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涅斯·瓦尔达对影像的本体“凝视”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lianfor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阿涅斯·瓦尔达被誉为“法国新浪潮祖母”,《尤利西斯》是她于1982年拍摄的一部短片。在这部短片里,涉及了时间与回忆、虚构与真实、生存与死亡、虚无与永恒等命题。短片中,瓦尔达以纪录片解说的方式,配合照片、采访、画外音,让观众跟随她经历了一次疑问、追寻、怀疑、绝望并在绝望中找到出口的一次宏大的精神历险。
  关键词:瓦尔达 《尤利西斯》 影像
  影片的第一个段落是关于照片的总体概述:导演瓦尔达用了1分12秒的长镜头来表现,在这个镜头中,导演用了现代电影心理结构的叙事方式,即多视点叙事,呈现了照片和反的照片,解说照片中山羊、裸男、孩子等内容。
  一、电影起源的心理——记忆所具有的欺骗性
  第二段用纪录片的形式拍摄了28年后的裸男,此时他已是“Elle”杂志的艺术总监。这个片段瓦尔达用了定焦长镜头来展现,导演在电影中以两种不同的形式出现,一种是作为采访者,另一种是画外音。导演在电影中玩了一种身份置换的游戏:她将自身置于影像之中,成为故事的亲历者,是主观叙事。同时,她又以一个过来人的回忆,用画外音的方式来做出客观评价,是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导演是亲历者也是自己回忆的观察者,从而在电影中实现了主观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之后,电影用照片的拼贴来构建叙事:让他回忆照片中的往事。然而男子已记忆模糊,进而揭示记忆的欺骗性:人的记忆具有选择性,只记得美好的事而刻意去遗忘想逃避的事。瓦尔达画外音替观众发出疑问:“很奇怪,他记得衣服,却不记得自己。”導演在这里用影像和图形探讨了记忆与时间的关系。巴赞在论述电影起源的心理学时,追溯雕刻和绘画的起源,进而提出“木乃伊情节”理论,他认为人有永久性保存自己遗体的驱动。涂上香料的木乃伊是第一个雕像。雕刻和绘画成为人的替代品,他们起源于一种愿望,是一种原始需要。摄影不是创造永恒,而是给现实涂上香料,使时间免于腐朽。而在短片《尤利西斯》中则呈现了影像与记忆的严重不符,导演在感叹时间与记忆多变的同时,身为摄影师和导演的瓦尔达也为影像做了一次辩护。
  二、影像的真实与记忆的错位
  电影的第三段落拍摄尤利西斯(真实与虚构)。短片的05:22时照片上的小孩转为成年的尤利西斯,28年后的尤利西斯在巴黎开了书店。电影通过将照片影像化并经由瓦尔达的画外音讲述来构建回忆。影片展现了尤利西斯的一家——母亲:比耶维;父亲:胡安(水泥匠)。他们一家是西班牙移民,拍摄照片时他们刚来到法国。由照片勾连出作者自身对往事的追寻,瓦尔达回忆起了以前的一些邻居和旧时的欢乐时光。电影在06:51时,镜头切换为采访尤利西斯,他也完全不记得照片和当时拍照片时的情形。08:06时,小尤利西斯根据当时“我”的照片画出一幅画:小孩碰触到了那个男人。而真实照片呈现的情景却并非如此,从而引起作者对于画作和照片真实性的思考:
  “这是你童年的证据、说明,而你却不想承认它!”
  “毕竟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故事,即使它很奇怪,但介于真实与虚构之间。”尤利西斯回答。
  瓦尔达用照片反衬了记忆的虚构,并以影像的方式重构了回忆。影片在09:00时,作者采访了比耶维,她说自己不喜欢那幅照片。
  “不喜欢是因为记忆还是因为画面呢?”
