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钢琴家埃伦娜·格里莫(Hélène Grimaud)绝对是当代国际乐坛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这位“与狼为伴”的演奏家显然将鲜明的个性带到了音乐诠释之中。最难能可贵的是,她在唱片曲目的选择搭配上总能别出心裁:无论是《信经》(Credo)中将贝多芬的《合唱幻想曲》与当代作曲家阿沃·帕特为钢琴与合唱所谱的新作融为一炉,还是《映像》(Reflection)中将舒曼、克拉拉、勃拉姆斯的音乐作品串联、讲述一段传奇的情感纠葛,都能凸显出在唱片工业使得艺术选择愈发趋同的大环境下,演奏家的意趣甚至是“野心”。
在乐迷们对格里莫曲目组合的期待中,2013年DG公司发行的一张主打勃拉姆斯两首钢琴协奏曲的专辑反而因选曲的中规中矩而格外显眼。也许是同一时代的李斯特过于耀眼,也许是因为自身内向腼腆的性格并不习惯聚光灯下的演奏家身份,勃拉姆斯作为一个技巧高超的钢琴演奏者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忽略,但是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却绝对不乏令人生畏的高难度乐段,与肖邦和拉赫玛尼诺夫相比,演奏他的作品并不是一个“讨好”的选择。
创作于1858年的《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在钢琴与管弦乐队的比例问题上一直是为人所乐道的话题,作曲家原想把一首双钢琴作品改写为交响曲,中途又决定将形式确立为协奏曲,于是就有了作品第一乐章开头那如惊天炸雷般的定音鼓重击和紧随其后庄严激荡的主题。如今已如日中天的拉脱维亚青年指挥家安德烈斯·尼尔森斯(Andris Nelsons)棒下的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在长达四分钟的序奏中“火力全开”,德国乐团独有绵延厚重的音色在这里制造了巨大的戏剧张力,格里莫指尖的钢琴却如一条安静的溪流般缓缓展开。这或许正是勃拉姆斯在这里希望取得的效果,即并不需要钢琴在音量上与乐队抗衡,而是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音乐气质,在随后的音乐行进中逐漸完成靠拢与融合。当音乐发展到第三乐章时,格里莫出众的技术实力和颗粒分明的触键赋予了作品火一般热情,此时乐队与钢琴的“竞奏”显然成为了主导音乐行进的内在动力,勃拉姆斯笔下的“回旋曲”已经完全不同于莫扎特时代的创作,贝多芬式的豪迈已经如基因般注入其中,当乐曲义无反顾地奔向壮丽的终点,诠释者的魅力已经难以和作品本身相区隔。作品结束后的掌声更像是一种“提醒”——这样浑然无暇的演绎出自现场实况,听者的赞叹也许是要加倍的。
收录于唱片中的另一部作品《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无疑是一部更加“均衡”的作品,这部于《第一钢琴协奏曲》诞生22年后才完成的作品,与作曲家的两次意大利之旅直接相关,自然更具歌唱性。尽管钢琴与指挥仍然是格里莫与尼尔森斯,可担纲协奏的却换成了维也纳爱乐乐团。无论是第一乐章如暖风般柔和的圆号独奏,还是第三乐章感人肺腑的大提琴倾诉,顶级乐团不放过每一个展示自己傲人传统的细节。格里莫总能将右手水滴般清亮的音色与左手共鸣感极强的泛音协调得恰到好处,尤其是在末乐章中,她没有沉湎于在舞曲般的欢快段落中制造外在的、感官的愉悦效果,在克制的音量与速度中与木管声部完成了一次次漂亮的对话,让听者在会心一笑间捕捉到作品雅致外表下的幽默,实在是高级的诠释。
在这两部被前人大家定义过无数次、并在人们印象中多少已经打上“严肃”烙印的作品中,格里莫用一次充满了非凡灵性的诠释,让人们看到她的才华绝不仅限于在选题上剑走偏锋、先声夺人,即使是在最寻常的“规范动作”中,她依然可以达到至臻完美的境界。
在乐迷们对格里莫曲目组合的期待中,2013年DG公司发行的一张主打勃拉姆斯两首钢琴协奏曲的专辑反而因选曲的中规中矩而格外显眼。也许是同一时代的李斯特过于耀眼,也许是因为自身内向腼腆的性格并不习惯聚光灯下的演奏家身份,勃拉姆斯作为一个技巧高超的钢琴演奏者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忽略,但是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却绝对不乏令人生畏的高难度乐段,与肖邦和拉赫玛尼诺夫相比,演奏他的作品并不是一个“讨好”的选择。
创作于1858年的《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在钢琴与管弦乐队的比例问题上一直是为人所乐道的话题,作曲家原想把一首双钢琴作品改写为交响曲,中途又决定将形式确立为协奏曲,于是就有了作品第一乐章开头那如惊天炸雷般的定音鼓重击和紧随其后庄严激荡的主题。如今已如日中天的拉脱维亚青年指挥家安德烈斯·尼尔森斯(Andris Nelsons)棒下的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在长达四分钟的序奏中“火力全开”,德国乐团独有绵延厚重的音色在这里制造了巨大的戏剧张力,格里莫指尖的钢琴却如一条安静的溪流般缓缓展开。这或许正是勃拉姆斯在这里希望取得的效果,即并不需要钢琴在音量上与乐队抗衡,而是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音乐气质,在随后的音乐行进中逐漸完成靠拢与融合。当音乐发展到第三乐章时,格里莫出众的技术实力和颗粒分明的触键赋予了作品火一般热情,此时乐队与钢琴的“竞奏”显然成为了主导音乐行进的内在动力,勃拉姆斯笔下的“回旋曲”已经完全不同于莫扎特时代的创作,贝多芬式的豪迈已经如基因般注入其中,当乐曲义无反顾地奔向壮丽的终点,诠释者的魅力已经难以和作品本身相区隔。作品结束后的掌声更像是一种“提醒”——这样浑然无暇的演绎出自现场实况,听者的赞叹也许是要加倍的。
收录于唱片中的另一部作品《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无疑是一部更加“均衡”的作品,这部于《第一钢琴协奏曲》诞生22年后才完成的作品,与作曲家的两次意大利之旅直接相关,自然更具歌唱性。尽管钢琴与指挥仍然是格里莫与尼尔森斯,可担纲协奏的却换成了维也纳爱乐乐团。无论是第一乐章如暖风般柔和的圆号独奏,还是第三乐章感人肺腑的大提琴倾诉,顶级乐团不放过每一个展示自己傲人传统的细节。格里莫总能将右手水滴般清亮的音色与左手共鸣感极强的泛音协调得恰到好处,尤其是在末乐章中,她没有沉湎于在舞曲般的欢快段落中制造外在的、感官的愉悦效果,在克制的音量与速度中与木管声部完成了一次次漂亮的对话,让听者在会心一笑间捕捉到作品雅致外表下的幽默,实在是高级的诠释。
在这两部被前人大家定义过无数次、并在人们印象中多少已经打上“严肃”烙印的作品中,格里莫用一次充满了非凡灵性的诠释,让人们看到她的才华绝不仅限于在选题上剑走偏锋、先声夺人,即使是在最寻常的“规范动作”中,她依然可以达到至臻完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