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特殊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症结聚焦与路径选择

来源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1xq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社区高龄独居、高龄空巢、残障失能、低保特困、重病大病、孤寡失独等“六类”特殊老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政府、社会、家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基于对合肥市蜀山区“六类”特殊老人养老方式选择的调研,聚焦城市社区“六类”特殊老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症结,从探索多元化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构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支持体系、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主体责任与主导功能建设等五个方面,对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政府、社会、家庭、市场和谐共向性的社区特殊老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城市社区;特殊老人;居家养老服务
  中图分类号:D6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81(2016)03-0100-07
  一、研究语境:形势节点、概念界定与理论支撑
  (一)老龄化形势节点
  截止2010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1]截至2014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8亿人,占总人口的101%。[2]可见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已经成为我国人口变动的一大趋势,而伴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空巢化和养老服务功能的弱化,养老形势更加严峻。尤其是特殊老人存在年龄、身体、家庭等多方因素的困扰,在养老服务方面的需求更加突出、更为迫切,他们的特殊需求能否得到妥善解决,成为政府、社会、家庭共同面临的难题。
  (二)城市社区特殊老人及居家养老的界定
  1.城市社区特殊老人
  目前,学界、政界、社会各方面尚未明确界定城市社区特殊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研究他们的养老问题更是甚少。本文根据老人生活艰难度、养老服务特别需求以及社会支持体系薄弱等多项综合指标,试将城市社区特殊老人分为六类(见表一)。
  表1城市社区六类特殊老人界定
  高龄独居高龄空巢残障失能低保特困重病大病孤寡失独一人居住,年龄在80周岁及80周岁以上者。夫妻单方或双方的年龄在80周岁及80周岁以上,不和子女同住者。自我行动不便的60周岁及60周岁以上的老人,主要包括肢体残疾、视听残疾、瘫痪在床等生活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者。年龄超过60周岁,特别困难,享受一类低保者。年龄超过60周岁,享受重大疾病医疗救助的患者。孤寡老人指没有子女或配偶照顾的年龄超过60周岁的老人;失独老人指年龄超过55周岁并失去独生子女者。2.居家养老
  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概念,目前界定不一。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穆光宗认为,界定居家养老概念时要考虑经济主要原则和问题感受原则,在分类时考虑经济变量为主,非经济变量为辅,还得显示出老年人的个体差异问题,并提出以“养老支持力”作为划分的标准。[3]鞠秋锦、邓卫华等认为,居家养老是“没有院墙的养老院”,老人在家居住,却可以享受社区为其提供养老院式的服务,这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即以家庭养老为主、以社区养老服务为辅、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养老体系。[4]王锦成[5]、刘飞燕[6]等也都持这种观点。唐仲勋则认为,新的养老模式是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历史延伸。[7]
  社区居家养老是立足家庭,依托社区,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等形式,向老人提供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主要服务项目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三)相关理论支撑
  管理视界凌德政:城市社区特殊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症结聚焦与路径选择1.代际伦理关系理论
  人类代与代之间的伦理关系和伦理规范,是社会伦理关系、伦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8]社会代际的伦理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社会的信息化、社会变革速度加快及文化变迁加速而发生着重大变化。家庭养老方式逐渐被社会养老职能所取代,子女以外的其他人提供的养老方式也逐渐被老人们所接受。但仍有两个制约因素:一是历史文化因素,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源远流长,孝道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道德观念、养老理念、人们的心理及处事方式,以至于在养老方式上习惯选择家庭养老;二是社会现实因素,当前社会能力十分有限,经济条件决定了社会不能完全承担养老职能。现实社会中众多老人选择居家养老模式是受到了代际关系的发展趋势的影响,然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正好二者兼顾,毋庸置疑地成为了老人们喜欢的养老模式。