  “不是因为画面,是因为记忆……海滩是美丽的,但有些伤感。”
  在她的回忆中,小时候的尤利西斯饱受扁平髋(一种髋骨疾病)折磨之苦。而难民的身份又让他们饱经动荡和对家国忧虑的苦楚。为了逃离痛苦,而将记忆抹去,这是他们不愿回忆的真实原因。记忆可如散落在身上的尘埃般轻轻拂去,而疼痛却深入肌理。导演瓦尔达在呈现这一往事时,采用声画分离的手段,这是对古典叙事的叛离,是法国左岸派导演惯用的手法,在艺术上追求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效果,在思想上则倾向于萨特的存在主义。
  三、影像对众生的“凝视”
  电影的第四段落讲述“山羊之死”,暗喻众生的生与死。在这一段落中,导演探寻了影像与生命的意义,也揭露其对平凡众生的关注。
  影片在10:54时,摄影机的镜头对准了照片上死去的山羊。瓦尔达的画外音娓娓道来,讲述这只山羊不是毕加索用垃圾金属和挂钩制成的那只,不是后来用青铜烧铸的那只,不是养育了宙斯的那只,不是塞甘先生的勇敢面对狼的那只,也不是“库图里尔”的另一片残骸……而仅仅是一只羊,象征着世间任何一只。它没有被赋予任何意义、价值和理念,而只是芸芸众生中最普通的事物。瓦尔达通过摄像机拍下它将死之时的照片而被人所关注,使其超越了本体所具有的时间性。
  电影在11:20时,一只真正的山羊出现在镜头前,瓦尔达用大特写拍摄山羊的眼睛,即镜头对山羊的凝视。“羊是怎样看待它自己的形象的呢?”瓦尔达提出设想,然后把照片拿给它,山羊以其动物的本能咀嚼了那张照片,这是一种“自食的幻想”。电影在11:58时,镜头由山羊引出孩子,瓦尔达给他们看照片和小尤利西斯的画,接着是孩子们对照片和画的讨论:“照片比画更像人……”“更正常”“有点更真实”……孩子们说:真实、人、现实。
  那么,什么才是真实?
  瓦尔达提出疑问,那天我去了海滩,是真实的吗?由于照片主人公的否认和遗忘,那么这张照片和那段时光是否仍有价值?其意义何在?这便是瓦尔达存在主义思想的又一次发问。
  如何才能证明它存在的意义?导演由照片延伸到影像之外,追问1951年5月9日(照片拍摄日)发生了什么事。电影用拼贴的画面展现了世界的这一天,这些真实的历史事件的影像,都一一印证着那一天的真实存在。导演似乎以事件本身的意义来填充“那一天”的意义。然而,事实并不完全是,导演在这个问题上走得更远。
  影片由“山羊之死”到历史事件,瓦尔达在短片中进而提出反思:时间如果不被历史所证明,那它是否有存在的意义?假如个人的回忆不能被证明,它是否存在?是否真实?那些平凡的生命,从生到死,不留痕迹,如烟花划过天际,最后消失于时间的茫茫荒野,归于沉寂,归于混沌。这样的存在,这样的死去,这样的一生是否有意义?对于这一哲学命题,导演在短片中没有给予答案,而是又一次将问题抛给观众,引发观众自己思考。   四、再现完整电影的神话
  第五段是紧接上面的疑问,探讨虚无与永恒。在15:52时讲述里波于8世纪曾唱道:“似水年华不停息”;11个世纪后,诗人拉马丁写下“我的时间飞起,悬停在空中……”之后影片16:07时,镜头再次回到照片:裸男所眺望的海滩及画外音“如果你看着水边,就知道时光已不再”,这正是赫拉克利特所讲的“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但摄影与影像可以将某一时空永远定格,而电影正记录着这个定格本身的存在。巴赞在《完整电影的神话》一文中提出“完整电影”的概念,即再现声、色、主体感受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
