长感恩品德的考量,也是对校长传承思想和管理智慧的考量。
其他文献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地方高校的发展依靠社会资金的投入成为必然趋势。对地方高校来说,在资源匮乏和竞争加剧的环境下,鼓励校友捐赠具有重要的现
通过对“以人为本”和“群众观”思想的阐述,说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正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一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不断提升,不良的社会风气正在悄然地冲击着当代青年学生的精神思想,造成了信仰的真空与缺失。而信仰危机仍然是当代
近年,大学生自杀事件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的一重大问题,自杀预防工作显得尤其紧迫和重要。文章着重叙述了我国大学生自杀预防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分析了团体辅导在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的“兴国之魂”,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否以及认同程度关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化解大学生时核心价值体
学校的规模决定了教师团体的大小,教师团体的活力决定了学校的生命力。教师团体充满活力,学校才有发展的希望和力量,教师团体持续充满活力,学校才能满足社会越来越高的教育需求。仅有少数教师的特色发展是畸形的发展,只有全体教师的共同发展才是学校发展的真正动力。要共同发展,就要使教师团体始终充满活力,因此学校就应不断促进教师团体的竞争、合作与共进。  一、 竞争  竞争是群体得以发展的基本保证。不管是动物之间
新学期开始了,孩子们升上了五年级,换了新教室,面对崭新的开始,他们兴奋极了,尤其是对教室里的翻盖课桌特别感兴趣,时不时地将翻盖掀起又放下,或轻或重的碰撞声不绝于耳。孩子们的注意力全集中到了桌盖上,我的“开学教育”被淹没在此起彼伏的“嘭叭”声中。我生气极了,不觉提高了声音,“嘭叭”声依旧;我停止说话,横眉冷对,好半天,没人理睬;我又大声地命令:“不要再翻了!”刚静了不到一分钟,又有人有意无意地敲响了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品位的标志;文化是教育资源,是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成果的土壤;文化是学校的旗帜,文化建设是学校学习社会、促进社会文明的重要途径。”时下,争创名校
校规是指引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行为准则,在学校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与约束性。因而,校规制定得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文明素养的形成。  一、 校规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规内容违背法律条款  校规是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一种约束制度,在学校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然而,综观现如今一些学校的校规,却明显出现违背法律法规的条款。如,某校规定学生迟到罚款5元。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中,虽然明确指出教师有教育
现在,不少学校都提出了自己的“办学理念、愿景目标”,似乎没有这些,学校就无品位,校长就不高明。但细细考查,能将所谓的办学理念、愿景目标落到实处的学校却并不多,因此而让学校得到发展的也就更不多。  一、 办学理念、愿景目标要科学可行  办学理念、愿景目标科学可行,是其有效实施的基础。所谓科学可行,就是办学理念、愿景目标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要符合教育本质和人的成长规律,有挑战性,但不浮躁功利、好高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