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碟|格里莫:至臻完美的 “规范动作”

来源 :音乐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my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钢琴家埃伦娜·格里莫(Hélène Grimaud)绝对是当代国际乐坛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这位“与狼为伴”的演奏家显然将鲜明的个性带到了音乐诠释之中。最难能可贵的是,她在唱片曲目的选择搭配上总能别出心裁:无论是《信经》(Credo)中将贝多芬的《合唱幻想曲》与当代作曲家阿沃·帕特为钢琴与合唱所谱的新作融为一炉,还是《映像》(Reflection)中将舒曼、克拉拉、勃拉姆斯的音乐作品串联、讲述一段传奇的情感纠葛,都能凸显出在唱片工业使得艺术选择愈发趋同的大环境下,演奏家的意趣甚至是“野心”。
  在乐迷们对格里莫曲目组合的期待中,2013年DG公司发行的一张主打勃拉姆斯两首钢琴协奏曲的专辑反而因选曲的中规中矩而格外显眼。也许是同一时代的李斯特过于耀眼,也许是因为自身内向腼腆的性格并不习惯聚光灯下的演奏家身份,勃拉姆斯作为一个技巧高超的钢琴演奏者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忽略,但是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却绝对不乏令人生畏的高难度乐段,与肖邦和拉赫玛尼诺夫相比,演奏他的作品并不是一个“讨好”的选择。
  创作于1858年的《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在钢琴与管弦乐队的比例问题上一直是为人所乐道的话题,作曲家原想把一首双钢琴作品改写为交响曲,中途又决定将形式确立为协奏曲,于是就有了作品第一乐章开头那如惊天炸雷般的定音鼓重击和紧随其后庄严激荡的主题。如今已如日中天的拉脱维亚青年指挥家安德烈斯·尼尔森斯(Andris Nelsons)棒下的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在长达四分钟的序奏中“火力全开”,德国乐团独有绵延厚重的音色在这里制造了巨大的戏剧张力,格里莫指尖的钢琴却如一条安静的溪流般缓缓展开。这或许正是勃拉姆斯在这里希望取得的效果,即并不需要钢琴在音量上与乐队抗衡,而是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音乐气质,在随后的音乐行进中逐漸完成靠拢与融合。当音乐发展到第三乐章时,格里莫出众的技术实力和颗粒分明的触键赋予了作品火一般热情,此时乐队与钢琴的“竞奏”显然成为了主导音乐行进的内在动力,勃拉姆斯笔下的“回旋曲”已经完全不同于莫扎特时代的创作,贝多芬式的豪迈已经如基因般注入其中,当乐曲义无反顾地奔向壮丽的终点,诠释者的魅力已经难以和作品本身相区隔。作品结束后的掌声更像是一种“提醒”——这样浑然无暇的演绎出自现场实况,听者的赞叹也许是要加倍的。
  收录于唱片中的另一部作品《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无疑是一部更加“均衡”的作品,这部于《第一钢琴协奏曲》诞生22年后才完成的作品,与作曲家的两次意大利之旅直接相关,自然更具歌唱性。尽管钢琴与指挥仍然是格里莫与尼尔森斯,可担纲协奏的却换成了维也纳爱乐乐团。无论是第一乐章如暖风般柔和的圆号独奏,还是第三乐章感人肺腑的大提琴倾诉,顶级乐团不放过每一个展示自己傲人传统的细节。格里莫总能将右手水滴般清亮的音色与左手共鸣感极强的泛音协调得恰到好处,尤其是在末乐章中,她没有沉湎于在舞曲般的欢快段落中制造外在的、感官的愉悦效果,在克制的音量与速度中与木管声部完成了一次次漂亮的对话,让听者在会心一笑间捕捉到作品雅致外表下的幽默,实在是高级的诠释。
  在这两部被前人大家定义过无数次、并在人们印象中多少已经打上“严肃”烙印的作品中,格里莫用一次充满了非凡灵性的诠释,让人们看到她的才华绝不仅限于在选题上剑走偏锋、先声夺人,即使是在最寻常的“规范动作”中,她依然可以达到至臻完美的境界。
其他文献
原创 2017-05-03 李瑾 音乐周报  杜韵  近期,2017普利策大奖公布了获奖者名单,我国旅美作曲家,现年39岁的女作曲家杜韵,携室内乐歌剧作品《天使之骨》(Angel’s Bone)问鼎音乐大奖。  杜韵和《天使之骨》  《天使之骨》讲述了一对夫妇在后院捡到两只受伤的天使,他们将天使收留并治愈,随后囚禁起来以渔利的故事。通过受伤天使的困境以及人间世俗的贪欲,作品将“人口贩卖”这个世界性
期刊