  2.社会嵌入理论
  社会嵌入理论正是发展社区养老的理论基础。认为世间没有独立的个体,都是被嵌入在特定的社会结构和关系网络之中,并且从中获取满足需求的各种社会资源。老年人面临社会角色的急剧变化,总体呈现衰退性态势。随着权威权利的削弱丧失、社会地位的下降、经济来源的减少、社交圈的缩小等,几十年来固定的角色发生变化,过往生活节奏被打破,容易使他們产生消极失控心理和情绪,触发衰亡、空虚、焦虑、孤寂以及挫败感和缺失感。老年人需通过继续社会化活动,顺应宏观大环境和周边小环境的变化,重塑新的角色认知,才能重新获得社会再适应能力,开启新的生活方式。
  3.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福利总和是由市场、国家和家庭提供形成的社会总福利,这是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国家、市场和家庭都是福利提供者,但分别各有缺陷。只有国家、市场与家庭三方协力,协同互补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养老工作。在传统上习惯于家庭养老的中国,社区居家养老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应当大力发展和完善,顺应我国基本国情,符合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
  二、现状透析:蜀山区特殊老人养老方式选择情况
  我国现阶段的养老模式主要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本文对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10个街道的高龄独居、高龄空巢、重病大病、低保特困、失能半失能和孤寡失独等“六类”1407位特殊老人进行了入户调查,了解他们对养老方式的需求意愿。共发放问卷1507份,收回1407份问卷,回收率934%;通过对问卷的回访,有效问卷为1319份,有效率为875%。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为:60-64岁的139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105%;65-79岁的431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327%;80岁及以上的649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493%。调查对象退休前从事的工作以国有和集体企业为主,占337%,无业占253%,其他占19%,政府部门占24%,事业单位占104%,私营企业占19%,个体经商占14%。   (一)居家养老是特殊老人青睐的养老模式
  调查发现:755%的特殊老人选择居家养老;57%的老人选择社区养老;58%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其中24%的老人选择入住普通付费养老院,17%的老人选择入住一般生活照料型养老院,11%的老人选择入住高档养老院,06%的老人选择入住失能照顾型养老院。
  可以看出,仅有少数调查对象选择了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养老方式,大多数特殊老人青睐的是居家养老方式,究此根源如下。
  1传统家庭观念因素。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居家养老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在家比较自由,不受拘束,而且有子女照顾,即使儿女不能天天在身边陪伴,回来看望也比较方便。
  2经济承受能力因素。有一部分调查对象选择居家养老的方式是受自身的经济条件限制,由于养老院的费用太高,而他们的养老金又较低,机构养老费用超出了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而不得不选择居家养老。
  3熟悉的居住环境因素。熟悉的环境和邻里是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的一个因素,人在年老的时候更习惯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生活,一方面是社区环境和社会环境他们都已适应,不想改变;另一方面是有朋友圈子,他们可以经常一起休闲娱乐,度过晚年时光。
  当然,年龄、身体等特殊因素,也使很多养老机构不愿接受这类老人入住,迫使选择居家养老,由自己的子女来照顾。然而,老龄化加剧的今天,很多子女不在身边或子女较少甚至无子女的社区特殊老人就处于无人照料的境地,这也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二)机构养老的条件及资源是老年人关心的问题
  调查显示,影响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居住环境优雅舒适。在选择机构养老的76名受访者中,有48名受访者把这个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来考虑。特殊老人身体状况比一般人差,环境较好的机构能够满足特殊老人的身心需求。其次,饮食营养可口。在选择机构养老的76名受访者中,有39名受访者把这个作为重要的因素来考虑。特殊老人对饮食要求偏高,较生、较硬的食物难以消化,因此在饮食营养上,老人们还是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再次,卫生条件。在选择机构养老的76名受访者中,有30名受访者认为这个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老人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是因为机构管理不到位,因为特殊老人中的残障失能类老人需要重点关注,机构往往没有能力对老人们提供全方位照顾,同时,因为缺乏资金、人力,机构的卫生条件也很难跟上,老人们不愿意住在脏乱差的养老机构。最后,医疗保健。在选择机构养老的76名受访者中,有16名受访者选择了这个因素。目前,合肥市拥有全方位医疗保健的养老机构非常少,只有少数提供给退休高干的机構才设有此类服务。但是,养老机构在今后的发展中普及医疗保健服务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除了上述受访者选择机构养老主要考虑的因素外,紧急救助、费用、心理疏导、丰富的休闲娱乐活动和距离家的远近等,也是部分受访者考虑的因素。因此,机构养老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需求,才会让越来越多的特殊老人接受和欢迎。