  再回到《尤利西斯》,这部短片在11:45提出一个设想:只保留纯粹的影像以及影像所呈现出的时代,摒弃逸闻、阐述、流言,那么,在这样存在的画面中,你可以看到任何你想在里面看到的东西。这样,影像本身就拥有了解读的无限可能性。
  五、电影的内涵与外延
  第六个段落讲述神话尤利西斯的故事。由照片延展到神话,又由神话回到影像,这部短片叫“尤利西斯”,尤利西斯在其中有着三重化身,即小男孩、裸男、羊。而他们最终都指向作者阿涅斯·瓦尔达本人。麦茨在《想象的能指》一书中解释了电影是所谓的一种表意系统,具有“内涵”和“外延”。具体到电影中表现为:
  在电影的18:48时,小尤利西斯瘫坐在海边,瓦尔达把他看作是布努埃尔电影中被遗忘的人们中的一个或者把他看作小王子、可怜的布莱兹、奥利弗·退斯特或别的小孩……而小尤利西斯本身就是瓦尔达思想的一次外化,是其理念的一次重合。
  亡羊是灵魂消逝后的躯壳,具有时光流转的印记。在瓦尔达的摄影作品中,经常出现残骸、废墟等梦一般的事物,而这些承载了人类最真实的时光和记忆,这是瓦尔达理念的第二次重合。
  电影的18:48后,镜头重点置于裸男和他望着的大海上:神话中,尤利西斯在海上的归家之路充满艰险和诱惑,他在每个港口都会获救,每个岛上都有一个女人:克里普修诱惑他、塞斯使他销魂……尤利西斯设法逃离,而身后留下了半神、半女神和小尤利西斯。尤利西斯历经艰险渴望回到夢中的家园而一次次在突围与自陷中挣扎前行……都指涉着作者本人。在瓦尔达的一贯作品中,大海是其灵魂家园之所,如《阿涅斯的海滩》《五至七时的克莱奥》《走进蓝色海岸》等。而在《流浪女》中,流浪女Mona以游荡者的身份四处漂泊,大海是她最初的家园,她自大海赤裸而来,然后在流浪的岁月里一步步变脏,直到某天的清晨冻死在肮脏的沟壕里……瓦尔达的影像带有她明显的作者烙印,而大海则是一个特殊的意象,她对大海的执念,寄托了深沉的情感。在瓦尔达的电影中,大海成为一个指代性的缩影,尤利西斯所渴望的家园和途中遇到的磨难、诱惑是否可以看作对瓦尔达追寻路上遇到的困境的映射?这或许是其理念的第三次重合。
  六、结语
  《尤利西斯》是阿涅斯·瓦尔达拍摄的三十部短片之一。影片借瓦尔达作摄影师时拍摄的一张叫《尤利西斯》的照片展开,找寻到照片中的当事人,展开对往事的追忆。在电影中,瓦尔达运用多种电影表现手法,在探寻回忆往昔的同时也探寻了电影的意义,用电影来对影像的本体报以“凝视”。
  瓦尔达发轫于左岸派,开启了新浪潮。她的一生经历了法国电影最耀目荣光的时刻,而她的离去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但是她的电影,正如《尤利西斯》所表达的,真正的艺术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于时间的漫长荒野,反而会因为这份对电影的炽热和对生命的反思而弥足珍贵,尤其在喧嚣浮华的现代社会尤为闪耀,如日光投射辽阔原野,如流星之于无垠天际。
  参考文献:
  [1][法]安德烈·巴赞.摄影影像的本体论[J].电影手册,1945.