原创 2017-05-04 唐若甫 音乐周报  作曲家吕其明,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作曲家叶小纲,小提琴演奏家黄蒙拉共同开启本届音乐节的开幕装置——留声机。  很少有现代作曲家的专场音乐会能够集结到一支顶尖的乐团、专业的合唱团、两位指挥家、数位国际一线的独奏家和歌唱家加盟,更何况为一个声名远播的国际音乐节开幕。叶小纲就是这样一位时运的宠儿和音乐的骄子。4月28日,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音乐会在上海交
期刊
在几乎每一种“跨地域”的艺术门类中,人们似乎都习惯按照民族与地域进行风格的区隔,古典音乐也不例外。虽然我们应该对每一个民族的音乐传统给予平等的尊重,但依然要承认一个客观事实:在这门艺术中能与“德奥音乐”列入同一等级进行考量的民族风格并不多,法国音乐无疑有理由位列其中。  4月23日,中国交响乐团在指挥家汤沐海领衔下,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了以“梦幻法兰西”为主题的乐季音乐会,上演了三部法国音乐的传世杰作
期刊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自1959年诞生后风靡全国。人们将对音乐的热爱释放到改编大潮中,“梁祝”涌现出了各类版本,满足不同器乐演奏者的需求,也極大丰富了爱乐者的聆听习俗。  虽将“梁祝”改编成钢琴的努力甚早有之,其中不乏两位曲作者的呕心沥血,但钢琴版第一次被视作独立的作品获得国际知名度,尚要推进至2011年。那年,毕业于科蒂斯音乐学院的钢琴家陈洁获作曲家授权,将小提琴协奏曲改编成钢琴协奏曲,
期刊
原创 2017-05-02 刘柏廷 音乐周报  记得当我第一次从老师那听到“音乐治疗”,那时候的我并不知道这究竟是什么,但这个名字却莫名地让我觉得“心动”,所以我坚决地选择将“音乐治疗”作为我的主修专业。现在我即将毕业,实习也即将结束,在学习音乐治疗期间的一些经历和感受让我更坚决地想做好一个音乐治疗师。  音乐治疗——让人陌路变朋友  在团体治疗中强调的是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关系,在个体治疗中强调的是
期刊
小时候看《傅雷家书》,读到傅雷写的“先做人,后做艺术家,最后才是钢琴家”这句话,江洋的感受是似懂非懂的。而经过少年、青年的“一路拼搏”,在琵琶演奏、创作、教学上小有突破之后,刚过而立之年的他开始慢慢理解其中的深意。  立于演奏  学音乐的孩子大约有两种:一种是苦中作乐,一种是乐在其中,这和天赋无关,和性格有关。江洋应该是属于后者,从自幼学琴的经历谈到进入中央音乐学院的求学历程,他的眼睛里始终有一种
期刊
《音乐周报》的一篇《音乐圈那些要不得的“学院病”》 激起千层浪,文后有一长列留言,其中持否定态度者占大多数。本人也被此文触动,不过因为做惯了看客所以并没有留言;假如我留言的话,那么会是坚定的“少数派报告”。  房间里有一头大象,可是大家对这样显而易见的事实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视而不见,从而陷入集体沉默。这就是英国谚语“房间里的大象”的所指。窃以为,“音乐圈那些要不得的‘学院病’”不过是冰山一角,在
期刊
中国各地遗存的古代音乐一直是各地珍贵的文化资源,它们被以各种形式加以利用,“古乐之乡”称谓的出现就是这其中的一道重要的文化景观,为旅游资源的亮点之选。“古乐之乡”的称谓合适与否,甚至言过其实?是当下发扬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语境中不可回避的话题。我以为,作为“古乐之乡”要满足一下基本条件,一是其地要有令人称道甚至令世人惊叹的古代音乐文化遗迹,二是其地上的人们对古乐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愿意为之持续建设,三
期刊
交流是对社会认知的基础,没有交流就等于与世隔绝。对于听障儿童的治疗,我们也多是以训练他们的交流能力为基础,涉及面主要有:听力训练,发声练习,语言能力训练。(查看上期)  先要学会辨别声音  比如在听力训练方面,要让小朋友判别出声音的“有和无”。以这样的目标为主,我们可以用上声音厚重的低音手鼓作为音乐工具,小朋友们要闭上眼(或者蒙上眼罩),告知他们当听到有鼓声时可以在室内随意走动,当感觉无声时要立即
期刊
15世纪开始,前奏曲的雏形在欧洲出现,17世纪之后,它拥有了完整的结构,但本质上仍未脱离“引子”的属性。J.S.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里的前奏曲即是该体裁的典范,之后,肖邦、德彪西、斯克里亚宾与拉赫玛尼诺夫等人都让前奏曲体裁成为了最好的乐思试验田,肖斯塔科维奇亦不例外。可是,当我们今天说起老肖的前奏曲,大部分人只知晓他编号为Op.87(其复调音乐创作的最高成就之一)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却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