  (三)养老承载能力现状
  所谓养老承载能力是指老年人在养老方面能够负担得起的最高界限,养老承载能力这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调查对象的养老经济能力。对于特殊老人群体来说,其养老承载能力总体偏低,如图所示。
  调查对象的养老承载能力情况统计数据显示,调查对象的养老承载能力(按月计算)500元以下占总数的298%,500~1000元的占268%,1000~2000元的占196%,2000~3000元的占70%,3000~4000元的占16%,4000元及以上仅占08%。数据表明,近六成的调查对象的养老承载能力(按月计算)在1000元以下,说明特殊老人的养老承载能力较弱。这个结果折射出的风险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特殊老人的养老风险,他们的养老承载能力很难保障他们拥有稳定的晚年生活,一旦生活中遇到了风险,他们必须依靠外界力量的帮助才能度过难关;另一方面是对于社会的风险,当今是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养老承载能力低将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是社会的潜在风险。为了成功化解由养老承载能力较弱带来的各种风险,政府必须加大对特殊群体老人的养老投入,增加他们的收入,增强他们的养老承载能力。
  三、症结聚焦:城市社区特殊老人居家养老服务困局
  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保健、文化娱乐、参与社会以及权益保护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和运作体系目前在我国已初步形成,很多城市已建立起了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然而,在服务社区特殊老人问题上,各地区将其直接纳入到常规居家养老中,较少凸显其特殊性,以致对社区特殊老人服务经验相对薄弱,特殊老人的居家养老事业依旧发展滞后,主要存在“四个难以”。
  (一)现有服务难以满足社区特殊老人多元化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社区特殊老人当然也有这五个层次的需求。加之他们自身的特殊性使其对服务需求更是多元化,如高龄独居、高龄空巢、孤寡失独的老人,因单身或家庭“空巢”而引发的心理不适甚至病态现象,致使他们更侧重需要家政陪护、精神慰藉类服务;低保特困类老人,由于经济条件的原因,严重限制着其生活上的满足,所以他们更侧重经济和物质层面的需求;对于重病大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由于身体残疾、病痛等原因,他们更多需要医疗保障、康复训练类服务。由此可见,社区特殊老人服务多元的需求,给现实所能提供的服务带来了挑战。以一般居家养老机构为例,不管是采用家庭养老或是机构养老等方式,很少有养老服务能够全方位满足社区特殊老人的需求。因此,如何积极建立新型服务体系,从最基本的需求层面满足社区老人们的生活需求,是目前有关特殊老人服务领域的最大困境。
  (二)单一居家养老模式难以为社区特殊老人提供全方位照料
  目前,社区特殊老人居家养老模式主要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及部分社区居家养老,然而单一的养老模式问题重重。首先,家庭养老一般完全靠子女对其日常生活进行照料,子女如果较忙无法顾及到老人,有些会请保姆、照料员来照顾老人。但是,家庭养老中因为缺乏系统的交友渠道、医疗服务等,老人们在家倍感孤独。其次,在机构养老层面,由机构聘请护理员工来对老人的生活起居进行服务,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机构由于资金、场地等原因刻意削减为老人进行日常照料的专业护工,导致很多老人在机构得不到及时的护理。再者,社区居家养老是在社区照料的基础上进行居家养老服务,但在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尚未普及完善,针对特殊老年人的社区居家养老发展依旧十分艰难。总之,单一的养老模式很难满足社区特殊老人的生活需求,同时也给家庭、机构或社区养老带来极大的压力。因此,对应不同类别的特殊老人需求来创新社区特殊老人居家养老模式是必然之举。   (三)专业服务人才紧缺难以提升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
  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可分为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两个层次。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直接制约着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进一步拓展。一方面,专业管理人才相当匮乏。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设置居家养老管理的相关专业少,一直都是非正规“自我”教育培训,管理素质偏低,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管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能力欠缺,不能充分满足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另一方面,服务人员缺乏。服务人员主要分为领薪的服务人员和不领薪的志愿服务人员两类。首先,专业化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短缺。因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没有确切的职业特征,社会偏见认为这项工作没有技术含量,相当于普通的家政人员,因此管理层多安排一些大龄失业女工去做,必然缺乏专业化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其次,志愿者队伍紧缺。在专业养老服务人员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志愿者队伍是重要的补充力量,但目前志愿者提供的服务非常有限。因为激励和培训志愿者的机制没有健全完善,专业化的培训少,使志愿者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发挥不畅。此外,从事居家养老护理的服务人员流动性大、工作量大、工资报酬偏低,严重影响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持久稳定发展。