  [2]张浩,冯晓临.影视作品分析教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3][法]安德烈·巴赞.完整电影的神话[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4][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M].金隄,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徐颖颖,女,硕士研究生,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初级,研究方向:外国电影、影视动画)
  (责任编辑 于美琪)
其他文献
2008年一份《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问世,“网瘾”一词走入人们眼中,但在这之前,市场中早已出现了许多“网瘾治疗中心”“网戒学校”满足该类父母的教育需求。而09年,媒体曝光数起由“网戒中心”引起的事件,诸如山东临沂的杨永信非法电疗,南宁网戒中心体罚致学园邓森山死亡,江苏网戒中心学生集体出逃事件,将网戒中心拉至人们视野中,也透露出这一行业背后的法律空白。  监护权 网瘾 法律完善 许可登记  网戒中
期刊
南越王赵佗称帝,诸多因素促成了赵佗大义归汉。赵佗大义归汉的主要原因是内部问题及外部推力等多重因素;而归汉对南越国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军事等方面都有推动作用。本文从汉文帝与赵佗一来一回两封信入手,简要分析了赵佗归汉的原因。  汉文帝 赵佗 南越归汉  汉文帝即位,标志着持续了8年的诸吕之乱结束,大汉王朝重新步入了原来的轨道。但此时大汉并不安定,北有匈奴寇边,南有南越称帝。
期刊
如何在开发民族特色旅游产业中加强对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当地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当前,罗城县东门镇的旅游人力资源存在总量不足,专业化层次较低等问题,完善当地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机制,充分发挥附近高职院校的作用,并积极采取合作办学方式,深化专业教育改革,大力培育旅游专业人才,发展仫佬族民族特色旅游产业。  民族特色旅游 人力资源 开发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仫佬族民族文化
期刊
2001年中国加入WTO组织之后,中国大量的中小企业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熠熠生辉。但是中小企业在在不断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融资困难问题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暴露出来。本文将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中小企业 国际贸易 融资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困境的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不难发现,融资困难问题一直是困扰中
期刊
旅游景区是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是旅游活动得以开展的最重要部分,是旅游者使用旅游产品与享受旅游服务的终端。本文以天河潭为例,就如何对景区的开发与管理进行初步探讨,希望能为天河潭景区开发与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天河潭 景区开发 景区管理  景区资源概述  天河潭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旅游景区东起花溪水库鸡公岛,西抵花溪区湖潮乡的车田寨,景区面积约为13.5Km2,核心区面积约为3.5Km
期刊
摘要: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小说中的女性大多被塑造为具有鲜明自我意识的形象,虽然受困于男权主義,但是她们仍然努力寻找出路。本文旨在通过福斯特小说《霍华德庄园》中玛格丽特的女性形象,来探讨当时女性所处的困境以及她们是如何实现自我救赎的。  关键词:女性形象 《霍华德庄园》 玛格丽特  一、引言  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他一生著有六部长篇小说,两部短篇小说,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和大量散文。小说《霍
期刊
摘要:注解古诗当尽量追求准确精当。以《郑献甫宜州诗文注评》一书为例,其中对郑献甫诗歌中的用典诗句的注解和对地名的注解尤其精准。该书的注解虽然也偶有疏漏,但由于对注释的用心,此书不失为郑献甫诗文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选注成果。  关键词:郑献甫 宜州 诗歌 注释  众所周知,在对古诗文进行注评时,应以“准确精当”为第一要务。由于古代汉语的复杂与多义,以及评注者不同的学养,不同的选本对字、词、句的理解可能
期刊
摘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其传承和发展,一直是值得研究和实践的课题。近年来,相关部门一直在推进“非遗进校园”,目前一些高等艺术院校、职业院校已开设了刺绣、雕刻、蒙古族长调民歌、呼麦等非遗相关专业,培养了一批有学历的传承人。如何将各地中小学课程和地方文化特色相结合,将非遗纳入中小学课堂,将非遗的宣传普及、传承保护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四川省乡村学校少年宫
期刊
摘要:何家英作为当代工笔人物画的领军人物,不仅继承了传统工笔画技巧,还敢于创新,不拘泥于中国画技法,虚心学习西方绘画技法,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性技巧融合于中国传统绘画中,形成了一个新的效果。本文从何家英的作品出发,浅析他在绘画技法上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何家英 继承 创新 工笔人物  一、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历程  工笔人物画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人们在湖南长沙楚墓中发现的战国时期的《人物驭龙帛画》是
期刊
摘要:在《北鸢》民国文化想象的建构过程中,葛亮把儒家文化血脉、道德善行精神的恒守价值内蕴期间,让各色人物的人生传奇与因果轮转的多重隐喻互为关照。小说在俗世器物与个人生命的暗线连缀里,在命运飘摇跌宕的情节巧合中,点染“宿命”之色,再现“民国风华”。本文以葛亮笔下的人物命运、意象隐喻、情节设计等方面为考察切入,结合文本细读,对《北鸢》之中的“宿命”书写展开分析探究。  关键词:葛亮 《北鸢》 宿命 隐
期刊