  (四)尊老养老氛围淡化难以提高社会对特殊老人的关注度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化的突飞猛进,由此所带来的问题也非常多,例如社会尊老养老风气就在逐渐淡漠,整个社会功利化现象较重。在社区特殊老人养老问题上,由于尊老养老氛围淡漠,一方面导致了社会总体对特殊老人关怀度降低,另一方面特殊老人们对社会养老大环境持不乐观态度,不对政府、社会为其提供的养老环境抱以期待,有些老人甚至由于社会养老风气不浓而拒绝选择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认为传统的家庭养老才是解决老人赡养的最终办法。长此以往,社区特殊老人的养老问题会愈发严重,不仅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养老事业的有序发展,还会影响到我国社会的和谐文明进程。
  四、路径选择:构建完善的社区特殊老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中国“未富先老”的社会现实,使养老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当前,探索符合中国国情与人民意愿的养老模式显得尤为迫切,居家养老可能作为重要的养老方式被人们所选择,尤其特殊老人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较之一般老人群体更高。如此,探索社区特殊老人居家养老服务新路径,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政府、社会、家庭、市场和谐共向性的服务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探索多元化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随着社会变迁、城镇化、人口流动性、家庭小型化等趋势和孝道伦理意识淡化等原因,大大弱化了家庭养老功能,严重冲击着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急需开辟新的养老渠道。首先,完善家庭自助型养老。一方面,增强子女的养老责任意识、强化子女的养老义务,以社区为单位大力弘扬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另一方面,做好家庭养老服务技能的培训,针对残障失能等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加大力度对其子女进行养老服务技能的培训。其次,优化社区与家庭融合型养老。将二者优势互补,合理科学利用社区的养老服务的软硬资源。物质服务层面,建立优质多样的居家养老服务站点,为老人们提供集中服务或入户服务等。精神服务层面,诸如积极落实“子女常回家看看”方案,加大社区引导监督力度,予以一定的奖惩政策作为辅助;另外,社区应组织开展老人们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以及走家入户,弥补老人家庭关爱的不足,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同时,大力引进专业化人才队伍来提升社区养老服务层次,不断优化社区与家庭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再次,构建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机构养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庭子女的照顾负担,它是实行集中供养方式,由机构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等多方面的服务。不过,机构养老在我国还是有一定的压力,大多数老人们不愿意选择入住养老機构。所以,必须创新理念,改良机构环境,做到医养结合。医养结合可采用公办公营、民办民营、公办民营以及合作型等模式,完善养老机构的医疗设施和配套设备,实行休养、文娱、医疗、护理、临终关怀服务一体化,为老人们提供一个满意的人文的养老生活环境。
  (二)构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支持体系
  积极推进社区基本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开发并购买社工岗位,充分发挥专业社工的优势,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在现代都市生活中,由于子女工作的关系,很多老年人都成了独居老人或空巢老人,他们的需求没有办法像传统社会那样在家庭中得到满足,需要得到外界的帮助,这就要求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居家养老专业服务队伍来承担这项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角色。专业服务队伍建设主要是指社会工作者的建设,加快推动养老服务这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职业化,提高养老服务社会工作者的薪资水平,留住现有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并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养老服务行业的社会工作队伍。目前,我国对社区居家养老工作没有宏观政策性的统筹与规划,现有政策对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角色定位没有明确规定,一般社区不会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居家养老工作,即便安排也是兼职,这样,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很容易就被其他繁杂的事务挤占。在我国社区的组织架构中,没有职业社工这一相应的角色和定位。因此,必须尽快搭建专门的社会服务平台,并设置职业化社工岗位,将职业社工按照全面、分类、因地、按需的要求,广泛开发服务需求面广、操作性强的项目;尽快顺应“小政府,大社会”的服务管理思路,依托社区服务平台,向民间社会组织购买专职服务;积极培育和整合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注重队伍的管理和建设,建构居家养老社会支持网络。做到依照老人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满足不同类型老人的意愿,优化服务资源,提升服务质量。
  (三)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主体责任与主导功能建设
  当前“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尚未形成,对此,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应当强化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主体责任与主导功能。社区居家养老工程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应加大财政投入,采取政府监管、市场运作、社会服务的方式,合力提高居家养老服务品质,让更多的老人安享晚年生活。一方面,在做好引领监管的前提下,推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加强组织、指导、培训、监管等工作。在经费投入、工作场所、机构培育等方面,加大政策性倾斜,形成制度性保障。尤其要加大对特殊老人的养老保障投入,增强特殊老人的养老承载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应大力培育与积极支持从事社会服务的非营利组织,使其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力军。形成“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运作”的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模式,坚持因地制宜、试点引路,分类指导,实现养老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形式多样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标准规范化,为特殊老人提供好居家养老服务。积极采取“社工+义工+专业队伍”的模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并通过引入专业社工服务机构,负责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具体运营和管理,提供针对性的可持续的专业化服务。   (四)强化点面结合人文化服务理念
  照顾、医疗、精神这三方面是老年人的主要养老需求,而不同类型的老人对于养老需求的侧重点有所差异,这就需要提供人性化的关怀,在满足普遍性要求的前提下,有区别、有重点地对待特殊老人的养老需求,坚持个别化的原则,制定有针对性的倾斜政策。诸如:理应把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的责任与义务,而不仅仅简单是“提供必要的补助”,必须出台保障性政策,对他们的医、食、住、行及精神抚慰、心理疏导等方面都应有特定的政策性举措;失能老人长期依赖他人照顾,需要较高的医疗及康复费用,给其家庭带来经济和精神双重负担,对此可以采取政府支持、社会组织运作机制,培育专业化养护队伍,出臺购买有针对性的照顾型保险或把家庭护理的费用纳入现有医疗保险的报销范畴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失能家庭的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空巢、独居老人的情况越来越多,如80岁及以上的高龄空巢、独居老人们,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处于最需要照顾的时候身边却无人陪伴,养老问题亟需解决,对此,政府、社会要对这类老人的养老问题给予极大关注,政府不仅要提供高龄补贴,而且有必要以街道或社区为单位建立居家养老关怀站,组织职业社工或志愿者给予这类老人精神、情感上的人文关怀。
  (五)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认知度
  尽管社区特殊老人首选的是居家养老方式,可是他们并不真正认知居家养老,他们主观上想在家里养老,但客观上却需要社区提供服务,然而又尚未形成花钱购买服务的观念,老人选择生活照顾和便民服务往往是基于在“不花钱”的前提下,这需要加大力度宣传居家养老的全新理念。特殊老人的政府购买服务等是居家养老服务宣传的重要内容,扩大对服务的社会认知度。增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的社会认知度,尤其是对社会工作人才的社会认知度。社会工作者、专业家政便民人员、医务人员等专门的居家养老服务人才,在落实居家养老服务中作用重大,尤其是社会工作者在居家养老服务领域中,担负着服务需求的开拓者、服务资源的提供者与协调者等重要地位。政府应该加快制定相关政策,完善社会工作人才的育用、激励、保障等机制,发挥社会工作人才在养老领域的牵引作用,服务引领认知,提高全社会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认知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04-28[2016-01-17].http://www.gov.cn/test/2012-04/20/content_2118413.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EB/OL].中国发展门户网,2015-06-11[2016-01-17]. http://cn.chinagate.cn/news/2015-06/11/content_35792843_2.htm.
  [3]穆光宗,姚远.探索中国特色的综合解决老龄问题的未来之路[J].人口与经济,1999(2).
  [4]鞠秋锦,邓卫华.浅析中国的居家养老[J].辽宁经济,2004(12).
  [5]王锦成.居家养老:中国城镇老人的必然选择[J].人口学刊,2000(4).
  [6]刘飞燕.“居家养老”新型养老模式研究[J].江苏商论,2007(12).
  [7]唐仲勋.探索中国特色的未来养老之路[J].老龄问题研究,1998(10).
  [8]廖小平.论代际伦理及其关涉视域和基本原则[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责任编辑:孔九莉
其他文献
摘 要:群众路线蕴涵着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从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维护、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发挥社会各阶层积极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五个方面理解其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深刻把握群众路线内涵的基础上,针对现存问题,我们具体可以从理念更新、方法创新以及机制革新等层面探寻解决路径。  关键词:唯物史观;群众路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D252  文
期刊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81(2016)04-00-0  颜鹏飞,1946年生,湖南益阳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思想史研究所所长,《经济思想史评论》主编,以及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世界政治经济学论坛顾问,
期刊
摘要:作为中国公有制主体的国有企业,不仅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位置,而且还规范着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发展状态。国有企业所具有的“国有”特质,决定了其既是核心的经济组织,同时也承担着由“国有”性质而衍生的政治职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规范国有企业发展,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在这种双重价值之下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  关键词:国有企业;公有制;经济职能;政治功能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认为天与人是即一的关系,这一观点奠定在原始生活习俗和理性推演的基础上。《周易治要》正是在天人即一观下,将天地乾坤与人性明德等量齐观,以卦辞劝诫君子效法乾道坤德修正身心、显明明德,在个人、家庭、国家和世界等层面上历事练心、反求诸己。乾道坤德用在个人则身心平和,用在家庭则内外和睦,用在国家则上下一心,用在世界则天下和平。  关键词:周易治要;修身;天人即一;乾道坤德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鲍德里亚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由消费主导与控制的社会,消费从获得物质需求满足的方法蜕变成资本主义政治统治的手段,成为一种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调节机制。后工业社会的资本主义统治者正是通过消费这种新型隐蔽机制重建资本主义统治秩序,为资本主义的统治进行合法性辩护。鲍德里亚通过对以“符号消费”為载体的消费社会运演逻辑的论述,揭示了资本主义消费的意识形态本质,为反思当今消费的内在本质、唤醒人们的消费自
期刊
学术上,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值得我们体会和思索。不难发现,研究者很大程度会决定研究对象的研究。有什么样的研究者就有什么样的研究,研究对象往往会以带有研究者特征的状貌、内涵、品质呈现于研究成果中。比如,一个精密的研究者往往也能使研究对象显现以精密的特性,就像一位木匠他能以高超的工艺让各种木器变得精细无比、美不胜收,反之亦然。作为一个研究者,便要有一种自觉,常在内心深处追
期刊
摘要:网购市场在我国获得迅速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新的产品质量问题。从网购市场产品质量问题的现状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十五条规定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方式、范围、权限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我国网购市场中产品质量问题监督检查的需要。为此,应通过健全科学的抽查制度、完善登记备案制度、重新界定抽查范围、加强地域合作,以解决当前网购市场中日益严重的产品质量问题,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网购市场
期刊
摘要:无论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元素(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及其良性互动还是已经产生的现实影响来说,浙江省安吉县的实践探索都构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区域性模式。而就其现实路径而言,它在某种程度上是欧美国家尤其是核心欧盟国家中颇为盛行的“生态现代化”理念与战略的一个中国版本或验证。由此可以理解,一方面,在环境整治、产业生态化、美丽乡村建设等的推进过程中,各级政府扮演着一种显而易见的主导性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它在给我们带来便利,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时候,境内外敌对势力包括“三股势力”通过网络途径对我国新疆地区不断进行渗透,在意识形态领域给我国新疆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困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拉开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序幕,在全面法治化的大背景下,应用法律的武器保卫我国新疆地区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维护好我国新疆地区的稳定与良好发展。本文从依法治国的视域下提出,必须
期刊
摘要:我国的国家治理是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内生演化而来的,是在总结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的,是在吸取国外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中借鉴学习而来的,总之是独具中国特色的。  关键词:国家治理;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8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